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628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传染病学总结表Word文件下载.doc

数月,有反复波动趋势

於胆型肝炎

---临床特点:

一轻一重:

症状轻,黄疸重//一大一小:

肝脏大,胆囊小//一深一浅:

尿色深,粪色浅//又痛又痒:

肝叩痛,皮肤痒。

---实验室特点:

一脂二酶三胆增高。

一脂:

胆固醇与胆固醇脂增高CHO>

6-8mmol/L;

//二酶:

GGT增高>

500u/L,ALP增高>

500u/L;

//三胆:

胆红素增高>

171umol/L;

//直接胆红素增高>

70%(占总胆红素)///胆汁酸升高>

10umol/L,可达200-300umol/L.

肝炎肝硬化

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

-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重症肝炎:

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可下降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

三系降低

肝功能检查

-ALT-判定急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明显升高,AST/ALT<

1,慢性肝炎ALT轻至中度升高,AST/ALT>

1】-也就是说重型肝炎时没有什么意义~

-AST-线粒体损伤时升高,提示病情持久、严重

-GGT和ALP-反应胆汁淤积的指标

-血清胆红素-反应肝细胞损害程度-直胆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应於胆的程度

肝性脑病

上消化道出血

肝肾综合征

感染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

诊断格式---

1-病毒性肝炎,甲型(或甲型和乙型同时感染),急性无黄疸型(或急性黄疸型)

2-病毒性肝炎,乙型(或乙型和丁型重叠感染),慢性(中度),G2S3

3-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重型,腹水型,中期

4-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病原未定

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其它病毒所致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及妊娠所致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

急性病毒性肝炎

如无特殊并发症,应以休息、营养等一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除丙肝外不需抗病毒治疗~】

慢性病毒性肝炎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INF-α与利巴韦林合用】

重型病毒性肝炎

及早发现与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防治并发症,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给肝细胞以再生的机会。

【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肝移植】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甲戊消化道隔离、乙丙丁血液体液隔离】

保护易感人群【甲乙肝接种疫苗,丙丁戊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乙肝

HBV-DNA病毒

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因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其他传播途径】

抗HBs阴性者【婴幼儿,血液制品使用者等】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出现抗HBs者有免疫力

1-地区-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

2-性别-男高于女

3-无明显季节性

4-散发为主

5-家庭聚集现象

6-婴幼儿感染多见

HBV起点火作用

主要为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

可能都是早期病毒血症,后期免疫损伤

13W

-尿胆原:

急肝早期尿胆原增高,急黄肝高峰期或淤胆性肝炎及胆道梗阻时,尿胆原可阴性

-甲胎蛋白-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可升高,但病情好转后降低

-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有助于判断肝脏储备功能

●球蛋白水平对判定是否为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有帮助

●白/球比例:

不宜作为判断肝纤维化及疗效的指标

-PT和PTA-可以敏感地反应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也是判断预后的指标【PTA与肝脏损伤程度成反比】

-病原学检查

【两对半的意义,IgM-新近感染的证据,IgG-感染过的证据

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

丙肝

HCV-RNA病毒

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

类似乙肝,但较乙肝局限【因体液中HCV含量少,且为RNA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低】

普遍易感,抗HCV非保护性抗体,感染后无保护性免疫

6W

丁肝

HDV-RNA病毒

与乙肝相似

与乙肝相似-与HBV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是不是混合感染?

普遍易感

4~20W

戊肝

HEV-RNA病毒

与甲肝相似-

麻疹

麻疹病毒-RNA病毒

麻疹病人-急性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发病前2天~出疹后5天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呼吸道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

普遍易感-病后持久免疫力

传染性很强

冬春季多见

6M~5Y小儿

病毒直接作用【两次病毒血症】

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Tcell参与】

10d

6~21d

典型麻疹

前驱期-发热到出疹-3天-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合膜炎所致的卡他症状【麻疹粘膜斑-Koplikspots,病程2~3天出现,持续2~3天,是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诊断价值。

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针尖大小白点,周围有红晕】【亦可有麻疹前驱疹—一过性风疹样皮疹】

出疹期-3天-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开始出疹==“水仙花,莫悲伤”【热重疹出-耳后发际à

前额面颈à

胸腹背四肢à

手掌足底----充血性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

恢复期-皮疹随出现顺序消退,皮疹处有小脱屑

血常规-WBC减少,淋巴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好

血清学检查-IgM抗体-ELISA-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荧光

-核酸检测-RT-PCR

喉炎

肺炎-最常见-死亡率最高

心肌炎

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临床表现-典型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皮肤斑丘疹

风疹-无麻疹粘膜斑-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和脱屑

幼儿急疹-热退疹出

猩红热-疹间皮肤充血,2天出疹,口周苍白圈,外周血WBC及NE增高显著。

均是鉴别点

药物疹-服药史,无麻疹粘膜斑,停药后疹退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或出疹后5天-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眼鼻口清洁-补充Va

对症治疗-解热、祛痰镇咳、镇静、丙种球蛋白

并发症治疗

三方面……

麻疹减毒活疫苗-需复种~

非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各种表现都较轻-无并发症-但病后获得相同的免疫力

重型麻疹

-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严重

-休克性麻疹-可出现循环衰竭或心功能衰竭

-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

-疱疹性麻疹-皮疹呈疱疹样

异型麻疹—接种麻疹疫苗后4~6年再次接触麻疹病人—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扩散到躯干

水痘带状疱疹

VZV-DNA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人

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带状疱疹通常是潜伏性病毒的再激活】

传染性极强,普遍易感。

病后获持久免疫【带状疱疹预后可复发】

冬春季发病率高

病毒的直接作用【2次病毒血症】

2W

水痘

前驱期-全身不适症状

出疹期-24H内出疹,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因病毒间歇性入血】同一部位可见斑丘疹、水泡、结痂同时存在

带状疱疹

单侧分布,簇集水疱,沿神经分布,神经痛

血常规-不明显

疱疹刮片-Gimsa染色-多核巨细胞-HE染色-核内包涵体

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

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水痘并发症

皮疹继发细菌感染

肺炎

肝炎

老三样~

与水痘鉴别

脓疱疹

丘疹样荨麻疹

与带状疱疹鉴别

单纯疱疹

一般、对症治疗

-隔离,休息,营养,止痒

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

预防并发症-不宜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被动免疫易感人群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RNA病毒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腮腺肿大前7d~肿大后9d-高度传染性

飞沫传播

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

冬春为主

学龄儿童为主

病毒直接作用【2次病毒血症】

18d

14~25d

系统性、多器官受累

腮腺最常受累-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表面灼热,不发红,腮腺导管口红肿,不溢脓

常规检查-一般正常

血清、尿液淀粉酶-升高【血脂肪酶不高,与胰腺炎鉴别】

脑脊液检查-WBC轻度升高

血清学检查

-抗体检查-IgM-近期感染

-抗原检查

病毒分离-唾液、尿、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

神经系统并发症

生殖系统并发症

胰腺炎

肾炎

化脓性腮腺炎-主要为单侧,腮腺导管口有溢脓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鉴别

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不伴急性感染症状,局部无明显疼痛和压痛

一般治疗

-流食、避免酸性食物、注意口腔卫生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

对症治疗-镇痛

肾上腺皮质激素-重症或并发脑膜炎、心肌炎患者

颅内高压处理

预防睾丸炎

呼吸道隔离

接种疫苗

肾综合症出血热

汉坦病毒RNA病毒

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

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

普遍易感,感染后有较强抵抗力

地区性-主要亚洲

季节性周期性-黑线姬鼠-11~1月,褐家鼠-3~5月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损伤引起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

7~14d

4~46d

发热期-发热【稽留热、弛张热】、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毛细血管损伤【三红-颜面、颈、胸,重者酒醉貌三肿-球结膜、眼睑、脸部水肿】和肾损害【蛋白尿、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原发性休克持续数小时至三天

少尿期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继发性休克

多尿期-移行期400~2000mL,多尿早期2000~3000mL,多尿后期>

3000mL,继发性休克

恢复期

临床分型

=轻型-T<

39

=中型-39~40

=重型-T>

40

=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难治性休克;

严重脏器出血;

少尿超过5天或无尿超过2天,BUN>

42.84mmol/L(120mg/dl);

出现心衰肺水肿;

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

严重继发感染

=非典型-T<

38

白细胞升高-早期NE增多,后期淋巴细胞增多

尿常规

出现尿蛋白[第二天可出现,短期到达大量]、膜状物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抗体-1:

20,IgG-1:

40为阳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RT-PCR

病毒分离

腔道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肺水肿

其他-继发性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肾损害

流行病学资料-季节、疫区、鼠类

临床特征-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肾损害

发热期-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菌痢

休克期-其他感染性休克

少尿期-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他症状应与具有此症状的其他疾病鉴别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发热期-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少尿期-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透析治疗

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同少尿期,后期主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恢复期-恢复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疫情监测

防鼠灭鼠

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疫苗注射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RNA病毒

猪是主要传染源

蚊虫叮咬传播-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也是主要储存宿主

普遍易感-多隐性感染-感染后获得较持久免疫力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789月—高度散发—10岁以下儿童多见

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细胞凋亡、脂质过氧化、免疫损伤

初期-初期-病毒血症-稽留高热、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等

极期-1、高热2、意识障碍3、惊厥或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4、呼吸衰竭5、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强直性瘫痪6、循环衰竭-少见

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

后遗症期-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

轻型:

T<

普通型:

39~40

重型:

T>

极重型:

1~2天内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伴深度昏迷

血象-白细胞增多-早期NE、晚期淋巴【病毒感染性疾病WBC增多的疾病==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高、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等

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检测

支气管肺炎

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

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

临床特点-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等

中毒性菌痢-脑型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其他病毒性脑膜炎

对症治疗

-高热-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

-抽搐-去除病因镇静解痉

-呼吸衰竭-针对病因p97

-循环衰竭-补充血容量、升压药、强心剂、利尿药

恢复期、后遗症治疗

防蚊灭蚊预防接种

传染源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大多都有以后就省略了啊~

狂犬病

狂犬病毒

单(-)RNA2、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

咬伤传播、抓伤舔伤粘膜和皮肤

人群普遍易感

1、组织内病毒小量增殖期

2、侵入中枢神经期

3、向各器官扩展期

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

特征性病变-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

3个月

前驱期:

持续2~4天

低热、倦怠、头痛、烦躁、恐惧、恶心、周身不适等症状。

对痛、声、风、光等刺激敏感而表现咽喉紧缩感

约80%左右病人在已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麻、痒、痛或虫爬、蚊走等异样感

兴奋期:

高度兴奋、极度恐怖、恐水、怕风。

体温升高。

外界刺激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

麻痹期:

全身迟缓性瘫痪,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

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血象

WBC10~30×

109/L,N80%以上

脑脊液

外观清亮,无色、透明

细胞数及蛋白可轻度增高,无特异性

糖、氯化物正常

1、分离病毒--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

肺炎、气胸、纵隔气肿、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动静脉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确诊有赖于检查病毒抗原、病毒核酸或在尸检脑组织中的内基小体

破伤风

病毒性脑膜脑炎

脊髓灰质炎

对症综合治疗

1、隔离患者

2、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镇静解痉给氧、纠酸补液等

3、抗病毒治疗-无特效药

狗的管理

伤口处理

1、用20%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

2、用2%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伤口不予缝合包扎,以便排血引流

3、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

疫苗接种

死者脑组织切片,镜检特征性病变--内基小体,70~80%阳性

3、抗原检查--脑组织或角膜印片

4、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

病毒抗体检测

ELISA法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抗体

艾滋病

人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双股+RNA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性接触传播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CD4+T淋巴细胞减少和功能障碍【病毒直接作用、累及非感染细胞、来源减少】

9年

急性期:

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产生的临床症状。

发热最为常见,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症状

无症状期

艾滋病期:

1、HIV相关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2、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一般检查

血生化检查

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蛋白印迹检测确认—确认试验WE】

抗原检测

核酸检测

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检查-确认试验证实HIV抗体阳性

原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

继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

支持治疗

病原学治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

高危人群普查HIV感染

健康宣教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冠状病毒(SARS-CoV)

单股正链RNA

患者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直接传播

病后获一定程度免疫力

冬末春初

病毒直接作用

免疫损伤

1~16d

常见3~5

早期:

发热为首发症状,肺炎症状

进展期:

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肺炎

普通型、轻型、重型【ARDS、MODS】

外周血象WBC正常或降低,LBC减少、CD4+、CD8+、CD3+降低

血生化ALT、LDH及其同功酶升高、氧饱和度及氧合指数降低、酸碱失衡

血清学检测—SARS-COV抗体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异常,多成斑片状或网状改变,胸部CT毛玻璃样改变最多见

肺部继发感染

肺间质改变

纵隔气肿

皮下气肿

气胸

胸膜病

心肌改变

骨质缺血性改变

临床诊断病例

流行病学史

临床症状

肺部影像学改变

排除其它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等

综合治疗为主

总原则-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病人检测病情

一般对症治疗-注意氧疗

预防ARDS和MODS

疾病诊断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SARS-CoVRNA阳性

临床诊断病例血清IgM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病例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及以上增高

霍乱

霍乱弧菌

G—

(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O139型)

病人和带菌者

病人及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

隐性感染较多

病后可获一定免疫力

夏秋季

沿海

在小肠碱性环境中,产生大量霍乱肠毒素à

抑制GTP酶活性à

AC持续活化à

cAMP浓度升高à

肠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碳酸盐、氯化物

1~3d

吐泻期

腹泻—无发热、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

呕吐—在腹泻之后,多为喷射状,少有恶心,多伴腓肠肌痉挛

脱水期

脱水--轻度1000ml中度3000~3500ml重度4000ml

肌肉痉挛—因钠盐大量丢失,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疼痛、强直

低血钾

尿毒症、酸中毒

循环衰竭

恢复期或反应期

症状逐渐消失,可有反应性低热

轻型腹泻<10次/日不伴呕吐无明显脱水

中型腹泻10~20次/日米泔水样便典型吐泻明显失水血压↓(70~90mmHg)尿量<500ml/24h

重型腹泻20次/日典型吐泻严重失水循环衰竭

血压明显↓尿量<50ml/24h

暴发型起病急,发展迅速、尚未吐泻即出现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一般检查血尿便常规

抗凝集素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

粪便涂片染色—弧菌鱼群状排列

动力试验和制动试验—粪便悬滴、暗视野显微镜检,见运动活泼呈穿梭状的弧菌

増菌培养

核酸检测PCR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肺水肿(补液过多过快引起)

确定诊断

有下列之一者

1、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在霍乱疫区、流行期间出现典型症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

并无其他

其他弧菌感染

急性细菌性胃肠炎—发热、腹痛、脱水轻

病毒性胃肠炎—症状轻、自限

急性细菌性痢疾—毒血症、里急后重

关键是及时足量的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失衡、使心功能改善

补液疗法

1、静脉输液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2、口服补液—老年体弱病人、心肺功能不良病人、需要及时补钾病人

抗菌治疗-为辅

对症治疗-重症者补液后血压仍低加用GC及血管活性药物

可酌情透析

按甲类传染病要求严格隔离

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疫苗

原因可查。

如有条件可做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或4倍以上者可诊断

3、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五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轻型霍乱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G-

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粪口传播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短-无交叉保护免疫,易反复感染

发展中国家

5岁以下儿童

季节性-8~9月高峰-夏秋

1-细菌在肠粘膜繁殖à

炎症反应、小血管循环障碍

2-炎症介质释放à

加重炎症反应

3-内毒素à

全身反应

4-外毒素à

肠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

1~4d

急性菌痢

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微、急性腹泻、有粘液无脓血-里急后重较轻或无

重型-年老体弱者-每天腹泻30次以上,稀水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中毒性菌痢-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

-=脑型-CNS表现为主-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

-=混合型-兼有上述两者-最为凶险

慢性菌痢—反复复发迁延不愈>

2M

慢性迁延型-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最为多见

急性发作型-有慢性史,又出现急性表现,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慢性隐匿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大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

血常规-WBC↑,NE为主

便常规-粘液脓血便,镜检见WBC【≥15个/HP】、脓细胞,可见巨噬细胞

细菌培养—确诊方法

特异性核酸检测

免疫学检查-早期快速

菌血症

DIC

严重脑病

……

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

故有左下腹的明显压痛

肠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与急性菌痢鉴别

急性阿米巴痢疾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有赖于大便培养

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有进食同一食物集体发病病史,WBC不超过5个/HP,食物、呕吐物、粪便

-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流食

-抗菌治疗-根据培养和药敏选择,避免滥用-口服或肌注

-对症治疗-口服补液【严重脱水者—静脉补液】、降温,毒血症状严重者—糖皮质激素

中毒性菌痢

-对症治疗-降

检出同一细菌或毒素

急性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