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441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docx

重庆考试说明历史

2013年重庆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重庆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考试说明的历史学科部分。

历史学科的命题坚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掌握程度;注重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勈注意体现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考查。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1(201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

解析:

C。

从谢晋的生卒年月可以判断为明朝,《永乐大典》为朱棣时期编写,当时都成在今天北京,当时叫北平,B是元朝,D是清朝。

说明:

本题提供了四个历史时期的局部疆域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候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实际要考查的是明朝前期的都城京师(南京),而非靖难之役后迁都的京师(北京),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本题选项设置干扰有效,层次感较强,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图文材料的能力。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例2(201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37.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

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

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文化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这一问史实归纳为正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反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

答案:

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

说明:

本题的材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清朝知识分子工作及命运的相关信息。

仅从字面上理解材料是不够的,还要从字里行间最大程度地提取信息,这样才能将材料反映的史实完整准确地归纳出来。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例3(201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15.《宋史》记载:

“会元昊请臣,朝廷亦已厌兵,屈意抚纳”。

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①重开边境贸易②割让幽云十六州③约为兄弟之国④封元昊为夏国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夏庆历和议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

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准确、深入把握所学重点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和合理的解读。

题干中的信息提示,元昊请臣,宋朝对夏屈意抚纳,这是中国古代史宋夏和议具体内容,考生可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宋夏和议的背景及具体内容,区分其他迷惑项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例4(201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释:

A“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说明:

“八七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性会议,其重要内容就是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即题干中所说的“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的“错误”。

这一“错误”在教科书上明确表述为“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本题以《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来设置情境,主要考查考生辩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例5(201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课程标准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为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根据材料,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C项不选;D项明显错误,不选。

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B项正确。

说明:

在题中,材料描述的是碑只是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即由赢定的官司变成输了官司,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并不注重实际而过于注重形式。

本题通过考生对古代罗马法的认识,旨在考查其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例6(201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

题眼:

“商代”、“牛耕”。

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

说明:

本题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和“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具备象形的特征,所以甲骨文中的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便说明此时有可能出现了牛耕。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例7(201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39.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

何况

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

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

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

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4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分)

解析:

依据“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分析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答案:

(2)发展生产力;从建国起,用一百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

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说明:

本题通过对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和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客观发传述出邓小平在文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考生根据材料所述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正确作答。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例8(2009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39.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

煤、铁等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

以原煤为例,1936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100万吨。

日军占领华北后,输出量猛增至400万至600万吨。

1941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800万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阅读理解材料,根据材料总结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

答案:

掠夺为侵略战争,掠夺的资源以煤、铁为主;主要运往日本和东北,数量不断增加。

说明: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资源的掠夺是其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材料呈现了抗战期间日本对我国华北资源掠夺的史实。

考生从材料中可归纳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特征的准确描述和概括。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例9(201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课程标准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目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

所以B、D均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选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不应将其与君主专制等同。

所以选择C

说明:

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君主专制的关系,重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知识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比较薄弱的时候,就会出现国家分裂,国家分裂就需要进行征讨,每征讨一次就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那么君主专制就会再加强一次,越积越深。

自秦朝开始,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也不断强化,这是一个历史规律。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例10(201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2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

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这具体表现为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解析:

此题难度不大,依据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D项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相符;A项在前两次技术革命就已具有;B项应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C项“学科越来越少”说法错误。

说明:

这是一道与前三次科技革命紧密极具现实意义的试题,立意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规模、深度和影响都市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

本题将教科书对前三次科技革命的总结内容,即“不同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作为选项列出,学生在通过判断、分析、比较后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例11(201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课程标准卷)41.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0.43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论史学观点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能够阅读材料,提炼出材料观点,进而进行评价和认识。

可以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材料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而第二段则认为,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第一段认为是在西方崛起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的历史才开始;第二段则认为,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41.(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

1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说明: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对考生作答有较高要求。

如果仅仅回答赞成或反对而无一定的评论,则有失命题者的初衷。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考生加以辨析,力求符合历史的实际。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例12(201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课程标准卷)41.(12分)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

材料评析题题型设置与前两年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

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

答案:

“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冲击”,中国“反应”其“冲击”,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二鸦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

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

说明: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看法,是对考生能力的更高要求。

持赞成、反对意见或另有观点,均要求阐述其具体理由。

例如观点之一:

材料中的观点过于绝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促成的,而不仅是对西方“冲击”的被动式“反应”。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

(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

(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

秦的统一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郡县制

秦始皇

(3)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的逐步强化与宰相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的变化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太宗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康熙帝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中国的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金属冶炼、陶瓷和纺织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3)古代中国的商业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4)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墨子与墨家思想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2)书画与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

中国画

戏曲

(3)文学成就

5.《诗经》、楚辞与汉赋

唐诗、宋词与元曲

明清小说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2)苏格拉底

(3)柏拉图

(4)亚里士多德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

(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近代中国的经济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学西方、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戊戌变法

(3)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5)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3)两次工业革命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克伦威尔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华盛顿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拿破仑

4.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

(1)马克思与恩格斯

(2)《共产党宣言》

(3)巴黎公社

6.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牛顿与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4)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7、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国际联盟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6)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重要外交活动

2.现代中国的经济

(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

(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2)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科技文教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4)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6)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列宁

(2)俄国十月革命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4)“斯大林模式”

(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亚洲觉醒”的先驱

(1)甘地

(2)凯末尔

3.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4、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5、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6.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海湾战争

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世界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8.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2)量子论

(3)现代信息技术

说明:

带部分为选修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三、典型题示例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例1(201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

C。

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例2(2008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19.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A.根本目的之争B.治国方略之争C.新旧道德之争D.政治体制之争

解析:

B。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不同在于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朝统治,所以在治国方略上两者存在区别。

新旧道德之争在新文化运动中,政治体制之争主要是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关于在中国实行何种政治制度之争。

例3(201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19.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

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抨击愚昧B.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