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规划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8145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造林规划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造林规划设计.docx

《造林规划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林规划设计.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造林规划设计.docx

造林规划设计

第一节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造林规划设计是造林的基础工作,具体的讲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对宜林荒山、荒地及其它绿化用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实用的一整套造林规划和造林技术设计方案。

一、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

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一是制定造林总体规划方案,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林业发展计划和林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提供造林设计,指导造林施工,加强造林科学性,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效。

从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林业的要求。

具体来讲:

⒈查清规划设计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林业的社会经济情况。

⒉分析规划设计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求,对造林、种苗、幼林抚育、现有林经验管理和森林保护等提出规划设计方案,并计算投资、劳力和效益。

规划设计的造林面积和营林措施要落实到山头地块。

⒊根据实际需要,对与造林有关的附属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包括造林灌溉工程、防火了望台、营林区道路、通讯设备、林场和营林区址的规划设计等。

⒋造林规划设计还必须确定林业发展目标、造林经营方向、安排生产布局,落实造林任务,提出保证措施,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文件。

二、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

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是根据任务和要求决定的。

对于一个林场或一个区域来讲,造林规划设计是为编制造林年度计划、预算投资、进行造林作业设计或造林提供依据。

主要规划造林总任务量的完成年限,规划造林林种、树种,设计造林技术措施等。

这些规划设计意见均需落实到山头、地块。

此外,对现有林经营、种苗、劳力、投资与效益均需进行规划和估算。

必要时,对与完成造林有关的项目如道理、通讯、护林及其他基建等设施,也应做出规划。

其具体内容有:

1/36

⒈土地利用规划

在植被建设中,正确地处理农林牧各业的关系,制定出符合国家和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造林规划设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成败。

要在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林业区划(规划)提出的农林牧土地利用比例,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⒉立地类型划分

在造林规划设计中,选择造林树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为了圆满完成这项任务,作到适地适树,通常是根据立地类型进行造林树种的选择。

所以,立地类型划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成败。

编绘立地类型图,用图面形式直观的反映立地分类的成果,并将其作为造林规划设计的依据和专用图,是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近年来,在我国的造林规划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⒊林种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人工林划分为:

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五大林种。

林种规划要按照《森林法》划分的林种,根据规划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及自然灾害的特点等),社会经济条件(如当地的人口、耕地、粮食生产、生活水平和对林产品(木材、燃料、饲料等)的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所需培育的林种,并且落实到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一般应参照当地的综合农业区划、林业区划及上一级造林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在立地调查和造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具体落实林种布局。

⒋树种规划

规划树种主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兼顾国家和群众的需要来选择树种。

在地形、土壤比较复杂的地方,应根据海拔高度、地形部位、坡向、土壤种类和厚度、地下水位、盐渍化程度等影响造林的主要因子,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

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以当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引进外地良种相结合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造林树种。

2/36

在树种搭配上,应考虑国家和群众多方面的要求,尽量作到针阔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

⒌造林技术设计

造林技术设计,是在造林立地调查及有关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林种规划和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

它是造林施工和抚育管理的依据。

造林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造林整地,造林密度,造林树种组成,造林季节,造林方法,幼林抚育管理等。

造林技术设计前,应全面分析研究本地或临近地区人工造林(最好是不同树种)主要技术环节、技术指标和经验教训,以供造林技术设计参考。

⒍造林进度规划

规划造林进度的目的在于加强造林工作的计划性,避免盲目性,便于有计划地准备苗木,安排劳力,安排造林进度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稿不好就会使进度规划流于形式。

因此,在安排造林进度时,既要考虑林业区划和规划提出的造林总任务,又要考虑规划地区造林的任务和种苗、劳力、经济条件,经过全面分析研究作出切合实际的安排。

根据实践经验,进度规划的年限不宜过长,一般以三至五年为好,这样有利于把造林规划纳入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规划中去,使规划设计落到实处。

⒎种苗规划

要保证造林规划设计的实现,必须有充足的种苗。

种苗规划要根据造林规划设计提出的树种和规格要求安排。

规划种苗要贯彻“自采、自育、自造”的原则,尽量减少苗木调运。

但对外地优良品种应积极扩大繁殖。

规划时要首先计算出每年各树种种苗需要量,然后提出采种和育苗计划,并具体规划出苗圃用地、采种基地和母树林等。

⒏投资规划和效益估算

①投资规划:

主要是人力、物力和资金规划。

3/36

②效益估算:

主要估算造林工作完成后的森林覆盖率、立木蓄积、抚育间伐所生产的林产品和林副产品以及多种经营的实际收益等。

三、造林规划设计的工作程序

造林规划设计是造林工程的前期工序,按一般工程管理程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决定造林是否进行,是否给予投资;并决定造林规模、造林完成年限、投资额等。

一般来说,在生产实践中首先应在当地土地利用规划(或综合规划、区划)及林业区划或上一级造林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当地经济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造林工程项目。

然后对造林地区进行初步调查研究,提出初步设计方案或可行性论证报告,以确定该项造林工程的规模、范围及有关要求。

其次,在造林工程项目纳入国家或地方建设计划后,对造林工程进行全面调查设计,提出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作为编制造林计划、组织造林施工和造林施工设计(作业设计)的依据。

造林规划设计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

包括成立领导班子,组建规划设计队伍,编写提纲,制定计划,组织学习,进行试点,收集有关文字及图面资料。

以及仪器、工具、调查用表和文具等准备。

第二,外业调查阶段。

包括立地调查与类型划分,造林地区划与调查,树种生物学特性与现有林木生长状况调查等。

第三,内业设计、编制方案阶段。

包括林种布局与树种选择,造林技术设计(或造林典型设计),种苗规划与苗圃设计,用工与投资概算,以及预期效益分析等,直至提交全部成果。

造林规划设计成果(方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简要叙述规划设计范围内的基本情况,规划设计的依据,造林技术设计和年度生产安排等);二是附表(土地利用现状、造林典型设计表、种、林分经4/36

营措施表、苗需要量表、用工投资概算表等);三是附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立地类型图、造林规划设计图等)。

造林规划设计方案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施工单位要认真遵照执行,并在生产活动中依此进行检查验收。

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如有重大变动,需要修改设计方案中某些主要内容时,必须经过原审批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同意。

第二节造林规划设计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造林规划设计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进行外业调查之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一、认真做好实习计划

二、集有关资料

⒈图面资料

图面资料是造林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应尽量搜集齐全。

它包括航摄照片、地形图、林业区划图、综合农业区划图、造林规划设计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航摄照片和1:

10000地形图。

航摄照片是地面的缩影,清楚地反映地面的现实状况。

利用航摄照片能很容易地勾绘出土地利用现状,了解有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的面积和分布情况,提高规划设计的精度和减少部分野外工作量。

所以,有航摄照片的地区,应尽量采用航摄照片(最好是大比例尺的照片)。

没有航摄照片的地区,也可采用地形图进行现场勾绘。

地形图既是造林地区划与调查用图,又是最后附图成图的底图。

地形图应尽量采用国家新出版的比例尺不小于1:

50000的图面资料。

若采用1:

50000的地形图时,应将其放大到1:

25000或1:

10000后使用。

⒉调查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资料

社会经济状况资料主要包括调查地区总人口、农业人口,劳力情况;农、林、牧业生产经营现状和生产条件;乡镇企业发展现状及经营状况;农民人均收入情况;省、市、县及当地农民群众对林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等。

⒊农业自然资源资料

5/36

它包括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气象、植被以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等方面的资料。

⒋林业资料

主要包括林业区划(规划)说明书及其成果、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立地类型调查报告和立地类型表、造林规划设计成果、营林生产(育苗、造林、抚育)单位面积用工量及经费投入、林业生产工作总结等方面的资料。

对上述搜集到的资料必须进行全面分析检查,证明无误后方可引用。

三、做好物资准备

为了保证造林规划设计实习外业调查工作任务的完成,必须做好下列物资准备工作。

⒈调查设计用表

主要包括立地类型调查表、立地类型因子汇总表、立地类型特征表、造林地小班调查表、造林地面积统计表、立地类型面积统计表、造林典型设计表、造林典型设计与小班结合表、造林技术设计一览表、年度造林任务规划表、苗木需要量核算表、年度育苗面积规划表、年度种子种条需要量核算表、年度用工概算表、年度投资概算表等。

⒉仪器和工具

外业调查需要的仪器和工具主要有计算器、手持罗盘、海拔仪、皮尺、钢卷尺、围尺、测高仪、生长锥、绘图板、三角尺、标本夹、土壤袋、军工铣等。

⒊文具用品

主要有铅笔、彩色水笔、橡皮、笔记本等。

第三节外业调查

一、造林地立地调查

6/36

造林地立地是造林地与林木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总称,立地条件就是生态环境条件。

在大的区域内,首先要研究气候、地貌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小的范围内,则在气候、地貌类型已知的情况下,主要对下列生态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

地形因子:

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地形、坡位、坡度和小地形等;

土壤因子:

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及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及肥力、质地、结构及石砾含量、酸碱度、盐碱含量,土壤侵蚀或沙化程度,基岩和成土母质的种类与性质等;

水文因子:

包括地下水位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矿化程度及其盐分组成、土地被水淹没的可能性等;

生物因子:

主要包括植物群落名称、组成、盖度、年龄、高度、分布及其生长情况,森林植物的病虫害情况等;

除此之外,还有人为活动等因子。

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若把这些千差万别的立地条件罗列起来一一考虑,将不仅人为地造成复杂化,使造林规划设计的工作无从着手,而且实际生产中也没有这种必要。

因此,立地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立地调查和综合分析,将复杂的自然条件划分成内部条件相近似,而与外部条件有明显差别的立地类型。

然后,按立地类型划分宜林地小班和进行造林技术设计或造林典型设计。

二、立地条件调查的方法

立地调查及类型划分,一般应在造林地的区划调查之前进行(局部小面积造林设计,可结合造林地调查同时进行)。

这主要是为了在逐块进行造林地调查时,便于按照不同立地类型划分出不同的宜林地小班。

也就是说,便于把大面积千差万别的造林地,归纳划分为几类或十几类不同的立地类型。

这不仅能较系统地掌握造林地的自然特点,而且也可为其他技术设计的调查提供条件。

大面积造林地区,不可能对每块造林地都一一进行立地调查。

因而必须考虑到,既不能使外业调查的工作量过大,又要使调查材料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7/36

立地的特征。

通常是在充分搜集与分析当地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线路调查(机械选样)和典型调查(典型选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线路调查

线路调查就是在规划设计区域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线路,沿线路进行一些概况性的调查,划分出不同立地的线段,并逐步进行详细调查记载。

①选设调查线路:

选设调查线路的原则是,根据造林地分布情况,地形地势特点,并照顾到线路的水平分布(造林地区内分布均匀)和垂直分布(由山脚、沟底到山顶、沟顶),尽可能较多地通过各种不同自然条件的造林地。

一般应先在图面上(最好是在地形图或航摄照片上)预设,然后通过现地踏查确定所需选设的几条或多条调查线路。

各条调查线路按顺序统一编号。

每条调查线路应保持一定的方向,并基本上按直线进行调查。

每调查条线路的长度,一般应不小于500m或1000m,以保持一条调查线路上自然条件变化规律的延续性。

调查线路的数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以能反映立地条件的变化规律,说明立地类型的特征为原则。

一般各条调查线路上同一立地类型重复出现次数应不少于三次。

②划分调查段:

在调查线路上进行调查时,应随时注意观察地形(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等)、土壤(土壤厚度、质地、结构和石砾含量等)、植被(优势种和指示性植物)等各方面的变化规律。

当这些条件有明显变化(不是局部的偶然现象,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不同立地条件特征),而这些变化又足以引起造林树种或造林、经营措施等方面有所不同时,则应准确地划定变化界限,区分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调查段,并按顺序进行编号。

调查段划分以后,估测调查段的水平距离和海拔高度(可借助于地形图和海拔仪)。

在调查段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即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本调查段立地条件特征的地段(应避免选在两个调查段之间的过渡地带),进行详细调查记载。

在本调查线路或其他调查线路上,如遇到同类型的地带,仍需划分调查段进行调查记载。

同一类型调查段的调查材料,一般应不少于三个。

③绘制线路调查草图:

为了对线路调查情况有一个比较直观和概括性的了解,便于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在线路调查时,应分别每条调查线路绘8/36

制线路调查草图。

草图的内容,主要包括线路长度、地形条件、调查段间距和海拔高度等。

草图可用方格纸或普通纸按大致比例勾绘。

2.典型调查

立地条件的典型调查通常是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典型补充调查。

或者当局部造林地面积较小,不便设置调查线路时,可直接在造林地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调查。

线路调查以后,如果发现调查材料中,尚不能包括本地区所有造林地的立地类型,或者调查材料不够典型,不能充分反映某立地类型特征,以及某些立地类型调查材料较少(一个立地类型尚不足三个调查段),汇总材料不够充分,都应进行典型补充调查。

典型调查,应根据所需补充调查的对象和数量,在该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应避免选在线路调查相重复的地点)。

当某一类型需要补充二个以上调查材料时,不应在同一地段内重复选设调查点。

典型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均同线路调查。

典型调查应另行编号。

三、立地调查的内容和记载方法

在造林地立地调查中,一般应以主导环境因子(地形、土壤、植被)为主要调查内容,并对局部小气候和水文等方面作适当的补充调查。

野外调查一般按“立地类型调查表”(表1)的项目和顺序进行。

表中所列项目较多,但某个地区和某个调查段并不一定所有项目俱全。

比如,调查段内没有岩石裸露,或者没有乔木树种,则应在相应栏内注记“无”字,或划一斜线“/”,表明已进行调查,并非是漏项。

地形因子调查记载

⑴编号

填写调查线路与调查段的编号。

调查线路以规划设计区域为整体按一定顺序编号。

调查段则按每一条调查线路顺序编号。

为便于区别线号和段号,可在线路编号与调查段编号间加一“—”号,如第一条线路上的第七调查段编号为01

9/36

7。

⑵地点

为了准确查找调查段在图面和现地的具体位置,应注明该调查段所在的地点,如县、乡、村和小地名。

已有林业调查区划的地区,则应注明林场、分场、作业区、林班(营林区)和小班。

⑶调查段周围情况

为了反映周围环境条件对本调查段的影响,调查记载与本调查段相邻的地类、地形、植被情况,以及是否有道路、垦荒、放牧、割草、割灌、火烧等情况。

⑷坡向

指坡面所指方向。

调查时,记载调查段的主要坡向,一般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记载。

根据坡向对立地影响的大小,归纳材料时可分为阳坡、阴坡以及半阳坡、半阴坡等。

⑸坡度

为了按坡度分类或命名,一般将坡度划分为坡度等级。

如5度以下为缓坡,16-25度为斜坡,26-35度为陡坡,36-45度为急坡,46度以上为险坡。

表1立地因子调查表

编号地点

调查段周围情况

海拔高(m)坡向坡度坡位

地形特点

裸岩比例(%)侵蚀程度

母质及母岩地表水、地下水

10/36

小气候特点

人为活动情况

土壤剖面记载

土壤剖面特点

土壤名称

乔木:

灌木:

总覆盖度%

草本:

总覆盖度%

调查小结(立地条件总特点、类型命名及造林措施意见等):

调查者:

调查日前:

⑹坡位指调查段在坡面上所处的位置。

一般在较长的坡面上,可分为上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和下部等坡位。

坡面较短时,则可按上部、中部和下部三个坡位划分。

⑺地形特点根据当地的地貌条件,描述调查段内地形特征和小地形变化的相对高度。

地形特征的描述,山地一般可分为山顶、山脊、山坡(凸坡、直线坡、凹坡和凹凸形坡等);丘陵可分为丘顶、丘坡和丘间凹地等;河谷地可分为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风沙区可分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黄土高原区可分为塬、梁、峁、斜缓坡、沟坡、沟底、阶地、河谷等等。

并目测内部小地形起伏变化的高度。

⑻裸岩比例记载裸露岩石的分布状况和所占面积的比重。

岩石分布状况,通常以带状、团状、均匀和零星等描述;岩石裸露面积比重以目测百分数记载。

⑼侵蚀状况主要调查记载有无土壤侵蚀、风蚀或沙化的情况。

在有土壤侵蚀的地区,应按侵蚀类型(片蚀、沟蚀、崩塌)、侵蚀程度(轻度、中度、强11/36

烈、剧烈)和侵蚀形成的原因进行调查记载(土壤侵蚀程度划分标准可参阅附录1)。

在有风蚀或沙化的地区,应调查记载风蚀程度(轻度、中度、强度、剧烈)或沙化程度(轻度、中度、严重、极严重)(具体划分标准详见附录1)。

⑽小气候特点较大范围内的气象条件,一般通过收集当地有关气象资料即可掌握。

对于局部小气候条件,如风口、迎风面、干燥、阴湿、低温、积雪、雹、霜期等等,与周围其他地段有明显差别的应进行调查记载。

一般可采用访问调查的方法或根据地形条件加以判断。

⑾人为活动情况调查记载该地段内有无人为活动情况,频繁程度如何。

如砍柴、割草、割条、放牧和火烧等。

⒊立地分类及立地类型表的编制

⑴材料的整理与汇总对野外调查记载的材料,应进行全面检查,如有遗漏或误差的项目,应进行补充、修正,必要时应进行野外补充调查。

对野外难以确认的植物和岩石等,应对其标本及时进行鉴定,按鉴定后的名称修改野外记载的代名或代号。

立地类型因子汇总是对立地类型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本着立地类型内部条件趋于一致,而与外部又有明显差异的原则,按照野外调查时初步划分的立地类型,或者根据地形、土壤、植被等特征,采取分级归类、逐步组合的方法,先将相近似的立地逐步汇总,在汇总过程中加以调整,最后归纳出不同的立地类型。

立地类型划分的多少(细致程度),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上的实际需要确定。

一般划分不宜过多过细,以免给生产上带来不必要的繁琐。

立地类型因子汇总,通常采用表格(表2)的形式较为方便,同时便于诸项因子的对照比较以及特征的汇总。

表2立地类型因子汇总表

12/36

⑵编制立地类型特征表立地类型特征表(表2),是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成果。

在立地类型因子汇总表的基础上,经反复分析调整,则可基本确定所需划分的立地类型,并根据因子汇总表概括出每一立地类型的特征的变动范围。

特征的描述要力求简炼、准确,重点突出。

表3立地类型特征表

在造林地区的调查中,若发现立地类型特征表中某立地类型划分不够恰当或因子特征不够准确,则应根据造林地调查材料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补充。

㈡造林地区划

造林地就是通过土地利用区划和规划确定为造林使用的土地,是在一定的造林地区内造林地段的总称,包括荒山荒地,采伐、火烧迹地,沙荒和规划用于造林的其他土地。

在造林地区范围较大,情况复杂,造林地与非林地、宜林以外的林业用地混合分布时,为了便于进行造林规划设计和组织造林、幼林管理等,必须进行造林地经营区划。

造林地经营区划应在正式外业调查前进行。

由设计单位与造林部门共同研究分区的划分原则、分区标准等,然后在地形图上将高层次的分区界线划定。

造林规划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宜林地,其次对有林地、疏林、灌木林和未成林造林地也要提出经营措施。

造林地区划应在土地利用区划和林业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用地分布情况进行分级区划。

⒈群众造林通常大面积的群众造林以县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

所以,一般在县的范围内进行区划,并以行政界线作为区划的依据,分县、乡、村、小班4级。

如村的面积过大,不便统计和管理时,也可在村以下增设“片”(或林班)一级,片以下分小班。

如有国营林场、农牧场时,在县以下,以乡的行政界和与乡同级的国营林场、国营农场和牧场经营地界,划出乡、国营林场、农牧场场界。

在乡以下,按村界和与村同级的乡办林场、农牧场经营地界,划出村和国营林场、农牧场场界。

村以下,和乡办林、农牧场以下划分小班。

和乡同级的国营林场,如有确定的经营范围,可以按营林区、小班分级区划。

13/36

⒉国营林场造林国营林场造林一般按林场、营林区、小班3级区划。

如国营林场面积较大,必要时可在营林区以下增设林班,实行4级区划。

其他国营单位造林,可视其规模大小、分散程度,采取按乡、村、小班,或片、小班分级区划管理。

国营林场界线原则上根据国家批准的经营范围区划。

营林区以分片管理方便为原则,以行政界或山脊、河流、道路等自然界线划定,面积一般为5000-10000亩。

林班和片是一个统计单位,主要根据自然地形考虑,统一集材系统,以山脊、水系、道路等自然界线区划。

根据造林地分布状况确定面积大小。

凡造林集中的地方,面积宜小;凡造林地分散的地方,面积宜大。

面积一般为1000-5000亩。

㈢小班区划与调查

小班是调查规划的基本单位,不仅要以小班为单位调查,计算统计面积,按小班规划设计,而且今后还将按小班造林,造林后按小班建立经营档案和实施经营管理。

所以,划分小班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作业。

⒈小班划分与小班界线的调绘

⑴划分小班的原则

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是划分小班的原则要求,小班的划分要反映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又要便于识别和经营管理。

小班界线最好能与自然地性线和地物标志,如山脊线、水系、地类界和道路等相一致。

划分小班的依据主要如下:

①地类不同即按有关规程划分的地类,如农田、牧场、有林地、疏林、宜林地、特用地等划分;

②权属不同在同一地类内按权属不同,分别按国营、集体、个体和联营划分;

③现有林(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按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等,结合林分经营措施类型划分;

14/36

④宜林地主要按立地类型划分,并参考造林技术措施的不同。

⑵小班面积和编号

为了便于造林和经营,现有林和宜林地小班面积最大不宜超过20hm2,其他地类的小班最大面积一般不应限制。

小班也不宜过于零碎,小班的最小面积应根据所使用图面材料比例尺的大小,以在规划设计图上能明显、准确地反映出来为原则。

当使用比例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