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812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docx

口腔颌面外科部分重点打印

1.multiplebasalcellnevussyndrome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又称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nevoidbasalcellcarcinomasyndrome角化囊肿(常为多发性)同时伴有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时,称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壁性造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在牙源性囊肿的基础上可出现成釉细胞瘤,即在囊壁上可见实质性的肿瘤突起,称为壁性成釉细胞瘤。

1.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病的病征。

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患者的主要症状有眼干,口干,唾液腺及泪腺肿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其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

2.salivaryfistula涎瘘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腮腺是最常见的部位,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

治疗可视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

1.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共同发病因素和临床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一般都有颞下颌关节区及相应的软组织包括肌肉的疼痛,下颌运动异常和伴有功能障碍以及关节弹响,破碎音及杂音等三类症状。

可单独累及颞下颌关节或咀嚼肌群,也可两者都累及,但又不是指那种上述症状的原因清楚的一类疾病。

2.ankylosisoftemporomandibularjoint颞下颌关节强直,因器质性病变导致长期开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开口者,称为颞下颌关节强直。

临床上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由于一侧或两侧关节内发生病变,最后造成关节内的纤维性或骨性粘连,称为关节内强直;第二类病变是在关节外上下颌间皮肤,粘膜或深层组织,称为颌间挛缩或关节外强直。

2.扳机点――皮肤或粘膜小区域当被触碰时立即引起疼痛,该小区域称之为扳机点。

3.glossopharyngealneuralgia舌咽神经痛――舌咽神经分布区域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

4.Bellpalsy贝尔面瘫贝尔麻痹,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

5.面肌痉挛――阵发性、不规则半侧面部表情肌不自主抽搐或痉挛。

1.sequentialtreatment唇、腭裂序列治疗,唇、腭裂患者治疗时常根据畸形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制定一套全面的治疗计划,然后按步骤实施。

而要完成这些治疗常需多科协作治疗。

这种治疗形式称为序列治疗。

2.腭裂语音,腭裂患者固有的过鼻音及漏气音。

1.orthognathicsurgery正颌外科————以研究和诊治牙颌面畸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SNA―————指前颅底平面(SN)与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连线(NA)之间的夹角。

代表上颌与前颅底的前后向相对位置关系。

1.毛细血管充盈实验:

在皮瓣血管危象发生早期或程度较轻时,可表现为轻度的充血或淤血现象,以手指轻压,放开后可见变白的区域再度泛红,泛红的过程越快说明微循环的情况越好。

如果说过程太长,超过5秒,多提示微循环功能很差,抢救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2.针刺出血实验:

对一些皮瓣颜色苍白,应用此法可判断是否为动脉堵塞所致,要求在无菌状态下进行,以7号针头刺入皮瓣深达0.5厘米,并适当捻动针头,拔起后轻挤周围组织,如见鲜红血液流出提示动脉血供良好,否则提示动脉危象。

1.localanesthesia局部麻醉:

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

2.intermaxillaryelastictraction颌间牵引:

是在上下颌牙列上分别安置有挂钩的牙弓夹板,然后根据骨折需要复位的方向,在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挂钩上套上橡皮圈作牵引,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关系。

4.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

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

疼痛可由于口腔和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单侧性。

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系指无神经系统体征,而且各种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者。

5.dento-maxillofacialdeformities牙颌面畸形:

指因颌骨发育异常而引起的颌骨体积、形态、以及上下颌骨之间及其与颅面及其他骨骼之间关系的异常,和随之伴发的牙颌关系及口颌系统功能异常及颜面部的畸形。

2.Pedicle flap transfer:

带蒂皮瓣转移/移植指有与机体皮肤相连的蒂的由皮肤的全厚层及皮下组织所构成的皮肤移植,可分为随意皮瓣和轴型皮瓣。

3.Sialolithiasis:

涎石症/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多见于下颌下腺及导管,常使涎液排除受阻而继发感染。

1.impacted tooth:

阻生牙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的牙。

多见于下颌第三磨牙

2.intermaxillary contracture:

颌间挛缩(关节外强直)关节外上下颌间皮肤、粘膜和或深层次组织的斑痕导致的张口受限。

3.masseteric space:

咬肌间隙:

位于咬肌与下颌骨外侧考试,网收集整理骨壁之间。

由于咬肌在下颌骨下份附丽紧,故潜在间隙位于下颌升支上段外侧。

1.blockanesthesia阻滞麻醉:

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稍传入的刺激,是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的麻醉效果。

3.扳击点:

是指在三叉神经分支区域内某个固定的局限的小块皮肤或粘膜特别敏感,对此稍加触碰,立即引起疼痛发作。

4.pericoronitis智齿冠周炎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多见。

1.Sjogrensyndrome:

舍格伦综合征。

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学特征为由淋巴细胞介入的慢性炎症,主要破坏外分泌腺。

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

可伴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2.Freysyndrome:

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味觉性出汗综合征)。

为腮腺切除术后,由于耳颞神经的唾液腺分泌(副交感)神经纤维与皮肤汗腺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错位愈合,导致患者咀嚼或味觉刺激时腮腺区皮肤潮红出汗的症状。

4.Systematictreatmentforcleftlipandpalate:

唇腭裂序列治疗。

唇腭裂患儿不仅有外形畸形,还有语言、吞咽、咬合、颌骨发育、中耳功能和心理等方面的障碍和畸形,其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均需多学科协同治疗。

由有关学科医师组成治疗小组按一定的序列,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逐步完成各种治疗。

5.Pedicleflaptransfer:

带蒂皮瓣转移(移植)。

为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的组织瓣转移术,其特点是必须要有与机体皮肤相连的蒂,以供给皮瓣的血供。

1.Internalderangement:

关节内紊乱症,即为关节盘、髁突和关节窝之间的正常结构紊乱,尤其是关节盘-髁突有机复合体出现结构关系的异常改变。

主要包括各种关节盘移位、关节盘各附者松弛或撕脱,关节囊扩张等。

常伴有关节半脱位。

X线检查一般均有关节间隙,但无骨质改变。

3.Debridement:

清创术,是早期对局部伤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是预防伤口感染和促进愈合的基本方法。

一般包括冲洗伤口,清理伤口,缝合三个步骤。

4.Drysocket:

干槽症,是指拔牙2-3天后有剧烈疼痛,并可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的残留血凝块,如用棉球沾取内容物嗅之,有恶臭。

5.Blockanesthesiaofposteriorsuperioralveolarnerve: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是注射局麻药与上颌结节,以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因此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

本法适用与上颌磨牙的拔除以及相应的颊侧龈﹑粘膜和上颌结节部的手术。

分口内和口外注射法。

●Le?

FortIIfracture:

Le?

FortII型骨折。

上颌骨骨折的一种类型(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

骨折线由鼻额缝经眶内侧壁至眶底和颧上颌缝向后至翼突。

●OSAS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为睡眠中呼吸功能调节紊乱性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的定义为睡眠中口鼻气流终端超过10秒。

可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并发症,甚至猝死。

●pterygomandibularspace:

翼下颌间隙。

位于下颌支内侧骨考,试网收集整理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

●单个毛囊和皮脂腺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疖furuncle。

感染累及多个毛囊和皮脂腺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称为痈carbuncle。

●infraorbitalspace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的间隙。

其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内界为鼻侧缘,外界为颧界。

间隙中有从眶下也穿出之眶下神经、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结。

此外尚有走行于肌间的内眦动脉、面前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深静脉的交通支。

●buccalspace颊间隙,

●temporalspace颞间隙,

●infratemporalspace颞下间隙,

  ●massetericspace咬肌间隙  

●pterygomandibularspace翼下颌间隙,

●sublingualspace舌下间隙,呈马蹄铁型,上界为口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前外侧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骨壁,后界止于舌根。

●parapharyngealspace咽旁间隙,

●submandibularspace下颌下间隙,

●submentalspace颏下间隙,

1.口腔颌面外科一般检查包括口腔检查、颌面部检查、颈部检查、颞下颌关节检查、唾液腺检查等五部分内容。

2.检查咬牙合关系时,关键要判断咬合关系是否正常;咬合错乱或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上常与骨折、颌骨畸形、颌骨肿瘤、颞下颌关节等病变有关。

3.张口受限必然影响咀嚼功能,张口受限常表示咀嚼肌群(升颌肌群)或颞下颌关节受累,也可因骨折移位阻挡下颌喙突运动或瘢痕孪缩等因素所致。

4.临床上张口受限可分为4度,即: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仅可置入二横指;中度,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一横指;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缘间距不到一横指; 完全性张口受限,也称牙关紧闭,指完全不能张口。

5.对肿块性病变更应仔细检查其大小、形态、颜色、质地、动度,以辩别其性质。

6.对面部骨组织的检查主要采用扪诊,重点是了解骨组织轮廓、大小、对称性,以及有无膨隆或缺损;骨面有无乒乓球样感或波动感,有无压痛、骨擦音或异常动度等。

7.颈部检查主要包括颈部病变和颈部淋巴结检查两项主要内容。

8.扪诊检查淋巴结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所在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波动感及与皮肤或与基底部有无粘连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与健侧对比。

9.检查髁状突动度的方法耳屏前扪诊法和外耳道指诊法。

10.活检取材的部位宜在容易获取、典型病变之处。

1.局麻药与血管收缩剂伴用,还有使术区清晰,便于手术进行;但局麻不适用于不合作的的病员及局部有炎症的部位。

2.临床常用局麻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酯类、酰胺类二类,其代表药品为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3.局麻药过敏主要集中于酯类局麻药,与该药的主要代谢成份有关。

另外,局麻药中含防腐剂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

4.局麻药中是否加入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剂,应根据手术时间,术中止血,患者的机体状况等因素考虑。

5.希望较长麻醉时间可选含1:

100000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而含1:

50000肾上腺素局麻药物在注射部位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6.正常的健康人注射含1:

100000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每次最大剂量为20ml,有心血管疾病者为40ml。

7.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常用的局麻方法有涂布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传导)麻醉。

8.浸润麻醉方法骨膜上浸润法,牙周膜注射法,分别适用于上下颌前份及牙槽骨手术和血友病和类似的有出血倾向的病员。

9.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口内注射法,一般以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根部口腔前庭沟作进针点,儿童则以第一磨牙远中颊侧根部的前庭沟作进针点,在上颌磨牙已缺失的病员,则以颧牙槽嵴部的前庭沟为进针点。

10.麻药注入眶下管后,可麻醉上牙槽前神经,上牙槽中神经,甚至上牙槽后神经,如此可以麻醉整个上牙槽神经丛。

11.行腭大孔注射时,如注射点偏后,可麻醉腭中神经,腭后神经,引起软腭,腭垂麻醉不适,而致恶心,呕吐。

12.下齿槽神经阻滞口内注射法的重要解剖标志翼下颌韧带,颊脂垫。

13.下颌支的宽度愈大,下颌孔到下颌支前缘的距离愈大,进针深度增加;下颌骨弓愈宽,注射针筒应尽量往对侧磨牙后区靠以使针头避开下颌骨内斜嵴的阻挡;下颌角的角度愈大,下颌孔的位置相应变高,注射时进针点应适当上移。

14.在口内注射法行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注射针误入下牙槽动脉,推注的局麻药可逆行经脑膜中动脉,眼动脉或其它主要分支入眶,引起眼肌,视神经麻痹,而出现暂时性复视或失明。

15.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口腔颌面外科的全麻可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基础麻醉和复合麻醉。

16.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时气管内插管的常用方法:

经口腔明视插管术,经鼻腔明视插管术,经鼻腔盲探插管术。

17.控制性降压的目的为:

减少手术中出血,减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会,也可减少因大量输血而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18.全麻术后处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拔管时机,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19.疼痛是由周围神经感受器(伤害感受器)接纳和传入,头面部的疼痛主要通过三叉神经传递,还通过面神经、吞咽神经、迷走神经及三条上位神经传递。

20.WHO推荐的治疗癌痛的三阶段疗法指首先非固醇类抗炎药、可待因或其它弱阿片类止痛药、强可片类止痛药,三种主要药物是阿司匹林、可待因、吗啡。

1.一般而言,心功能Ⅰ级或Ⅱ级可耐受拔牙手术;局麻药物多用利多卡因,但如有Ⅱ度以上的传导阻滞,不宜应用。

2.当血压高于24.0/13.3kpa(180/100mmHg)时,应先予以治疗,再考虑拔牙。

3.血红蛋白在8g以上,红细胞压积在30%以上时,一般可以拔牙。

4.血友病甲如必须拔牙时,应补充因子Ⅷ,拔牙时应力求减少创伤。

5.糖尿病病员接受胰岛素治疗者,拔牙最好在早餐后1-2h进行。

6.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拔牙时,应在静息脉搏在100次/分以下,基础代谢率在+20%以下时进行,麻药中勿加肾上腺素。

7.一般认为,在放疗后3-5年内不应拔牙,否则可引起放射性骨坏死。

8.通过拔牙术前检查,应明确拔哪个牙,为什么拔,现在能不能拔,麻醉方法和药物,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

9.牙挺的工作原理为杠杆原理,楔原理,轮轴原理。

10.牙拔除术的一般步骤为分离牙龈,挺松牙体,安放拔牙钳,拔除病牙,处理拔牙创。

11.牙钳的工作力有摇动,扭转,牵引。

12.牙钳拔牙时,摇动力主要用于扁根和多根牙,扭转力主要用于圆锥形根牙。

13.根挺用力时,其支点应为牙槽间隔或牙槽骨壁。

14.在翻瓣拔牙时,近中切口应在牙近中颊交角之游离龈,不应在牙间乳头和牙之颊面正中处。

15.拔牙时,误将牙根推入上颌窦,以上颌第一磨牙的腭侧根或上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根最为常见。

16.形成阻生牙的原因为颌骨发育不足,缺乏足够多的间隙以容纳全部萌出牙。

17.常见的阻生牙为下颌第四磨牙,上颌第四磨牙,上颌尖牙。

18.智齿前倾及水平阻生时,根多近中弯曲,成为拔牙时断根的主要原因。

19.智齿软组织覆盖超过牙合面的1/2需将其切开,分离,才能解除阻力。

20.拔除智齿时的阻力主要有牙冠部阻力,牙根部阻力,邻牙阻力。

21.智齿拔除的手术方案应包括麻醉方法及麻药选择,粘骨膜瓣的设计,选用解除阻力的方法,估计需去除骨质的量和劈开的部位,估计牙脱出的方向。

22.智齿拔除时的劈开方法纵劈,斜劈,横劈。

23.拔牙创内的血凝块有保护创口,防止感染,促进创口正常愈合的功能。

24.拔牙创愈合过程应包括拔牙后牙槽骨的修复重建功能。

25.牙拔除术中、术后都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最好的处理方法为预防其发生。

26.拔牙时牙龈撕裂多由于分离牙龈不彻底,安放牙钳夹住牙龈所致。

27.拔牙后出血的局部原因软组织撕裂,牙槽窝残留炎性芽组织,牙槽内小血管破裂,牙槽骨骨折,血凝块脱落。

28.干槽症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下颌智齿,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

29.干槽症的发症学说:

感染,创伤,解剖,纤维蛋白溶解。

30.干槽症的治疗目的迅速止痛治疗原则彻底清创,隔离外界刺激,促进肉芽生长。

1.牙种植体是指植入颌骨为了支持义齿修复的装置。

2.种植体现通常分为骨内种植体,骨膜下种植体,牙内骨内种植体,粘膜内种植体四大类。

3.螺旋型种植体是利用表面螺纹来提高骨界面的结合强度。

4.叶状种植体主要利用横向的长度来弥补牙槽嵴高度和厚度的不足。

5.穿下颌种植体主要应用于下颌骨严重萎缩的病人。

6.牙内骨内种植体主要利用于前牙或前磨牙。

7.生物活性陶瓷陶瓷具有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8.种植手术过程应做到避免异物金属污染种植体,减少手术创伤和产热,种植窝大小适中和方向准确,种植体植入后固位良好。

9.异种金属污染种植体会造成对种植体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10.纤维--骨性结合实际上是异物反应。

11.所谓骨结合是指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不存在结缔组织的结合。

12.种植体在骨内的组织反应可分为适应层形成,创伤修复,生物学骨化和骨修复三个阶段。

13.种植体的龈界面以细胞膜与钛氧化膜之间形成半桥粒结构最为理想。

14.一般来说,牙缺失后,牙槽骨吸收是沿牙长轴方向进行的。

15.下颌的种植有利区为两颈孔之间。

16.上颌的种植有利区为前牙区。

17.在备种植窝时,温度高于47°就会灼伤骨细胞。

1.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常见途径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医源性。

2.依病原菌的不同,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两大类。

3.炎症初期,感染区红、肿、热、痛等是主要表现,也是诊断局部感染的基本依据。

4.颌面部感染的手术治疗目的脓肿切开排脓、清除病灶。

5.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征病原菌尚未确定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6.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也可为化脓性感染、腐败坏死性感染。

7.眶下间隙感染多来自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和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和牙槽脓肿。

8.嚼肌间隙感染主要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牙槽脓肿。

9.口底多间隙感染是指双侧颌下间隙、双侧舌下间隙、颏下间隙同时受累。

10.颌骨骨髓炎系指骨膜、骨密质、骨髓、骨髓腔内容物等整个骨组织成份发生炎症的过程。

11.颌骨骨髓炎的感染途径有牙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12.慢性中央型颌骨骨髓炎病灶清除应以摘除死骨为主。

边缘型则以刮除病理性肉芽组织为主。

13.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在上颌骨。

感染来源一般为血源性,感染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14.面颈部淋巴结炎以继发于牙源性和口腔感染最多见。

15.颌骨结核的好发部位上颌骨颧骨结合处(颧颌缝)、下颌支。

1.诊断颌骨骨折的主要体征牙列移位、咬合关系错乱。

2.颌骨骨折复位的标准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

3.引起阻塞性窒息的原因异物阻塞咽喉部、组织移位堵塞呼吸道、肿胀压迫呼吸道。

4.颌外动脉压迫止血点位于下颌骨面咬肌前缘,颞浅动脉压迫止血点位于耳屏前,颈总动脉压迫止血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平面。

5.急救中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压迫止血、结扎止血、药物止血,其中最可靠的是结扎止血。

6.阻塞性窒息的处理清除口鼻腔异物、将后坠的舌牵出、将移位组织复位、插入通气导管,吸入性窒息的处理气管切开。

7.颈外动脉结扎的部位一般在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之间。

8.创伤性休克的处理原则安静、镇痛、止血、补液、维持血压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

9.包扎的目的压迫止血、暂时性固定、保护并缩小创口。

10.擦伤的特点是皮肤表层破损,治疗以除去附着异物,防止感染。

11.挫伤的特点是局部皮肤变色、肿胀、疼痛,治疗主要是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恢复功能。

12.清创术是对局部创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也是预防创口感染和促进愈合的基本方法。

13.细菌在进入创口6-12小时以内,多停留在损伤组织的浅表部位,容易通过机械的冲洗予以清除。

14.舌损伤的清创原则保持舌的长度、避免粘连影响舌活动、防止缝合处撕裂。

15.脑脊液鼻漏常见于颅前窝骨折,脑脊液耳漏常见于颅中窝骨折。

16.下颌骨骨折断端移位与骨折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附着肌肉的牵引有关;上颌骨骨折块移位与外力的方向、骨段自身的重力有关。

17.下颌骨骨折应以上颌骨作为复位、固定的基础,称为颌间(牵引)固定;上颌骨骨折应以颅面骨为复位、固定的基础,称为颅颌(牵引)固定。

18.髁状突骨折在翼外肌附着处上方而无移位者,常用吊颌绷带限制下颌运动,保持正常咬合关系。

19.面中份骨折包括LefertⅠ、Ⅱ、Ⅲ型骨折、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颧弓骨折、眶骨骨折、鼻-眶-筛窦骨折。

20.微型接骨板用以面中份骨折固定时,常用置板部位包括鼻上颌支柱、颧骨支柱、翼上颌支柱、额支柱、颧骨支柱、上颌骨支柱。

1.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TNM分类法,T是指原发肿瘤,N是指区域淋巴结,M是指有无远处转移。

2.常用的化学抗癌药物按其化学性质及作用分为5类:

即细胞毒素类(烷化剂),抗代谢类,抗生素类,激素类,植物类。

3.根据各种抗癌药物对细胞周期的作用及其对增殖细胞和休止细胞的敏感性不同,可将抗癌药物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4.化疗的给药方法分为5种,即序贯疗法,冲击疗法,中剂量脉冲治疗,小剂量每天给药,分次给药。

5.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其他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

6.肿瘤免疫治疗可归纳为3类,即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继(继承)免疫治疗。

7.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癌前病损有白斑和红斑。

8.牙源性颌骨囊肿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

9.面裂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球上颌囊肿,鼻腭囊肿,正中囊肿,鼻唇囊肿。

10.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色素痣可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复合痣三种,恶性黑色素瘤多来自交界痣。

11.根据病理组织结构不同,牙龈瘤通常可分为肉芽肿型,纤维型,血管型三类。

12.血管瘤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即毛细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

13.淋巴管瘤按其临床特征及组织结构可分为毛细管型,海绵状型,囊肿型。

14.颌面部软组织肉瘤以纤维肉瘤为最常见,其次为横纹肌肉瘤。

颌面部骨源性肉瘤以骨肉瘤为最常见。

15.霍奇金淋巴瘤常用的化疗方案为MOPP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的化疗方案为COP方案。

16.化疗药物可引起骨髓抑制,当白细胞降到3.0×109/L,血小板降到80×109/L时,应予停药。

1.唾液腺炎症按感染性质可分为化脓性,病毒性,特异性感染。

2.腮腺涎瘘根据瘘口所在位置,可分为两类,即腺体瘘,导管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