财政学题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262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财政学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题库.docx

《财政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题库.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题库.docx

财政学题库

财政学题库

1、财政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的产生的前提

(2)社会公共需要的形成和发展是财政产生的直接原因

(3)国家的产生为财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财政就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系列财政收支活动。

归纳起来,财政主要有三个特征: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主体

(2)财政分配以社会剩余产品为主要分配对象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

从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可以看出,财政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

这可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财政分配的量占国民收入很大比重。

从目前的情况看,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1/4左右,全社会的剩余产品价值通过财政分配的占60%左右。

二是财政分配直接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并通过调节积累和消费内部的比例,最终调节着未来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目前我国的积累率为3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重在计划经济时期一直为35%-45%,改革开放后这个比例分配对积累和消费比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主导作用。

三是国家通过规定折旧制度、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财税制度,制约和调节着国民收入其他部分的分配。

4、财政分配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财政是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要素,属于分配范畴,所以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的原理,同样适用于财政与生产的关系,即生产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生产。

1.生产决定财政

(1)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财政分配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2)生产的物质构成制约财政支出的构成。

(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范围和形式。

2.财政反作用于生产

(1)财政投资规模制约着生产发展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2)财政分配的结构制约生产结构。

5、财政分配与交换之间的关系

财政属于分配的范畴,因而财政与交换的关系,也就是分配与交换的关系,即交换和分配互为对方提供实现的条件。

1.交换对财政的影响

(1)交换的顺利实现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

(2)商品流通状况关系财政收入的质量。

(3)交换影响财政支出的实现和效果。

2.财政对交换的制约

(1)财政分配的及时性影响到商品交换的速度。

(2)财政分配的支出结构影响商品的供应状况。

(3)财政分配平衡状态制约物资供求关系和市场的稳定。

6、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之间的关系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都必须经过分配和交换环节。

分配环节提供了货币购买力,交换环节提供了所需的产品,这样才最终满足和完成消费。

1.消费对财政的影响

消费是财政分配的根本目的。

在我国,有效地满足和提高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组织财政的目的。

为此,财政分配的目的也是提高个人消费水平和社会消费水平,保证消费的增长。

消费推动了生产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密切,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同样,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财政收入就更无从谈起。

消费对生产有重大的反作用,消费会创造出新的生产需求,刺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而有利于财源的开辟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2.财政对消费的影响

财政分配是满足消费、实现消费的重要渠道,社会消费的相当一部分和非生产部门的个人消费都是通过财政分配形成的,所以财政对消费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财政在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财政即要保证适量的积累,也要保证适量的消费,财政通过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保证消费的实现。

同时,财政还运用税收、公债、补贴等经济杠杆有意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

7、市场失灵的表现有哪些?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调节,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状态。

但是,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置结果。

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自有缺陷,一般统成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公共消费或集体受益的物品与劳务。

诸如国防、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公共环境保护等,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市场垄断。

当某一行业的产量达到相对较高的规模时,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从而就会形成垄断。

不完全市场。

在现实的市场体系中,有些环节带有明显的残缺特征。

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以下市场领域:

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互补市场。

不完全信息。

但从现实看,尽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却无法得到完全足够的信息。

收入分配不公。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和影响,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也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劳动能力等有所不同,使得利润、工资等收入并不能完全取决于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价格。

结果,经济效率越高,往往伴随着越不公平的分配。

显然,这是市场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的。

宏观经济的失衡。

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内部各种矛盾的相互交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总是在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关系中循环发展的。

8、什么是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其实现机制有哪些?

资源配置是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

(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确定财政资源占社会整体资源的比重,实现社会资源在民间部门和政府公共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如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以及购买性支出内部的配置比例等。

(3)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未被财政集中的民间资源的配置原则上属于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

当市场本身的配置有效率时,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应保持中性,不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

当市场本身的配置效率不高时,可考虑采用非中性的财政政策手段进行调节,促进民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财政配置的基本工具是税收和财政支出。

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就税收而言,主要是降低税收成本。

一是要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使税收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二是要降低税收的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

就财政支出而言,就是要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9、什么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其实现机制有哪些?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

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1)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原则上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未对生产过程直接提供要素,因而未参与国民收入的初始分配。

其收入要由财政再分配来解决。

一方面,要解决职工工资水平问题,即工资水平要适度。

另一方面,要解决工资制度的规范问题。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计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开征消费税,选择对奢侈品和贵重消费品课税,可以调节高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通过遗产税和赠与税可以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

(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

转移性支出制度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老龄人口、失业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

保证这些人口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是财政再分配的责任。

在这方面,政府需要依托财政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10、什么是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其实现机制有哪些?

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

(1)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能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自动发生作用(即不需政府主动采取行动),而缩小社会总供需差距,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制度的总称。

自动稳定器是政府实现经济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上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对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税收和转移支出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乘数效应较小。

因此,自动稳定器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社会总供需严重失衡和经济剧烈波动时,单靠制度的自动作用更是难以扭转局面。

因此,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还要审时度势,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3)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方面互有短长,应该相互配合,避免相互制肘和矛盾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国际收支方面,财政政策还应注意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

(4)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面临基础“瓶颈”的制约,政府一方面可通过财政扩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税收、补贴等财政杠杆诱导非政府部门对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

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财政应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5)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适度规模,大力提高文教、科研、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项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度,为经济增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

11、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关系。

公平是与收入分配相联系的概念。

公平实际上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种含义。

经济公平讲求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分配的原则,也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社会公平则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效率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效率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包括两种含义:

资源的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

其中,对个别企业而言,能够实现在一定的资源投入条件下产出最大化或在一定产出前提下的投入最小化,显然是有效率的。

一般把企业个别生产的效率称之为生产效率。

而在给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整个社会资源显然还有一个在各种产品(或曰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间的合理配置问。

这个层面的效率,我们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简称“配置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总体上是一种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其统一性体现在:

一方面,经济公平本身就内含着效率原则,因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可以促进人们劳动和投资的积极性,可以促进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效率也内含着社会公平原则,因为如果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率的利用和配置,社会财富的增长可以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供较大的余地和奠定物质基础。

但是,在两者实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

因为收入分配上差距的拉大,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差距过大,则可能超过低收入阶层的容忍能力,无疑会伤害社会公平的原则。

因此,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责任,就是通过完善经济体制并运用包括财政在内的政策手段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协调。

12、如何理解财政支出的概念和特点?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相对应,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它是国家根据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对通过税收等收入形式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再分配。

它具体体现在政府对其所掌握的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反映了财政资金的规模、结构、流向和用途。

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财政支出,能够为政府机构提供财力保证,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实现国家的职能;通过财政支出,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资源进行配置,并能调节和引导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财政支出,能够调控经济运行的规模与结构,体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增长。

13、财政支出应遵循哪些原则进行分类?

在研究影响财政支出实现的客观基础的同时,确定财政支出安排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政府财政支出目标与有限的公共财力之间的矛盾,才能既满足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又能达到公共支出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主要依据三方面的原则:

即做到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在财政支出的分配利益进行分配上,争取最大限度的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成员之间达到适度公平分配的原则;以获得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财政的各项支出。

1.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

量入为出原则与量出为入原则都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都以财政收支平衡为目的。

同时,两者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财观,二者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量入为出的情况下,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是收入,称为收入制约平衡论;在量出为入的情况下,平衡的基础是支出,称为支出制约平衡论。

两个原则在指导财政支出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应结合起来运用。

所谓量入为出原则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要力争做到财政收支平衡。

量出为入原则的一般含义在于应根据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收入规模,从而将财政支出放在一个明显的地位来考虑,是对政府公共支出保持必要数量的一种肯定。

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以合理的财政支出需要框定财政收入。

2.公平原则

财政支出所强调的公平原则是指实现社会公平,所谓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是指支出产生的利益在地区间、居民间的分配结果达到公平的状态,能恰当地分别符合不同居民的需要。

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通常又称“受益能力的原则”,即在安排财政支出时,根据居民对于财政支出利益的需求程度是否相同,也就是根据不同居民受益的能力是否相同,政府根据各类居民的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的利益,以改善社会分配状况。

3.效益原则

财政支出效益,即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的效益衡量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益标准。

因为公共产品和服务更具外部经济特征,并且财政支出所追求的目标与私人部门所追求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不同,任何财政支出均应以公共福利最大化为效益目标。

因此,财政支出的效益衡量标准理应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

财政支出应当符合上述效益标准,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大于聚集财富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净效益。

14、财政支出有哪些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1.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财政支出用途分类,是我国迄今为止的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理论。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构成上分为C、V和M三个部分:

生产过程中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必要产品的价值(V);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的价值(M)。

在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13大项。

2.按费用类别分类

按费用分类也就是按国家职能分类。

一般来说,财政支出的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政府职能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两大类,相应的,财政支出也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两大类,前者包括经济建设费,后者主要包括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归纳起来,按国家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等五类支出。

3.按经济性质分类

在各种名目下安排的财政支出,虽然无一例外都表现为资金从政府手中流出,但是不同的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却存在着差异。

按经济性质(经济性质是指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西方财政学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

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是政府直接消耗一部分经济资源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把一部分财政收入转移给居民、企业、地区和其他受益人所形成的财政支出。

15、按费用类别和经济性质对财政支出分类有何经济意义?

按费用分类进行财政支出分类的意义:

首先在于这种分类可以反映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活动及国家职能范围的变化,并能据此分析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程度,通过各类支出的比较研究,便于发现国家职能实现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财政支出在国家职能的不断完善和巩固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根据这种分类,还可以对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期或类似的发展阶段中的财政支出进行比较,揭示出各国在实现国家职能上的区别,达到相互借鉴的作用。

所以这种分类在国际上较为常见。

按财政支出分类对于分析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自己掌握的资金在市场上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进行交换,因而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但对分配的影响却是间接的。

而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即从政府手中转移到领受者(受益者)手中,它对财力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但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却是间接的。

因为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

总之,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如果购买性支出的比重在上升,而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在下降,则说明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和经济稳定作用有所增强,收入分配的作用相对减弱;相反,如果购买性支出的比重在下降,而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在上升,则说明财政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所增强,资源配置作用和经济稳定作用相对减弱。

16、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有哪几种方法?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定价法。

(1)“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

根据国家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建设目的各种各选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然后按计算的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国家投资项目,以使财政支出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2)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是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

对于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财政支出项目,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也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政府在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各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时,只计算每个方案的有形费用,而不计算其社会效益,以费用最低为标准来选择最优方案,这种经济决策方法就是最低费用选择法。

(3)公共定价法。

政府在实现其职能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这些物品(包括服务)也必然涉及到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定价问题,即所谓的公共定价。

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凭借行政权力规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公共定价方法主要有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等三种: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政府在限制企业超额利润,使其盈亏相抵、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将价格确定在产品的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效用的水平上,以尽可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尽管从理论上讲,边际成本定价是最理想的定价方式,但会使企业产生亏损。

因此,对于成本递减行业,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只有高于边际成本定价才能保持企业的收支平衡。

二部定价法是指产品价格由弥补固定成本的基本费用和弥补变动成本的从量费用共同组成的定价方法。

在二部定价法之下,产品价格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为取得某项服务的使用许可而定额缴纳的基本费用(固定费用),它只与消费与否有关,采用定额计算的方法;二是根据实际消费数量,按照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支付的从量费用。

如电话费的收取通常采用二部定价法,它既有每月固定收取的月租费,又有按实际通话次数、通话时间、通话区间等从量计算的通话费。

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于不同时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标准。

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电信等行业,按照需求的季节、月份、时区的高峰和非高峰的不同,有系统地制定不同价格,以平衡需求状况:

需求处于高峰期时,收费最高;需求处于低峰期时,收费最低。

17、评述瓦格纳法则的主要观点。

“瓦格纳法则”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结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的要求导致政府活动的扩张,从而出现财政支出有规律地扩大趋势。

他把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进一步划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从政治因素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益复杂的市场关系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求,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司法和行政制度的建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持经济的有效运行。

从经济因素看,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居住的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由政府来完成;同时随着产出的增加,人们要求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并且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18、简述购买性支出的几个方面内容。

购买性支出分为财政投资性支出和社会消费性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性资金支出、农业发展支出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则包括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构成。

19、试分析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政府要做的公共事务必然日益增多,行政管理支出不断增加有其合理性。

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支出,是对社会财富的“虚耗”,因此,不能增长得过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能过高。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很低,平均只有5.3%。

目前行政管理支出比重之所以这么高,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历史角度看,我国政府一直奉行防御性国防战略,这种国防政策使得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持较低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对国防支出的投入力度,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不断上升。

20、试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变化的原因。

(1)政府职能范围及相应的机构设置。

随着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大和强化,政府机构的扩大是必然趋势。

例如,为适应法制建设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公检法部门的建设,在人员配备和设施完善方面,国家财政的支持都较过去有较大的提高。

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一种正常的支出。

(2)经济增长水平。

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积聚的重要前提,从而是政府职能扩张的决定性的物质基础。

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其行政支出的数量会越大,依法行政的质量和效率就会越高。

(3)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能够推动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规模,而增加的经费支出并不能带动国家实际消耗物资量的增长。

(4)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要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电脑化管理的普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纷纷更新设备,开发电脑软件,实行计算机网络化,在加强硬件建设方面,不断完善软件建设,这些过程所耗的费用是巨大的。

21、思考和讨论文科卫支出增加开支的原因。

(1)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直接动因是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