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5876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技术的社会逻辑高于技术的自然逻辑,当这两种逻辑冲突时,技术的自然逻辑服从技术的社会逻辑。

技术本身的善恶、技术应用后果的善恶,只能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

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

技术越发展,越应该强调对技术的人文关注。

2.“黄禹锡”破灭的启示是什么,结合自身专业予以评述。

实际上,从“卵子风波”到“造假风波”,我们可以看出,黄禹锡违背了科技道德最根本的两个方面:

即求真的学术道德和求善的人本道德。

科技道德是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的总称。

传统上,人们讲到科技道德主要是指科学研究的内在伦理,即科技人员应当遵循的普遍的科学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恪守和捍卫科学技术的客观真理性,要求科技人员为科学负责,使其科技活动指向求真,保证其成果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和有效性等。

这种伦理也可以称之为科学精神、研究规范或学术道德。

科学研究的学术道德是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从20世纪初开始,科学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自然化的认识论和科学实在论等不同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科学的客观性,并将客观性原则具体化为科技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

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更是把这些原则上升到科学共同体成员都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品质,包括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偏见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等。

正是科技共同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坚守科学的这种精神品质才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科技人员因违犯科学规范而受到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谴责是理所应当的。

科技道德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科技必须遵循的求善的人本规范或人本道德。

科技的人本道德也是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但与科技的内在道德维护科学的客观性不同,科技的人本道德旨在促进科学技术向着为善的方向发展,因此相比来说,也可以称为科学的根本道德。

科技人本道德体现的是研究主体对人、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旨在增进人的福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9]。

科技的人本道德虽然源远流长,但主要是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之后的产物。

20世纪中期以前,科学技术虽然在挣脱了神学枷锁后迅速发展,但科学的负面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

直至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科技处在一个主要彰显其正面效应的时期。

其间,科技虽然也曾带给人类带来一些灾难,但科技的正面效应远远大于科技的负面效应,因此,人们普遍地把科技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科技价值中立论、科技至善论、科技乐观主义也在学术界和民间逐步流行开来。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技的负面效应开始全方位显现,原子弹的使用、德日法西斯残无人道的人体试验和大规模的环境灾难,使人们目睹了活生生的科技作恶的事实。

一些卓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像罗素、爱因斯坦、波恩、伯格等,开始呼吁要禁止科技服务于邪恶的目的。

人们对科学价值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科技中性论开始转向科技价值负载论;

科技至善论让位于科技双刃剑观点;

科技乐观主义经过科技悲观主义的反动发展为现实主义或谨慎的乐观主义。

“黄禹锡神话”最终不过是一个神话。

科学家就像一个探宝家,只有具有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才能真正探到科学的宝贝。

但愿“黄禹锡神话”能够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面铣子,去伪存真,还科学以本来面目。

1.近来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又引起人们关于中医合法性的热议,请根据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依据,谈谈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

答:

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来看的话,中医显然属于非科学。

中医理论中存在的大量循环论证和几十年的中医实证研究都表明中医在逻辑上是无法被证实的。

中医学是一个富有整体观和辨证性的理论体系,但

由于其中缺乏对观念和概念的精确界说和细密分辨,其理论表述必然是不清晰、不精确的。

中医中的经验包含了大量主观的成分在里面,同一个概念,每个医生可能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理解,这就造成中医理论不能通过客观经验来验证。

从波普的证伪标准来看,更不会将中医划入科学之列。

和上面一样的道理,由于缺乏对基本概念的明确界说,中医在逻辑上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中医不会对任何疾病束手无策,同时,中医也总能为自己的失败和错误从理论上作出令自己满意的解释。

在很多时候,中医的症状和原因是同一的,如问纳呆,便溏的本质,中医的回答是脾气虚,再问什么是脾气虚,回答就是纳呆、便溏。

这样的理论显然不会被证伪主义认为是科学。

库恩自己也许不会认为中医属于他所说的科学,但中医确实具有范式的一些特点。

在《科学技术的革命》中,库恩是这样定义范式的:

“这样一些著作,都在一定时期里为以后几代的工作者暗暗规定了在某一领域中应当研究些什么问题,采用些什么方法。

所以能够这样,因为这些著作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这些著作的成就足以空前的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去进行科学形式的竞争。

同时,这些科学成就又足以毫无限制的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

凡是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我们就称之为规范”。

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显然具备这两个特点,中医几千年来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内经〉的框架中解决问题。

主张消解划界的费耶阿本德到是对中医很感兴趣,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提到了中医的价值。

费耶阿本德在方法论上是主张“什么都行”,反对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他认为中医是他的历史回复理论的一个典型例子。

的确,现代科学中那些纷繁复杂的概念、定义在一定程度确实阻碍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和本质的把握,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医和古希腊的哲人们在当时有限的观测水平下所做的思考和得出的结论,在某些方面更加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可以预见,即使没有终极的医学真理,在未来的医学中,必然会比今天包含更多的中医的观点。

2.“李约瑟之问”,请就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近现代科技之间的区别。

首先要厘清一个惯用名词——科学技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科学技术,其实是两个不同概念,科学和技术,技术就是经验性技能和实践性基础上的试错和改错,而科学是实验性的,是用数学能够表达出来的东西。

中国古代科发达技实质是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技术发达,是经验积累,中国古代有不少经典建筑,也有高深莫测的中医,也有勾三股四玄五,但都是对理论原理的不自觉运用,缺少对理论原理主动探讨热情。

进入十六世纪后,以实践经验为支撑的技术发展到顶峰,失去了上升空间,而以知识理论体系为基础的近现代科技崭露头角,其模式为先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突破,才有技术的大发展,如建立在牛顿古典物理学基础之上技术革新,如西方建筑都有清晰的力学理论,西医也有清晰的药物学生物学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没能实现由实践支撑模式向理论支撑模式的转换?

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教育对理论研究的制约。

二、中国传统教育对理论研究的制约。

近代科技建立在理论知识体系基础上,以实验作为基础手段,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研究者的才华、社会需求、研究经费等。

传统中国社会对基础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朝廷和民间对基础理论研究缺少宽容和激励。

毋庸讳言,人的行为都追求回报,由于中国官本位思想传统深厚久远,如果把培养人作为一项投资,参加科举做官可能是回报率最大化、最快化的途径,也是个人价值的最大彰显,与之相反,基础理论研究没有直接利益回报,朝廷与民间皆缺少理论基础研究的激励机制,也缺少资金投入热情,因此绝大多数有才华的人都走上仕途,而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只关心自己技艺带来的直接利益回报,不去对自己的技艺做理论分析,基础理论研究陷入真空地带,建立在理论体系基础上的近现代科技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3.汉森设想天文学家开普勒和第谷两人一起在高山上观察日出:

一只位于红、绿色斑之间的明亮的黄白色圆盘。

然而除此之外,开普勒和第谷还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第谷看到的是太阳从固定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开普勒看到的却是静止的太阳底下滚动着的地平线。

导致她们观察结果的不同不是视觉图像的差别,而是两人持有不同的天文理论。

请谈谈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

汉森的“理论负荷说”认为,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消极反应,而是受到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的,如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在高山上观察日出。

第谷看见的是太阳从固定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开普勒看见的却是静止的太阳底下滚动着的地平线。

(1)理论负荷的观察:

观察不仅是拥有视觉经验,而且也是拥有视觉经验的方式.人们能够获得关于同一物理状态的相同视觉映像,但是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知识的人们对这一视觉图象可以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或理解

(2)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a,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B,特定观察者的背景理论知识特定时期的科学发展.c,理论渗透在观察陈述的表达之中。

观察陈述是用语言表述的,而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3)理论影响观察:

1,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定向作用。

观察过程为科学理论所渗透,观察过程中背景理论的可靠性影响观察可靠性,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有助于科学事实的发现。

2,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加工改造作用。

观察者的背景经验、信念也会影响观察的过程,观察者的经验——所受到的训练,观察者的预期——先行于观察的信念。

3,但是:

被观察对象始终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不会因为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而改变,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也不存在。

4.继德国的工业4.0之后,我国于2015年三月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请谈谈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以及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战略目标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

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

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5.1994年,美国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素卡尔向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刊物《社会文本》提交了一篇题为《跨越界限:

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论文。

这篇被作者称作“文字上带有明显的胡说八道”的“诈文”竟然被《社会文本》杂志当作严肃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随后,素卡尔在《大众语言》中披露了他的意图:

既做一个实验,看看文化研究方面的著名知识分子们的现代科学素养,因为近些年来,某些范围内的人文科学的知识的严格性标准明显的呈下降趋势。

这个事件从而引发了一场“科学大战”一方是捍卫传统科学理念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另一方是后现代主义者特别是主张对科学进行社会研究或文化研究的思想家。

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并如何更好的避免这一问题?

以索卡尔为代表的科学家,为什么要用如此辛辣的手段批判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文化学中的后现代主

义?

简而言之,这是坚持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理性传统的科学家,对西方文化中盛行一时的主观唯心

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潮的一种挑战和批判。

索卡尔所针对的是这样一些观点。

如“科学中,理性主张的合法性绝不取决于事实性因素。

在科学知识的构造中,自然界仅仅担当极小的、微不足道的角色。

在任何科学争论的终结都是自然表征

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因此,我们永远不能使用结果自然来解释一个科学争论如何并且为什么得到解决。

对于相对主义(如我们自已)而言,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即某些标准或信念是真理性的,明显有别于地

域性标准或信念。

所有上述论点都是直接从主张后现代思潮作者的言论中引述的。

虽然他们不全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主

要代表人物,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观点如果我们进一步从总体上概括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的见解,

可以抓住这样几根线索。

第一,主张科学是“话语”体系,各说各的。

如利奥特塔定义“后现代”概念是表述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状态“元叙事的怀疑”。

“元叙事”是作为各种知识指导原则和基本理念的知识。

他具体指西方现代观念中的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说这些东西已成了现代迷信,后现代主义要消解其统一性,容忍多样性。

第二,重新阐释和理解现代性。

美国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指出,后现代主义就是“超越现代的情绪”。

另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不确定的、零乱的、非原则性的。

现代本身就是无法确定的,后现代与现代相互渗透,每一个阐释者都可以从不同视角重新建构和表述;

它是零乱的,也是新生的。

第三,不确定性的、破碎的知识态度。

如认为工业社会的西方文化批判了因果性、合理性、人道主义、真理、责任等现代文化原则。

在文学艺术中鼓吹叼、型叙事”,排斥“宏伟叙事,’(大主题),推崇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无选择技法,可以是最平庸的生活点滴。

对知识的态度是推崇多元、差异、相对主义、不确定性。

当然,后现代主义者往往并不承认他们有共用原则,例如他们就不同意他们是“知识相对主义”,因为他们如果同意自己是知识相对主义,就等于说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元叙说”,而这正是他们要批判、怀疑的。

1知识为什么能成为一种资本。

(1).知识,通常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丹尼尔·

贝尔认为,知识是对事实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经验性的结果,他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因此,知识具有持久的、通用的、抽象的、理论性的、客观的、独立于文本的、规律性的、通过变量或模型间关系表达出来的特征。

从哲学观点分析,知识首先是一种“外界的对象”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

(2)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知识并非天然就是资本,它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资本。

首先,知识的经济价值属性、商品属性和资本属性是知识资本化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环境条件是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必要条件,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是知识向资本转化的最终保证。

根据资本的定义,当知识具有产生收益的能力时,就成为一种资本。

也就

是说,仅仅体现劳动者技能的普通知识是不能转化为资本的,只有当知识被用

作实现盈利增值目的时,才能成为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是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

值的知识,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能够转化为资本的理论基础是知识具有资本的特征:

①知识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一种未被消耗掉的劳动;

②知识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投资,也有成本;

③知识的运用是能产生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知识”和“货币”一样,带来收益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将自己作为商

品,进入交换领域只是为了换取“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以“分配契约”进入

企业,为了获得“企业经济剩余分配”。

后一种情况才是“资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如货币一样通过“运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货币,成为一种“货币

资本”的新“资本”形式。

知识是

人的脑力劳动的产物,当这项知识以分配契约进入企业并能够给知识所有者带

来经济剩余时,知识就从商品转化为知识资本。

2.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

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一般为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或斑马鱼等),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转基因安全评价,主要包括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两大部分,重在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

以转基因抗虫水稻的食用安全评价为例,过去长达11年的时间里,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国际技术规范对其进行了营养学、毒理学和致敏性的全面评价。

营养学评价包括宏量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分析)、微量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抗营养因子等检测分析,以判断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在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上是否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毒理学评价则研究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是否有不良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暴露量评估(如判定杀虫基因蛋白摄入量的安全系数)。

致敏性评价则通过杀虫蛋白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评价其致敏的可能性,并开展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试验以确定杀虫蛋白是否易于被消化酶分解。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转基因水稻食品的安全性检测指标超过了国外的标准。

例如,美国在评价新的抗虫作物时,做实验动物大鼠口服急性毒性和90天喂养试验就够了,因为他们认为Bt杀虫蛋白并非新发现的蛋白,它的性质特点已为人们长达一个世纪的试验研究和安全应用所熟知,而且抗虫玉米上市已十几年,从未发现其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

但是,为慎重起见,我国仍增加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没有要求的检测指标,如三代繁殖试验(大鼠的自然寿命为2—3年,90天喂养试验相当其生命周期的1/8;

三代繁殖则用以分析对后代的影响此外,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过程中还有许多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如允许转移的基因结构和功能必须明确、接受基因的作物特性和遗传背景必须清楚、基因操作的方法必须安全可靠、转基因的后代必须能够检测跟踪等。

又如,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能去除转化载体上抗生素标记及其他无关序列,而且能知道外源基因在作物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点,这样就会更大限度地降低转基因带来的风险,从而使转基因更为精确,快速和可控。

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5年,尽管传闻不断,但真实的情况是:

由于各国实施了科学、规范的管理,转基因安全风险得到了有效的监测和预防,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和面积、加工食物的种类和食用人群仍在逐年扩大。

每年全世界亿万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确实没有发生过具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事件。

因此,应当肯定:

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它的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对此也做出了肯定的结论。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国仍应积极推进转基因新品种的研究和产业化。

当然,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转基因安全风险这样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我们仍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安全评价和管理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转基因技术也会不断发展完善,其安全性一定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3.为什么近代科学在欧洲发展如此迅速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科学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近代科学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近代欧洲的科技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近代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三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进和资产阶级的壮大,而资产阶级的发展与壮大又得以继续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开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加强调人的价值。

在此影响下,欧洲先后诞生了弗朗西斯·

培根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人文学者特点的科学家,他们重视将自然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关注科技对人生与社会的影响。

传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科学精神。

欧洲科学家的探索及献身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继承了古希腊人愿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促进的科技的进步,典型的代表就是布鲁诺因为坚持日心说被教会活活烧死。

宗教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沉重的打击了以教会为代表的阻碍科技发展的旧势力,间接的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4.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类似的西方科学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其一,经济因素。

中国在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物品的商品化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因而尚不具备发展近代科技的条件(对比一下欧洲,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分为政策,技术,市场,资金,劳动力等等,而且教材中注明了特点:

大部分是手工业者劳动技术的积累,而并非科学研究,中国不具备以上特点)其二,政治因素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发展仍居主导地位。

而且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实行“摊丁入亩”收取地丁银,后又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将农民束缚在了土地上,自由劳动力少,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不可能出现以雇佣为前提的大规模生产,因而不会出现近代科学。

其三,文化思想中国在明朝封建制度开始逐步衰落,统治阶级不断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愚民政策,明开始,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制,极大地束缚了人民思想。

清兴文字狱,人民思想再次被压制,使得中国近代化脚步放缓。

其四,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明采取禁海政策以抵御倭寇(后期戚继光抗倭),清为收复台湾再次禁海,而且闭关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