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9312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docx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好玩的酸奶盒》

幼儿园活动区游戏优秀实例

游戏名称:

好玩的酸奶盒

年龄班:

大班

游戏由来

苏苏妈妈的公司每日向员工提供长富酸奶,所以公司里每日均有大量的酸奶盒,她建议可以大量提供盒子以供班级幼儿游戏所需。

从材料的特质来看,酸奶盒有五个面,是个没有盖子的盒子。

正面可盛、可容物,底背面可在其平面上放置物品,材料所蕴含的的特质可以引发幼儿什么样的游戏呢?

带着家长的支持、我的问题与期待,班级以酸奶盒为主材,开展活动区游戏。

环境支持与材料投放

把酸奶盒提供在班级的材料超市中。

游戏进展一:

孩子自发游戏——利用酸奶盒的背面,搭建“盒底平面斜坡”,玩斜坡滚物游戏。

观察分析

【观察】

当苏妈妈把大量的酸奶盒放在班上材料超市的时候,苏苏脸上绽放着笑容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酸奶盒投放好之后,我就有意地关注着这个区。

孩子们发现了材料超市中的酸奶盒,“咦?

有酸奶盒!

”“哪来的?

”苏苏骄傲地回答:

“我妈妈带来的!

”孩子们说:

“酸奶盒怎么玩呢?

”“我不会玩。

”同伴散去了,苏苏留了下来。

苏苏先取了一个酸奶盒,把它竖起来,第二个酸奶盒把它卡在第一个酸奶盒中,成了一个“人”字小斜坡,接下来又拿了两个酸奶盒平放在地上,接在了小斜坡后面,她盯着看了两分钟之后,又取了一个酸奶盒垫在了斜坡下,这样使得“人”字形斜坡坡度变缓,坡变长。

看着自己搭建的酸奶盒斜坡,苏苏高兴地笑了,她又取了一个小小的酸奶塑料杯放在斜坡的最后面。

接着她在材料超市里找东西,开始了进一步的游戏行为——

第一次:

找了个小纸筒,放在斜坡的最高处,让它沿着斜坡滚下去,滚小纸筒击中酸奶杯,导致它晃了晃。

孩子捡回了小纸筒。

 

第二次:

将小小的酸奶杯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长方形铁盒子,小纸筒换成了乒乓球,让乒乓球沿斜坡滚下,长方形铁盒挡住了乒乓球的去路,球儿进不了铁盒内。

苏苏盯着铁盒子凝神思考,换了个小些、矮些的铁盒子。

新的材料与玩法吸引了一批同伴,聚拢在她的身边,学着她的样子玩起了斜坡滚物。

同伴用瓶盖和小纸筒试着滚下,小铁盒能接住滚下的瓶盖。

 

第三次:

苏苏将尽头处的方形盒子换成了大胶带卷,将之平放在地面。

还是滚瓶盖,瓶盖有时会滚进胶带卷中,有时不会。

 

第四次:

苏苏撤掉盛物的大胶带卷,换成排成一排的三个方铁盒和一个圆铁盒来代替。

用小瓶盖、胶带卷玩斜坡滚物。

有时滚物滚出坡道外,有时能滚进第一个铁盒中,有时竖立的瓶盖滚到一半时停止滚动而“趴”在坡道上。

 

这时支撑坡道的酸奶盒有些倾斜,孩子们停下了探索的脚步,苏苏用一个牛奶箱当支撑物,顶在了即将倾倒的酸奶盒后面。

 

第五次:

苏苏把盛物的四个小铁盒全部换掉,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圆形铁盒,将之平放,用胶带卷滚之后,孩子发现胶带卷总是没能滚进圆形大铁盒里。

 

第六次:

苏苏把铁盒子竖起来摆放。

摆好了铁盒子会左右晃动,

 

她用两个小方铁盒紧紧地放在大铁盒的旁边,之后大铁盒不动了。

她皱着眉头想了想,又拿了个铁盒子挡在了竖立着的大铁盒后。

接着又用小纸筒、大的胶带卷和矿泉水瓶的瓶身来滚,基本上都滚进了竖立起来的铁盒子里,大伙儿脸上带着笑容,很高兴。

 

 

玩了一个星期左右,材料超市的酸奶盒无人问津了。

【分析】

由于是苏苏妈妈带来的大量酸奶盒,所以苏苏很有成就感和特别强的参与感,比别人更愿意玩酸奶盒,所以这个新游戏的发起者就是带盒子的支持者。

孩子经常接触酸奶盒,却从未把他们当成一种玩具来玩,这是新的挑战,“不会玩”“很难玩”“这怎么玩”的想法难倒了其他孩子,

所以刚开始只有苏苏一个人在尝试着玩。

苏苏天性爱玩,在玩耍的驱动和参与感的带动下,苏苏利用盒子的底背面,通过卡插、垫高、铺长等技能建构了酸奶盒斜坡。

之后选择了不同的滚落物、选择与调整了不同的盛放滚物的容器、支撑斜坡来达到自己斜坡滚物的游戏目的。

说明苏苏对盒子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她利用了盒子的两个特质来玩,一就是盒子有盛物凹槽,利用两个盒子的凹槽就可以卡住插紧,“人”字斜坡。

二是利用盒子底背部的连接可以滚物。

在游戏中我发现,当苏苏确定了游戏主材“酸奶盒”后,用其搭建斜坡来玩滚物的游戏,并选择了很多与斜坡滚物游戏相关的不同的“滚物”来玩。

在游戏中,苏苏有许多的尝试性行为,她发现哪些物品可以滚,“滚物”在滚动过程中不同的情况,她要确定斜坡终点的盛放的“容器”是否可以接住“滚物”,所以她不停地更换着“滚物”和“容器”,换着花样玩。

苏苏变换着反复玩同一种游戏,说明对新事物的探索需要时间从不同角度尝试,而且在每一次的尝试中后,她都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新行为所体现的水平略高于原有水平,可见酸奶盒是可以引发孩子的新游戏,促进他们的发展的,孩子在酸奶盒斜坡游戏发展是小步递进的。

在苏苏的游戏中,酸奶盒是主材,“滚物”和接“滚物”的“容器”是辅材。

她所需要的辅材都可以找到,这一切与班级创设的材料超市息息相关。

可见材料超市中“足够多的主材+丰富的辅材”,是苏苏尝试性游戏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这个游戏在班上从未玩过,苏苏今天玩的是“自己的游戏”,正因为是自己的游戏,她的游戏行为是自发的,持久的,积极的。

今天她首创的游戏吸引了一些同伴,懿懿和许凯也加入了游戏的行列。

说明这两个孩子的游戏水平与苏苏相当,所以才能玩得起来。

他们利用了盒子的背面来玩斜坡滚物,这不仅给孩子带来了探索性游戏的快乐,也给我启示:

原来在幼儿的世界中,酸奶盒是可这么玩的。

在玩了一个星期之后,酸奶盒没有人玩的原因是:

当孩子刚接触一种新材料、一种新玩法,会通过游戏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重现,直到被完全掌握。

当他不再重复这一行为时,说明这种材料、这种玩法对其潜在价值不大,已经玩腻“不好玩”。

而且有时“滚物”会掉出坡道,孩子会觉得“玩得不起劲”,所以必须引发孩子对酸奶盒特质的进一步理解,从而触发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新玩法的产生,而出现“游戏最近发展区”。

可以说,当幼儿对“斜坡滚物”丧失兴趣的时候,游戏到了第一个转折点。

支持策略

(图片)

1.在观察的时候,我发现这游戏的“短板”,就是“滚物”容易掉出坡道外。

这个“短板”必将影响游戏的持续开展。

如何继续开发出盒子的其它特质,让孩子在游戏中不让滚物掉出坡道外,保持对“斜坡滚物”游戏的持久兴趣成了我的思考点。

在思考中,我发现若能用盒子的盛物槽做坡道,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要做成这样的通道就要求把盒子的短侧面拆开并且连接起来,那么如何搭建平台让孩子发现凹槽式斜坡呢?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与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活动区经验的需要。

”在这个游戏的转折点上,孩子需要一个关键经验,

 

首要的支架就是幼儿得有拆盒子的经验,在拆盒子中熟悉盒子的特质,也为凹槽式斜坡的建构奠定经验基础。

所以,我组织了与孩子玩拆盒子、反折、装盒子游戏。

2.交流小结:

(1)播放上次苏苏和小伙伴玩斜坡滚物的照片,表扬游戏的创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

(2)我请孩子们想想,下次玩斜坡滚物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让“滚物”不掉出坡道外。

游戏进展二:

教师启发下自主游戏——利用盒子的盛物面,建构凹槽斜坡,玩斜坡滚球击保龄球游戏。

观察分析

【观察】

玥玥小朋友到了材料超市,看到酸奶盒,玩起了拆盒子,她熟练地把酸奶盒拆开,一拆开,两个最小的盒侧面就散开了。

玥玥指着散开的两个小小、白色的长方形说:

“快看!

这像酸奶盒的大门,原来大门是被包在里面,现在拆开了就看见了。

”小炎问:

“包大门的这块像舌头一样,伸出来了,它又有点翘。

“听到像舌头的结论,伙伴们开心得笑了,纷纷说“这个是大门,那个是舌头。

”“真有趣。

”伙伴们围在一起看了两分钟,球球说:

“翘起来的地方有点像滑滑梯。

”玥

 

玥说:

“那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连接起来就可以在盒子里玩斜坡滚球的游戏。

伙伴们把拆开的两个酸奶盒对接,两个酸奶盒临近的“大门“重叠贴在一起,但是一松手,重叠的两块长方形就散开,反复三次后,李炎对郑博凯说:

“用夹子夹,不就行了吗?

”“对呀。

”郑博凯随即回到活动室,取了好些的夹子,夹住了重叠的“大门“,就这样,盒子间就连接起来了。

郑博凯说:

“把大门打开了,盒子就连起来了。

”但是“舌头”和“舌头”对接的地方不平坦,语玥试着用夹子,可是夹不住。

她皱着眉头想了想,回去拿了大的透明胶和剪刀,把不平坦的地方粘的平平整整。

就这样,畅通的盒子通道做好了。

他们搬来了小桌子,把盒子的一头靠在桌子上,另一头放在地上,斜坡初具规模。

他们利用盒子的盛物凹槽做了一个酸奶盒斜坡,可是酸奶盒斜坡的的中间部分老是塌下去,他们就用了椅子、牛奶箱、牛奶罐作为支撑物,就这样,酸奶盒斜坡就完工了。

伙伴们兴奋地找来了纸球、乒乓球,玩斜坡滚球的游戏,乐此不疲地尝试着,最后,李炎还在斜坡出口不远处放置了一些立起来的纸筒,玩纸球击“保龄球”的游戏。

 

“击保龄球”的游戏,玩了有半个月之久,孩子们对它没有了兴趣,也不再光顾了。

孩子们不再玩“击保龄球”了,而是热衷于建更长的坡道,有时还在地面坡道的出口,建起了地面的酸奶盒通道。

【分析】

在这次游戏中,玥玥和她的伙伴们又一次拆开了酸奶盒,拆盒子活动为盒子间的连接奠定了经验基础,再加上我的启发式提问“怎么样才能不让滚物掉出坡道外?

”,为孩子们的新思路——新型凹槽通道形成提供了必须的经验支撑。

所以,在孩子们的自发游戏里,必须要有教师的理性思考与点拨,才能为他们的新思路奠定必要的经验保证。

这次,幼儿运用了用夹子夹的方法连接了盒子的短侧面,用胶布粘贴联通了通道中翘起的部分,把许多的盒子联通起来成了凹槽通道,再利用小桌子、牛奶箱等物不同的高度,巧妙地制成了新的酸奶盒斜坡来玩“击保龄球”的新游戏。

原来是“滚物”,现在明确用“滚球”击“保龄球”,说明孩子发现球体物体比圆柱体的滚得更快,原来仅仅是“滚物游戏”,现在在“滚球”的基础上加上“击保龄球”,是在原有“斜坡滚物”的基础上而演变形成,变得更有难度,而且游戏性更强。

说明孩子乐意在游戏中寻找与发现自己力所能及的新的游戏高度——游戏的“最近发展区”,并且使得游戏更加好玩。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游戏情境中,逐一发现并想出相对应的方法的,所以,游戏的情境对幼儿来说,不仅仅是“想玩的”“可玩的”“好玩的”,而且为了玩,他们会发现玩耍中的障碍,并为了玩耍而不断克服障碍,成为“我会玩”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们的游戏“最近发展区”中,“经验支撑+游戏情境”=“更好玩的+我会玩的”游戏。

当孩子们多次玩了在“凹槽斜坡”上“滚球击保龄球”游戏,必将对其不再兴趣,因为这一行为已经得到了充实与发展,孩子不愿意再重复玩了,游戏丧失了魅力,潜在价值已经缩水。

此时游戏到了第二个转折点,游戏总是反映着孩子的不断发展。

孩子们不再玩“击保龄球“游戏原因还因为,随着“坡道+地面通道”的新型酸奶盒通道出现,纸球或者乒乓球滚不到头了。

支持策略

(图片)

在游戏中我发现:

孩子用盒子的盛物面玩了一段时间后,随着经验的不断增加,他们的酸奶盒斜坡变成了酸奶盒通道,不仅仅有斜坡、还有平地酸奶盒十字形通道,或者是梯田式通道,导致酸奶盒通道越来越长。

随着通道变长,导致用原来的方法玩,乒乓球不能带着自己的惯性到达终点,这时候游戏变得“不那么好玩了”。

此时的支持策略是——追踪观察孩子的游戏进程,以观察者身份捕捉、察觉游戏的转折点,以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互动,帮助孩子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发现游戏灵感,建构新经验,想出新点子,提升游戏水平,觉得游戏这样玩“真的很好玩”。

多种游戏情境:

 

“十字型+山洞”“梯田+十字型”“梯田+长条型”

游戏进展三:

在游戏情境中,师幼共促推进游戏——运用外力,助力乒乓球到达酸奶盒通道的终点。

观察分析

【观察之一】——借助手臂的推送力,助力乒乓球到达通道尽头。

杰杰、小鸿和洋洋带山洞的十字型酸奶盒通道建好了,其纵向距离有三米远。

像往常一样,他们把乒乓球放在了酸奶盒的斜坡高处。

手松开,球顺着斜坡往下滚,但每次都滚到平地的十字路口处,就滚不走了。

杰杰说:

“每次都是滚到这。

”洋洋回应:

“我想让球滚到凳子山洞那儿。

”小鸿说:

“可是每次都滚不远。

”杰杰皱着眉头想了想:

“因为我们的路太长了。

”洋洋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我:

“老师,你说怎么办呀?

”一直在旁的我想了想:

“用力点试试看。

”此时,小鸿的球正好放在最高处的酸奶盒里,他一听这话,取下连接盒子的塑料夹子,把乒乓球放进盒子,手端着盒子,按我的建议,一发力,把盒子往前一推送,球儿就飞快地往前滚出,继而掉在斜坡上,滚下斜坡之后快

速地在地面通道通行,一直到达“山洞”,才停了下来。

三个伙伴开心地跳了起来。

端着盒子借助手臂力量往前推送的方法马上被效仿,球儿带着孩子们的劲道往前滚呀滚,有的甚至滚出了山洞,有的则滚到了地面十字路的支路上。

孩子们轮流着玩耍,不停地说:

“我到达山洞!

”“我的滚出了山洞!

”“我赢了!

”“我赢了16次了!

 

【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长,孩子不再满足建短斜坡,而是建了“斜坡+地面通道”的混合型通道。

酸奶盒通道延长了,按以往的玩法行不通了,因为之前的酸奶盒斜坡比较短,在斜坡上,球儿借助本身的惯性会自然滚落到尽头。

现在酸奶盒通道延长了,不仅有桌面部分的斜坡,桌面至地面的斜坡,还有地面上的十字型道路,由于球儿的重量轻,自身的运动惯性不大,导致无法到达两、三米开外的“山洞”,孩子的游戏遇到了困难,游戏“玩不下去”“不好玩了”。

在没有策略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我。

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新问题,但一旁跟踪观察整个游戏发展进程的我,已经预测到了这一个问题,同孩子一起感受到了游戏处于转折阶段,孩子此时需要“关键经验”,以跃上大型酸奶盒通道下持续游戏的“新台阶”,解决“玩不下去”的问题。

我跟上孩子游戏的节奏,思考着“这个问题跟球的惯性有关,惯性大就可以奔得足够远。

”所以我脱口而出:

“力气大点。

”孩子一听“力气大点”的点拨,就顺手端着盛放球儿的盒子,像泼水一般,把球儿用力推送了出去。

球儿还是原来的球儿,还是那么轻,却是加上了孩子的劲道,所以球像“发射”一般,卯足了劲,顺着斜坡冲了出去,快速有力地带着惯性滚向远方,直达山洞。

说明,当孩子求助的时候,教师的介入是必须的,但教师的介入就算知道答案也不能直接告诉,要在具体的游戏情境里,进行启发、点拨,孩子自己揣摩适合推进游戏的方式,自己得到答案,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看到孩子借助手臂的推送力助力球儿,我在心里暗暗叫好“真是妙!

”,这样使得游戏“更好玩”了。

【观察之二】——借助手指的弹力,助力乒乓球到达通道的尽头。

今天,晨晨、牛牛和虫虫来到酸奶盒区域,玩“小球闯关”的游戏。

照例,他们也用酸奶盒、夹子建了一个“斜坡+地面平路”的比较长的通道,这个通道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终点处竖立着的盒子里画了三根棒棒糖,当球儿击中的靶心。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也遇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

球儿滚不远。

牛牛无奈地捡起地上的球,重新放回到这条酸奶盒通道的最高点盒中,不经意地把球儿用手指一弹,球儿有了动力之后,骨碌碌地沿着斜坡滚落到了通道的尽头。

同伴看见了,跳了起来:

“牛牛,你太棒了!

你想出了好点子!

”牛牛挠挠头,解释:

“我无意的,没想到也可以,真好玩!

”于是,这一组小伙伴,纷纷模仿牛牛的方法,让小

 

球在手指弹力的帮助下,不时地冲撞着盒子的长侧面,冲到了道路的尽头。

玩着玩着,晨晨又拿了两个塑料夹子,夹在了最高处的盒子的最短侧页上。

虫虫问:

“晨晨,你在做什么呀?

”晨晨一边安装一边笑着回答:

“我给球儿安个发射架,看!

球儿放在夹子发射架,更好弹,不会乱撞。

”说完了,她伸出兰花指,稍稍弓着腰,眼睛一只睁一只闭,对着乒乓球弹了出去,球儿顺利地沿着酸奶盒的通道带着冲力滚落下去,这次球儿没有碰到盒子的长侧面,而直接到了终点。

这一组的小伙伴用上了晨晨的新方法“发射弹球”,玩着“小球闯关击靶心”的游戏。

【分析】

当旧的玩法因为酸奶盒通道的变长而失灵的时候,在想要玩游戏想法的驱动下,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试图想要使游戏继续下去,解决“我要玩”的问题。

解决之初,刚开始孩子并没有完整的预期策略,其尝试解决问题的弹球动作是无意识的。

当发现无意识、不经意的的行为可以解决当前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无意识的行为就顺理成章演变成有目的解决问题的行动。

手指弹力赋予球儿新的力量,使得球儿带着弹力与惯性,向前滚落,劲儿大了,自然就到达了更远的目的地。

玩着玩着,晨晨又发现了在盒子内弹球,手得伸进盒内,而球儿又会撞像盒子的侧面,玩得有点不尽兴,就想到了做衣夹发射架,一来不必要伸进盒子内弹球,二来球儿不会老是撞向盒子的侧面,三在高处发射可以发更大的劲,使得游戏“更好玩”。

也就是说,在游戏情境中,在玩耍的内部心理驱动下,孩子会想出新点子使游戏“更好玩”。

孩子解决游戏问题不管是无意行为,或是有意的策略,都是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激发的,而且下一个策略是建立在上一个方法的基础上,策略间是环环相扣的。

【观察之三】——借助球儿落在石头上的弹跳力,助力乒乓球到达终点

玥玥、小昕和晨晨把装满酸奶盒的箱子拖到了活动室的桌子旁。

玥玥在桌子上放了一张小椅子,小昕在椅子的后面竖着放了两个牛奶箱,这样就有了四处不同的层次差,最高处是牛奶箱,其次是桌面上的小椅子,接着是桌面,然后就是地面了。

晨晨熟练地在最高处——牛奶箱上,放上了第一个酸奶盒,在椅子面上放上了第二个酸奶盒,

在椅子下的横杆上斜着放上了第三个酸奶盒,这个酸奶盒的一头在椅子的横杆上,一头落在在桌面上,紧接着在桌面上与第三个酸奶盒连着,放上了接在一起第四个酸奶盒,这四个酸奶盒都被幼儿整理成只拆开一个短侧面的簸箕状,以便球儿的滚落与通过。

接下去,酸奶盒就要从桌面延伸到地面了,玥玥又搬来了一把椅子,椅子背紧靠着桌面,然后盒子与盒子相连着,从桌面到椅子背、从椅子背到椅子面、再连接到了地面,幼儿又制成了一个很长的酸奶盒通道。

玥玥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拿了一个乒乓球,放在最高的酸奶盒中,可是球儿没有动,语玥说:

“哦!

盒子是平的不是斜的,所以,球儿不会滚动不了,怎么办呢?

”想了想,玥玥走向了玩具柜,拿出了一双袜子,把它们卷成一团,走回来抬起第一个酸奶盒,把它垫高了,垫成了斜坡状。

再次把球儿放了上去,这次球儿滚了下去,却没能滚到第二个酸奶盒中,小昕说:

“没有对准。

我来!

”她把第一个酸奶盒靠拢第二个,第三个靠拢第四个,使得上一层的酸奶盒的出口都对准下一层酸奶盒,球儿再次滚落,滚落到地面通道的一半处不走了。

晨晨自言自语:

“怎么办?

滚不到头呀。

”说着走到了活动室最后面的角落,拿了一块石头,放在地面椅子上的盒子里,同伴看她取来了一块石头,也没问为什么,就再次实验。

当球儿落到椅子上盒子里的石头时,球儿碰到了石头的棱角,跳了起来,脱离里酸奶盒通道,跳到了酸奶盒的外面,在惊呼声中,孩子捡起球儿,兴奋地进行了多次的实验,球儿有时跳倒通道外,有时也能顺着地面的通道一直滚到通道的尽头。

为了接住跳出通道的球儿,晨晨还取了几个宽口纸杯,放在她估计的球儿落脚点上,来接住球儿。

当球儿正好掉进了宽口纸杯里的时候,孩子们欢呼雀跃。

 

 

【分析】

孩子已经有相当丰富的铺酸奶盒通道的经验,知道酸奶盒通道可以有斜坡部分,也可以有平路部分。

这次的通道中间部分是斜坡,最尾部是平路,最前端也是最高端确是与众不同的梯田式,由于梯田式的通道是互相平行的,所以,当球儿放在最上一层的梯田式酸奶盒中是无法滑落的,幼儿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发现到了这个问题,用卷起来的袜子垫高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把簸箕式的酸奶盒的出口对准下一个梯田式盒子中,很好地解决了梯田式盒子中,乒乓球顺利地从上一层落到下一层的问题。

孩子又遇到了如何使球儿滚得远的问题,晨晨离开本区去材料超市取了块石头,说明她认识到了球儿滚不远,是因为球儿从梯田式盒子下来的惯性动力,不足以支撑其滚完全程,所以她想借助石头的帮助来实现游戏的愿望。

材料超市就像个“百宝箱”,是孩子新点子的源泉,是新点子的物质基础。

但是球儿大部分没有根据意愿滚向远方,而是落出了通道外,而孩子还是高兴地一次又一次地实验着,说明幼儿纯粹是在“自娱自乐”地玩耍着,他们的玩耍只是为了让自己高兴。

孩子们的发展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

而解决问题的动力来自好玩的游戏,想玩好玩的游戏,就要去克服游戏中的具体障碍。

所以说,游戏是孩子成长的载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游戏,幼儿的游戏就是幼儿的学习。

支持策略

(图片)

孩子自取石头的行动启发了我,利用球儿掉在石头的弹跳力来助力,既然可以利用石头的弹跳力,那么在生活中,还可以利用其他什么物品的弹跳力呢。

1.开展谈话活动:

乒乓球落在石头上会弹跳起来,落在别的什么物品上也会弹跳呢?

2.收集与尝试活动动:

孩子收集多种认为可以使得乒乓球弹跳的物品,并将进行尝试。

 

 

 

说明: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发、自主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发展是整体多维的,为此,我们删除了预设目标栏目,而是根据幼儿游戏情况进行观察、支持游戏的进展。

同时,视幼儿游戏具体情况而呈现不同次数的进展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