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9896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docx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周熙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

2、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掌握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的语法特点及规律。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PPT课件、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顾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明确考点

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

(课件展示)

2.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怎么考”。

设题主要有两大类:

(课件展示)

⑴单独设题。

以《2009浙江高考样卷语文测试卷》19题为例

1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母之贤既已闻县中B.里中人贤母

 C.母一言冰解而兽伏D.公令榜其门 

⑵用某些实词的活用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明确:

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比如:

1.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2005年浙江卷《书褒城驿壁》)(暮、朝:

名词活用为状语))(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2.(2008年全国卷1,《 宋史• 廖刚传》11 题)(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⑴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⑵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第

(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

(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确本课内容:

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提问: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课件展示)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⑻无乃尔是过与?

⑼常以身翼蔽沛公

⑽范增数目项王

⑾吾师道也……

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⒀吾从而师之。

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⑷、⑹、⑻、⑽、⑾、⑿、

名词活用为状语:

⑵、⑶、⑺、⑼、⒂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⑸、⒁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⒀、⒂

 

提问:

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

请找到归类的标准。

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

游泳)(《劝学》)

⑹左右欲刃相如。

(刃:

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

种植)(《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⑻无乃尔是过与?

(过:

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规律二:

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课件展示)

⑾吾师道也……(师:

学习)(《师说》)

规律三:

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

⑽范增数目项王。

(目:

使眼色)(《鸿门宴》)

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称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规律四:

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

 (常用否定副词:

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冠不袜  君子不齿。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

向上,下:

向下)(《劝学》)

⑶日削月割。

(天:

一天天地,月:

一月月地)(《六国论》)

规律五:

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课件展示)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

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⑼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六:

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课件展示)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

使……为臣)(《韩信拜将》)

⒀吾从而师之。

(师:

以……为老师)(《师说》)

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以……为宾客)(《《伤仲永》)

规律七:

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课件展示)

提问:

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

教师明确:

(课件展示)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

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课件展示)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

鄙: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

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⑶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迁移训练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文子曰:

“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⑴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

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

相: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

华:

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

相: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季文子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②以③子为爱④,且⑤不华⑥国乎!

”文子曰:

“吾亦愿⑦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⑧非相人者乎!

且吾闻以⑨德荣⑩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

季文子辅佐鲁宣公、鲁成公,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室,没有吃精饲料的马匹。

仲孙它进谏说:

“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君王。

你的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大概会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况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

”文子说:

我也很希望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的百姓,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

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

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注解:

(1)相:

辅佐

(2)其:

大概(表推测)(3)以:

认为

(4)爱:

吝啬(5)且:

况且(6)华:

使动,使……华(荣耀)

(7)愿:

希望(8)无乃:

恐怕(9)以:

把(10)德荣:

品德高尚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

徐吾曰:

“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

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

幸分之!

”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

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

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

徐吾说:

“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

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

请把它分给我吧!

”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

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

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

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1.阅读并理解词类活用教学案,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2.完成词类活用小练习

 

 

 

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⑻无乃尔是过与?

⑼常以身翼蔽沛公

⑽范增数目项王

⑾吾师道也……

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⒀吾从而师之。

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文子曰:

“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2.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3.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

徐吾曰:

“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

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

幸分之!

”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词类活用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

例如:

“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

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

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同上)

    又数刀,毙之。

(《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

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

例如: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

“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

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

(《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例如: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

(《童区寄传》)

    愬然之。

(《李愬雪夜入蔡州》)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例如: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

(《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

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

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

看,使眼色的意思。

“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

结果实的意思;荣:

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

例如:

儿涕而去。

(《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

“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

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云、响、景:

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

当奴隶

③而相如廷叱之 廷:

在朝廷

④夜缒而出 夜:

在夜晚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每天

⑥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

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

统治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

攻击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

出现龙虹:

出现虹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

游泳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中山狼传》) 肉:

使……长肉(生:

动词使动用法,使……生)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

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把……当作宾客。

② 鱼肉缙绅 鱼肉:

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

把……当作门客

④ 君子病无能焉 病:

以……为病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

意动用法,以为鉴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

产品、收入

②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铛:

当作铛砾:

当作砾(鼎、玉、金、珠分别作铛、石、块、砾的状语:

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③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

措施、制度

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

诬陷、嘲讽的话

⑤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

搜捕活动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