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1715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砌墙砖检验方法.docx

砌墙砖检验方法

砌墙砖检验方法

LT

4.2.1.2缺损造成的破坏面,是指缺损部分对条、顶面(空心砖为条、大面)的投影面积,如图4所示。

空心砖内壁残缺及肋残缺尺寸,以长度方向的投影尺寸来度量。

4.2.2裂纹

4.2.2.1裂纹分为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三种,以被测方向的投影长度表示。

如果裂纹从一个面延伸至其他面上时,则累计其延伸的投影长度,如图5所示。

 

4.2.2.2多孔砖的空洞与裂纹相通时,则将孔洞包括在裂纹内一并测量。

如图6所示。

4.2.2.3裂纹长度以在三个方向上分别测得的最长裂纹作为测量结果。

4.2.3弯曲

4.2.3.1弯曲分别在大面和条面上测量,测量时将砖用卡尺的两支脚沿棱边两端放置,择其弯曲最大处将垂直尺推到砖面,如图7所示。

但不应将因杂质或碰伤造成的凹处计算在内。

4.2.3.2以弯曲中测得的较大者作为测量结果。

4.2.4杂质凸出高度

杂质在砖面上造成的凸出高度,以杂质距砖面的最大距离表示。

测量将砖用卡尺的两支脚置于凸出两边的砖平面上,以垂直尺测量,如图8所示。

4.2.5色差

装饰面朝上随机分两排并列,在自然光下距离砖样2m处目测。

4.2.6结果处理

外观测量结果以mm为单位,不足1mm者,按1mm计。

5抗折强度试验

5.1仪器设备

5.1.1材料试验机:

示值相对误差±1.0%,预期最大破坏荷栽应在量程的20%~80%之间。

5.1.2抗折夹具:

抗折夹具加荷形成的三点加荷,上支压辊和下支压辊的曲率半径为15mm,下支压辊应有一个为铰接固定。

5.1.3钢直尺:

分度值为1mm。

5.2试验数量

试样数量为10块。

5.3试样处理

试样应放在温度为(20±5)℃的水中浸泡24h后取出,用湿布拭去其表面水分进行抗折强度试验。

5.4试验步骤

1)按3.1.2的规定测量试样的宽度和高度尺寸各2个,分别取算数平均值,精确至1mm。

2)调整抗折夹具下支辊的跨距为砖规格长度减去40mm。

但规格长度为190mm的砖,其跨距为160mm。

3)将试样大面平放在支辊上,试样两端面与下支辊的距离应相同,当试样有裂缝或凹陷时,应使有裂缝或凹陷的大面朝下,以(50-150)N/S的速度均匀加荷,直至试样断裂,记录最大破坏荷载P。

5.5结果计算与评定

5.5.1每块试样的抗折强度(RC)按式

(1)计算。

(1)

式中:

RC——抗折强度(MPa)

P——最大破坏荷载(N)

L——跨距(mm)

B——试样宽度(mm)

H——试样高度(mm)

5.5.2试样结果以试样抗折强度的算数平均值和单块最小值表示。

6抗压强度试验

6.1仪器设备

6.1.1材料试验机:

示值相对误差不超过±1%,其上、下压板至少应有一个球铰座,预期最大破坏荷载应在量程的20%-80%之间。

6.1.2钢直尺:

分度值不应大于1mm。

6.1.3振动台、制样模具、搅拌机:

应符合GB/T25044的要求。

6.1.4切割设备。

6.1.5抗压强度试验用净浆材料:

应符合GB/T25183的要求。

6.2试样数量

试样数量为10块。

6.3试样制备

6.3.1一次成型制样

6.3.1.1一次成型制样适用于采用样品中间部位切割,交错叠加灌浆制成强度试验试样的方式。

6.3.1.2将试样锯成两个半截砖,两个半截砖用于叠合部分的长度不得小于100mm,如图9所示。

如果不足100mm,应另取备用试样补足。

6.3.1.3将已割开的半截砖放入室温的净水中浸20min-30min后取出,在铁丝网架上滴水20min-30min,以断口相反方向装入制样模具中。

用插板控制两个半砖间距不应大于5mm,砖大面与模具间距不应大于3mm,砖断面、顶面与模具间垫以橡胶垫或其他密封材料,模具内表面涂油或脱模剂。

制样模具及插板如图10所示。

6.3.1.4将净浆材料按照配置要求,置于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6.3.1.5将装好试样的模具置于振动台上,加入适量搅拌均匀的净浆材料,振动时间为0.5min~1min,停止振动,静置至净浆材料达到初凝时间(约15min~19min)后拆模。

6.3.2二次成型制样

6.3.2.1二次成型制样适用于采用整块样品上下表面灌浆制成强度试验试样的方式。

6.3.2.2将整块试样放人室温的净水中浸20min~30min后取出,在铁丝网架上滴水20min~30min。

6.3.2.3按照净浆材料配制要求,置于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6.3.2.4模具内表面涂油或脱膜剂,加入适量搅拌均匀的净浆材料,将整块试样一个承压面与净浆接触,装入制样模具中,承压面找平层厚度不应大于3mm。

接通振动台电源,振动0.5min~lmin,停止振动,静置至净浆材料初凝(约15min~19min)后拆模。

按同样方法完成整块试样另一承压面的找平。

 

6.3.3非成型制样

6.3.3.1非成型制样适用于试样无需进行表面找平处理制样的方式。

6.3.3.2将试样锯成两个半截砖,两个半截砖用于叠合部分的长度不得小于100mm。

如果不足100mm,应另取备用试样补足。

6.3.3.3两半截砖切断口相反叠放,叠合部分不得小于100mm,如图12所示,即为抗压强度试样。

6.4试样养护

6.4.1一次成型制样、二次成型制样在不低于10℃的不通风室内养护4h。

6.4.2非成型制样不需养护,试样气干状态直接进行试验。

6.5试验步骤

6.5.1测量每个试样连接面或受压面的长、宽尺寸各两个,分别取其平均值,精确至1mm。

6.5.2将试样平放在加压板的中央,垂直于受压面加荷,应均匀平稳,不得发生冲击或振动。

加荷速度以(2~6)kN/s为宜,直至试样破坏为止,记录最大破坏荷载P。

6.5.3结果计算与评定

6.5.3.1每块试样的抗压强度(Rp)按下式计算。

Rp=P/(L×B)

式中:

Rp——抗压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P——最大破坏荷载,单位为牛顿(N);

L——受压面(连接面)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B——受压面(连接面)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

6.5.3.2试验结果以试样抗压强度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值或单块最小值表示。

7冻融试验

7.1仪器设备

7.1.1冷冻室或低温冰箱:

最低温度能达到一20℃或一20℃以下。

7.1.2水槽:

保持槽中水温10℃~20℃为宜。

7.1.3台秤:

分度值不大于5g。

7.1.4电热鼓风干燥箱:

最高温度200℃

7.1.5抗压强度试验设备同6.1。

7.2试样数量

7.2.1试验结果以抗压强度表示时,试样数量为10块,5块用于冻融试验,5块用于未冻融强度对比试验。

以质量损失率计算,试样数量为5块。

7.3试验步骤

7.3.1用毛刷清理试样表面,并顺序编号,将试样放入鼓风干燥箱中在105±5℃下干燥至恒重,称其质量m0,并检查外观。

将缺棱掉角和裂纹作标记。

7.3.2将试样浸在10~20℃的水中,24h后取出,用湿布拭去表面水分,以大于20mm的间距大而侧向立放于预先降温至-15℃以下的冷冻箱中。

7.3.3当箱内温度再次降至-15℃时开始计时,在-15~-20℃下冰冻:

烧结砖冻3h;非烧结砖5h,然后取出放入10~20℃的水中融化;烧结砖为2h,非烧结砖为3h,如此为一次冻融循环。

7.3.4每5冻融循环,检查一次冻融过程中出现的破坏情况,如冻裂、缺棱、掉角、剥落等。

7.3.5冻融循环后,检查并记录试样在冻融过程中的冻裂长度,缺棱掉角和剥落破坏情况。

7.3.6经冻融循环后试样,放入鼓风干燥箱中,按7.3.1规定干燥至恒重,称其质量m1。

7.3.7若试件在冻融过程中,发现试样呈明显破坏时,应停止本组样品的冻融试验,并记录冻融次数,判定本组样品的冻融试验不合格。

7.3.8干燥后的试样和未经冻融的强度对比试样按12.5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7.4结果计算与评定

7.4.1外观结果:

冻融循环结束后,检查并记录在冻融过程中的冻裂长度、缺棱、掉角、剥落等破坏情况。

7.4.2强度损失率Pm,按式计算精度至0.1%

Pm=(P0-P1)/P0×100

式中:

Pm—强度损失率,%

P0—试样冻融前强度,MPa

P1—试样冻融后强度,MPa

7.4.3质量损失率Gm,按式计算精度至0.1%

Gm=(m0-m1)/m0×100

式中:

Gm—质量损失率,%

m0—试样冻融前干质量,kg

m1—试样冻融后干质量,kg

7.4.4试验结果以试样冻后抗压强度或抗压强度损失率、冻后外观质量或质量损失率表示与评定。

8吸水率和饱和系数试验

8.1仪器设备

8.1.1台秤:

分度值不大于5g。

8.1.2电热鼓风干燥箱:

最高温度200℃

8.1.3蒸煮箱。

8.2试样数量

试样数量:

吸水率为5块,饱和系数为5块。

(所取试样尽可能用整块,如需制取应为整块试样的1/2或1/4)。

8.3试验步骤

8.3.1清理试样表面,并注写编号,然后置于105±5℃鼓风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在干燥过程中,前后两次称量差不超过0.2%,前后两次称量时间间隔为2h),除去粉尘后,称其干质量m0。

8.3.2将干燥试样浸水24h,水温10~30℃。

8.3.3取出试样,用湿毛巾拭去表面水分,立即称量,称量时试样毛细孔渗出于秤盘中水的质量也应计入吸水质量中,所得质量为浸泡24h的湿质量m24。

8.3.4将浸泡24h后的湿试样侧立放入蒸煮箱的篦子板上,试样间距不得小于10mm,注入清水,箱内水面应高于试样表面50mm,加热至沸腾,沸煮3h饱和系数试验煮沸5h,停止加热,冷却至常温。

8.3.5按规定称量沸煮3h的湿质量m3和沸煮5h的湿质量m5。

8.4结果计算与评定

8.4.1常温水浸泡24h试样吸水率W24按下式计算精.

W24=(m24-m0)/m0×100

式中:

W24—常温浸泡24h试样吸水率,%

m24—试样干质量,kg

m0—试样浸水24h的湿质量,kg

8.4.2试样沸煮3h吸水率W5按下式计算.:

W5=(m5-m0)/m0×100%

式中:

W5—试样沸煮3h吸水率,%

m3—试样沸煮3h湿质量,kg

m0—试样干质量,kg

8.4.3每块试样的饱和系数K按下式计算。

K=(m24-m0)/(m5-m0)

式中:

K—试样饱和系数

m24—常温水浸泡24h试样湿质量,kg

m0—试样干质量,kg

m5—试样沸煮5h的湿质量,kg

8.4.4吸水率以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饱和系数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