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9607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docx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

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环境

广东省标准DBJ15-XX-2018备案号JXXXXX-2018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Testandevaluationstandardforbuildingwindenvironment(征求意见稿)2018-XX-XX发布2018-XX-XX实施本标准不涉及专利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TestandevaluationstandardforbuildingwindenvironmentDBJ15-XX-2018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XXX批准部门: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

2018年XX月XX日2018广州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粤建科函〔2014〕1384号文“关于发布《2014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进行编制的。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条文的解释,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请各个单位注意总结经验,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邮政编码*****),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奥雅纳工程顾问广州市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建科建筑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杨仕超李庆祥许伟肖丹玲……目次前言I1总则12术语12.1术语12.2符号13基本规定24试验与模拟方法24.1风洞试验24.2数值模拟34.3现场实测45评价标准45.1基本规定45.2评价准则5附 录 A标准模型试验7本标准用词说明9本标准引用标准名录10条文说明11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1 总则1.0.1为了评价建筑室外风环境舒适性、安全性及改善风环境品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建筑工程的风环境舒适性、安全性测试与评价。

1.0.3建筑风环境的测试与评价,应结合建筑室外风环境的分布特性、评价标准和建筑所在区域的风气候特性进行。

1.0.4建筑风环境的测试与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其他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1 术语2.1.1 风洞试验Windtunneltest根据相似性原理,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对建筑缩尺模型进行的空气动力学模拟测试。

2.1.2 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运用计算机,采用数值分析和数值算法求解和分析流体流动问题的方法,以下简称为CFD。

2.1.3 风速比windvelocityratio测点风速与参考点风速的比值,参考点对应未受干扰来流相同高度处。

2.1.4 阻塞率Blockageratio建筑模型横截面的最大投影面积与物理风洞试验段或数值风洞流域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

2.1.5 逐时风速hourlywindspeed气象台站每日24次整点观测所得的10分钟平均风速值。

2.1.6 日最大风速dailymaximumwindspeed气象台站一日内观测得到的10分钟平均风速最大值。

2.1.7 主导风向Predominantwinddirection来风时间累计最长也即风频最大的风向。

2.2 符号Smax——以项目区域中心为圆心,最外围建筑与圆心的距离;

H——模拟区域内建筑最大高度;

较高建筑物较多时,可取较高建筑物的平均高度;

r——风环境模型模拟半径;

R——平均风速比;

Vr——测点的平均风速;

V0——参考点平均风速;

V——平均风速;

Vh——现场中测点相同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V“——阵风风速;

Rg——阵风速比;

Vg——测点的阵风风速;

βgh——高度h处的风速脉动系数;

gh——峰值因子;

Ih——高度h处的湍流强度;

σ——测点的风速标准差;

3 基本规定3.0.1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新建建筑工程或改建建筑工程,应在建筑规划和设计中对项目自身以及周边的风环境舒适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

1居住建筑:

高度超过100米、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或者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且容积率大于1.5;

2公共建筑:

高度超过100米或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3除1、2条规定的建筑工程外,其他对行人风环境有较高要求的建筑工程。

3.0.2既有大型公共或居住建筑区域内的新建建筑工程,应评估其对既有建筑工程周边风环境的影响。

3.0.3进行建筑风环境舒适性及安全性评价时,应覆盖项目周围地面行人活动的道路、建筑主出入口、室外活动和休憩场所等风环境敏感区域。

3.0.4楼面和屋面等区域设有露天活动场地时,可按风环境测试与评价的相关要求评价行人活动区域的风环境舒适性和安全性,场地地面高度取实际标高。

3.0.5基本风压大于0.5kN/㎡、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建筑工程,应对其涉及行人活动的区域进行室外风环境安全性评估。

3.0.6待建建筑工程的风环境评估,可采用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

已建建筑工程的风环境评估,可采用风洞试验、数值模拟或现场实测等方法进行。

4 试验与模拟方法4.1 风洞试验4.1.1 风环境风洞试验宜在环境风洞或大气边界层风洞实验室等空气动力学模拟设备中进行,用于风环境测试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标定,其量程、精度和频率响应特性等参数应满足测试要求。

4.1.2 应通过附录A规定的建筑风环境标准模型试验对风环境风洞试验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4.1.3 风环境试验风速测量宜采用无方向敏感性的风速传感器进行同步测量;

当采用其他方向性敏感的探头进行测量时,探头的主轴方向应与局部风向一致。

4.1.4 风环境试验应在模拟的大气边界层风场中进行,大气边界层风场应按现行广东省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规定的地面粗糙度类别模拟平均和脉动风特性,风剖面与模型的几何缩尺比宜保持一致。

4.1.5 风环境试验中选取的试验风速,应结合测试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度,以及试验要求和相似准则等限制性条件确定。

4.1.6 风环境试验模型应满足以下要求:

1模型的模拟半径r不应小于Smax或者2H;

2应根据相似准则进行模型设计,风洞试验的阻塞率宜小于5%,且不应超过8%;

3对所研究的项目自身应精细模拟建筑物的体型,以及近地面和空中露天活动场所的细部构造;

4对所研究项目周边的干扰建筑,应模拟建筑物主要的外部轮廓和近地面构造以及对风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形地貌等;

5应对所研究项目周边的植被等挡风障碍物进行模拟。

4.1.7 应按照行人活动的类别将项目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布置测点,测点布置满足以下规定:

1每个区域的关键位置至少布置三个代表性测点;

2测点密度不小于200平方米一个;

3测点高度换算到原型应为1.5m。

4.1.8 风环境试验风向角宜取22.5°间隔进行全风向测试,测试风向角宜与当地风气候风向对应。

4.1.9 风洞试验报告中应包括:

1物理模型信息:

包括测试建筑及周边建筑信息、模型比例、模型照片,测点布置图示及局部测点照片等;

2风洞试验及模拟工况:

地貌粗糙度类别、模型位置平均风剖面和湍流度剖面、试验风速、试验风向角、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等;

3风洞试验结果:

包括各风向下各测点风速比、平均风速、阵风风速数据及分布图等内容。

4.2 数值模拟4.2.1 应通过附录A规定的建筑风环境标准模型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4.2.2 风环境数值模拟中建筑几何建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几何建模中,应尽可能精细地模拟所研究目标建筑物特别是底部的体型,以及近地面和空中露天活动场所对风环境有影响的细部构造;

对所研究项目有显著影响的临近建筑物或地形地貌应包括在内。

同时,宜模拟影响范围内的周边干扰建筑群,以及项目周边的植被等挡风障碍物;

对所研究项目之外的干扰建筑,几何建模的精细度可适当放宽,只模拟主要体型特征,植被等透风障碍物可以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间接模拟其挡风效应。

2模拟半径r不应小于Smax或者2H;

3计算域的的大小应保证建筑模型沿风向的最大阻塞率不大于3%,并且沿风向上游离建筑物至少5倍建筑特征高度,下游15倍建筑特征高度。

4.2.3 采用网格离散的数值模拟方法时,在建筑模型边缘流动出现分离或预期物理量梯度较大的区域,网格应加密并保证足够的网格分布密度。

应选择不少于2种粗细网格划分方案,粗细网格尺度之比约为2倍,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网格独立性检验,两种网格方案下所有风速监测点平均风速模拟结果的平均偏差应控制在±5%内。

4.2.4 应合理设置数值风洞模型的入口、出口及地面等边界条件。

建筑物绕流模拟计算前,应建立对应的空数值风洞模型,对所模拟的大气边界层湍流风场特性的准确性及自保持性进行数值验证,以确保整个流域的风速、湍流强度等流动特性与目标风场一致,且沿流向不发生明显改变。

4.2.5 模拟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值模拟中,应采用经过验证的适用于钝体建筑结构绕流模拟的湍流模型及模型参数。

2控制方程中对流项离散格式宜采用二阶迎风格式。

3数值求解过程中应保证迭代计算的收敛性,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及湍流模型方程的收敛残差应小于1×10-3,能量方程的收敛残差宜小于1×10-6。

4.2.6 风环境数值模拟宜取22.5°风向角间隔进行全风向测试,模拟风向角宜与当地风气候风向对应;

如条件受限,所模拟的风向角至少应包括夏季主导风向、冬季主导风向和全年主导风向。

4.2.7 数值模拟报告中应包括:

1数值风洞模型信息:

包括几何建模,网格尺度及数量、计算域尺寸、边界条件、湍流模型及参数、离散格式、收敛标准、自保持性边界层风场的模拟验证、标准模型的验证结果、网格独立性检验结果;

2计算和模拟工况:

包括模拟软件、风向角工况等;

3模拟结果:

包括测点布置图、各风向下各测点风速比、平均风速、阵风风速等内容,同时应提供各风向下的风速比云图、风速矢量图或流线图等结果。

4.3 现场实测4.3.1 现场实测应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等,选择典型工况和不利工况。

4.3.2 一个完整的测试周期不少于一年,测试季节应包含夏季和冬季,每个季节测试时间不少于一周。

4.3.3 应根据气象统计资料选择主导风向或不利风向大风出现频次较高的时间段进行现场测试;

每天的测试应连续进行,测试应每3-5分钟记录一次风向、瞬时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测试还应记录时程数据。

4.3.4 风环境试验风速测量宜采用无方向敏感性。

4.3.5 风环境现场实测应选定如下区域进行测量:

1主导风向区域:

尽量选取测试区域外围上游开阔(阻挡较少)区域,以测试主导风向参考风速;

2主要活动区域:

建筑周围地面道路、主出入口、室外活动区等和楼面、屋面等设有露天活动场地的人可涉足区域;

3最不利区域:

无风区(死角)和涡旋区;

4其他区域:

有特殊要求的区域,如污染物或热源排放区和通风口等。

4.3.6 风环境现场实测测点宜根据如下原则进行布置:

1测点高度应为地面或活动平台以上1.5米高度处;

2根据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结果布置典型测点或关键测点;

3测点数量根据测试区域面积合理确定。

4.3.7 现场实测的参考点风速应采用实测相同时刻气象台站的风速资料按现场地貌类别和高度采用指数律进行换算得到,现场地貌类别按现行广东省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的规定进行判断。

4.3.8 现场实测报告中应包含:

1现场实测基本信息:

测试时间、气象条件、地貌粗糙度类别、测试仪器型号及精度、测点布置图;

2现场实测结果:

各测点风向、平均风速、阵风风速、风速比等内容。

5 评价标准5.1 基本规定5.1.1 风环境评估包含舒适性评估和安全性评估。

5.1.2 风环境舒适性评估采用平均风速进行,区分冬夏两季进行,夏季对应6月至8月,冬季对应12月至次年2月。

5.1.3 风环境的安全性评估采用阵风风速进行。

5.1.4 平均风速比R应按下式计算:

R=Vr/V0(5.1.4)式中:

Vr——测点的平均风速(m/s);

V0——同一高度上,未受扰动来流处参考点平均风速(m/s)。

5.1.5 平均风速V应按下式计算:

V=RVh(5.1.5)式中:

Vh——现场中测点相同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5.1.6 阵风风速V“按下式计算:

V"=RgVh(5.1.6-1)式中:

Rg阵风速比,按式(5.1.6-2)计算:

Rg=Vg/V0(5.1.6-2)式中:

Vg——测点的阵风风速,按式(5.1.6-3)计算:

Vg=Vrβgh(5.1.6-3)式中:

βgh——高度h处的风速脉动系数。

5.1.7 风速脉动系数βgh按如下方法确定:

1当采用风洞试验、现场实测或者可以获得风速时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时,阵风系数按式(5.1.7-1)进行计算:

βgh=1+ghIh(5.1.7-1)式中:

gh——峰值因子,取为2.5;

Ih——高度h处的湍流强度,按式(5.1.7-2)计算。

Ih=σVr(5.1.7-2)式中:

σ——测点风速标准差。

2当采用不能获得风速时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时,1.5m高度处风速脉动系数可按表5.1.7采用。

表5.1.71.5m高度处风速脉动系数基本风压(kN/㎡)地面粗糙度类别ABCD≥0.51.361.421.692.170.51.301.351.581.985.1.8 风环境评估报告中应包含采用的气象资料信息,如气象台站号、数据集名称、气象数据时间跨度及长度、风向玫瑰图等信息。

5.2 评价准则5.2.1 应基于气象台站逐时风速进行评估,所依据的风速资料不应少于2年。

5.2.2 基于气象台站逐时风速进行评估时,风环境的舒适性分类应按表5.2.2采用。

表5.2.2风环境的舒适度分类(基于逐时风速)舒适度类别不同超越概率的平均风速(m/s)环境类别夏季冬季≥50%≤2%≤2%Ⅰ1.51.81.8全部适用Ⅱ1.53.63.6公园、购物街、广场、人行道、停车场Ⅲ1.55.45.4广场、人行道、停车场Ⅳ1.59.97.6人行道、停车场Ⅴ不满足以上要求非人员日常活动区域5.2.3 当缺少逐时风速资料时,可采用日最大风速进行评估,所依据的风速资料不应少于10年5.2.4 基于日最大风速进行评估时,风环境的舒适度分类按表5.2.4采用年超越次数进行。

表5.2.4风环境的舒适度分类(基于日最大风速)舒适度类别不同年超越次数的最大风速(m/s)环境类别≤52次/年≤12次/年≤1次/年Ⅰ3.65.415.2全部适用Ⅱ5.47.615.2公园、购物街、广场、人行道、停车场Ⅲ7.69.915.2广场、人行道、停车场Ⅳ9.912.515.2人行道、停车场Ⅴ不满足以上要求非人员日常活动区域5.2.5 当缺乏气象统计资料时,可采用主导风向下的平均风速比评价风环境舒适度。

夏季主导风向下的平均风速比均不宜小于0.2;

冬季主导风向下的平均风速比不宜大于2.0;

冬季和夏季主导风向下最大平均风速均不宜大于5.0m/s。

5.2.6 风环境的安全性评估按表5.2.6采用。

表5.2.6风环境安全性评估P(V">15m/s)有风险0.05-0.3%(≥2次/年且≤12次/年)危险>0.3%(>12次/年)5.2.7 风环境整体安全性评估按表5.2.7进行。

表5.2.7风环境整体安全性评估有风险测点占测点总数百分比危险测点数风环境安全性评估结果≥0%≥1危险≥20%0危险<20%0有风险00安全5.2.8 风环境舒适性整体评估按表5.2.8进行。

表5.2.7风环境舒适性整体评估测点舒适度等级测点所占百分比风环境整体安全性评估结果安全有风险危险Ⅰ≥90%优良中Ⅰ、Ⅱ≥90%良中差Ⅰ、Ⅱ、Ⅲ≥90%中差差Ⅰ、Ⅱ、Ⅲ、Ⅳ≥90%差差差5.2.9 风环境评估报告应包含各测点的风环境舒适性、安全性评估结果和项目风环境舒适性整体评估结果。

当风环境舒适性整体评估结果为“差”时,应采取风环境改进措施或者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并采用重复测量对风环境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或者调整后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检验。

5.2.10 评估新建建筑工程对既有建筑周边风环境的影响时,应针对项目建设前后风环境舒适性整体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建成后项目风环境舒适性整体评估结果不应低于建设前的整体评估结果,且建成后项目各测点风速尚应满足本标准对风环境舒适性及安全性的要求。

附 录 A标准模型试验A.0.1标准模型如图A.1.1所示,中间较高建筑实际尺寸为25m×25m×100m,周围建筑实际尺寸为40m×40m×10m,平面分布图如图A1.1.2所示。

图A.1.1标准模型轴测图图A.1.2标准模型平面分布图(单位:

m)A.0.2模型的几何缩尺比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按图A.1.3在中心区域布置39个测点,测点之纵向与横向全尺度间距均为10m,各测点平面坐标如表A.1.1所示,测点全尺度高度为1.5m。

A.0.3应采用标准模型周围的风速分布,地貌类别应取为B类,风向角应取0°。

图A.1.2标准模型测点分布图表A.1.1标准模型测点坐标(单位:

m)测点编号XY测点编号XY测点编号XY1-552514-1515272552-452515-1552835453-354516-5252935354-353517-5153035255-3525185253135156-351519515323557-3552015253345458-25452115153445359-25352215535452510-252523254536451511-25152425353745512-25525252538552513-1525262515396525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执行规范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3)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本标准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2《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33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2014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TestandevaluationstandardforbuildingwindenvironmentDBJ××-××-××条文说明编制说明广东省标准《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DBJ××-××-××,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备案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年××月××日以第××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荷兰、日本、美国等国家相关规范进行了调研,开展了……等多项专题研究,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设计经验,参考国内外规范和国家标准的有关内容,在省内外广泛征求建设主管部门和设计院等有关使用单位的意见,并对反馈意见进行了汇总和处理。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适用于建筑规划、设计、风环境现场实测等相关环节,重点对建筑风环境的模拟、测试方法和评价准则做出细致规定,为建筑工程风环境评估提供指导。

目次编制说明123基本规定144试验与模拟方法144.1风洞试验144.2数值模拟154.3现场实测185评价标准185.1基本规定185.2评价准则19附录A标准模型试验203基本规定3.0.1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分类,可分为: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其中居住建筑包含住宅、宿舍、公寓等,公共建筑包含行政办公建筑、文教建筑、托教建筑、科研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观览建筑、体育建筑、旅馆建筑、交通建筑、通信广播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本条第1款参考日本东京都政府规定。

日本东京都政府规定,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与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开发项目,开发商必须进行包括行人风环境在内的周边环境影响评估,当住户对发展商提出要求时,也经常要进行风环境问题的专门研究;

在澳大利亚,每一栋3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进行风环境评估;

在美国与加拿大,许多大城市如波士顿、纽约、旧金山、多伦多等,新建建筑方案在获得相关部门批准之前,都需要进行建前和建后该地区建筑风环境的考察,以评估新建建筑对该区域行人风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台湾地区,建设主管部门意识到建筑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规定高度超过60m的新建项目必须进行包括行人风环境舒适度在内的环境影响评估。

3.0.2对于高层、超高层建筑或者大型构筑物,常常不能忽略风状况改变带来的影响,距离越近,影响越显著;

因此,对于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既有大型公共或居住建筑区域内的新建建筑工程,当高度超过100m时、应考虑其对1倍高度半径范围内的既有建筑周边风环境的影响。

3.0.3室外活动和休憩场所除通常认为的近地面区域、还应包括中高层建筑居住者可以利用的外部空间,比如通道、阳台、连廊、架空层、天井开口等区域等,这些区域由于风环境恶化常常会伴生一些问题、障碍和纠纷。

3.0.5我省沿海地区在台风季节容易或者经常遭受台风、龙卷风等强风影响,参考广东省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2014),基本风压大于0.5kN/㎡的区域为容易遭受台风等强风影响区域;

强风侵袭期间由于风速过大导致的行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尤其多高层建筑角部区域,由于气流分离影响更易出现该类事故,为避免或减小由于建筑规划和设计造成局部风速增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有必要针对50m以上建筑工程的室外风环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