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574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7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近几年来,全国卷没有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单独进行设题,对虚词的考查,落实到对整个文言文本的理解以及断句题、翻译题中。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

文言虚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本,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对应学生用书p102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1.代词

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共有三类: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

女、汝、尔、而、乃、若。

第三人称:

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此、是、斯、之、兹、然。

远指代词:

彼、夫、其。

虚指(不定)代词:

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

共、同、并、相。

(4)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3.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

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主要有:

(1)表并列关系:

与、及、而、且、则、以等。

(2)表递进关系:

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

(3)表承接关系:

而、以、因、则、遂、即、乃等。

(4)表选择关系:

如、抑、其……其……、或等。

(5)表转折关系:

而、然、但、则、虽、顾等。

(6)表假设关系:

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

(7)表因果、目的关系:

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

4.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

主要有于、以、为、与。

5.助词

助词是指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主要有:

(1)结构助词:

之、者、所。

(2)语气助词。

表陈述语气:

也、矣、焉、耳。

表疑问语气:

哉、乎、邪。

句首语气词:

夫、唯、盖。

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

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

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

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

人或讥焉,晖曰:

“前阮府君有求于我,诚恐以财货污君。

”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正月朔旦,苍当入贺。

故事,少府给璧。

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傲不奉法。

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

“若之何?

”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

“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就曰:

“朱掾义士,勿复求。

”苍既罢,召晖谓曰:

“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

”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

(节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删改)

【注】①掾属:

佐治的官吏。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南阳宛人也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业于太学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或讥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诚恐以财货污君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时阴就为府卿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求璧不可得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之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主簿以授晖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晖顾召令史奉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助词,表判断 

(2)介词,在 (3)副词,就 (4)代词,他 (5)介词,用,拿 (6)动词,担任 (7)连词,表转折,可是 (8)代词,代指这件事 (9)介词,把 (10)代词,代指“璧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B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转折,却。

A项,均为连词,于是、就。

C项,均为介词,因为。

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B

【参考译文】朱晖字文季,是南阳宛城人。

起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都在长安学习,有旧交。

等到光武帝即位后,探访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召朱晖做郎官。

朱晖不久因病离职,毕业于太学。

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

等到阮况死了,朱晖就送厚礼到阮况的家。

有人讥讽他,朱晖说:

“从前阮府君有求于我,实在是怕用财物污辱了他。

”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后,提拔朱晖,对他十分礼遇尊崇。

正月初一,刘苍应当入贺。

按照旧例,少府给璧玉。

这时阴就担任府卿,(自认为)高贵并且骄横,官吏傲慢而不守法。

刘苍坐在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璧玉得不到,刘苍回头对佐治的官吏说:

“这件事怎么办?

”朱晖看见少府主簿手持璧玉,就去欺骗他道:

“我多次听说有璧玉却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

”主簿把璧玉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把璧玉给刘苍送去。

主簿大吃一惊,连忙报告阴就。

阴就说:

“朱掾是个义士,不要再向他要回璧玉了。

”刘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

“你是个属官,你自认为和蔺相如相比怎么样?

”皇上听说这件事称其勇敢,让朱晖担任卫士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曰:

“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

见骞,喜,问欲何之。

骞曰: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

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头为饮器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氏遁而怨匈奴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与共击之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募能使者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汉何以得往使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肯听我乎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问欲何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而为匈奴所闭道

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大宛以为然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立其夫人为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既臣大夏而君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介词,用 

(2)连词,表递进 (3)介词,和,跟 (4)连词,于是,就 (5)代词,什么 (6)语气助词,吗 (7)副词,趁机 (8)动词,到 (9)与“为”一起构成被动标志“为……所” (10)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11)和后面“为”连用,认为

(12)动词,做 (13)代词,指代大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项,均为介词,给,替。

A项,介词,凭借;介词,按照。

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

D项,代词,他(大月氏王)的;副词,表推测、估计,大概。

[答案]C

【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

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

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

月氏因此逃跑而且怨恨匈奴,但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

汉王朝正想发动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这些话,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

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

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

单于说:

“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

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

”(于是)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

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

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

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却找不到机会。

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

张骞说:

“替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离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能用语言描述。

”大宛认为可以,就送张骞他们离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

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

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

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

他们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

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

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

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

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①畀之。

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

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

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

“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

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

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

”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

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

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

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

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①肴馔:

祭祀的酒食。

②世祖:

清顺治帝。

南苑:

清皇家猎场。

③蒐苗狝狩:

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吏虑其逃,絷之官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不逊,雍建笞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昨因圣体违和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回宫未几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古者蒐苗狝狩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设使兽起于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谕以阅兵习武之意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移一藩镇抚其地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代词,他们 

(2)代词,他,军吏 (3)介词,因为 (4)副词,才 (5)连词,再说,况且 (6)介词,在 (7)介词,把 (8)代词,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①岂能无万一之虑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且两藩并建

②不出,火且尽

[解析]B项,均为助词,表判断,是。

A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表原因,因为。

C项,①助词,的;②代词,这。

D项,①连词,表递进,况且;②副词,将要。

[答案]B

【参考译文】杨雍建,字自西,是浙江海宁人。

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官广东高要知县。

当时正有战事,总督(王国光)驻军高要县。

军队征集民夫,官吏担心民夫逃跑,把他们绑起来押在官署之中。

在除夕之夜,杨雍建让民夫搬到堂下的廊屋中居住,撤去祭祀的酒食送给民夫食用。

军队索要榕树枝制作绳子来点炮,军中的官吏宣读文书征收,言语不逊,杨雍建鞭打了他。

总督王国光因为这件事称赞杨雍建方正刚直,特意上奏疏推荐。

杨雍建任官刚刚一年,就被提拔为兵科给事中。

顺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顺治驾临南苑打猎,杨雍建上奏疏谏言:

“前些日子因为皇上身体不适,传旨正月在太庙祭祀,派遣官员致祭,到了那天皇上身体恢复康健,就亲自前去太庙祭祀,这是非常重视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

(但是)才回宫不久,又驾临南苑打猎,天气还很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驰骋,恐怕不是谨慎起居的方式。

再说古时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各有规定的时间。

如果野兽突然出现,马受惊狂奔,惊了您的车驾,怎么能不考虑万一的情况呢?

”奏折呈入,皇上大怒,宣召杨雍建入朝觐见,告诉他自己狩猎是阅兵习武的用意。

杨雍建奏报回答不失常态,皇上的怒气才消解。

当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共同镇守广东,杨雍建上奏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

况且两藩王共同镇守,供应繁多。

现在四川、贵州安定了,希望调移一位藩王镇守安抚那里,让广东百姓休养生息。

皇上不久就命令耿继茂调出广东镇守福建,这是杨雍建引发的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

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

山东群盗任凤亭等剽掠旁郡,扰及畿南。

素蕴设计降其渠,散其胁从。

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

疏言:

“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

然今天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

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

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居十年,三桂反。

尚书郝惟讷言:

“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

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

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

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

亟宜优录。

”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

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

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

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

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

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

寻调湖广巡抚。

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

舒淑至武昌,素蕴适患暑疾,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

(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宜以言为事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俾人人得展其才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尤端本澄源之要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为国直陈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乃命发湖广军前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原品用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介词,把 

(2)连词,那么 (3)代词,自己的 (4)结构助词,的 (5)介词,为了 (6)连词,于是,就 (7)介词,按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今天下所患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实有大过人者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①乃按行山谷开饷道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A项,①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或事物;②名词,处所,地方。

B项,①代词,……的地方;②助词,起提顿作用,不译。

C项,①连词,于是,就;②副词,却,竟,反而。

[答案]D

【参考译文】杨素蕴,字筠湄,是陕西宜君人。

顺治九年考中进士,授官直隶东明知县。

山东境内以任凤亭等人为首的各路盗贼抢劫掠夺东明旁边的郡县,扰乱到直隶南部一带。

杨素蕴利用计谋诱使他们的头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胁迫跟随的人。

顺治十七年,杨素蕴以治绩卓著,授官四川道御史。

他上书说:

“我是言官,应当把向皇帝进言作为事务。

但是现在天下人担忧的事,正是在于臣子们议论的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

国家设立官职,分配职责,(如果)各官员都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平定天下就没有多余的事情。

(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关键啊。

过了十年,吴三桂反叛。

尚书郝惟讷上书说:

“杨素蕴最先弹劾吴三桂,劝说皇帝应当防微杜渐。

在那时候吴三桂反叛的情状没有形成,似乎是杞人忧天。

但按照现在看来,那么杨素蕴的先见非常明达,而且他是为了国家勇于上书直言,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安危。

他刚直的性情及浩然正气,实在是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

急切时应该优先录用他。

”皇帝下诏令按照原官品级录用他,派遣他到湖广前沿阵地。

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乱,策应吴三桂。

清军派用大量军队运输粮饷,从襄阳到房县、保康的路程险峻狭隘,船和车都无法通过,每年须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的丁夫运送,军饷常常苦于接济不上。

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使船只通过,于是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粮道路,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