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128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docx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

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

1、我国的位置对气候会有什么影响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

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

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a.太阳辐射:

我国南北共跨约五十个纬度,大陆部分大约从北纬18°至北纬53°,跨了35个纬度。

各纬度太阳高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

因此,各地所获得的热量也不同。

从北向南≥10℃的积温数从2000℃到9500℃,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以上。

b.季风:

我国东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又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

这样的海陆位置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

冬季,在我国以北的蒙古及其邻近地区有一个强大的冷高压与位于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地势较高,蒙古高压影响较小。

冬季的寒潮天气就是蒙古高压的冷空气迅速南下所形成的。

夏季,在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我国西南一带有一强大的热低压(印度低压),这时在太平洋上有一个北半球最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即夏威夷高压,从夏威夷高压流向印度低压的热带海洋气团,形成了我国的东南季风。

另外,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这一地区即为我国的季风区。

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冬季,东部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到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比西部大陆性气候区低。

夏季,东部季风区受来自更低纬度的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气温又比大陆性气候区高。

例如,长春和乌鲁木齐纬度相近,但温度却有明显的不同。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发源于第一级阶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修建水利工程。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自西向东的河流沟通了我国东西部的交通,但是高大山脉也成了我国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深入内陆,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②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同时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阶梯的交界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

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海洋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海洋的气候调节功能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莫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受热的状况和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多与少。

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太阳,这种说法并没有错。

但前提条件是,它必须要经过海洋这个“调节器”才能影响地球气温,使地球温度发生变化。

太阳光以短波辐射的方式照到地球,当它通过大气时,只能一小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大部分则照射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增高。

地球表面增温后,会不断向外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和太阳的短波辐射不同,不发光,只发热,属于长波辐射,也叫热辐射。

这种长波辐射正是大气层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气温度提高。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它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同时,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1cm3的海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cm3的空气温度升高1℃。

海水是透明的流体,太阳可以照射到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

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层海水降温1℃,释放的热量就能够使全球大气增温60℃。

所以,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就像是一个“锅炉”,通过能量的传递,对天气与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海洋。

海水在蒸发时,会将大量水汽散发到大气,海洋的蒸发量占地表总蒸发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万亿立方米的水化为水蒸气。

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多了,就会使空气变得轻薄、新鲜些。

同时,海洋能够吸收大气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全球变暖。

根据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

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

因此,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一点都不夸张。

3、气候对人的影响是什么?

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们知道气候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心脏病。

气候也会使人心情烦躁。

因此,人们应该掌握这些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情烦躁时注意克制,有病的人要注意防护。

(2)湿度对人的影响:

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当然,这种不好的情绪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

但研究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较多的人会得忧郁症;阴天和下雨前的低气压会使学龄儿童坐立不安。

(3)阳光对人的影响:

阳光对情绪确有益处,尤其是在冬天。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会更乐于帮助别人并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但夏季的暑热晴天例外。

(4)干燥的热风与情绪不佳有何关系:

在许多国家,如美国、瑞士和以色列,这种干热的风会增多精神失常现象。

人们的办事效率会降低,反应迟钝并容易发怒。

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这种风减少了空气中的负离子,负离子对人是好处的,它们可以改善人的脑功能,提高情绪;而正电子却有相反的作用。

有些调查表明,暴雨前人们会异常活跃和兴奋。

我们认为这又是跟空气中带电粒子变化有关,雷电可以增加大气中的负离子,负离子使人欢快。

(5)大气压的影响:

大气压的变化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

当大气压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的腔窝扩大,如:

气压下降会使窦发生毛病,产生窦炎和窦膨胀;气压升高对人关节有很大影响;气压降低还会使人焦躁不安。

(6)极冷极热气候对心脏病人的影响:

极度的温度,尤其是非常寒冷的天气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

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

因为气温非常低时,血液从皮肤流入体内,心脏要用力拍压血液以保持身体温暖。

所以,寒冷的气候某些费力的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

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从而削弱人体的抵抗力。

热天会使人极容易染上疟疾之类的传染病。

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在冬天很常见,这是因为低温消弱了人体的抵抗力。

(7)什么人对气候特别敏感:

少数人对气候特别敏感,但这些人对环境问题如噪音的污染也是敏感的。

比较起来,老年人比年轻人对气候更为敏感,这是因为年纪大的人心血管系统衰弱。

体重也一样,体胖的人在热天觉得很不好过,但体瘦的人在冷天也觉得够呛。

在实验中,男人和女人对气候的反应几乎一样。

(8)空调器和干燥器的影响:

这些设备造成人造室内气候使人避免极冷极热和极湿气候的影响,这是好的。

但空调器吸收了空气中的负离子,这对大脑功能和情绪有不利的影响。

空调器会产生大量的阳离子,在这样的空气中呆八小时会引起头痛。

以往我们认为室内发生的头痛是因为一氧化碳,但现在研究证明阳离子增多也是原因之一。

在实验中,用离子发生器生产负离子可以提高办公人员的情绪。

负离子空气对人的情绪很有好处。

人们喜欢到山区去旅行的原因之一,是那儿的空气有大量的负离子。

(9)气候对睡眠的影响:

怕热的人在暑天是难以入睡的。

睡眠研究实验发现:

当气压高于或低于正常时,人们就感到困倦,其道理如何还待研究。

(10)什么气候对身心健康是最理想的:

气温在21℃上下,最好能有些微风和不太强的阳光。

人体是准恒温的,为保持体温不变,就要不断向外界排出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使皮肤温度高于外界温度。

当气温接近皮肤温度时,散热就不畅,会产生不适感,这时人体会增加汗液,用蒸发散热形式释放热量。

据研究认为,一般气温为30—32℃、相对湿度为85%或气温为38℃、相对湿度为50%或气温为40℃、相对湿度为30%左右时,人的体温调解能力就会发生困难,以致中暑。

1997年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季平均气温偏高1—2℃,其中华北、东北大部分以及西北东部和新疆西部的部分地区6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平均气温突破了1949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据有关单位的不完全统计,仅7月10日前,北京市就有180余名交通民警中暑。

高温期间,各大医院的病人急剧增加,友谊医院的急诊病人比往年同期增加1/3,重病患者增加2—3倍;儿童患感冒发烧、热伤风和肠道疾病的较多,儿童医院门诊量日最高达4500多人。

酷热天气使许多人涌向游泳场所和自然水域去消暑,据8月上旬统计,北京市因游泳溺水死亡达50多人。

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常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有关。

春季天气以多变为特征,常有搣倒春寒攠和风沙天气发生。

这个时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感冒、风疹、水痘、麻疹、流脑、猩红热等疾病时常流行,中、老年人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也非常高。

乙型脑炎多发于夏秋季;霍乱、痢疾等肠胃病则多发于夏季。

根据近年来上海市的研究发现,人的死亡率高低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

深秋以后,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冬季为死亡人数的高峰,最冷的2月比5、6两个月多2倍。

日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死亡减少,但在炎夏的热浪袭击下,特别是在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时,死亡人数又骤然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天气变化对人体的健康确实有很大影响。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们可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来治疗疾病,这便是常说的气候疗法。

如山岳气候疗养、海滨气候疗养、沙漠气候疗养、森林气候疗养等。

患者可对症选择疗养胜地。

我们知道了天气、气候与人类健康关系重大,因此掌握天气、气候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适时增加衣服,调节好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第二患者可提前服药,防患于未然;第三要避免流感诱发其它疾病。

总之,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避免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是大家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气候变化对人类人体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热浪、洪水、暴风雨等天气、气候异常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影响淡水资源的供应,加重空气污染,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气候变化可引起生态和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的失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疟疾、登革热等通过昆虫传播的疾病将可能秧及世界人口的40%~50%,极大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在高温与高湿地区,气候变暖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增加霍乱病、疟疾和黄热病等流行病的发病率,同时因温度和降水区发生系统性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媒体传播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使其移向较高纬度地区,致使生物病因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锥虫病、黄热病、鼠疫、霍乱等一系列疾病的流行范围扩大等,使更多人口面临疾病危险。

4、我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它对我国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特点:

我国拥有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加上幅员辽阔,南北和东西跨度大,加上地形多样,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

影响:

整个趋势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南北气候差别很大,从热带到寒温带都有。

夏季的多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滑坡泥石流,给交通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夏季的高温易使很多的细菌繁殖,用电负荷增加。

冬季的干旱少雨寒冷容易造成农业大面积减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易形成沙尘暴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4)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扩展资料:

复杂的气候类型形成了复杂的生产种类,人们根据当地气候和地形进行不同的农业作业。

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坝子农业;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或立体农业;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或高寒农业。

城市,矿区周围的乳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季风区的水稻种植业;黄淮海中低产田的鱼塘—台田模式;内蒙古高原为草原牧场;新疆天山为山地牧场;青藏高原为高寒牧场。

总的来说,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对本身产出和对全国产出都具有很强的诱发能力,如果不能够及时实现增长,有可能对其他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农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很重要;在搞好主要农业生产区农业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一样重要。

制定农业政策的要考虑到平衡性,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5、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四点:

1、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3、第三是海陆位置。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4、地形因素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6、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

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

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

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

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

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

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

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多了降水的机会。

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

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

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

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

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

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

这些影响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却,有的增湿,有的变干。

而这些影响又是叠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气候产生影响,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因此,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人为影响所可能产生的净效果。

故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进行气候预测,弄清人为因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7、海陆因素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洋空气温暖湿润,如果受海洋空影响突出,则气候温和降雨丰富.而陆地空气干燥冬季低温夏季炎热,如果受不到海洋空气影响,就只受陆地空气影响,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雨少.——这种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更加明显.

例如:

西欧中温度地区(北纬40~60°)终年受海洋空气控制,所以使这里的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各月降水量的差很小,均在50mm左右,使这里全年牧草丰茂,形成发达的畜牧业

再如亚洲东部、南部地区,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南邻印度洋,北边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使这里冬季受亚欧大陆空气影响,夏季受太平洋、印度洋空气的影响,冬季吹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夏季吹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因而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面积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的是其独特的气候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