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615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

安而尔夫盖故何或乎即既莫乃其且然若

1.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例解]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

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

(《鸿门宴》)

[例解]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例解]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例解]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例解]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例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例解]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例解]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解]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例解]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尔何知!

(《肴之战》)

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

如有营,(《肴之战》)

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例解]用作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6.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饮酒》)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例解]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例解]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9.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10.子路率尔而对曰:

……(同上)

11.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

[例解]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

相当于“的”“地”“着”。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

14.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例解]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例解]用作代词。

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例解]用作代词。

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赤壁之战》)

6.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例解]用作助词。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7.闻之: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

(《促织》)

8.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问说》)

9.嗟夫!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例解]用作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啊”或“了”。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将伐颛臾》)

[例解]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例解]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5.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雁荡山》)

[例解]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例解]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有时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史记·刺客列传》)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公子怪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1.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例解]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4.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例解]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5.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例解]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8.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例解]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11.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谭嗣同》)

[例解]“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3.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谭嗣同》)

14.何以战?

(《曹刿论战》)

[例解]“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1.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登泰山记》)

3.或曰此鹳鹤也。

(《石钟山记》)

[例解]用作代词。

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例解]用作副词。

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5.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察今》)

6.蛟或浮或没。

(《周处》)

[例解]用作连词。

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

1.几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2.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报刘一丈书》)

3.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例解]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例解]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5.呜呼!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例解]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6.胡为乎遑遑何之?

(《归去来辞》)

[例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7.生乎吾前……(《师说》)

[例解]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8.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例解]作词尾。

1.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与妻书》)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积贮疏》)

[例解]用作连词。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3.(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鸿门宴》)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5.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

(《采草药》)

[例解]用作副词。

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

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

6.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

(《治平篇》)

[例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3.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左传》文公元年)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

[例解]用作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

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

5.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谋攻》)

[例解]用作连词。

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

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

[例解]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

[例解]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5.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6.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训俭示康》)

[例解]用作否定副词。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7.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赤壁之战》)

8.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货殖列传序》)

[例解]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1.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

(《谦颇蔺相如列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例解]用作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例解]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8.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等。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例略。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例解]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5.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例解]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7.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例解]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解]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0.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测度。

11.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12.汝其勿悲!

(《与妻书》表婉商。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表期望。

[例解]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例解]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例解]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例解]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7.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8.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黔之驴》)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例解]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1.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例解]用作连词。

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解]“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4.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例解]“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5.輮使之然也。

(《劝学》)

6.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例解]用作代词。

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7.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8.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例解]用作助词。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10.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

[例解]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11.袁曰:

“然,固有所闻。

”(《谭嗣同》)

12.成然之。

(《促织》)

[例解]“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

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1.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你)

2.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例解]用作代词。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3.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例解]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例解]用作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5.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例解]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6.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例解]“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必修2文言知识归纳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

古义:

指代词“这”;今义:

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

古义:

长;今义:

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

古义:

指用来;今义:

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

古义:

指实在;今义:

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

古义:

指过去;今义:

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

古义:

指旁边,水边;今义:

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

古义:

指等到;今义:

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

古义:

指竟然  今义:

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

古义:

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

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

喝酒)

(2)映带左右(带:

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

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

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

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群贤毕至(贤:

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

少者、年轻的人)

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

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

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

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

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

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若合一契(一起)

⑵其致一也(一样)

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

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

列坐其次。

今义:

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斯文

古义:

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

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

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

古义:

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以为

古义:

把……作为。

如: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

认为。

5.所以

古义:

①所用来。

如:

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

如:

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

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

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

物品的种类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

明月停留                 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

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旷远的样子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

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

“……”(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