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112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6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docx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推断九法

....

.

.

.

文言实词推断九法

关键点拨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具体阐述一些推断的方法:

一、因文定义法(语境推断法)

因文定义也叫语境推断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

再如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内蒙古卷第11题C项:

“以中益怒,曰:

‘丞慢我。

’慢,诋毁。

”,此处的“慢”,是否作“诋毁”解呢?

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天津卷第11题C项“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

‘后出者斩。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可知,此处应为“追赶”意。

又如19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第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中的“访”字的词义,四个选项?

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联系上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

1994年全国卷中第13题:

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买入、卖出D.卖出,买入。

根据原文中“人或问曰:

‘所剩无几,何足为烦?

’子平曰:

‘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从这些语句中可推断:

应是何子平卖掉月俸所得之白米,买进粟麦。

故答案应选D。

1999年全国试题第11题D项加点词“绝食”若脱离原文,我们就会误解为“断绝饮食表示抗议”。

联系上文内容“郡界大水”,我们就会发现它在文中的含义是“没有吃的了”,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1999年全国试题第14题A项中“出息”指“租息收入”,非“发展前途”。

凭空是很难想象出是指“租息收入”,对此,只能到上下文中去查找索解,原文“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提供了一点索解的信息,再到下句“研虽为债数来”,前后的“富”和“债”字把“息”的确切所指昭示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们在备考时,千万不要忽视考纲中“在文中”这一限制,它要求我们具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能力。

这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重点。

二、联想迁移法(融会贯通法)

多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力求融会贯通。

从2004年高考题的许多考点来看都源于教材。

譬如广西卷: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

敏感”(初中课文《论语八则》中有“敏而好学”句)。

广东卷:

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

原来。

再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

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又如1998年全国试题文言文的第4题:

指出“其罪当与童贯等”和“帝殊有难色”两句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把握句中“等”和“殊”这两个实词的词义。

联系《陈涉世家》中“等死,死国可乎”里的“等”,我们便可想到等义为“相同、相等”,这一义项也符合当前的句意。

根据《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今者老臣殊不欲食,乃自强步”里的“殊”,我们可推断“殊”义为“十分、非常”。

2000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读的第4小题A项:

“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后,跟随旅伴上路。

”推断这句翻译是否正确,难点在“随旅进道”,其中“旅”字与《岳阳楼记》中的“商旅不行”的“旅”意思相同,即指旅客,解题时,如果想到“商旅不行”就不难推断A项是正确的了。

2001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读的第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

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

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

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

指败逃者。

【解析】选C。

A项,“拔”解释为攻取义无误,例《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拔二十城”,其中的“拔”即为“攻取”之义。

B项,“附”解释为“归附”,可参考《赤壁之战》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C项,“乘”正确解释应为“登上”,例如《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中的“乘”即此义。

D项,“北”解释为“败逃者”无误,参见《过秦论》中“追亡逐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三、成语印证法

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长期以来习用的”这一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的语素和文言句法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

如2004年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

“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正衿”,因为“襟”“衿”相类也。

再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

据上文“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又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

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

成语有“东奔西窜”“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讲,根据上文语境,此处的“奔”也应作“逃亡”解,与现代汉语中的“奔走”显然不同。

1995年全国卷高考题第13题中“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中的“徇”的含义,也可以联想“以身殉职”中的“殉”的含义来帮助推断。

四、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分析(划分句子成分或看搭配)入手“破题”。

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

如2004年北京卷7题中的“若”和“因”。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考“若”字,常考的点就是“若”做副词“假如”和做代词“你”。

“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入前为寿”句中的“若”却有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考“因”字,常考做连词和介词的情况。

从两“因”字后面所接成分动词“留养”和名词“宾客”,不难看出,前者多是连词,后者多为介词,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2004年湖南卷11题中的“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划分“其子和之”的成分,不难发现,“其子”为主语,“和”为谓语,“之”为宾语。

由此,可以断定,“和”不可能翻译成“和睦”,因为这儿需要一个动词,而“和睦”为一形容词。

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项,“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题干中将其解作“空闲”是否正确呢?

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显然是错误的,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可资佐证。

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

(孙)登辞疾不受(急速)。

从句法关系来看,“辞疾”即“辞以疾”,是“以疾辞”的倒装,全句犹言“登以疾辞而不受”,即“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接受孙权的赏官”,题干中解释为“急速”显然不对。

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7题,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联想到学过的“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因此全句意为: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不少考生将其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是错误的。

又如1993年全国卷中“此除蝗谊也”中“谊”的含义判断。

通过语法分析可知,这是个判断句,“谊”在句中作宾语,由此可断,其应是名词,根据题中的选择项,应选“意义”这一义项。

五、互文对举法(相似结构推断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如2004年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举词语“迁”。

“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

2004年辽宁卷11题对“尚”的考查。

“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意显然可从后面“嗤”字推演出来。

“嗤”的是“鄙碎”,是不好的,那“均平”却是好的,“尚”当与“嗤”意相反。

又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要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

再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D项为:

齐人追亡逐北(败逃者)。

“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可见原题中的解释是正确的。

六、通假代入法(字音推断法或声训推断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再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

吾说晏子之义。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

又如20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要求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

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七、字形推断法(形训推断法)

字形推断法,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

如2004年全国Ⅱ卷11题对“箧”的考查:

“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小箱子”,看来妥当。

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

再如1998年高考题考查对“觐”的解释:

“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八、代入推断法

仅适用于选择题。

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

如:

2000年高考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

使者

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

A项把“省”释为“探望”,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省亲”类比,推断A正确。

B项把“审”释为“知道”,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当局者迷,旁观者审”类比,推断B正确。

D项把“信”释为“使者”,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类比,推断D正确。

C项把“樵”释为“打柴”,关键看是名词还是动词,从“取樵”这一动宾式看,“樵”应是名词“柴”,所以本题选C。

九、借逻辑推求词义

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也是一法。

我们以2004年辽宁卷11题中的“投”为例来看:

“轨遂投城遁走。

”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

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

再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D项“讼者多两让而止”,句中“两”命题人解作“再次”是否正确?

据上文“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

‘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一句,考生如知道古代诉讼的双方称为“两造”,就可推知此处“两”应该解做“双方”,而非“两次”。

就应试而言,还可以注意一些试题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内容限于人物传略,其中多有共通处。

一些实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这便是我们要着重积淀的,如有关官职升贬的:

迁、除、谪、擢、转、调、升等;有关拜见的:

觐、拜、晋、诣、造、访、谒等。

还有常见的文化常识短语,如弃市、坐罪、坐法、黥劓、用事(掌权)、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等。

自己多看几篇,分类归纳,必得捷径。

总之,推求词义应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去猜测、比较。

但词义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以一定量的文言文背景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的积淀为前提。

为此,熟悉教材中文言文,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实例预览

例1【2004年高考湖南卷,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

北边。

【运用方法】根据上述方法中的“代入推断法”可初步判断A、C两项的正确,D项的解释符合有关常识,惟有B项的解释有疑问。

再根据“词不离句”的语境推断法可知,B项这句话的意思是:

鹤在幽深的地方鸣叫,子鹤自然会跟它呼应。

句中的“和”是“跟着(鸣)”的意思。

本题答案:

B。

例2【2002年高考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

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运用方法】A项中的“竟死”意为“一直到死”;B项中的“将兵”是一个动宾短语,意为“统领士兵”;“曲折”一般有实指和虚指两种用法,实指意为“弯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C项中的“曲折”意为“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中的“结发”解释正确,教材《孔雀东南飞》诗句“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也是此义。

本题答案:

D。

例3【2000年高考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威自京都省之 省:

探望。

B.     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

知道。

C.     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打柴。

D.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

使者。

【运用方法】此题考查对文言单音节实词词义的掌握,解答此题不仅要依借助平时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积累,还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来加以理解。

A项“省”用的是本义;B项“审”原意为“确切”、“弄明白”,此处引申为“知道”;D项“信”指代“送信的人”;文言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文句结构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点推断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如C项中的“取樵炊爨”,“取”和“炊”都是动词,“爨”是名词,根据对称性原则可推知“樵”也应是名词,所以D项把“樵”解释为“打柴”是错的,故答案是D。

必备链接

你应该知道的文言实词

(一)———重点文言实词例释

(依据新颁《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实词)

1爱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喜爱爱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

3哀

①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涉江》)悲哀、悲伤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同情

4被bèi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柳毅传》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遭受

④翡翠珠被《招魂》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表被动

pī通“披”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穿,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分散,散开

5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鸿门宴》背弃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加加倍

③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治安策》反背背叛

④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背后

6本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根本基本

⑤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

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

推原考察

⑦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本来的原来的

⑧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东南飞》本来原来

7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远的村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鄙陋鄙俗

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轻贱

④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鄙薄轻视

⑤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谦之词

8兵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器武器

②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军队士兵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战争军事

④故上兵伐谋《孙子·谋攻》用兵的策略

9病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泛指疾病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生病有病

③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疲劳困苦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弊病毛病

⑤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论语卫灵公》担忧忧虑

⑥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卫中立论师道书》羞辱伤害

⑦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重病病重

10拔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提拔

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攻下

③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拔出

④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突出

11报

①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促织》)报告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报答

③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信陵君》)报复

12备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完备

②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预备

③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殽之战》)准备

13比

①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赤壁》)等到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放在一起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褒禅》)比较

④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信陵君》)比拟

14察

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观察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明察

③向察众人之言,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考察详审

④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与妻书》了解明白

⑥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选拔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洁白的样子

15朝chāo

①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项羽本纪》拜见拜访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朝见

③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使……朝拜

④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齐桓晋文之事》朝廷

⑤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朝代

zhāo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涉江》早晨

16曾cēng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曾经

②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竟然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连……都

④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词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竟然怎么

zēng

①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与自已隔两代的亲属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增加

17乘chéng

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登升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坐

③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驾

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凭着趁着

⑥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

“开火!

”利用

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顺应顺着

⑧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冒着顶着

shèng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

18诚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真诚诚实

②子以我言为不真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