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8396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docx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

北京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

北京高考史上

第一篇满分作文

文/王大绩

北京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现在1980年。

当时对满分作文的认识和现在不大一样:

现在认为,只要在内容、语言、结构达到一类文上线,没有错别字等硬伤,就可以给满分;那会儿可是认为完美无缺才能给满分的。

1980年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一则材料:

                      画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

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洛伦萨,拜名师佛罗季奥为师。

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

依我看,这原因有二:

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

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

名画家弗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当芬奇投师于弗罗基奥时,弗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

这是佛与凡人不同之处。

十几天只是画蛋,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

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

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

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有成。

我也曾有过一位“有方”的老师,不过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只是一个大我几岁的女孩子。

几年前,我请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问我做事有无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

开始学习了。

她先给我做了做示范,看着她那娴熟的表演我真羡慕。

可轮到我时,她却让我练习拉空弦。

几天过去了,她给我的任务还是如此。

她告诉我,拉空弦是基础,只有练到运弓自如了,才可拉曲子。

现在想想,她这话实在有理。

是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却也是个会做老师的人。

然而,我并没有成功,又拉了几天空弦,我听到的总是那单调的“拉拉”的声音。

哪有一点儿我为之陶醉的乐曲呢?

我一烦之下,一弓挑断了琴弦,发誓再不学了,于是我的提琴只好休息了。

由此我想到,师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

芬奇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这里。

佛罗基奥讲清道理之后,芬奇便刻苦练习,用心学习,正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他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

而我的失败,恰恰也在这里。

这时我方感到,怕艰苦,在困难面前懈怠,终究是要失败的。

不仅学习艺术是这样,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学起,只有打好基础方可学出成绩。

我喜欢写作,真羡慕那些作家,而我的老师却要我天天记札记,把所见所闻的小事都记下来,当时我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只是坚持了。

现在,当我一本本地翻看那一摞札记时,方悟出了老师的用意:

她是让我积累材料,感悟生活,从基础做起,一点点地提高啊!

所以,我在写作上的进步——虽然它微小——是老师教之有方的结果,同时也是自己没有懈怠的成果。

芬奇画蛋直至学画成功和我的失败进步都说明不仅教者要有方,学者更应不怠,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有什么知识学不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这篇作文结构严谨,先总后分,首尾照应。

选择两个方面构筑作文主体:

一方面是“师之教有方”;另一方面是“徒之学不怠”。

两方面具体论证都使用了比较法,但比较的方式并不雷同:

前者用类比,用两位教徒“有方”的老师教法实例来说明观点,例证不显单薄;后者用对比,用芬奇学画的成功和我学琴的失败为例表明观点,孰可取孰不可取,取谁舍谁,一目了然。

而为了增加文章的厚重感,文章没有拘泥于“学习艺术”一隅,而是宕开笔法,开拓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领域,用个人经历中的正面的事例论证,而这既和前文的负面事例相映衬,又有别于前文“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式的“师、徒”分说。

它呈现的是“师”的指导与“徒”的勤奋配合相得益彰的喜人收获。

结尾收束,高度概括,揭示本质。

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在严整的结构思路、缜密的辩证思维,在阅读中,我们循着文章思路的引领,会体会到阅读的深层愉悦,这种愉悦属于“理趣”。

此外,说理辩证,联想自然,语言质朴平实但是严谨冷静,不容置疑,有很强的说理性。

例如作文第一段。

这一段话共四句。

第①句提出中心论点:

“名师出高徒”。

用“人说……”表明这一观点早有历史渊源,而我完全同意:

“这话实是不假”。

第②句提出两个分论点:

“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

用“依我看,这原因有二”既表达出自己对前人观点的延伸,又表达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③句从反面重申两个分论点以及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

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严谨有度。

与《六国论》的典范开篇异曲同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