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989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docx

岩土力学教案第3章

第三章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土中水并非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

土中水的运动原因和形式很多,主要有:

(1)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水的渗流-----土的渗透性问题。

(2)土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孔隙水的挤出-----土的固结问题。

(3)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产生的水份移动-----土的毛细现象。

(4)在电分子引力作用下,结合水的移动-----冻结时土中水的迁移。

(5)由于孔隙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差别产生的渗附现象等。

地下水的运动影响工程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法、施工工期、工程投资以及工程长期使用,而且,若对地下水处理不当,还可能产生工程事故。

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对地下水进行研究。

本章重点研究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土性质的影响。

§3.1土的毛细性

一、土的毛细现象

1.定义:

是指土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沿着细的孔隙向上或其它方向移动的现象。

这种细微孔隙中的水被称为毛细水,对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2.影响

(1)毛细水上升引起路基冻害。

(2)对于房屋建筑,毛细水上升会引起地下室过分潮湿,需解决防潮问题。

(3)毛细水的上升可能引起土的沼泽化和盐渍化,对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都产生影响。

下面主要介绍毛细现象中的几个概念。

二、毛细水带

土层是由于毛细现象所润湿的范围称为毛细水带,可分如下三种(见P31图2-1)。

1、正常毛细水带(又称毛细饱和带)

它位于毛细水带的下部,与地下潜水相连通。

这部分毛细水主要是由潜水面直接上升而形成的,毛细水几乎充满了全部孔隙。

该水带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而作相应的移动。

2、毛细网状水带

它位于毛细水带的中部。

当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时,它也随着急速下降,这时在较细的毛细孔隙中有一部分毛细水来不及移动,仍残留在孔隙中。

而在较粗的孔隙中因毛细水下降,孔隙中留下气泡,这样使毛细水呈网状分布。

3、毛细悬挂水带

它位于毛细水带的上部。

这一带的毛细水是由地表水渗入而形成的,水悬挂在土颗粒之间。

当地表有水补给时,毛细悬挂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

上述三个毛细带不一定同时存在,这取决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如地下水位很高时,可能只有正常毛细水带,而没有毛细悬挂水带和毛细网状水带;反之,当地下水位较低时,则可能同时出现3个毛细水带。

三、毛细水上升高度

1、理论计算公式

假设一根直径为d的毛细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水会沿毛细管上升。

其上升最大高度为:

式中:

水的表面张力(见P32表2—1);

d----毛细管直径,m;

-----水的重度,取10kN/m3。

从上式可以看出,毛细水上升高度与毛细管直径成反比,毛细管直径越细时,毛细水上升高度越大。

2、经验公式

在天然土层中,毛细水的上升高度是不能简单地直接采用上面的公式的。

这是因为土中的孔隙是不规则的,与园柱状的毛细管根本不同,使得天然土层中的毛细现象比毛细管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例如,假定粘土颗粒直径为d=0.0005mm的圆球、那么这种均粒土堆积起来的孔隙直径d

cm,代入上式可得毛细水上升高度为

=300m,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实际上毛细水上升不过数米而已。

海森(A.Hazen)提出了下面的经验公式:

式中:

----毛细水实际上升高度,m;

e----土的孔隙比;

-----土的有效粒径;

C----系数,一般C=(1~5)

m2。

无粘性土毛细水上升高度的大致范围见P32表2-2。

由表2-2可见,砾类与粗砂,毛细水上升高度很小;细砂和粉土,不仅毛细水高度大,而且上升速度也快,即毛细现象严重。

但对于粘性土,由于结合水膜的存在,将减小土中孔隙的有效直径,使毛细水在上升时受到很大阻力,故上升速度很慢。

四、毛细压力(自学)

§3.2土的渗透性

土孔隙中的自由水在位势差作用下发生运动的现象,称为土的渗透性。

渗透性是土的重要工程性质之一。

与土的强度、变形问题一样,也是土力学中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渗流的基本规律

(一)层流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1.基本概念

(1)流线:

水点的运动轨迹称为流线;

(2)层流:

如果流线互不相交,则水的运动称为层流;

(3)紊流:

如果流线相交,水中发生局部旋涡,则称为紊流。

一般土(粘性土及砂土等)的孔隙较小,水在土体流动过程中流速十分缓慢,因此多数情况下其流动状态属于层流。

2.达西定律

法国学者达西(H·Darcy)于1856年通过砂土的渗透试验,发现了地下水的运动规律,称为达西定律。

试验装置下图所示。

 

L----试样长(砂土);

A----截面积;

h----水位差;

t-----时间(s);

Q----试验开始t秒钟后盛水容器所接水量(cm3)。

则每秒钟渗透量

达西发现,q与A、h成正比,与L成反比,则写成:

则渗透速度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

式中:

渗透速度,m/s;

i------水力坡降(水头梯度);

K-----渗透系数(见P32表2-3)。

由于达西定律只适用于层流的情况,故一般只适用于中砂、细砂、粉砂等。

在粘土中,土颗粒周围存在着结合水,结合水因受到电分子引力的作用而呈现粘滞性。

因此,粘土中自由水的渗流受到结合水的粘滞作用产生很大的阻力,只有克服结合水的抗拉强度后才能开始渗流。

我们将克服此抗拉强度所需要的水头梯度,称为粘土的起始水头梯度ib。

这样在粘土中,达西定律为:

式中:

ib---起始水头梯度(起始水力坡降)。

 

砾类土和巨粒土中,只有在小的水力坡降下,渗透速度与水力坡降才呈线性关系,而在较大的水力坡降下,水在土中的流动进入紊流状态,呈非线性关系,此时达西定律不能适用,如上图(c)所示,需建立紊流情况下的公式关系。

3.渗透系数(自学)

4.影响水渗透性的因素

(1)土的粒度成份及矿物成份

土颗粒越大、越浑园、越均匀、级配越差时,渗透性越大。

反之,渗透性越小,例如,砂土中含有较多粘土及粘土颗粒时,其渗透系数就大大降低。

(2)土的矿物成份

关于土的矿物成份对无粘性土的渗透性影响不大,但对于粘性土的渗透性影响较大。

粘性土中含有亲水性较大的粘土矿物(如蒙脱石)或有机质时,由于它们具有很大的膨胀性,就大大降低了土的渗透性,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淤泥几乎是不透水的。

(3)结合水膜厚度

粘性土中若土粒的结合水膜厚度较厚时,会阻塞土的孔隙,降低土的渗透性。

(4)土的结构构造

天然土层通常是各向异性的,在渗透性方面往往也是如此。

如黄土具有竖直方向的大孔隙,所以竖直方向的渗透系数要比水平方向大得多。

层状粘土常夹有薄的粉砂层,它在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要比竖直方向大得多。

(5)水的粘滞度

水在土中的渗透速度与水的重度及粘滞度有关,而这两个数值又与温度有关。

一般水的重度随温度变化很小,可略去不计,但水的粘滞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从而增加了水的渗透性。

(6)土中气体

当土中存在封闭气泡时,会阻塞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土的渗透性。

二、动水力及渗流破坏

1.动水力

水在土中渗流时,受到土颗粒的阻力T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的原理,水流也必须有一个相等的力作用在土的颗粒上,我们把水在土中渗流时,对单位体积土骨架所产生的作用力称为动水力GD(KN/m3)。

*总结:

动水力是一个渗透力,也是一个体积力,是地下水在渗流过程中对单位体积土骨架所产生的作用力,其大小与水力坡降成正比,其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2.流砂

当水流向下流动时,动水力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使土颗粒压得更加紧密,对工程有利。

反之,当水流向上渗流时,动水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当动水力GD的数值等于或大于土的浮重度r'时,土体颗粒间的压力就等于零,土颗粒将处于悬浮状态而失去稳定,这种现象称为流砂。

即流砂产生的条件为:

称为临界水力坡降(临界水头梯度),只要实际水力坡降

,则会产生流砂。

容许水力坡降

(取安全系数K=2.0~2.5),设计时渗流逸出处的水力坡降应满足如下要求:

流砂现象主要发生在细砂、粉砂及粉土等土层中。

对于饱和的低塑性粘性土,当受到扰动时,也会发生流砂现象,而在粗颗粒及粘土中则不易发生。

流砂现象一般发生在土体表面渗流逸出处,不发生于土体内部。

基坑开挖排水时,常采用排水沟明排地下水的方法。

此时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向着基槽,由于基槽中土体已挖除,形成临空面,在动水力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流砂现象。

这时,坑底土一面挖一面会随水涌出,无法清除,站在坑底的人和放置的施工设备也会陷下去。

由于坑底土随水涌入基坑,使坑底土的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将来会使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

一般情况下,施工前应做好周密地勘测工作,当基坑底面的土层属于容易引起流砂现象的土质时,应避免采用排水沟明排地下水,而应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井点降水)的方法进行施工。

3.管涌:

当水力坡降i很大时,引起紊流,水流会将土体中细颗粒土带走,破坏土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管涌。

长期管涌的结果会形成地下水洞,土洞由小逐渐扩大,可导致地表塌陷,如美国的伯明翰市。

河滩路堤两侧有水位差时,在路堤内或基底土内发生渗流,当水头梯度较大时,可能产生管涌现象,导致路堤坍塌破坏。

为了防止管涌现象发生,一般可在渗流逸出部位铺设反滤层,或做防渗铺盖或施工防渗墙等。

流砂和管涌的区别是:

流砂发生在土体表面渗流逸出处,不发生于土体内部,而管涌既可发生在渗流逸出处,也可发生于土体内部。

§3.3流网及其应用(自学)

§3.4土在冻结过程中的水分迁移与集聚

一、冻土现象及其危害

在寒冷季节因大气负温影响,土中水冻结成冰,此时土称为冻土。

1.冻土分类

(1)季节性冻土:

是指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冻土;

(2)隔年冻土:

若冬季冻结,一两年不融化的土层;

(3)多年冻土:

凡冻结状态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土层。

多年冻土的表层常覆盖有季节性冻土,故又称融冻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基本上集中在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严寒地区,如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的小兴安岭北部,青藏高原以及西部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区,总面积约占我国领土的20%左右,而季节性冻土分布范围更广。

2.冻土现象

在冻土地区,随着土中水的冻结和融化,会发生一些独特的现象,称为冻土现象。

冻土现象包括冻胀现象和融陷现象。

(1)冻胀现象:

某些细粒土层随着土中水的冻结,土体产生体积膨胀,这种现象称为冻胀现象。

土层发生冻胀的原因,不仅是由于水分冻结成水时其体积要增大9%的缘故,而主要是由于土层冻结时,周围未冻结区中的水分会向表层冻结区迁移集聚,使冻结区土层中的水分增加,冻结的水分逐渐增多,土体积也随之发生膨胀隆起。

(2)融陷现象:

当土层解冻时,土中积聚的冰晶体融化,土体随之下陷,这种现象称为融陷现象。

3.冻土现象对工程的危害

(1)冻胀时,路基被隆起,柔性路面鼓包、开裂,刚性路面错缝或折断;

(2)修建在冻土上的建筑物,冻胀引起建筑物的开裂、倾斜甚至轻型构筑物倒塌;

(3)发生融陷后,路基土在车辆反复碾压下,轻者路面变得松软,重者路面翻浆。

(4)季节性冻土地区,当土层解冻融化后,土层软化,强度大大降低,使得房屋、桥梁和涵管等发生过量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的开裂破坏。

因此,冻土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二、冻胀机理与影响因素

1.冻胀的原因

其主要原因是:

冻结时土中水分向冻结区迁移和集聚的结果。

解释水分迁移的学说很多,其中以“结合水迁移学说”较为普遍。

大家知道,土中水区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结合水又根据其所受电分子引力的大小分为强结合水与弱结合水;自由水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其中重力水在00C时冻结,毛细水的冰点稍低于00C;结合水的冰点则随着其受到的引力增加而降低,弱结合水的外层在-0.50C时冻结,越靠近土粒表面其冰点越低,弱结合水要在-200C~300C时才全部冻结,而强结合水在-780C仍不冻结。

所以,在冬季气温下,参与冻结的是重力水、毛细水和部分弱结合水。

当大气温度降至负温时,土层中的温度也随之降低,土孔隙中的自由水首先在00C时冻结成水晶体。

随着气温的继续下降,弱结合水的最外层也开始冻结,使冰晶体逐渐扩大。

这样,冰晶体周围土粒的结合水膜减薄,土粒产生剩余的分子引力。

另外,由于结合水膜的减薄,使得水膜中的离子浓度增加。

这样便产生渗附压力(即当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时,会在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压力差,使浓度较小溶液中有水向浓度较大的溶液渗流。

)在两种引力作用下,附近未冻结区水膜较厚处的结合水被吸引到冻结区的水膜较薄处。

一旦水分被吸引到冻结区后,因为负温作用,水即结冰,使水晶体增大,而不平衡引力继续存在,则未冻结区的水分就会不断地向冻结区迁移集聚,使冰晶体不断扩大,在土层中形成冰夹层,土体积发生急剧膨胀。

这种冰晶体的不断扩大,一直到水源的补给断绝后才停止。

2.影响膨胀的因素

(1)土的因素

冻胀现象通常发生在细粒土中,特别是粉砂、粉土、粉质亚粘土和粉质粘土等。

这是因为这类土具有较显著的毛细现象,毛细上升高度大,上升速度快,具有较通畅的水源补给通道。

同时,这类土颗粒较细,能持有较多的结合水,从而能使大量的结合水迁移和积聚。

粘土的冻胀性较上述粉质土为小,这是因为粘土虽有较厚的结合水膜,但毛细孔隙很小,水分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很大,没有畅通的水源补给通道,所以其冻胀性反而小。

对于砂砾等粗颗粒土,没有或具有很少量的结合水,其毛细现象也不显著,不会发生水分的迁移和积聚,因而不会发生冻胀。

所以,在工程实践中常在地基或路基中换填砂土,以防治冻胀。

(2)水的因素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土层发生冻胀的原因是水分的迁移和集聚,因此,当冻结区附近地下水位较高,毛细水上升高度能够达到冻结线,使冻结区能得到外部水源充分补给时将发生较强烈的冻胀现象。

反之,冻胀将轻微。

(3)温度的因素

如气温骤降,冻结速度较快时,土中弱结合水及毛细水来不及向冻结区迁移就在原地冻结成冰,毛细通道也被冰晶体所堵塞。

这样,水分迁移和集聚不会发生,在土层中看不到冰夹层,只有散布于土孔隙中的冰晶体,这时形成的冻土一般无明显的冻胀。

如气温缓慢下降,负温持续时间又较长,就能促使未冻区水分不断地向冻结区迁移集聚,在土层中形成冰夹层,出现明显的冻胀现象。

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是土层发生冻胀的三个必要条件。

通常在持续负温作用下,地下水位较高处的粉砂、粉土、粉质粘土等土层才具有较大的冻胀危害。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影响冻胀的三个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冻胀的工程措施,如可将构筑物基础底面置于当地冻结深度以下,以防止冻害的影响。

三、标准冻结深度

由于土的冻胀和冻融将危害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因此一般设计中均要求将基础底面置于当地冻结深度以下,以防止冻害的影响。

土的冻结深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当地气候、土的类别、湿度以及地面覆盖情况等。

下面介绍一个概念,即:

标准冻结深度Z0:

在地表无积雪和草皮等覆盖条件下,多年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称为标准冻结深度,在《公路与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绘制了东北和华北地区标准冻深线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