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133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采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电视采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采访.docx

《电视采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采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视采访.docx

电视采访

电视采访:

是电视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发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

电视采访与报纸广播采访区别在于报道事实材料的手段不同。

电视记者将新闻事实转化为流动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这体现了电视这一现代化电子媒体的传播特性。

  电视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形式,其定义可以概括为:

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和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电视报道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

  电视采访包括三个层面:

1,拍摄:

摄像机摄取声画一体的现场形象;2,记者出镜:

记者出镜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过程;3,画外采访:

记者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非形象素材的采集,也就是为采访而进行的采访。

  电视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当然就有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即共性。

但由于媒介特性,电视采访又有自身的媒介采访规律,即个性。

在共性方面,电视采同报纸,广播采访一样,要遵循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基本方法。

在个性方面,电视采访与其他采访最大的区别是镜前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

作为新闻报道的起点和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突击性。

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

这是记者采访的特点,也是难点。

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比不上记者采访的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更要求快采、快写,迅速传播。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采访的突击性特点更为明显。

在广播电视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

这是加快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新闻竞争的需要。

  灵活性。

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记者采访的灵活性还表现在:

根据采访深入和情况变化,新闻线索发展了,可以增加采访内容,扩展调查范围,挖掘新的有意义的事实材料,也可以变换采访对象,更换新的线索。

  广泛性。

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

记者可以跨行业、跨地区进行采访活动,而且不受采访对象和调查内容的局限。

而一般采访之所以具有广泛性,还因为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有广大受众,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又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记者进行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

综合性频道(率)记者的采访要求广泛性,专业性频道(率)记者也需要扩大采访面,.使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多彩,提高收视(听)率。

  持续性。

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

客观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的,事物的矛盾运动总是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而且“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的变动状态”。

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性。

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

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

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线索发出的信号或者征兆,可能是一种简单的信息。

这种信息作为触发新闻敏感的外因正是记者发现新闻时所要捕捉的目标。

如果没有线索,记者的敏感无法产生,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也会被埋没了。

  新闻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新闻线索是发现新闻的“窗口”,记者抓住线索就有可能采访到所需要的新闻。

新闻线索可以表明哪里有新闻或者可能有新闻,记者应该到哪里去采访和采访什么。

所以说,新闻线索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向导,是给采访引路的。

它有助于记者迅速找准采访的方位,找到采访的目标。

  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尽管新闻线索并不等于新闻事实,但它往往显示已经或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情况直接影响采访活动的效果。

如果记者手头的线索又多又好,选择的余地就大,甚至可以好中选优,这样,记者就会工作主动,采访的成效也会大。

  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

  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

  新闻线索只是一种片断的情况,只是反映事实的一个简略轮廓或者一些零碎的材料。

它一般没有过程,没有细节,不是一个完整的事实,新闻要素更是残缺不全的。

  2.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由于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存在,有很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就会失去价值,新闻线索的出现也常常是短暂的。

记者要发现线索,往往带有比较大的偶然性。

如果记者没有新闻敏感,不会做有心人,就很难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新闻线索这种信号、征兆,只是表示“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可能有什么事”。

实际情况到底怎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没有证实的。

因此,记者必须认识到线索的不确定性,严格区别新闻线索与新闻事实的界限,不能把线索当作事实写成新闻。

  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线索是记者看到、听到或感触到的某个事物的表面现象,这种现象经过实地了解之后,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

有的线索经过延伸、发展,确实很有新闻价值,可以采写出重大报道或典型报道,或者进一步发现更有意义的线索。

线索中也有的是反映一种假象,与实际情况的距离很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包括:

  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

正如作家要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一样,一个好的记者也需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调查研究,在现实生活当中和采访过程中,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社会实践当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及时发现不同利益群众中带有普遍性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表面现象的蛛丝马迹,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积累下来。

人们常说记者应该是社会活动家,他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要同各界人士打交道。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与各方人士特别是能够接触和提供新闻信息的人士,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

政府部门是指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力机构,它们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部门既对政策、法规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又了解其制定的过程及其根据,还通过其信息系统掌握着政策、法规在执行当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可以说掌握着较为全面的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新闻报道线索。

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社会整体或某具体领域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发扬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向,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博。

  来自受众的信息。

现代通讯事业已很发达,受众通过写信、打电话、信息传呼、互联网传输等多种方式,与新闻媒介建立起了广泛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这里,既可以反映出受众的态度和呼声,也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

目前,各新闻单位也有意识地公开征求新闻线索,把自己的热线电话和邮政编码公之于众,设专人职守,既密切了与受众的联系,也开拓了信息源。

  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新闻媒体间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是新闻工作者日常获得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来源。

报刊、通讯社、其他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报道,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

此外,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会议等信息交流场所以及简报、情况反映等内部信息汇集文件也是一个重要来源。

  确立选题的标准 :

选题是指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选题的确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1.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鲜性。

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

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

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变动)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

  

(2)重要性。

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受众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对重要性的判断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

  (3)显著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质。

显著性通常是指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再就是指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

  (4)接近性。

是指某个事实和受众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

首先体现在地址上的接近。

受众一般最关心的总是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的影响更加直接。

具体体现在心理上的接近。

心理上的接近,往往能让新闻产生一种特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以至突破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5)趣味性。

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

新闻事实中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奇异现象和人情味。

  2.新闻政策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另一标准。

这对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关系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进行公开报道的‘‘命运”。

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

我国的新闻政策,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它包括党和政府就新闻宣传工作作出的决定、决议、指示,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宣传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讲话、批示等。

  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

  

(1)政治标准。

这是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某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

在我国,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应包括:

坚持无产阶段党性和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以及有关条例;合乎风俗人情、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维护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

  

(2)新闻宣传思想。

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

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宣传思想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是进行新闻选择的又一标准。

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

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

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不同,它们选择新闻的具体标准也是不同的。

记者采写新闻,只有紧紧把握自己所服务的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才能作到产品对路,提高效益。

  选题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

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新闻产生增值的效果,而不是各个要素的价值简单相加的关系。

我们在判断某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不应当孤立地看待某个要素的作用,而是要综合地看待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由于新闻政策标准的内涵通常体现在多方面,我们判断某个事实是否符合新闻政策,就要从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权衡。

全面权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新闻不断筛选的过程。

要看是否符合政治标准、是否对党和人民有利,这是最基本的一步,事关重大。

只有符合政治标准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

如果某个事实不符合政治标准,即使它的新闻价值再大,也不能在媒体上刊播。

另外,要看是否能体现当前新闻宣传思想,看看在发表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记者要做到这一步,既要对新闻宣传思想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对社会状态和受众心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只有社会效果是积极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新闻。

  再次,要看是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

编辑方针与办台宗旨密切关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电台、电视台,要着眼于各自的受众对象,按不同的编辑方针取舍新闻。

这关系到宣传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选题论证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

新闻线索是弓1导新闻采访发现新闻事实的途径,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新闻线索的根据就在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预期。

因此,对新闻线索当中潜在的新闻事实的价值评估,也就是对采访报道的主要内容的预想,是选题论证的首要环节。

  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

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从报道方式到报道角度、从报道结构到具体表达手段,都需要加以通盘考虑与构思。

要通过形象思维设计出报道的整体构想。

首先,确定表现形式的根据是报道内容;其次,表现形式决定着采访方式;最后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可行性论证。

在对报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基本的评估和设想之后,还要对其实现的可能性加以评估和论证。

由于报道从设想到完成,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有许多具体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因而,需要从可行性的方面对设想加以推敲。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要想正确地认识它,并准确地反映它,就必须有充分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如果采访前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往往事倍功半。

  准备中记者应首先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同时筹划采访预案。

  抓紧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并根据党的政策精神,认清当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形势。

这样记者才能在采访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准确地作出新闻选择,正确地发挥舆论导向和指导工作的作用。

  补充相关知识也是准备的重要方面。

记者面向广阔的社会,自身的知识也应力求广博,这样,才能在不同领域,不同要求的采访中扩大视野,便于同各种职业的采访对象接触和深谈。

面对要进行报道的新事物、新问题,记者必须不断积累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熟悉采访对象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

采访对象不同,记者要了解熟悉的侧重点也不同。

如果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报道对象,记者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生活、工作、学习、学历、经历、家庭、个性、爱好等等,都要尽量去熟悉,越多越好。

如果是目击者、知情者,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消息来源,只需了解一些初步情况,以便能和对方搭上话,做到无拘无束地交谈就行了。

  设计采访问题。

根据采访方式不同,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也不同,带机采访还需要准备控制提问和回答的镜头(音响)效果。

直接向采访对象提问,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

提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的成败。

在提问的过程中,容不得记者的迟疑和过多的思考。

因此,在提问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到发问及时,提问准确,随机应变,抓住要害,掌握主动。

  广播电视记者为顺利进行采访还要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

这些必备的物品,临场时缺少一样,也会影响正常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采访提纲的撰写: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

现场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

现场是广播电视采访的核心,是广播电视记者采访的直接客体。

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

一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二是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有:

旁观式,就是指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

参与式,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

采访提纲的撰写

  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

写好采访提纲,可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

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广播电视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以下特点:

  观察的直接性。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广播电视记者的观察非常重视亲眼所并把所见所闻摄录下来,这就要求记者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

  观察的综合性。

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

在这里,视觉器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即在大脑的支配下,调动起眼、耳、臼_、鼻、舌、身体等各种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考察。

  观察的客观性。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记者不应该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而应该用客观的视点观察。

  观察的经常性。

广播电视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不仅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记者生涯。

    观察的敏感性。

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要有一双机警、灵敏、锐利的眼睛,既能纵观万物巨变,又能明察秋毫,对于新闻事实,一眼就能看准,很快就能抓住。

观察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

  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

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具有突然性,记者赶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记者可以从现场残余的细节中通过推断看出问题来。

  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和现场气氛信息,是体现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关键环节。

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对新闻事实感性的传达正是其传播优势所在,记者要注意发现和捕捉这种瞬间印象。

  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

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

  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

因此,在关键的瞬间是否抢占有利的观察位置,对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如果报道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性强,或其整体场面宏大、运动范围广阔,则首先需要选择有较宽阔视野的观察位置,寻找不易受到遮挡和干扰的观察角度;如果报道对象的细节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如讲话、演示、表情等,则需要选择相对近些的位置。

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

观察是受注意力引导的,而注意力又受到主体心智的制约。

观察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伴随着思维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交互作用的认知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观察者既往观念的引导,也受到观察者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限定,并受观察目的性的控制。

在观察的现场,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多角度、灵活机动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能“一根筋”。

  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

新闻事件现场,记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进行观察,效果大不一样。

这既决定了观察的主观视角,也决定了记者与采访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记者多采用客观视角,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

中立的旁观者身份有利于报道的客观性,消减与被报道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关系,因而适于大多数的采访场合,是较常见的角色定位。

在某种情形下,记者也可以采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这种角色定位,有利于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补充仅靠视觉所不能获得的信息_内容,但一定要注意分寸,绝不可喧宾夺主。

  这种从内部进行“体察”的定位,一般作为辅助手段使用。

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这种角度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

广播电视的带机采访特别是现场带机采访,需要追踪事态的发展,记录事件最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必须抓住事物变化的先兆,预见事态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以便及时做好准备,在事态变化的同时加以记录和报道。

细心观察事态的发展状况,及时抓住先兆性的信息,是带机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时甚至是成败的关键。

  同时,将观察与思考结合。

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

注意记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展现事件发展的情节或记者采访调查的经过。

  话筒前采访及其要求

  指以话筒为工具,以提问为手段,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对新闻人物访谈内容的采访方式。

话筒前采访的要求:

  1.尽可能地消除现场的干扰因素。

如适当减少摄录人员的数量,在场者也应注意尽量减少自己存在的痕迹,话筒尽可能不要干扰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交流视线,无线话筒的效果会更好。

电视采访中避免灯光直射人脸等。

  2.记者的语言应精炼,通俗化,口语化,有表现力。

记者在话筒前提问要注意方式方法,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实质内容。

提问时,要用“谁”、“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个”、“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的提问语提出问题,使被访问者只能具体回答问题,或者用“请告诉我……”、“请谈谈……吧”这样的句式,引导被访问者作出具体叙述,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对”、“是的”或“不是”、“不”,因为答案往往应该是由被采访者而非采访者说出,才更有说服力,也避免了采访者诱导之嫌。

  3.注意话筒采录声音的自然与清晰。

采录前应注意检查录音器材的状况,确保其正常工作;正确使用话筒,避免声音变形;注意选择访问环境,避免电磁波等噪音干扰。

  4.电视的话筒前采访记者还应有镜头意识。

提问不应重复镜头中明显存在的信息,要善于利用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来组织问题。

记者一定要具备把握谈话内容及其走向的能力,及时处理现场状况,根据传播的需要,调控某一话题讨论的长度和深度,不失时机地转换话题,以延伸信息的层次,兼顾到内容的方方面面,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内容完整、详略得当地提问出传播所需要的信息内容。

这就要求记者善于把握好提问的节奏,既不跑题,也不放任;既不冷场,也不重复哆嗦;既不匆忙,也不拖沓。

特别是要注意结束的时间,事先要有所提醒,要防止出现话没说完而采访结束时间已到的情况。

  5.话筒前采访的一次最佳原则。

争取一次完成,否则重复多次后采访对象容易产生厌倦感,影响采访效果 采访对象的选择:

1.知情。

采访对象的选择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当事人、目击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

  2.愿讲。

注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

3.善于表达。

要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障碍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在电视采访中,还要避免选择有不良习惯动作、表情者。

  开放型问题:

指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如“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等。

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闭合型问题:

指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

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您看到他是拿着枪吗?

”等等。

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题。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面对新闻题材,是否运用录音采访、如何运用,应从题材的需要出发,用于所当用是成功运用音响、运用录音采访方式的重要前提之一。

另外,要从新闻题材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这里包括考虑新闻题材是否蕴含音响、新闻题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