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414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docx

项目测量监理细则

XXX-XXXX项目工程施工

(测量工程)

 

 

编制人:

总监理工程师:

批准时间:

上海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2016-10-26

 

目录

1、工程概况及专业工程的特点2

2.监理细则编制的依据2

3.测量前准备工作2

4.测量的要求3

5.测量工作的质量控制5

6.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6

7.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7

8.测量工作的其他注意10

 

一、程概况及特点

建设地点及组成:

建设规模:

结构类型:

二、监理工作的依据

1、业主提供的本工程施工图及设计文件。

2、设计变更及技术核定单。

3、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

4、国家现行的施工验收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三、测量前准备

1、督促施工单位测量前应对拟采用的测量仪器(水准仪、红外线测量仪等)进行校正和定期精度认定,以减少仪器的测量误差。

2、校核测量配套工具,如标尺刻线、丈量长度所用圈尺的精度。

3、准备好不同测量内容所用的测量记录表。

4、检查判明测量用的原始点是否已破坏。

5、测量前应审核测量方案,由于测量方案关系到测量精度,因此,测量方案应由经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确认;其次,测量人员应明确职责分工。

四、工程测量要求

1、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⑴建筑物定位测量前,应由建设单位提供测绘院或规划部门提供的《建设工程放样报告》并确认的建筑物角桩的坐标,(包括书面通知和现场坐标移交)角桩一般为三点以上,其中两点作为定位测量用,其余点作为校核用;

⑵所提供的角桩施工单位应妥善保护,当角桩位于建筑物内或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破坏时,应在单体定位后,引至安全地方固定并按《工程测量监理规范》要求保护好;

⑶建筑物定位测量时,以所提供的两个角桩进行测量定位,然后利用其剩余角桩反向测量校核;

⑷放样后的轴线应标于龙门板上,用于基槽轴线放样,模板定位,地梁轴线复核,以及±0.00以下的墙体轴线放样,每次测量前均应先根据角桩复核龙门板轴线。

⒉轴线放样

⑴在基础回填之前,可利用龙门板的轴线,先放样底层轴线,也可以先把龙门板的轴线后移至不影响回填土的地方,待回填土后再进行底层放样。

当底层墙体或柱施工完毕,应把后移的轴线标点移至建筑物的四大角和转角墙、柱上,并用油漆标好,这些标准轴线将随建筑物的施工一直往上引,作为本层其它轴线放样的依据。

为确保框架结构中外框架的垂直和观感要求,外排柱应每柱都引通高轴线。

⑵本层内的墙体或框架中排柱应以边轴线拉通长线进行内墙或内排柱的轴线定位。

框架结构中的外排柱在通线进行定位后,还应对单柱上下层的轴线进行复核。

⑶当墙体为框架剪力墙或柱时,在模板安装前,还应根据已放样的轴线,弹出模板安装时的内边线,作为立模定位的依据。

⑷砌体组砌时,外围护墙应边砌边吊线校核。

柱或剪力墙的模板上口引中线与标准轴线校核。

梁板则根据柱、墙上口校核过的中线进行轴线校核。

⑸阳台或出墙构件,除应从轴线外引进行定位外,还应吊垂线与低一层的阳台或出墙构件对齐。

⒊建筑物标高复核

⑴在建设单位提供规划部门测量确认的角桩时,应同时提供永久性高程点,当永久性高程点距建筑物较远时,应引至建筑物四周不受影响的地方做半永久性高程点或在建筑物四周做高程桩,再把永久高程引至高程桩。

高程桩应设井围护,桩身置于残积土以下,桩身为上小下大方柱或圆柱并埋设Φ16圆钢,高程桩应设在不易扰动的地方,半永久性高程应定期校核。

⑵根据永久性高程或半永久性高程,测量基底标高,在基底做标高木桩控制垫层厚度,在地梁模板上弹梁面标高线以控制地梁标高,在底层墙体上或框架柱上测出建筑物单体的±0.00基线,并用油漆标出,作为层高的控制线。

层高测量可采用挂线丈量与经纬仪测量仰角后计算层高相结合。

每层施工完,相应的层高控制线应上引。

⑶根据层高控制线引入室内转为30线或50线。

室内30线或50线作为窗台控制,墙顶控制,木门窗安装标高控制,梁底和板底标高控制的依据。

30线或50线还可做为天棚粉刷打底的阴角水平比较线和地面找平或找坡控制的比较线。

⒋建筑物的总高测量

   建筑物的总高测量主要是利用经纬仪测量总高点的仰角,再与±0.00基线测出经纬仪的高度,利用经纬仪与±0.00基线的距离,和总高点昂角计算经纬仪至总高点的高度,后与经纬仪高度的总和即为建筑物的总高。

采用红外线测量仪时,则可直接测出总高度。

⒌建筑物的垂直度测量

⑴在建筑物主体封顶后,装修前,应对建筑物的垂直度进行第一次测量。

待装修后,竣工前测第二次。

⑵装修前的垂直度测量,可采用吊垂线和经纬仪相配合。

垂线从屋面边轴线吊线下来,经纬仪控制垂线的垂直,垂线在底层与同轴的轴线偏差,即垂直度偏差。

⑶装修后的垂直度测量,则可在直接从屋面的外墙大角吊垂线。

经纬仪控制垂线的垂直,垂线在底层与大角的偏移,即为垂直度偏差。

⑷一般建筑物四大角均应测量垂直度。

每个大角应测量两个方向。

⒍建筑物沉降观察

⑴沉降观察要求采用Φ18钢筋进行预制,端头垂直90°角。

平直长度22㎜的弯头作为测量点,测量点应磨成半球形或圆台状。

⑵沉降观察点统一安装在建筑物室外标高以上500㎜处。

安装时,若安装点是钢筋砼柱时,则应直接焊接于柱筋上;若是砖墙,则应采用先预埋在砼预制块上,再砌上墙,沉降观察点安装时,应伸出墙50㎜左右,以确保外墙装修后,沉降观察点能伸出墙25㎜,沉降观察点安装后应上漆并标出标志。

⑶沉降观测点每个建筑物应设不少于6个,观察点一般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和建筑物沉降缝两侧。

⑷建筑物沉降观察是利用永久高程点或半永久高程点进行测量的。

测量时应采用闭合差测量,沉降观察的目的除测量建筑物每测量点的沉降量外,最主要的目的是测出不均匀沉降量。

因此,测量沉降时每次只允许采用同一个永久高程或半永久高程。

⑸建筑物沉降观察在沉降点安装后,第一次应先测出各沉降点的实际高程,以后每上一次荷载或每上一自然层应测一次沉降观察。

到建筑物封顶后,则改为每月定时观察。

五、质量控制

1、场地平面控制

场地平面控制网,根据场地地形条件和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布设成建筑方格网,进行复测检查。

轴线宜位于场地的中央,与主要建筑物平行;长轴线上的定位点不得小于3个;轴线点的定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mm。

放样后的主轴线点位,应进行角度观测,检查直线度;测定交角的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2.5″;直线度的限差,应在1800+5″以内。

轴交点,应在长轴线上丈量全长后确定;短轴线,应根据长轴线定向后测定,其测量精度应与长轴线相同,交角的限差应在900+5″以内。

2、建筑物的平面控制

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可按建筑物特点,布设成十字轴线或矩形控制网。

矩形控制网可采用导线法或增测对角线的测边法测定。

建筑物的控制网,应根据场区控制网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

 

建筑物的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结构分别布设二级控制网,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建筑物的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一级

1/30000

7″√n

二级

1/15000

15″√n

3、高程控制

场区的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复合路线或结点网行形。

高程测量的精度,不宜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场地水准点的间距,宜小于1km。

距离建筑物不宜小于25m;距离回填土边线不宜小于15m。

建筑物高程制的水准点,可单独埋设在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的标桩上,也可利用场地附近的水准点,其间距宜在200m左右。

当施工中水准点不能保存时,应将其高程引测至稳固的建筑物上,引测的精度,不应低于原有水准的等级要求。

测设各工序间的中心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利用建筑物的控制网测设中心线时,其端点应根据建筑物控制网相邻的距离指标桩,以内分法测定。

②进行中心线投点时,经纬仪的视线,应根据中心线两端点决定,当无可靠校核条件时,不得采用测设直角的方法进行投点。

在施工的建筑物外围,应建立线板或控制桩。

线板应注记中心线编号,并测设标高。

线板、控制桩应注意保存。

六、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

1、专业校检部门定期校检,校检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上使用。

2、同期、同楼层、同次测量作业中必须使用同一套测量仪器,不得中途转换。

3、专业测量作业人员必须固定,并负责测量成果的整理和验评。

4、施测前,必须先对施工基准点进行校核。

5、建筑物定位轴线桩及其控制桩(引桩),永久性水准点,观测点(转点)必须妥善保护,不能因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初次施测时,必须进行二至三次方能确定。

6、沉降观测点须按设计要求埋设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位置和方法按规范执行。

7、沉降观测时间及观测次数应按设计要求做到:

(1)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钢尺对第一观测对象固定测量工具和人员、观测前应严格校检仪器。

(2)观测时应随记气象资料,观测次数和时间为:

每施工完一层(含地下部分)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不少于3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不少于一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及大量沉降等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其它变形观测应符合相应要求,除应满足以上要求外,尚应满足以下规定:

(1)中途停工,应在停工前及开工后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2—3个月观测1次。

(2)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方等均应观测。

8、建筑物沉降速度不大于0.0l-0.04mm/天。

视其沉降稳定。

9、主体倾斜度观测、位移的精度误差不得大于lmm。

位移观测必须在建筑物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并应分层分段进行观测。

七、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一)轴线控制

l、为准确确定轴线位置。

为以上各层轴线投测提供依据,应精确设立铀线控制点。

2、承台板内墙、柱插筋位置是否正确。

直接关系到以上各层施工。

是轴线控制的基础,因此必须做到墙、柱插筋定位准确,在承台板上层钢筋绑扎完半后,即应在上层钢筋网上进行墙、柱定位测量工作,各控制点必须在钢筋网面上做明显标志。

反复针对图纸。

反复校核,以确保插筋位置准确。

3、依据本工程现场条件,选用内控法进行轴线的竖向投测,施测时应在建筑物的首层设室内控制网,用垂准线原理进行竖向投测,但要注意各网点处留置投测窗口,并预先创造良好的通视条件。

4、利用内控法施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将仪器架设在网点上,认真对中、整平。

(2)由投测窗口上射激光束(或使用带弯管目镜的确经纬仪)。

(3)在投测窗口上放置的透明投测板要稳定。

(4)激光束在仪器的反复转动下开始终聚至一点。

(5)依据投测的网点弹出纵横1000-1500mm通长墨线。

(6)在投测好的网点上架设仪器,转动角度。

校测各网点的准确性。

5、各网点经检验无误后,即可在楼板上进行墙柱放线,并用墨线弹出各构配件(墙、柱、梁、门窗洞口等)边线及距边线80—100mm的控制线,但要注意该控制线应在模板安装完毕后。

有迹可循,便于检查。

6、进行室内轻质墙或砌块墙体施工前,应在各施工层搂面上依据设计图纸弹出墙体边线及洞口边线。

(二)标高控制

l、高层标高尺量传递,由±0.000水平线向下或向上量高差时。

所用的钢尺应经过检验,同时要进行尺长和温度修正。

2、标高施测是一项较复杂较长期的系统性测量工作,往往因为现场施工或生产及水准点不易建立而引起精度不足,造成错误,为保证建筑全高控制的精度要求。

在基础施工时就应准确的测设标高,为±0.000以上标高传递打好基础。

为控制±0.000以下标高,应在基础四周设立固定物件(如钢管),用水准仪在固定物件上测出标高控制点,并用漆线标记,然后逐一校核,其各点误差应小于±5mm,±0.000以上标高测法,主要用钢尺沿建筑物结构外围传递。

至少要尺量三处确定,钢尺应铅直。

将水准仪安置在施工层,校测传递上未的各水平线,其误差≤±5mm即可做为该层标高的依据,将该标高点引测至施工层内固定的钢管,钢筋或特别设置的标高控制杆上,一般每施工层应设置该施工层500及高于该施工层500两处标高控制点,将各控制点用漆线标记,各点误差不得>±5mm。

可做为该层板底、板项、梁底、墙柱标高检查的控制依据。

3、室内填充墙施工前,应由测量人员在室内墙体上引测一条标高为该层地面以上500mm标高线,并弹出墨线注明,做为室内填充墙施工时标高控制的依据,也是室内地坪抹灰及装修时掌据标高的依据。

(三)变形测量控制

l、为保证成果的正确性,所有变形观测点均应绘出平面图,并加以编号,以便进行观测,记录和测评。

2、变形观测的观测时间和次数除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外还应根据现场条件及变形发展情况而定。

3、在进行变形观测时,因施工或生产的影响会造成一定的通视困难,对于观测点较多的建筑物进行观测前,应先到现场进行规划确定仪器架设的位置和观测线路,以便每次观测都按初测时的位置和线路进行观测,不仅加快了施测速度,而又由于线路固定,不盲目架设仪器,大大提高了施测精度,但要注意观测必须在测定临时水准点的同时或同一天内观测其它观测点。

(四)竣工测量控制

竣工测量不仅是验收和评价工程是否按设计施工的基本依据。

更是工程交付使用后,进行改造、扩建、维修的依据,因此必须做好竣工测量工作,要求如下:

1、从施工准备开始就有次序的一项不漏的积累各项资料,在工程下一步工序施工前及时测出竣工位置。

否则就会造成漏项。

2、积累各项预检资料。

及时测出竣工位置是确定建筑物准确位置的资料,也是竣工总平面图绘制的依据。

3、随工程的进展,各局部的竣工验线,均要及时实测竣工资料,收集验收单据,这是做好竣工测量和竣工图的重要依据。

八、其它注意事项

l、测量作业中的首次观测成果至关重要,是以下各次施到的依据,如初测精度不足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弥补,而又还会造成巨大损失及施测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首先应选用精度高的仪器,其次选择良好的施测方法。

首次成果要进行二次以上施测方可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