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732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笔记国富论.docx

读书笔记国富论

读书笔记国富论

【篇一: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

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国富论》共五篇内容,其中第一、二篇为基本经济理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第三篇为经济史(佐证两条途径),第四篇为经济思想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为财政专题(一个保障——经济自由主义),总的概括为:

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

《国富论》主旨是富国裕民,而增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

一是靠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资本积累和资本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的比例;在

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篇二: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一直就听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属于经济类的大学生必读书目,可是以前一直没有机会,这个暑假我利用空余时间仔细阅读了本书,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作为一个总结,以助于自己对经济学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五篇。

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

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

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

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

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

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

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

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

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

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

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

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

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

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

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

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

”“钱不到就

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

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

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

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

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

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

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

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

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

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

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

平等、确定、便利、节省。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

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

这不禁让人们怀疑,“国富”的目的是什么?

该“论”一下了。

由以上的几篇可以看出,亚当-斯密认为:

人拥有不同方面的技能,不是劳动分工的原因,而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漫长的过程,形成了固定的劳动分工,随着时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今日的各行各业。

那劳动分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缓慢积累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在文明社会中,人们处处需要他人的合作与帮助,而仅靠依赖别人的恩惠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必须将工作更加细化,专此一门,来与他人进行契约,交换和买卖。

这样的差距也让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并集中精力在各个专业领域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但是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人们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加强了,但是综合能力却得不到锻炼。

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史一种限制。

要是某一天,连文学和艺术也变成了流水线操作的社会分工制,那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呢?

在我初步阅读了《国富论》之后,感觉自己对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更多更深奥的经济知识打下了基础,相信自己通过这次的阅读,以后会学得更好更扎实!

【篇三: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2008级mpa吴团

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对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劳动分工

社会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和思维判断力的大幅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社会分工源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

交换,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

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因此,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与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

分工使得相同数量的劳动者能够完成比分工之前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因分工而提高;第二,工作之间因连接交换而损失的时间减少;第三,机械的发明为劳动者提供了便利,简化了工作,劳动者的工作量随之极大提升。

结论:

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即便是文明社会里普通人,他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

论劳动分工的起源

劳动分工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相互交易的倾向,这种倾向为人类特有。

但是,劳动分工并非人类智慧的结果,因为人们交换的目的是出于利已,而非利人。

这种交换为满足个体需求而存在,它最终导致了职业的分化和社会财富的显著增长。

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通常又受限于邻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

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期分工的变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

商品价格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确定过程,不断促使商品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不断调节交换双方的利益关系,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和利用生产资料,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章论货币与商品的价格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货币产生于人类早期互通有无的交换过程之中,是所有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价值尺度,并随商品交换参与流通。

货币与商品之间进行交换所遵循的法则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交换价值表示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

论商品的价格

商品的价格包括其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以及用劳动或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商品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其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劳动能在任何时间和地

点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它是衡量商品真实价值的唯一尺度。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

以原生产物为主的商品,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的工资、利润和地租。

而由原材料经加工而成的商品,其价格取决于原材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的工资和雇主的利润,后两者是商品中的增值部分。

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既可作为劳动者的工资,又可作为投资者的利润。

无论任何人,其收入一定来自其资源,如劳动、资本或土地等。

如果其收入来自劳动,则称为工资;来自管理或资本运用,则称为利润;如果来自其转借给他人的闲置资本所产生的收入,则称为利息。

出借者由借款所获得的利润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属于投资的借用人,因其承担了资本风险;另一部分则属于出借人。

因为,在商业社会,出借人将其闲置资本借贷给资金需求者,借用人借用这笔资本的目的是获取利润,也就是借用人从出借那里得到了赚取利润的机会。

因此,借用人就就付给出借者一定的利息作为报酬。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商品的价格与其制造原料、劳动报酬,及其投资成本的利润总额维持一定比率。

如果其出售价格恰好等于利润总额与其输送到市场的消耗费用之和,则此价格即为自然价格。

而市场价格是指商品的实际出售价格,市场价格通常围绕自然价格波动。

第三章论劳动资本与资本利润

论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亦随之提高。

反之,国家财富没有增长,劳动力需求就不可能增长。

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反应。

极度贫困是社会发展停滞的表现,如果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

论资本利润

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

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

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

第四章论工资和利润随职业性质与资本用途的变化

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

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

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薄利润,从而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

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水平。

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

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

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利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

第五章论地租

论能够持续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劳动生产力的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

制造品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

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

论不能固定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产物是地租的唯一来源,其价值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

土地改良之后,虽然某些生产物可以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们对这些生产物的需求并不稳定,这些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

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实效的。

论两类不同生产物价值比例的变化

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阶段,能稳定或不稳定地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之间,其价值比率通常出现不同程序的波动。

与前者相比,而后者的价值呈持续增长趋势。

尤其是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价值比率的波动更为剧烈。

改良进程对三种原生产物的不同影响

土地的原生产物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无法靠劳动实现增加,但其真实价格可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第二种能根据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实价格上升有限;第三种虽能通过劳动实现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实价格随增加这类产物所取得的实效而定。

卷二论财富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第一章论财富

个人及社会的全部财富不仅仅包括消费财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有形货物和人们的才能都应当视为资本。

消费财富不产生利润;固定资本不经流通或易主就能产生利润;流动或易主就能产生利润;流动资本只有通过流通或易主才产生利润;固定资本需要流动资本不断供给才能产生利润。

货币是社会总资产的特殊部分,属于流动资本。

不同行业都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来经营,只不过所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尽相同。

固定资本既来源于流动资本,又需要流动资本的不断补充。

维持并增加消费财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终极目的。

人们的衣食住离不开消费财富,人们的贫富也取决于消费财富的多寡。

用于享乐的财富就是消费财富,用于逐利的财富就是资本。

获利的方法有两种,要么把财富留在手中,要么把它投出去。

留在手中的财富是固定资本,投资的是流动资本。

资本的作用是推动本国生产性劳动和增加本国土地及劳动年产物的价值,不过资本投资者的动机并非出于对社会的贡献,而是追求利润。

农业虽对社会贡献最大,但利润比较小,所以农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市场。

论作为社会总财富的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货币是资本中极具价值的部分,但却不是社会收入。

社会收入的获得依赖于货币流通,而非货币本身。

银行发行的纸币总量超过社会所需的金银币数额,则将造成国内铸币匮乏,而这一切都归因于社会不切实际的过度经营。

(行政权力的掌握者不是人民的主子,而是人民的雇员;人民可以在任何适当的时候对其任命或罢免;他们是被要求服从而不是达成契约。

)这句话是当代各西方国家民主观念和制度的根基。

第二章论资本积累与贷出利息

利益是资本所有者投资获利的唯一动机,对于不同性质的劳动,资本投入所能增加的劳动价值并不相同,投资于生产性劳动更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农业是其他各种行业生产原料的提供者,不过经营农业很难暴富。

从事贸易和制造业的资本所有者通常都是白手起家,但他们却能很快成为富商巨贾。

个人资本通常以最利于利润增长的方式运用。

论资本积累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如果某种支出方式能积累有价商品和节俭私人支出,那么这种支出便是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不是非生产性劳动者,故而更有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

战争消耗的社会资本可视为对非生产性劳动的投资,虽然它导致社会财富缩减,但可刺激投资。

加在某一事物上,能增加其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性劳动;如果不能增加价值,便被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论资财的贷出利息

贷出取息的资本可用作投资,也可直接消费。

前者可创造价值和利润,而后者则侵蚀原有资本。

债权人不但要为资财的使用支付报酬,而且要对债权人所冒的风险支付费用,即利息。

资财的法定利息率应足以维持担保者为此支付的价格。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劳动和土地年产物增加的价值因资本用途的差异而不同。

生产性劳动者按资本用途使用资本,其劳动价值可以体现在劳动产品上,它在劳动产品价值上的体现便是消费品价格的提高。

卷三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

第一章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经济状况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农村先于城市发展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所致。

农村是城市工商业的原材料基地,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来源于农村。

在土地尚未完全改良之前,城市的增设或耗费决不能超过农村土地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否则社会财富难以持续增长。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欧洲发生的重大变革始于日耳曼民族和塞西亚民族对罗马帝国的侵扰,入侵者对原住民的掠夺和迫害中断了城乡间的贸易。

即便是时局稳定之后,欧洲的农业政策依然损害着农民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对土地进行改良,农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罗马帝国崩溃后,君主对城市居民征收人头税,并以赋税的形式固定下来。

同时,以纳此税为条件的其他各种赋税也随之形成。

对君主缴纳固定税费的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市民即为自由市民或自由商人。

自由城市和自由商人推动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论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论工商业城市在促进农村改良中的作用

工商业城市是农村原生产物的消费市场,城市的工商业化为农村土地改良提供了动力,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如果社会政治秩序趋于安定,政府的管理便十分高效,人民的安全和自由就得以充分保障,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论城市工商化革命

商人和领主是促使欧洲工商化革命进程的两个主要阶层。

他们对这种革命的促成并没有预见性,而是利益驱动下的偶然性所致。

国家通过对农业改良而实现的富裕比较持久,除因外敌入侵所可能的导致衰弱外,这种进步几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工商化革命进程中,领主的唯一目的是满足其虚荣心,商人的目的则是为一已之私。

所以,领主和商人只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偶然促进这场革命,他们根本不会了解,更不会预见这种革命。

所以,欧洲大部分城市的工商业繁荣是农村改良与开发的原因,而非结果。

国家富裕的来源如果仅仅是商业,那么战争与政治上的一般变革则会轻易地使这个国家的财富耗殆尽。

相反,若国家富裕的来源是通过比较可靠的农业改良而产生,那么,国家就会长久拥有其财富,除非出现敌国入侵而导致持续性剧变。

卷四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古典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全部内容。

亚当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它有两个明确的目标:

一是为人们提供丰裕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者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裕的收入或生活资料;二是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

概括而言,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富民强。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斯密—李嘉图—穆勒”古典经济学体系无疑是西方近代经济学成长的摇篮。

在斯密之前,虽然也有影响较大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等政治经济学派,但都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重商主义产生于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其观点反映了当时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农主义把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认为只有农业才是唯一创造财富的源泉。

亚当斯密既驳斥了重商主义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货币的重要性,也否定了重农主义者将土地视为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来源,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观点。

第一章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主张限制国外商品的输入和国内货币的输出,力求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货币流通,以积累金银,其学说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7世纪上半期,虽允许国内外商品在政府监督下自由贸易,但强调必须以保证贸易顺差为前提,其学说称为贸易差额论。

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混淆了财富和金银的概念。

国家的真实财富并不以金银计量,而以商品和劳动衡量。

商品除用来交换外,还有其他用途;而货币除了购买商品外,别无他用。

国家应通过贸易来扩大生产,而不仅仅是以限制贸易的方式获得金银。

他否定了经济管制政策,主张自由放任。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符合社会的最大利益,它保证了每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论重商主义的原理

重商主义认为,政府应让本国商人在外国市场上享有特权;同时又限制外国商人向国内输入本国能生产的商品,以保护国内商业的正常发展。

它主张奖励新兴的制造业和特殊工业,通过增加对外输出量来提高国内的金银储备量,从而积累国家财富。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以高额关税限制外国产商品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内货物对本国市场的独占。

但以法律的形式禁止牲畜及谷物的输入,实际上等于规定了一国的人口与产业永远不能超过本国土地原生产物所能维持的最大限度,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

人们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而不断努力。

虽然他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可能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第一,如果能取得资本的普通或比普通少些的利润,每个人都想把他的资本尽可能投在接近家乡的地方,因而都尽可能把资本用来维持国内产业。

第二,商人将资本用以支持国内产业后,必然会在那个产业起领导作用,尽可能使其产品有最大的价值。

劳动结果,是指对劳动对象或原材料施以劳动后所产生的东西。

人们努力管理国内产业,将资本用于支持国内产业,尽可能地使本国生产物的价值最大化,增加社会的年收入。

商人常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明白在什么程度上种进公共的利益。

其投资支持国内产业的目的,也仅是为了自已的资本安全做打算。

商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往往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至于把资本投入到国内哪种产业上面,才能让生产物价值最大化这一问题,以当事人所处的位置,肯定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判断得好。

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私人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使国内产业中任何特定工艺或制造业的生产物独占国内市场,那这种管制必定是无用甚至有害的。

一个国家在某方面的优越地位是固有的还是后来获得的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物品相互交换,从而使双方都能获利。

判断报复政策能否达到目的,不是靠立法家的知识,而是靠政治家或政客的技巧。

因为立法家的思想常受固定原理的指导,而政治家或政客的思想,则受变化的事件支配。

论对于贸易逆差国货物输入的异常限制

晚期的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应向国外输出货币,以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不过必须谨守特定的原则,即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小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以保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

这就是对贸易逆差国的货物输入的异常限制。

对重商主义所作的结论

鼓励输出和抑制输入是重商主义主张的两大富国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赚取贸易差额促使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