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358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docx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doc

1、GDP(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名义GDP:

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潜在GDP: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L,K,N)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生产的最大产量。

5、GDP的核算方法:

GDP=C+I+G+(X-M)(要注意每个字母代表的具体含义)

6、国民收入的核算------储蓄—投资恒等式:

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

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关键,在于搞清“事前的、计划的”指标与“事后的、实际的”指标的区别,前者是“合意”的,而后者可能包含“非合意”的部分。

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有助于弄清“事前的相等”和“事后的恒等”的经济含义,有助于增进对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i=s”的理解。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

I≡S;(Y=C+S)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

I+G≡S+T或I≡S+(T-G);(Y=C+I+G,T=T0-Tr,Y=C+S+T)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

I+G+X≡S+T+M+Kr或I≡S+(T-G)+(M-X+Kr)

习题:

1、据表13-1提供的某国经济数据(单位:

亿元),求该国相应年份的GDP、NDP、C、I和In(净投资)。

表13-1

指标

第一年

第二年

新产建筑

5

5

新产设备

10

10

新产消费品

110

90

消费掉的消费品

90

110

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旧

10

10

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折旧

10

10

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

30

50

年底消费品的库存量

50

30

 

解:

第一年各指标数值为:

C=消费掉的消费品=90亿元

I=新产建筑+新产设备+年底消费品的库存量-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

=5+10+50-30=35亿元 

In=I-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旧-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折旧=35-10-10=15亿元

GDP=C+I=90+35=125亿元NDP=GDP-(I-In)=125-20=105亿元

同理可得第二年各指标的数值为:

C=110亿元,I=-5亿元,In=-25亿元

GDP=105亿元,NDP=85亿元

2、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

(a)一银矿开采了50千克银,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产品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

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

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

(1)项链为最终产品,其售价40万美元即为与此两项生产活动有关的GDP。

(2)开矿阶段创造的增加值为10万美元,项链制造阶段创造价值为40-10=30万美元,

合计总增加值,有GDP=10+30=40万美元。

(3)在开矿阶段,工资7.5万美元,利润为10-7.5=2.5万美元;在项链制造阶段,工资为5万美元,利润为40-10-5=25万美元。

两项工资和两项利润合计共40万美元。

此即用收入法计算的GDP。

3、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

书本、面包和菜豆。

它们在1998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13-2所示,试求:

表13-2

1998年

1999年

数量价格

数量价格

书本

面包(条)

菜豆(千克)

10010美元

2001美元

5000.5美元

11010美元

2001.5美元

4501美元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

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

”这话对否?

解:

(1)1998年名义GDP为:

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为:

110×10+200×1.5+450×1=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

GDP为:

110×10+200×1+450×0.5=1525(美元)

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

(1525-1450)÷1450≈0.0517=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850美元;1998年实际

GDP为:

100×10+200×1.5+500×1=1800(美元)

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

(1850-1800)÷1800≈0.0278=2.78%

(5)对比(3)和(4)可看出,GDP的变化速度与我们选择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价格有关。

但需说明的是,一国GDP的变动源于价格水平的变动和最终经济成果数量的变动,不论采用哪一个基期价格计算GDP,都能将GDP中因价格变动引起的不可比因素剔除掉。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则基期的选择与实际GDP的变化无关。

4、假定一国有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表13-4(单位:

万美元)。

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表13-4

国内生产总值

4800

总投资

800

净投资

300

消费

3000

政府购买

960

政府预算盈余

30

 

解: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净投资)

=4800-(800-300)=4300万美元

(2)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消费-政府购买

=4800-800-3000-960=40万美元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

=960+30=990万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300-990=3310万美元

(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

第十三章

1、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

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

两部门经济:

i=s(或y=c+i)

三部门经济:

i+g=s+t(或y=c+i+g)

四部门经济:

i+g+x=s+t+m(或y=c+i+g+x-m)

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

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入”,右边都是“总漏出”;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y代表“总供给”,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浴缸”里的水位就总是不变的,即宏观经济是均衡的,此时的收入(产出)也就是均衡的收入(产出)。

2.消费理论: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

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

c=α+βyd,式中,c为消费,α为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支配收入。

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

s=-α+(1-β)y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3、收入—支出模型及均衡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即45º线模型)是本章分析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核心模型,其实质是“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这一均衡条件的几何表达。

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基础上,将消费、投资或储蓄代入前所述之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不难得到国民收入的数值;或者,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找到总支出曲线与45º线的交点,同样可以确定均衡收入的水平。

4、乘数论:

在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乘数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在非充分就业的背景下,投资、政府购买及其他一些变量的变化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出现多倍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读者应清楚各类乘数的取值,同时还要明确乘数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

5、乘数:

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式中,∆Y是国民收入的变化,∆J是支出的变化)。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

初始支出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支出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

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6、.投资乘数:

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二部门经济或三部门经济(定量税条件)中,其值为

;三部门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

式中,∆y是增加的收入,∆i是增加的投资,MPC或β是边际消费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

7.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其值与投资乘数同。

8.税收乘数:

是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以三部门经济为例,定量税条件下,其值为

;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

,t为税率。

9.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该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

10.平衡预算乘数:

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在三部门经济中,平衡预算乘数

11、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a、相对消费理论,b、生命周期消费理论,c、永久收入消费理论(要理解各种消费理论的区别,特点)

习题:

(均衡收入)

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

10亿美元)

求:

(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

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解:

(1)将已知条件c=100+0.8y,i=5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750(10亿美元)此时,消费和储蓄的数额分别为

c=100+0.8y=700(10亿美元)s=y-c=750-700=50(10亿美元)

(2)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等于实际产出与均衡产出之差,即非自愿存货积累=800-750=50

(3)已知c=100+0.8y,i=10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则增加的收入为:

∆y=1000-750=250(10亿美元)

(4)将c=100+0.9y,i=5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

y=1500(10亿美元)

此时的储蓄额为:

s=y-c=y-100-0.9y=50(10亿美元)投资增至100时,类似地可求得均衡收入为y=2000,收入增加量为:

∆y=2000-1500=500(10亿美元)

(5)对应消费函数c=100+0.8y,易知投资乘数

对应新的消费函数c=100+0.9y,易知投资乘数

即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较原来增加1倍。

2.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t=0.25。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

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转移支付乘数ktr平衡预算乘数kb。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用:

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

(1)由已知条件,易得yd=y-ty+tr=0.75y+62.5

将已知代入均衡条件y=c+i+g,整理,可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2)由已知,得β=0.8,t=0.25,容易得到

(3)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与已有均衡收入的差额为:

∆y=1200-1000=200(10亿美元)

由∆y=kg∆g,得∆g=∆y/kg=200/2.5=80(10亿美元)

由∆y=kt∆T(这里T为税收额),得∆T=∆y/kt=200÷(-2)=-100(10亿美元)

由∆y=kb∆g(或∆y=kb∆T),得∆g=∆y/kb=400(10亿美元)或∆T=∆y/kb=400(10亿美元)

即1)增加政府购买800亿美元、2)减少税收1000亿美元、3)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4000亿美元,都能达到充分就业。

3.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净税收tn=50,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口函数nx=50-0.05y(单位:

10亿美元)求:

(1)均衡收入;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3)投资从60增加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5)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何者大一些?

为什么?

解:

(1)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x-m,得y=30+0.8yd+60+50+50-0.05yy=600

(2)此时的净出口余额为nx=50-0.05y=20(10亿美元)

(3)容易知道,投资乘数

(β、γ分别代表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

口倾向)。

则有,∆y=ki∆i=(70-60)×4=40(10亿美元)即均衡收入增加到600+40=640(10亿美元),此时净出口为nx=50-0.05y=18(10亿美元)

(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由均衡条件不难求得y=560(10亿美元)

此时净出口余额为nx=40-0.05y=12(10亿美元)

(5)容易看出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0亿美元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0亿美元对均衡收入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后者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要大一些。

当自发投资增加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20-18=2(10亿美元);但当自发性净出口减少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20-12=8(10亿美元)。

4.设消费c=α+βyd=100+0.8yd,净税收T=50,投资i=100,政府购买g=60,出口x=80,进口m=m0+Ty=20+0.05y(单位:

10亿美元)。

求:

(1)均衡收入以及净出口余额;

(2)求对外贸易乘数kx、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和平衡预算乘数kb。

解:

(1)由已知,得yd=y-50将已知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x-m,得均衡收入为:

y=1120(10亿美元)净出口余额为nx=x-m=80-20-0.05×1120=4(10亿美元)。

(2)以下是各种乘数的取值

第十四章

1.投资需求函数:

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中,投资被假设为一个外生变量。

在本章,投资被表达为利率的减函数,即i=e-dr。

由于人们要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来决定投资与否或投资多少,而资本边际效率又是递减的,因此当利率下降时,将会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变得可行,这样,投资需求和利率之间就表现为反向变化的关系。

投资需求函数的引入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带来了新的问题。

现在,只有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够确定均衡的利率和投资,才能够确定均衡产出的水平是多少。

2.IS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IS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

系。

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该曲线具有负斜率,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

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左移。

IS曲线,就是在利率和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资产的一部分以不

生息的货币持有在手中,是出于以下三种动机:

一是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需要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

二是谨慎动机,是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

三是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L1表示)和收入水平同向变化,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L2表示)和利率水平反向变化。

因此,完整的货币需求函数就可表示为:

L=L1(Y)+L2(r)。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既然货币因素可以影响到利率,而利率又可以影响到投资、总需求、产出以及就业,因此就突破了古典的“货币中性”的说法。

4.LM曲线的含义与性质: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

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

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该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该曲线向左移。

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被称之为LM曲线。

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曲线。

曲线上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

1.

5.IS—LM模型:

将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就得到一个完整的IS—LM模型。

由于IS是产品市场的均衡线,而LM则是货币市场的均衡线,因此在IS和LM相交的地方,也就是在两个市场一般均衡的时候,有一个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被决定。

但须注意的是,IS—LM的均衡点并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它有可能是一种萧条的均衡。

如果是这样,就需要动用宏观经济政策移动IS或LM曲线,以使宏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6、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的时候,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因而会将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会去买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7、资本的边际效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8.投资的边际效率:

投资的边际效率是指在资本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利率与投资水平的关系。

9、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是指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状态。

在IS—LM模型中,除交点之外的任何一点都是不稳定的,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之下总会向均衡点移动。

习题

1.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消费c=100+0.8y,投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3)若上述二部门经济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25y,政府支出g=100;货币需求为L=0.20y-2r,实际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求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解:

(1)y=c+i=100+0.8y+150-6r整理得IS曲线,y=1250-30r

由L=m,得0.2y-4r=150整理得LM曲线;y=750+20r

(2)解方程组y=1250-30r

y=750+20r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人y=950(亿美元)

(3)若为三部门经济,则消费函数变为c=100+0.8yd=100+0.8(1-0.25)y=100+0.6y

由y=c+i+g,易得IS曲线:

y=875-15r由L=0.20y-2r,m=150,易得LM曲线:

y=750+10r解由IS曲线、,LM曲线组成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和收入为:

r=5,y=800(亿美元)

2..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

为什么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答: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即资本边际效率实质上是指厂商计划一项投资时预期可赚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的数值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如一合机器)的成本。

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递减,是因为随着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增加,一方面资本资产之成本会增加(同样一台机器所费更多),另一方面,资本品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因而预期收益会减少。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在短期内主要由于资本物品成本上升,在长期内主要在于资本存量的大量积累。

1.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财政政策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从IS-LM模型看,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移动IS曲线的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反之,效果就越小。

2.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因素。

“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是指政府支出,使得产品市场上的物价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进而产生了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3.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

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小。

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愈小;反之,则愈大。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的特例:

这里有两种极端的情况:

一种是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此时IS垂直,LM水平;另一种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此时LM垂直,IS水平。

在LM曲线为垂直的情况下,由于货币的需求与利率的变动不相关,IS曲线向右移动时,均衡的利率上升,但收入不发生变化,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如果LM曲线为水平线,即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