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4351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初中化学课程的性质是提供给学生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思维,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解决部分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巩固学生的微粒观,从定性研究逐步提高到定量分析。

教材分析

理科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这是制定“自然科学”课程教育目的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

金属作为一类性能优越、应用广泛的材料,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认识和利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已经使金属制品渗透到了衣、食、住、行以及生产、科研的各个方面。

用途之广泛,作用之重要已远远超出了当初人们的想象。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中作为重要知识点之一,对判断金属能否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提供重要的依据,也对金属性质的了解、材料的选用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实际意义。

还对高中化学里“元素周期表”中金属规律性的性质的理解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为金属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能综合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基本观念,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在学考中是出题的热点,所以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在知识网络的构建,还是学考检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

【预习目标】

1.通过知识梳理,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理解置换反应,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效链接。

2.通过问题突破,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梳理与金属活动性有关的细节问题,巩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般应用。

3.通过尝试解决中的题目考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我的疑惑,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寻找教学的起点。

【重点】

形成自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典型应用的独特思维方式,利用主干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

【难点】

在我的疑惑中,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高质量问题,驱动教学的进程。

课前预习栏目

设计意图

【知识梳理】

考点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写出镁、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2、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排在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排在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2)写出镁、铝、锌、铁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金属能与某些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的金属能把位于的金属从它们中置换出来。

(2)写出铁与硫酸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考点二金属活动顺序表

用汉字和符号书写金属活动顺序表

 

考点三置换反应

一种与一种反应,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的反应。

 

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绘制金属性质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一板块的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效链接。

【问题与突破】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填元素、分子、原子)

3、硝酸、浓硫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铁与酸、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和氢气

通过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梳理与金属活动性有关的细节问题。

【尝试解决】

1、下列物质中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A.AgB.FeC.NaOH溶液D.HCl溶液

2、下列金属中,只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是()

A.镁B.银C.铜D.铝

3、将金属锰(Mn)投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将镁条插入硫酸锰溶液中,如果有锰析出,则Mn、Mg、Cu的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Mn、Mg、CuB.Mg、Mn、CuC.Cu、Mg、MnD.Cu、Mn、Mg

4、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右图是关于铁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其中B是密度最小的气体,C为红色固体单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为。

(2)B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3)反应②还需要的一种反应物是(填化学式)。

(4)写出反应③的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

5、请根据常见金属性质回答问题:

(1)将以下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补充完整。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2)黄金首饰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3)从Mg、Zn、Cu、Fe中选出适当的物质与稀硫酸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即可)。

(4)用CuSO4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在以下(填序号)中进行。

A.塑料桶B.铁桶C.木桶

通过尝试解决中的题目考查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对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进行巩固。

【我的疑惑】

寻找这一板块的困难点以及自己的独特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寻找教学的起点

【课堂目标】

1.通过探究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通过“漫画”,进一步加深金属活动性顺序对金属与酸反应的影响。

3.通过设计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进一步巩固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交流展示,质疑点拨解决学生的其它真实问题,进一步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巩固质疑兴趣,发展质疑能力。

5.针对学生对“问题二”的解决,提高综合应用以及分析能力。

6.通过反思小结,进一步寻找提升点和知识盲区,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重点】

通过小组交流展示,质疑、点拨、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进一步复习巩固利用金属活动性解决典型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质疑、归纳、整理的学习习惯。

【难点】

通过针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综合应用以及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探究食品“干燥剂”的成分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有关金属的知识。

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听同学代表讲解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结合自己的组的实验,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归纳整理。

2.典型问题汇总

展示学生自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理解和存在的疑问,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怎样用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对于铁和硫酸铜、硝酸银混合液反应的滤渣,滤液分析还不太明白?

结合自己学习情况明确本节课主题和要达到的目标。

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作为教学起点,以学定教,学生目标明确,更有针对性。

 

3.【解决问题一】设计实验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看漫画,总结比较两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出示漫画

针对学生提问: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巩固监测,深化问题解决。

出示问题,学生利用遥控器及时作答。

观看漫画,谈自己得出的结论。

 

通过巩固监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幽默风趣的漫画直观反映出不同金属在稀盐酸中的不同变化,有利于学生寻找判断两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并不枯燥。

通过遥控器作答,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题率、错误选项等,可以有电脑及时提供数据,当堂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

3.拓展提升,分组设计鉴别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方案。

4.巩固练习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一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多。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4.【解决问题二】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反应

1.在盛有AgNO3和Mg(NO3)2混合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

请分析:

(1)加入铁粉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加入的铁粉质量不足,则滤渣为,滤液为。

(3)若加入的铁粉适量,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渣为,滤液为。

(4)若加入的铁粉过量,则滤渣为,滤液为。

变式1.在盛有AgNO3和Mg(NO3)2混合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1)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渣为,滤液为。

(2)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渣为,滤液为。

(3)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为,滤液为。

2.把一定质量的金属铁放入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请分析:

(1)滤渣一定有,滤液一定有。

(2)若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滤渣一定含有的金属为,

滤液中一定有的溶质。

(3)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渣一定含有的金属为,滤液中一定有的溶质。

反思提高:

1.反应顺序:

(1)一种金属与两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时,金属先与的盐溶液反应;

(2)两种金属与一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时,金属先与盐溶液反应。

2.滤液、滤渣分析

(1)滤液中一定有的金属离子;

(2)滤渣中一定有的金属单质。

3.巩固练习

学生利用智慧教室系统答题,并分小组讲解。

 

结合例题1,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分析能力。

 

看课件,学生讲解铁与硝酸银、硝酸铜混合液反应顺序和程度。

 

总结提升,展示结论,进一步巩固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的次序和程度问题,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通过针对学生问题解决的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分析,提高综合应用以及分析能力。

 

通过变式练习加强巩固。

 

看动画分析,克服复习课的枯燥感。

5.我收获,我质疑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整理、方法小结,大胆质疑。

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小组交流展示收获以及疑问。

通过反思小结,进一步寻找学生学习的提升点和知识盲区,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6.课堂检测

设计五个针对金属活动性判断、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滤液、滤渣及综合应用的题目。

运用智慧教室系统快速完成作答,评量效果。

当堂检测,便于及时评量反馈教学效果。

7.布置作业

总结这一节课学会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写作业或者画作业任选。

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

学情分析

在复习前学生已经对金属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已经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部分同学因为信息量大、有关金属的化学反应多、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反应比较复杂、对反应顺序问题不明确,反应进行的程度容易混淆,而感到了学习困难;还有部分学生只会机械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而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复习课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学生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这节复习课的关键。

希望能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加深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灵活掌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提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评练习

【课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中,能跟铁发生置换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的是()

A.稀硫酸B.硫酸铜溶液

C.硫酸锌溶液D.硫酸铝溶液

2.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代表元素符号),把X投入Z(NO3)2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把Y投入XCl2溶液中,Y的表面有X析出。

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A.Z

C.Z

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②④C.④⑤D.②③

4.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渣中一定存在的金属是()

A.Ag和FeB.Cu和Fe

C.Ag和CuD.Ag、Cu和Fe

5.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滤渣中一定有FeB.滤渣中一定有Cu

C.滤液中一定有Fe2+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效果分析

巩固练习:

题号

1-1

1-2

2-1

2-2

3-1

3-2

得分率

100%

85%

100%

97.5%

97.5%

100%

课堂检测:

题号

1

2

3

4

5

得分率

100%

100%

100%

100%

100%

分析:

总体效果很好,课堂检测对题率100%。

巩固练习中错误高的1-2题,根据金属M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3AgNO3==M(NO3)3+3Ag判断金属M是否有可能是铁。

学生忽视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信息中,反应后M显正三价这一信息,所以有学生误选了B选项。

如果题目中表示化合价的字体变一变颜色,给学生已提示,相信效果一定更好。

总之,我们课上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学生的审题能力还需要加强。

课后反思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典型应用》这节课是初三化学的一节一轮复习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触:

1.整堂课始终贯穿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以学生想要探究“干燥剂”的成分这一真实问题作为教学起点,针对学生在复习中提出的困惑设计不同的解决场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充分研究,注重不同声音的表达、不同方法的呈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整节课学生在应用旧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复习课温故又知新的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2.这虽然是一节专题复习课,但克服了复习课由于时间紧,片面追求课堂知识容量,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方法指引,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的问题。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在效益和效率上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学生在应用旧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复习课温故又知新的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

4.利用先进教学设备使课堂更丰富、更高效。

智慧教室系统、电子书包的使用把学生的实验过程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呈现出来,既节约时间,又能清晰的展示,保存后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复习留下了宝贵资料。

5.“小组合作”模式的学习使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独立思考,分工合作,集思广益,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积极、和谐。

但是,本节课由于合作探究、讨论整理内容偏多,而且思维容量很大,加之学生比较紧张,原本设计的引导学生提出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一新问题,进一步寻找学生学习的提升点和知识盲区,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这一环节只能临时取消,所以课堂容量和节奏的调控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以便使教学活动更加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