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813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docx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通防专业

回采巷道(设计)施工标准(试行讨论稿)

1总则

1.1为全面提升回采巷道质量标准化水平,理顺采掘关系,为采煤工作面优质快速安装、安全高效组织生产创造条件,达到降本增效目的,结合枣矿实际,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采矿工程设计手册》、《山东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特制订本规范。

1.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内外部井工机械化开采矿井。

本规定与上级煤矿安全规程、规范、标准等规定不一致的,依照上级规定执行。

1.3责任分工:

生产矿井分管生产的副职是本单位该项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分管副总具体负责相关专业技术管理工作。

1.3.1地质专业负责提供掘进巷道、回采工作面地质资料、防治水设计,并指导、监督实施。

1.3.2机运专业负责提供掘进和工作面运输、供电设计,并指导、监督实施。

1.3.3采煤专业负责提供回采工作面设计建议,拟定采煤方法、回采工艺及三机配套选型,明确设备运输及安装外形尺寸、安撤路线、各类硐室设置及具体规格等,对工程施工提出具体要求。

1.3.4通防专业负责通风系统的确定和调整完善,监督落实防尘系统的完善和实施,确定通风、防尘相关标准,构筑各类通防设施、敷设监测监控线路,并监督实施。

1.3.5设计室根据设计规范进行工作面系统设计和单位工程设计。

1.3.6掘进专业是实施巷道施工责任主体。

1.3.7安监处负责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1.3.8质检办负责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4本细则贯穿回采巷道施工的全过程,工作面顺槽、切眼及相关附属硐室掘进完毕后,应确保满足运输、通风、防尘、防灭火、排水、供电、紧急避险等系统要求,所有安全设施及硐室全部一步到位,一次成巷,无返工现象。

1.5积极推广使用安全保障系数高、实用性强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及五小革新项目,鼓励创新,不断提高工作、工程质量。

1.6本规范涉及专业必须将其纳入质量标准化检查考核内容。

2基本规定

2.1各单位安全生产分管领导负责各专业的协调工作,明确职责、制定考核政策,严格生产流程管控和考核兑现,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

2.2每个工作面掘进施工前必须有工作面整体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工作面两巷和切眼总体巷道布置、工作面设备选型配套设计、工作面供电设计、通风、排水系统设计等。

2.3掘进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设计编制施工作业规程,并在施工中严格落实实施,掘进工程结束后,工作面必须形成完善的生产、通风、防尘、防灭火、排水、供电、运输、通讯、监测监控等系统。

2.4工作面安装前,由采煤专业负责召开工作面安装前的准备会议,掘进施工单位按照准备会议要求完成所有矿建工程,包括各类硐室、水仓、沉淀池、车场的刷帮、卧底施工,不能留有尾工,准入验收时所查出的掘进问题应由掘进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2.5掘进期间过断层发生层位错误时,要后退重新按照回采层位进行施工,以回采时多割煤层、少割岩层,多割软岩、少割硬岩,并有利于顶板管理为基本原则,具体层位要求由采煤专业确定。

2.6工作面顺槽支护强度要根据煤层埋藏深度、周边开采情况、是否受采动影响、围岩性质等因素进行设计,确保回采期间巷道的安全正常使用,回采时巷道顶、帮变形量不得超过500mm;架棚巷道必须打护帮锚杆;埋深600米以下沿空巷道要进行封闭喷浆。

(埋深600m以下及沿空巷道受采空区漏风威胁时必须进行封闭喷浆)

2.7巷道布置、采煤工艺的选择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根据技术、设备条件要确保实现煤炭资源回收最大化。

2.8必须建立健全工程档案,所有设计资料、图纸、规程、措施、质量验收资料(旬检月验及班组验收)等必须归档,以备查询。

2.9掘进工作面竣工后,由矿分管领导负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掘进工作面进行交接验收。

分别填写工程、设备验收记录,并下达交接验收整改通知单。

验收时,各参与验收人员要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经验收达不到标准要求,由施工单位按整改通知单进行整改。

经营管理部门要严格依据标准和验收结果进行考核结算。

3设计管理

3.1采煤工作面及巷道工程设计由矿设计室具体负责,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符合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设计必须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3.2根据工作面地质状况、煤层赋存条件、周边开采情况等,要充分考虑掘进、回采期间各类影响因素,随时修改、补充设计,最大限度减化运输环节、减少人员占用、减轻职工劳动强度,追求最佳经济效益。

3.3根据不同采煤工艺和支架型号,合理选择巷道掘进层位;确定轨道巷和运输巷位置时要充分考虑工作面涌水对煤流运输的影响,涌水量较大时优先考虑煤炭上运。

工作面涌水不影响煤炭运输时,应优先选择煤炭下运。

原则上回采工作面运输巷尽量避免采用沿空布置。

3.4巷道断面设计要充分考虑巷道变形量和运输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需要,人行道宽度和安全间隙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避免回采期间刷帮、挑顶、卧底。

3.5掘进期间轨道、胶带输送机、管线的布置应和工作面整体设计一致,施工时一步到位,为工作面回采创造良好条件。

3.6工作面设计必须统筹考虑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并符合《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相关要求。

3.7由总工程师牵头,组织有关专业副总及相关业务科室进行会审,严格把关,充分论证,确保工程设计科学、经济、合理。

重大工程建设方案经集体研究后需报矿长批准。

3.8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工作面设计及巷道施工方案要及时变更,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审批。

4掘进巷道施工标准

4.1巷道断面

4.1.1选择依据

1根据巷道层位、埋深、围岩稳定性、受采动压力影响情况,考虑巷道围岩变形量,合理确定巷道断面形状、尺寸。

2巷道断面形状、尺寸要满足通风、排水、防火、文明生产等用途要求,满足巷道服务年限要求。

满足运输设备类型、规格尺寸要求。

满足巷道内装备、管路、和电缆安设的规格尺寸、数量及架设检修要求。

3巷道断面形状尺寸的确定还要立足于矿井掘进施工技术水平及装备条件,支护材料的供应等现实情况。

4工作面材巷一帮要留有1.0m以上宽度的人行道,另一帮在运输支架时保证不小于300mm的安全间隙;运巷内输送机与巷帮支护的间距不小于500mm,输送机机头和机尾处与巷帮支护的间距应满足设备检修和维护的需要,并不得小于700mm。

4.1.2巷道净宽度:

4.1.2.1轨道巷:

在正常布置设备列车的情况下,能够满足设备最大运输尺寸要求,同时预留出因地压等因素影响可能造成的巷道变形量。

采用矩形断面时,薄煤层工作面巷道设计净宽不得小于3.2m,厚及中厚煤层工作面设计净宽不得小于3.4m。

巷道为沿空送巷、工作面采用不规则布置(需边采边加或边采边撤支架),以及计划采用巷道支架超前支护顺槽顶板的,巷道设计净宽不得小于3.8m。

采用梯形断面时,巷道设计上净宽不得小于3.0m。

巷道为沿空送巷、工作面采用不规则布置(需边采边加或边采边撤支架)时,巷道设计上净宽不得小于3.4m。

4.1.2.2运输巷:

应能满足设备安装后正常的通风、行人要求(采用机轨合一设计时应能同时满足相关设备的运输要求),预留出必要的检修空间和因地压等因素影响可能造成的巷道变形量。

采用矩形断面时,薄煤层工作面巷道设计净宽不得小于3.4m,厚及中厚煤层工作面设计净宽不得小于4.0m;采用梯形断面时,工作面巷道设计上净宽不得小于3.4m。

运输巷采用机轨合一设计时应适当放宽。

4.1.2.3切眼:

扩刷后断面应满足支架安装需要,不小于支架最大尺寸并留出500mm以上的调架空间;条件较差采用边扩边安方法时,可只施工导硐,宽度以不大于4m为宜。

4.1.3巷道净高

4.1.3.1运送综采支架的巷道,有效高度符合运输支架要求,支架与巷道顶板最小间隙不少于200mm。

4.1.3.2综放工作面:

两巷及切眼沿煤层底板掘进,顺槽最小设计高度不低于2.6m。

4.1.3.3综采工作面:

3层煤煤层厚度在3.0m至4.5m时沿煤层顶底板掘进。

煤层厚度超过4.5m时,沿底留顶掘进,严禁丢底煤。

煤层厚度低于3.0m时,巷道沿煤层顶板掘进,根据具体煤层赋存厚度及顺槽运输设备外形尺寸,在保证正常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设计巷道高度;16层煤工作面顺槽沿顶板掘进,12层煤工作面顺槽沿底板掘进,最小设计净高不得低于2.0m。

4.1.3.4工作面切眼:

根据工作面三机配套,综采工作面切眼最低净高应能保证整架运输情况下不低于200mm以上的安全空间,高档普采工作面切眼最低净高应能满足设备安装所必须的安全空间。

切眼最大高度应保证工作面安装后支架对顶板实现有效支撑(低于最大支护高度不少于100mm)。

薄煤层工作面切眼最大高度不大于1.8m。

4.2支护形式

4.2.1选择依据

4.2.1.1埋深600m以上的回采巷道,优先采用锚网梯支护形式,并优先选用高强锚杆支护技术,在过断层或其它围岩破碎地带,可采用工字钢棚支护,或采取锚网梯和工字钢棚联合支护,杜绝使用木支护。

4.2.1.2锚网梯支护巷道在帮部围岩稳定、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优先选用高分子网护帮,并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及时调整。

4.2.1.3沿空掘巷优先采用锚网梯支护形式,为防止采空区漏风、渗水或保持围岩表面稳定,必要时可采取辅助喷浆封闭岩面。

4.2.1.4埋深600m以下的回采巷道,锚网梯支护不能满足支护需要时,采取锚网梯和“U”钢棚联合支护形式,必要时可采取辅助喷浆封闭岩面。

4.2.1.5工作面切眼优先选用锚网梯和单体支柱联合支护,切眼两帮优先采用高分子网,面前原则上使用竹木锚杆。

切眼服务时间较长时,两帮支护可适当加强。

4.2.2锚杆支护

4.2.2.1锚杆支护巷道顶板锚杆坚持使用高强树脂锚杆,锚杆直径选用φ18-20mm,锚杆长度选用1800-2200mm;深部开采围岩压力较大情况下,锚杆直径可增加到φ22mm,锚杆长度可增加到2500mm。

4.2.2.2锚杆支护巷道帮部推广使用高强树脂锚杆,在帮部压力较大情况下坚持使用高强树脂锚杆,锚杆直径选用φ16-20mm,锚杆长度选用1600-2000mm;巷道帮部围岩完整性好,压力不明现时可使用快硬水泥圆钢锚杆,锚杆直径选用φ14-18mm,锚杆长度选用1600-2000mm。

4.2.2.3高强树脂锚杆锚固力必须达到100kN,根据不同围岩与锚固剂、锚固剂与锚杆杆体粘结强度确定锚固长度。

4.2.2.4顶板锚杆支护锚固到顶板稳定岩层不得小500mm,否则顶板必须增加锚索支护。

锚索长度以锚固到煤层顶板稳定岩层不小于1000mm为宜。

4.2.2.5根据围岩性质和锚杆、锚索支护强度合理确定锚杆、锚索支护间排距,锚杆支护排距选择700-1200mm之间,间距700-1000mm之间,锚索支护间排距一般不大于2500mm。

深部开采围岩压力较大时可进一步缩小锚杆、锚索支护增强支护。

4.2.3架棚支护

4.2.3.1在过断层、大槽煤复采等围岩破碎地段,不适宜采用锚杆支护的回采巷道,选用架棚支护形式。

4.2.3.2埋深在-600m水平以上的选用工字钢棚支护,原则上选用11#及以上型号工字钢,工字钢棚距一般选取700-1000mm,当选取700mm棚距仍不能满足支护安全需要时,应采取对棚支护。

4.2.3.3埋深在-600m水平以下或有冲击地压倾向的煤层应选用可缩性“U”钢棚支护,根据具体情况确定“U”钢棚型号、规格。

4.2.4复合支护

4.2.4.1采用扶棚支护时,在有一定动压影响、顶板破碎需要打超前锚杆的情况下,选择顶板锚网梯、帮部锚网或顶帮锚网梯配合架棚联合支护。

4.2.4.2巷道断面宽度在3200mm以上时,顶板不宜单独采用架棚支护,应采取锚网梯+架棚联合支护。

4.2.4.3锚网梯、架棚支护巷道需进一步解决漏风、阻止围岩表面风化等问题时,应采取锚网梯+辅助喷浆、架棚+辅助喷浆联合支护。

4.2.4.4工作面切眼锚网梯+单体支柱联合支护,单体支柱必须配合“一”字铰接顶梁使用。

架棚断面宽度较大且顶板压力明显时,宜采取架棚+单体支柱联合支护,并单体支柱必须配合“一”字铰接顶梁使用,“一”字铰接顶梁纵向托起架棚棚梁,保证整体支护效果。

4.3硐室规格及要求

4.3.1液压支架组装硐室

4.3.1.1在轨道巷距切眼20~80m、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底板平整处设置支架组装硐室(特殊情况下需远离切眼布置时需与采煤专业协商)。

4.3.1.2组装硐室规格根据工作面支架选型、组装方式及起吊设备进行设计,必须满足支架组装要求。

支护高度在4.5m以上液压支架,硐室水平长度不少于9m,轨面以上净高度不低于4.2m(如采用局部挑顶方式预置专用起吊工具,不应低于3.7m),硐室宽度不小于3.9m,向外铺设不少于15m双轨平车场,向里铺设不少于6m双轨平车场,双轨中心距不低于1.6m。

支护高度在4.5m以下液压支架,硐室水平长度不少于9m,轨面以上净高度不低于4.0m(如采用局部挑顶方式预置专用起吊工具,不应低于3.5m),硐室宽度不小于3.9m,向两侧各铺设不少于8m双轨平车场,双轨中心距不低于1.6m。

4.3.1.3组装硐室两侧各设一操作硐室,宽×深不小于1.8×1.8m,高度与巷道一致。

4.3.1.4组装硐室内要打设两组起吊锚索,每组锚索不少于四棵,锚索采用规格不小于φ15.24×6.0的270K级7股钢绞线,锚入基岩不小于2000mm,锚固力不小于300KN。

4.3.2煤机组装硐室

4.3.2.1在切眼靠轨道巷侧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的地点设置煤机组装硐室。

4.3.2.2煤机组装硐室可采用整体布置和分体布置两种方式。

整体布置时,薄煤层采煤机组装硐室长度不小于10m,装机功率在700KW及以下采煤机组装硐室长度不应小于12m,装机功率在700KW以上的采煤机组装硐室长度不应小于15m。

滚筒截深为0.6~0.8m时硐室刷大深度不低于1.2m,截深为1.0m时硐室刷大深度不低于1.5m。

采用分体布置方式时,滚筒窝中心距应依据选用采煤机的具体规格确定,滚筒窝宽度在选用煤机滚筒直径的基础上增加1.5m,滚筒截深为0.6~0.8m时硐室刷大深度不低于1.5m,1.0m时硐室刷大深度不低于2.0m。

4.3.2.3煤机组装硐室高度与切眼高度一致。

硐室内施工专用起吊锚杆,煤壁及顶板支护同切眼。

4.3.3胶带输送机机头硐室

4.3.3.1SDJ-1000/2×125型及以下规格胶带输送机:

机头硐室刷深1.4m,长10m,高度与巷道一致;固定式皮带尾机头段至少33m范围内应保持同一坡度,非固定式皮带尾机头段至少50m范围内应保持同一坡度,且坡度不宜超过10°。

SDJ-1000/2×125型以上规格胶带输送机:

机头硐室刷深1.5m,长15m,高度与巷道一致;机头段不少于60m范围内应保持同一坡度,且坡度不宜超过15°。

4.3.3.2在胶带输送机机头附近设计操作硐室,操作硐室应位于行人侧,宽×深不小于3.0×2.5m,高度与巷道高度一致。

4.3.3.3对于采用液压停车制动装置的胶带输送机,在机头后方60m附近的胶带输送机异侧设置液压泵站硐室,宽×深为3.0×3.0m,高度与巷道高度一致。

4.3.3.4施工胶带输送机基础前要在电机减速箱侧打不少于4组的专用起吊锚杆。

4.3.4绞车操作及信号硐室

4.3.4.1调度绞车侧向安装硐室尺寸:

JD-11.4绞车:

2.0×2.0×2.0m;JD-25及JD-40绞车:

3.4×2.2×2.2m;JD-55绞车:

4.5m×3.0m×2.8m;

4.3.4.2调度绞车正向安装硐室尺寸:

JD-11.4绞车:

2.0m×2.0m×2.0m;JD-25及JD-40绞车:

3.2m×3.0m×2.2m;JD-55绞车:

4.2m×3.5m×2.8m;

4.3.4.3小绞车与周壁的有效间距不得少于0.5m,检修侧设备外缘与硐室间距不得少于1.0m,并满足绞车安装、电器设备摆放、方便维修和便于操作等要求,巷道支护和通风完好。

4.3.4.4切眼靠轨道巷侧施工绞车硐室1个,硐室要满足同时安装施工回柱绞车与JD-25调度绞车需要,并预留开关硐室位置,回柱绞车位置对齐切眼轨道中心线,调度绞车安装在回柱绞车一侧,绞车硐室规格宽×深不小于4.5×3.5m,高度与巷道一致。

4.3.4.5切眼靠运输巷侧正对切眼设置14T回柱绞车硐室2个,硐室规格为宽×深不小于2.5×2.0m,高度与巷道一致。

4.3.4.6一般情况下工作面两巷绞车硐室、安全硐均应设置在轨道侧。

斜巷上下变坡点把钩处必须设置信号及把勾硐室,安全硐、信号硐室规格宽×深不小于1.8×1.8m,高度与巷道一致。

4.3.5水仓、沉淀池

4.3.5.1工作面两巷水仓及沉淀池均应设置在工作面侧、巷道低洼点处(受水仓容积、现场空间、管路敷设等因素影响时可予以调整);原则要求水仓与沉淀池配套布置,视来水含煤矸量多少可适度增加沉淀池数量进行污水二次沉淀。

4.3.5.2水仓容积根据工作面最大涌水量及防治水方案进行设计,满足防排水要求。

4.3.5.3水仓内水泵在掘进期间必须安装完毕,具备无人值守、自动排水能力。

水仓必须加设盖板或护拦,并挂牌管理;主要水仓前后不少于5m应使用水泥砂浆浆底;水泵在水仓内高标准吊挂;现场要有同规格的备用水泵。

4.3.6油脂配件硐室

油脂配件硐室在轨道巷行人侧平缓处,至少每500m范围内一组。

油脂、配件硐室间隔不低于5m,不超过20m。

油脂硐室刷深1.5m,长10m,高度与巷道高度一致,配件硐室刷深1.0m,长10m,高与巷道高度一致,顶帮支护,底板使用水泥砂浆浆底。

4.3.7救生舱硐室

工作面顺槽要按照设计要求预留出救生舱硐室,救生舱硐室应设置在岩石坚硬稳固的地点。

4.4施工质量标准

4.4.1巷道施工质量要符合《山东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枣矿集团生产矿井掘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4.4.2整体巷道质量应达到优良质量标准,局部地点达不到优良质量标准的必须进行整改,确保巷道的顶帮支护安全和断面满足安全需要。

4.4.3巷道交接时支护完好,无失效支护,无片帮坠顶现象,无遗留顶板隐患。

4.4.4巷道宽度每帮超挖量不大于100mm(架棚巷道30mm),巷道顶板超挖量不大于200mm(架棚巷道50mm),严禁欠挖欠高。

4.4.5树脂锚杆锚固力不小于100kN,快硬水泥锚杆锚固力不小于40kN,树脂锚杆预紧力不小于160N·m,快硬水泥锚杆预紧力不小于80N·m,锚杆盘与顶帮接触平整,无挑盘现象

4.4.6顶帮网铺设平整,压茬连接符合作业规程规定,推广零压茬连网,每扣连接,无空帮空顶。

4.4.7锚杆间排距符合作业规程规定,偏差值不大于±100mm。

锚杆布置成排成行,直线性偏差小于100mm。

锚杆盘方向一致。

锚杆角度、外露符合规程要求。

4.4.8按照规定做锚杆锚固力抽检,锚杆、锚固剂必须有抽样试验报告,喷浆巷道按规定做混凝土强度试验,资料齐全。

4.4.9喷浆巷道喷层厚度不小于设计值的90%。

喷层表面质量平整密实,墙无明显裸露。

4.4.10工字钢棚支护巷道棚架支护有力,棚梁水平、棚梁扭距、支架间距、棚梁接口离合、错位偏差符合作业规程要求。

4.4.11棚腿扎在实底上,深度符合设计要求,遇软底或煤层时应垫底梁,撑拉杆、腰帮接顶背板全部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4.4.12沿煤层掘进巷道按规定要求安设顶板离层仪并按规定时间间隔观测,观测记录保存完好。

推广使用顶板离层在线观测系统。

4.4.13水沟铺设直线性好,偏差不大于±50mm,水沟规格满足工作面排水要求,推广使用铁水槽水沟,铁水槽接头要严密。

4.4.14巷道内低洼点处设水仓,并安设水泵和排水管路,水仓规格、容量按照地测室设计施工。

4.4.15水沟与水仓交汇处加过滤铁箅子。

原则上水仓和沉淀池同步设置,水量较大时酌情增设沉淀池。

4.4.16工作面两巷水沟排水直接排到大巷的,要在顺槽水沟流入大巷处设沉淀池,并及时清挖,防止工作面污水中杂物造成大巷水沟淤堵。

5提升运输系统施工标准

5.1施工原则

5.1.1各类运输设施在巷道掘进施工要求一次成巷,在掘进、安装、回采过程中轨道不再重复铺设。

5.1.2运输巷侧轨道铺设时应预留出回采工作面胶带输送机安装空间,机轨合一布置时同时应留出足够的运输安全间隙。

不规则开采工作面轨道巷侧的轨道原则上靠工作面侧铺设,预留出支架预置及支架回撤时的运输空间。

安装交接前,轨道应按设计要求过到规定位置。

5.2轨道铺设标准

5.2.1钢轨和轨枕选型

5.2.1.1运输液压支架的运输线路轨型不低于22kg/m,工作面运输巷、辅助运输巷运输线路轨型不低于18kg/m。

5.2.1.2采煤工作面材料巷、运输巷、辅助运输巷及其联络巷采用木枕。

腐朽的轨枕、旧轨枕经多次使用已不吃钉的,不准再使用。

材料巷也可使用混凝土轨枕或铁轨枕。

5.2.2轨道铺设质量标准

5.2.2.1轨道中心线:

铺设轨道要严格按中线、腰线施工,单轨中线偏差不大于±50mm;双轨中心线间距不小于设计要求,不大于设计值20mm。

双轨的中心位置与设计位置偏移不大于50mm。

5.2.2.2坡度与标高:

轨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偏差为±50mm。

坡度误差50m范围内高差不超过±1‰,即50m内高差不超过±50mm。

5.2.2.3轨道接头平整,轨面内外错、高低差不得超过2mm,无硬弯;轨缝合乎标准,轨道接头间隙2~5mm。

5.2.2.4轨道平直。

直线段目视直顺,轨距600mm,两股钢轨保持水平,误差不大于5mm;曲线目视圆顺,轨距为610mm,外轨按标准抬高后宽、窄、水平误差为+5mm~-2mm。

5.2.2.5轨道接头处的轨枕要采用悬接,轨枕材质要一致。

悬接处的轨枕中心距为:

18kg及以下规格轨道为440mm,18kg以上规格轨道为480mm,其余轨枕间距不大于1m,并均匀摆设。

5.2.2.6直线段的轨道要采用对接,其对接错距不大于10mm,曲线段的轨道采用错接,相对错距不大于2m。

5.2.2.7道钉数量齐全、浮离不大于2mm,钉道时要注意不准出现“八害”道钉,即:

俯、仰、歪、扭斜、浮、离、磨、弯;混凝土轨枕、铁轨枕螺栓、压板紧固齐全。

浮离不大于2mm。

5.2.2.8轨枕要与轨道中心线垂直,轨枕下要捣实。

轨枕顶面比道床顶面高3cm。

5.2.2.9严禁使用短于3m长的轨道。

5.2.2.10接头连接零件、鱼尾板、螺栓、弹簧垫平垫与轨型配套,数量齐全、密贴、紧固有效,螺栓外露为1~3丝。

5.2.2.11当斜巷倾角大于5°时上变坡点使用整体罗锅道,下变坡点使用整体塌弯道,严禁有硬弯。

5.2.3道岔铺设

5.2.3.1必须使用标准道岔;

5.2.3.2轨距按标准加宽后不大于3mm,辙岔前后的轨距偏差+3mm;

5.2.3.3道岔水平偏差不大于5mm,尖轨开程为80~110mm;

5.2.3.4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密贴,间隙不大于2mm,尖轨损伤长度不超过100mm。

在尖轨顶面宽200mm除与基本轨高低差不大于2mm。

5.2.3.5尖轨根部轨缝不大于8mm。

其他同线路部分的要求相同。

心轨至护轨工作边间距为572mm,偏差+2mm。

5.2.3.6护轨零部件齐全、无松动、失效现象,辙岔:

心轨,翼轨垂直磨损不超过7mm。

铆钉无松动,焊缝无裂纹。

5.2.3.7滑床板垫板应于轨底面贴合,其间隙不超过2mm;基本轨与连接轨:

垂直磨损不超过7mm。

5.2.3.8轨撑应与基本轨密贴,间隙不大于1mm,数量齐全,无松动现象。

5.2.3.9扣件:

鱼尾板、螺栓、弹簧垫与轨型配套。

数量齐全,紧固有效。

道钉规格符合标准,数量齐全,浮离不大于2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