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811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docx

最新三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知识讲解

峄城海尔希望小学

 

 

 

任教学科:

美文诵读

任课教师:

秦守磊

任教年级:

三年级

 

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两个教学班,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学习积累了不少的优秀古诗词,而且大部分同学喜欢吟诵古诗词,对一些著名的诗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对古诗的学习也很感兴趣。

相信通过学习,学生们会更喜欢学习我国的的文化瑰宝——古诗词。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将以《海尔希望小学学生必背古诗》为主要教材。

为了完整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方便小学生朗读、理解、背诵,作者设计了新颖独特的体例,在编写上充分体现了素质培养和开心学习的理念。

具体内容如下:

一、给题目、作者、诗句都加注拼音;二、对译部分做到准确无误地译出原意,译文力求工整;三、用简短精练的语句全面介绍了作者生平相关作品;四、在“引你理解”部分注释诗词中的难解字词句;五、设置“开心赏析”栏目。

对诗词的意境、思想进行赏析;六、打造“天心寄语”栏目。

或总结出有哲理、有教育意义的语句来激励学生;或引导学生如何去立志做一个爱国、有志、有德的人;或引导学生如何去立志做一个爱国、有志、有德的人;或引导学生去领悟诗词的意境。

全书的语言极具个性,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心理和认知特点,开发思维,开启心智,寓教于乐。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初步掌握一些诗律、词牌的简单结构以及古体诗的对仗、压韵等。

3、掌握几种古诗吟诵的方法。

4、营造吟诵诗文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会赏析、吟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词。

6、结合学校书法特色教育,将书法与古诗赏析融为一体,以形成“诗书相印,传承经典”。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多欣赏、诵读优秀的古诗词。

2、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想像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理解并积累更多的古诗词。

3、结合语文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周次及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周次

新授课

14

复习

6

机动

1

七、教学研究

课题:

诵读千古美文滋养一代新人——浅谈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

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

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

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

《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

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

  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浅谈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

秦守磊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

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

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

《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

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

  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一)、“流行”可以制造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

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

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

为此,我们把大纲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

首次诵读要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对同学们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

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

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二)、“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

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三)、“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古诗文。

因此,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的诵读以强化,可以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维系诵读兴趣。

  (四)、“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

 

八、教学进度表

时间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教具

备注

2.8-2.10

第1周

别董大

1课时

投影仪

2.13-2.17

第2周

山中送别

1课时

投影仪

2.20-2.24

第3周

秋夕

1课时

投影仪

2.27-3.2

第4周

送友人

1课时

投影仪

3.5-3.9

第5周

登金陵凤凰台

1课时

投影仪

3.12-3.16

第6周

秋词

1课时

投影仪

3.19-3.23

第7周

送别

1课时

投影仪

3.26-3.30

第8周

元日

1课时

投影仪

4.2-4.6

第9周

送柴侍御

1课时

投影仪

4.9-4.13

第10周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课时

投影仪

4.16-4.20

第11周

采桑子.重阳

1课时

投影仪

4.23-4.27

第12周

咏柳

1课时

投影仪

4.30-5.4

第13周

绝句

1课时

投影仪

5.7-5.11

第14周

复习

1课时

投影仪

5.145.18

第15周

复习

1课时

投影仪

5.21-5.25

第16周

复习

1课时

投影仪

5.28-6.1

第17周

复习

1课时

投影仪

6.4-6.8

第18周

复习

1课时

投影仪

6.11-6.15

第19周

复习

1课时

投影仪

6.18-6.22

第20周

复习

1课时

投影仪

6.25-6.29

第21周

机动

1课时

期末

7.3-7.5

第22周

放假

 

第一课时别董大

教学内容:

《别董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他的《别董大》之二说: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

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

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

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三:

齐朗诵

四:

分组背诵

五:

齐背诵

 

第二课时山中送别

教学内容:

《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山中送别

                       唐朝 王维 作

         山中相送罢,(山:

王维辋川别墅所在的蓝田山。

罢:

之后)

         日暮掩柴扉。

(掩:

关闭。

柴扉:

柴门)

         春草明年绿,(明年:

一作“年年”)

         王孙归不归。

(王孙:

贵族子孙,这里敬称友人)

二:

赏析

以我们的常理,写送别当然是写依依不舍,而这首小诗却别出心裁,自出机杼,别具一格,自有深情。

同李白、王昌龄等一样,王维也是一个很重情感的人,从这首小诗中也能见一斑。

王维的诗太难翻译了,这首更难译,因为人人都能看懂、都能理解原诗。

这正是王维的高明之处。

三:

齐朗诵

四:

分组背诵

五:

齐背诵

 

第三课时秋夕

教学内容:

《秋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

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

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

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

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

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

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

“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

“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

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

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

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

“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

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三:

齐朗诵

四:

分组背诵

五:

齐背诵

 

第四课时送友人

教学内容:

《送友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

赏析: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这是一首送别作。

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

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

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送友人

三:

齐朗诵

四:

分组背诵

五:

齐背诵

 

第五课时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内容: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

赏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

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

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

“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

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

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三:

齐朗诵

四:

分组背诵

五:

齐背诵

 

第六课时秋词

教学内容:

《秋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刘禹锡: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赏析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

齐朗诵

四:

分组背诵

五:

齐背诵

 

第七课时送别

教学内容:

《送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词

2、让学生了解词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二:

赏析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

看破红尘。

《送别》-背后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

“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

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

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

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

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

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

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三、集体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八课元日

教学内容:

《元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三:

齐朗诵

四:

分组背诵

五:

齐背诵

 

第九课时送柴侍御

教学内容:

《送柴侍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体诵读

送柴侍御

刘禹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二: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

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

比如:

“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

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

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