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0209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初步培养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笔算下面各题。

144×5  44×15

学生2名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选一题说说计算过程。

回顾: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点明课题

师:

前面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来学习新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方法迁移的基础,通过复习,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

出示47页例1李叔叔乘火车从某城市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老师列式145×12

2.解决问题

师:

会算出结果吗?

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说怎样计算?

全班交流展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生1:

估计约有1500千米,把145估乘150,把12估成10,150×10=1500,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500千米。

生2:

我用计算器算出是1740千米。

生3:

我用笔算的方法结果也是1740千米。

3.探讨笔算方法

师:

同学们用多种方法算出145×12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完善课题)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

谁介绍一下笔算的过程?

生1:

2×145=290,10×145=1450,290+1450=1740

生2:

各位上的2×145=290,十位上的1×145=145对齐十位,再相加得1740。

师:

重点交流:

竖式笔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十位上1乘另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写在哪一位上?

为什么?

生1:

先算个位上的数乘一个因数,积的个位对齐因数的个位,用十位上的数乘一个因数,积末尾对齐因数的十位,最后再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生2:

因为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乘145得145个十,所以用十位上的1乘145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也表示10小时行了1450千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找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7页做一做

   先笔算,在用计算器验算。

师:

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注意什么?

生1:

注意抄对题

生2:

注意对齐位

生3:

注意进位时别忘记加上

……

2.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49页练习八第2题

师:

从题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应选择哪些信息?

   想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和数据?

【设计意图】运用新学习的笔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小结

1.师:

我们共同探讨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

生1:

先算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生2:

再算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生3:

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因数,乘得的积末位要对齐十位,表示几个十。

2.比较:

复习题2和例1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生:

相同:

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一样,都是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生:

不同:

今天研究的例1每次算的都是三位数乘一位数,而复习题2每次算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一步熟悉笔算过程的基础上,回忆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拓展

课后完成

猜测:

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

  调查:

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

  计算:

如果按照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简便计算的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尤其是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算理理解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

因数末尾有0)

出示:

60×50 240×20

师:

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

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

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

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知识,为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做好准备;复习笔算知识,为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做好准备,同时熟悉乘法笔算的基本步骤。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

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

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

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

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

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

师:

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

  1.出示问题例2

(1):

(1)例2

(1)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全长5000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30小时能到达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

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

这道题算式因数末尾有0。

(板书因数末尾有0)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尝试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师: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③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60得几?

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

先不算末尾的0,所以3和6对齐

生2:

2个0是因数10×10=100得来的。

生3:

个位上的0乘160得0.省略不写更简便。

(2)师:

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法。

(3)出示题目: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出发12小时后需要停站休息,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

106×1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指名汇报算法

出示错例:

积漏写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思考并小结: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板书:

末尾有0不漏算。

  2.出示问题例2

(2):

(1)例2

(2)从乌鲁木齐到郑州全长3079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30小时能到达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

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

这道题算式既因数中间有0,又末尾有0。

(板书因数中间有0)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尝试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师:

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

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

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师:

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0×3=1=1进了位要加到来。

师:

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06得几?

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

个位上的0乘160得0.省略不写更简便。

(2)师:

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比选择,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增加中间环节106×12=,是因为考虑到106×30=既是末尾有零,又是中间有零,在学习了末尾有0的160×30的基础上先学习106×12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再过渡到106×30,降低了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度,学习中再次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较为简便的方法,树立优化的理念。

3.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30

小组讨论: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

一样。

生2:

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

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

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设计意图】3道算式包括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各种类型,直接让学生计算,从前面的“半扶半放”到现在的“完全放手”,培养学生独立计算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师: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第一关:

数学门诊部。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 )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

(3)650×40=2600 ( )

先让学生判断

(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2.第二关:

选择超市。

(1)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2)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3)508×4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

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第三关:

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既强化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想问题,开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初步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小结本课重点,加深印象,强化目标意识。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

  

(1)

师: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

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

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出示发票:

师:

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

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

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

(板书:

单价)

  师:

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

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总价)

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

出示问题: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

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     )和(       ),求(      )。

数量关系式为(                ),算式(         )。

学生独立练习

生汇报、交流。

生:

讨论并发现验证: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补充完整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并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积累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丰富感知。

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

(1)

师: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

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

生2:

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

(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

师: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

(课件出示)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

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

4千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生: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

师:

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

读作4千米每时。

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

生:

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

师:

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

那么怎样求速度?

生:

路程÷时间=速度

师:

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生:

这列火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

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生:

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

师:

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单位时间。

你现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

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

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

解决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①60×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     )和(       ),求(      )。

数量关系式为(                       )。

生2:

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师:

怎样求路程?

生:

速度×时间=路程

师:

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

为什么这样猜?

生:

路程÷速度=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

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

计算第

(2)、(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

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

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

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

师:

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

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

生1:

比路程。

生2:

比速度。

生3:

比时间。

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口算比赛

(1)6×2 =           

(1) 20×4=

(2)6×20 =           

(2) 10×4=

(3)6×200=           (3) 5×4=

师:

两组算式的积分别得多少?

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

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           

(2)6×20 =         

(3)6×200=          

(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

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

乘得的结果叫什么?

(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

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

(1)式到

(2)式,一个因数怎样?

另一个因数怎样?

积呢?

看来

(1)式和

(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式到(3)式呢?

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

(1)式和

(2)式、

(1)式和(3)式、

(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板书:

观察发现)。

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板书:

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么办?

(板书:

举例验证)

(6)两人一组举例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7)汇报。

(8)回忆一下,我们归纳这条规律经过了哪几个环节?

(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不仅仅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这样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为后面的探究做好方法铺垫。

2.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

(1)由此你能猜到,在乘法算式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2)两人一组,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研究: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个猜想。

可以以口算题为例,也可以自己举例。

①20×4=

②10×4=

③5×4=

(3)汇报。

(4)通过验证研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5)刚才举例验证时,另一个因数除以几都行吗?

除以0行不行?

  为什么?

这条规律还要补充什么?

(板书:

0除外)

3.归纳小结:

最开始,我们发现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能完整地说说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吗?

师: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就乘几或除以几。

4.应用规律。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设计意图】根据前面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三)规律拓展

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2.交流讨论,概括规律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巩固练习

1.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