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573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

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

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

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

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

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

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

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

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

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

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

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

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

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

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支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

“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

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

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

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

“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

若有月亮,更为出色。

”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

“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乘船游赏西溪更有情韵。

记人,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

写景,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B.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欢快轻松的基调。

C.作者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一次雨中经历,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D.文章开篇以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为铺垫,而应友人相约,在雨中游览西溪,可见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这正是文人的情趣。

E.作者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5.简要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

6.结合具体内容,评析选文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

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

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

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

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

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

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

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

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

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

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

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

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

“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

“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

”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

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

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

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

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

周汝昌曾有诗云:

“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

”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

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

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

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8.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9.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

10.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隙:

暇,空闲的时候

B.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回:

曲折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披:

拨开

D.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缘:

攀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1)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吾尝终日而思矣

C.

(1)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

(1)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

14.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游众山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宴游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第一段对第二段起衬托作

用。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C.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

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

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二)名篇名句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

(3)寻梦?

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

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

(4)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E.“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17.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第II卷(选择题80分)

三、语言表达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春华秋实,夏雨冬雪,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有的韵味。

①_______。

夏雨倾盘,电闪雷鸣,骄阳似火,流金铄石,这是一个充满神奇与梦幻的季节。

②__________。

冬雪皑皑,银装素裹,皓然一色,瑞雪丰年,这是一个充满纯净与希望的季节。

四季交替,亘古不变的真理,为什么在四个季节之间会有各自的收获,包含着各自的心得体会呢?

19.杭州西湖于谦祠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

岳家父子同,两朝少保冤,夕阳亭里,风波两地心伤

下联调整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为这幅漫画拟定一个标题。

要求:

能形象地概括画面特点,使用四字成语。

(2)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

21.下面是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摘下的一段文字,请根据题目和提供的文字,在文章开头划线处添加一句能统领后面内容的起始句;

并在第二、三处补写语意连贯的一个句子。

两句均不超过15字

______。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

要获取一支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

_______,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

换一个角度来看,_____,但你拥有了一杯清泉;

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得了玫瑰;

虽然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

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__________________。

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李嘉诚也这样说:

“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

有的人可能会说,读书有什么用,现在好多没读大学的也混得非常好。

要求:

综合理解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2.D

3.A

4.DE

5.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湖上的青山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游船在水中荡漾的情境,活泼有趣。

6.作者以“微雨”为背景,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7.ABE

8.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

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9.结构上:

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内容上:

①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

②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

③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

(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①执着的精神。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

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

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作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

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

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

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④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

《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每点2分,共8分。

意思对即可。

11.D

12.B

13.B

14.D

15.

(1)万类霜天竞自由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士皆瞋目。

(5)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16.DE

17.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2分)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但最终突出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