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082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

[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民族音乐交响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和探索,文章分析了作品的民族性和西洋性以及实现其中西融合的桥梁,再次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性西洋性

[关键词]“梁祝”

旋律优美、色彩绚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舆论界的广泛好评,40多年来长演不衰,保持着迷人的艺术丰采。

它的魅力就在于吸收了中国民间戏曲的经典旋律,运用西洋奏鸣曲曲式结构,把在中国民间流传了1460多年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梁祝》的民族性

题材的民族性。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选用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内容,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坚守心中神圣的爱情,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最终双双化蝶。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为广大劳动人民

所熟悉。

同时它在海外被译为多种语言的书籍广为流传,在朝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仅有梁祝故事,许多地方还有纪念性的“梁祝”庙或者“梁祝”墓,他们的爱情被誉为千古绝唱。

旋律的民族性。

越剧表演以优美、细腻、纯朴、儒雅见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素材基础上加以提炼的,民族风格极其鲜明。

如在呈示部中的爱情主题音乐,当独奏小提琴从柔和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时,多少人为之陶醉。

而它正是作者根据平时的观察,收集一些越剧名角在任何剧目中经常唱到的且为广大群众熟悉和喜欢的唱腔变化而来的;又如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是由越剧过门音乐变化而来,运用了我国民族调式中的E徵调式,用来描写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幸福很多,因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经面世,就为群众所熟悉和接受。

性。

《梁祝》的主奏乐器小提琴是

演奏技巧的民族典型的西洋乐器,是大型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但作者却把我国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的演奏技法融合在小提琴演奏中。

如在爱情主题中就运用了二胡的滑指来表现其优美的旋律;又如在表现

人三载同窗、两小无猜的青春友谊时,独奏小提琴用

紧拉慢唱”、带散板特

E徵调模仿古筝,而弦乐则以拨弦模仿琵琶进行弹奏。

此外,《梁祝》还运用了加花、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其民族化特征十分鲜明。

、《梁祝》的西洋性

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华

演奏乐器的西洋性。

《梁祝》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

除此之外,使用频率较高的伴奏乐器还有大提、长笛、双簧管、竖琴、铜管等,这些乐器在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描写内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

表现山伯

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而在整首乐曲中,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大提琴、小提琴音色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小提音色明朗、柔美,表现英台女性形象;大提音色浑厚、凝重

男性形象。

这种音色对比在“楼台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

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

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出色地描写了梁祝相会楼台时难舍

难分的情绪。

曲式结构的西洋性。

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

《梁祝》小提协奏曲采用西洋奏鸣曲式写成,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

其曲式结构对应图如上:

乐曲通过这三个部分,深刻细腻地描绘出故事中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历程,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三、实现《梁祝》中西融合的桥梁

孟波。

谈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大多数人都知道它的作者――陈刚和何占豪,但他们幕后的支持者,《梁祝》的总策划却鲜有人知,他就是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孟波。

孟波不但帮助他们确定了在越剧《梁祝》的基础上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交响乐的写作的方向,而且对作品的曲式结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实现民族音乐交响化作出巨大贡献。

何占豪和陈钢在《梁祝》的初稿写了相爱、抗婚、投坟这几个段

落,尾声是投坟之后第一主题“怀念”的再现。

孟波在审读了初稿之后否定了这样的处理,他认为“怀念是必要的,但给人压抑的感觉。

音乐要传神。

”他向两位学生讲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建议尾声增加一段“化蝶”,于是,《梁祝》有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再现部,协奏曲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陈钢与何占豪。

陈钢与何占豪是《梁祝》的作者二人对于《梁祝》缺一不可。

何占豪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之前已是浙江一家剧团的乐队演员,他会拉二胡和小提琴,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知识,比较擅长写旋律,但还从未学过作曲。

陈钢当时已是作曲系四年级的高才生,系统地学习了作曲知识。

他对音乐很敏感,有“四只音乐眼睛”导批准了陈钢参加《梁祝》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豪负责写旋律。

听着他的旋律,陈钢往往能提出有利于其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如写道“楼台会”那一段,何先生回忆说:

“我一拉之后,他说这很好,是不是第二段用大提琴来拉?

这样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对位,我深表赞叹。

”在陈钢写配器的过程中,何占豪也提供了很多民族化的元素,两个人的合作相辅相成。

音乐学院的专家们。

在《梁祝》的创作过程中,上海音乐学院的许多专家们都曾给与具体的指导。

善德教授在接受指导创作《梁祝》的任务后,对陈钢“单个教练”,逐一讲解各种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一次次地审读两位学生的创作,并提出修改意见;民乐系主任、著名国乐家卫仲乐教授开设讲座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助他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小提琴演奏家赵志华向何占豪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提供各种艺术示范。

也是被

使其产生了强自1959年问世以来,便被公认为是交响音乐民族化成功的代表作,是中国交响乐的第一座里程碑。

同时,《梁祝》也在国内外音乐会上频频上演,得到世界音乐界的肯定和赞扬,它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中国音乐的保留曲目演奏最多的一部中国交响音乐作品。

《梁祝》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何占豪•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J].图书馆杂志,2005,(3).

[2]陈永胜.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民族性[J].研究与探索,2007,(10).

[3]杨大恩.突出民族艺术特色的经典之作J].中国音乐学,1996(增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