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4652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docx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

一、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牦牛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特产的“景观牛种”,是唯一能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牧草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牛种,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

牦牛出栏量不到普通肉牛的1/50,全球平均6000人拥有一头牦牛,显得极其稀少、珍贵。

全世界现有1900万头牦牛,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

除中国外,与外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

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现有牦牛1560万头,占全世界牦牛总头数的90%以上,分布于青、藏、川、甘等高原地区,居世界第一位,对牦牛资源拥有绝对的优势和处于全面垄断的地位,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可以与中国展开竞争。

牦牛数量占全国牛总数的17.30%左右。

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2013年屠宰牦牛约243万头,胴体重平均122.2kg/头,胴体产量约29.7万吨,净肉产量24.9万吨,牦牛产值约168.5亿元。

我国的牦牛产业虽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但因其至今还保持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产业化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小规模养殖场和牧户自养状态并存,屠宰加工企业多为作坊式工厂,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还相对薄弱与独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优势和产业集群。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分析

1.发展趋势

借鉴较为成熟的畜牧产业发展历程,只有推进产业化,才能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产品的加工增值,实现规模经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推进我国牦牛产业化,需要:

(1)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牦牛品质。

(2)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以生态畜牧业建设提升畜牧业经济和实现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3)推广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实行健康养殖、规范用药、净化及禁药管理及药物残留监控检测

(4)牦牛产业将走向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

(5)牦牛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将完善构建,确保食品安全,同时增加其附加值。

(6)总结传统知识,同时集成组装创新现代技术,促进牦牛产业发展。

(7)牦牛产品的高端市场定位。

(8)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将有利于推动牦牛产业发展。

2.市场前景

牦牛业一直是我国藏区重要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发展牦牛业对提高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繁荣藏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促进西部大开发,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牦牛肉具有高蛋白(比黄牛高58.70%)、低脂肪(比黄牛低69.80%)、低热量(比黄牛低19.70%)、多氨基酸(比黄牛多2种)的特点;牦牛奶浓稠,干物质(18%)、脂肪(7%)及蛋白质(5%)含量高;毛皮有特色,开发价值大。

据估算,对牦牛肉、乳、毛、皮、骨、血等进行综合开发,可获得高出原料5倍的经济增加值,仅牦牛业可实现几百亿的产值。

且牦牛所生长的未受污染的高原牧区和饲食的天然牧草决定了牦牛肉的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特性,符合现代消费者对高品质肉类食品的质量要求,市场前景广阔。

二、四川发展基础

(一)产业基础分析(主要包括规模和产值、代表性产品、产业链上主要企业和主要区域,以及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四川现有牦牛450万头,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27%,居全国第三。

四川牦牛分布在甘孜、阿坝等川西北区域。

2012年,甘孜州约231万头,阿坝州约207万头,凉山州约10万头,红原、若尔盖、阿坝、德格、石渠五县存栏都在30万头以上。

全省牦牛肉产量约13万吨,占全国牦牛肉总产量50%以上。

牦牛屠宰加工企业计40余家,其中阿坝州20余家,甘孜州10余家。

四川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和农牧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川藏区牧区是我国六大牧区之一,区内有天然草地2.45亿亩,居住着600余万藏、彝、羌和回等少数民族。

是四川草食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牦牛是牧区的主导畜种,是四川藏区牧区不可替代的宝贵畜种资源,是四川藏区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及生活资料,且与藏、彝、羌、回等少数民族的宗教和文化等密切相关。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响应国家关于支持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号召。

于2010年与阿坝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组建了阿坝州新希望牦牛产业有限公司。

目前,新希望集团在阿坝藏区已拥有3家企业,具备15万头屠宰加工能力,在养殖标准化示范、“公司+农户”模式推广、养殖技术服务、养殖投入品管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优质牧草种植、冬季补饲草料产品开发、牦牛肉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未来三年,新希望将通过新建、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逐步将示范养殖基地、屠宰和肉制品深加工项目覆盖四川甘孜、若尔盖、红原、阿坝、青海久治、甘肃玛曲和西藏部分区域,形成一个横跨4省11个县的牦牛产业基地;拟投资3.5亿元,建立8个以牦牛屠宰为主的基地型企业,新增屠宰牦牛22万头,产值20.00亿元,形成青藏高原畜牧业产业集群同时,找准国际贸易切入点,适时参加国际合作和竞争。

然而,目前四川牦牛产业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现代草地畜牧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不健全;二是草原退化、沙化严重,草地生产力下降,特别是长达半年之久的冷季,牲畜严重缺草,草畜矛盾突出,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三是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加之终年游牧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仍未得到改变,畜牧业生产长期存在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四是牲畜品种原始,个体生产性能低,饲养周期长,畜群周转慢,出栏率、商品率低,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不高;五是牦牛肉精深加工和市场开发亟待提高,未形成有效的地理标志产品或品牌产品,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六是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弱,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推广慢,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七是投入严重不足。

因此,急需在饲草料供给、养殖、加工等各环节,进行研究与创新,打破制约牦牛业发展的瓶颈,发展一条可持续的牦牛从养殖到加工再到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道路。

(二)创新基础分析(主要包括重点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和重大成果等。

1.研究基础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龙日种畜场多年从事牧草种植、牦牛育种、饲养管理、牦牛屠宰加工产品研究,在牦牛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基础,且具有丰富的推广服务经验。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拥有国家牧草种子基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红原综合试验场、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园区等试验示范基地及田间培训学校。

西南民族大学在四川省红原县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

四川省龙日种畜场有30万亩草场作为科研示范基地,建有四川省牦牛原种场。

2012年在科技厅的引导下,由新希望集团牵头、联合以上教学科研机构,设立了以技术链支持产业链的牦牛产业链项目。

该项目建立了产学研紧密合作关系,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完善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平台,形成牦牛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已在良种繁育、品种改良、饲草均衡供给保障、标准化养殖、屠宰及加工、市场开发及物流环节研究积累了许多成果:

申请专利19个,有3家养殖示范场,30余个良种示范点,4个牧草种植示范点,2家标准化的屠宰加工企业,规范标准化的牦牛屠宰、分割、分级、品质评价、肉产品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环节,开发了冰鲜牦牛肉、预调理牦牛肉、休闲牦牛肉产品系列,研发和初步建立了牦牛养殖、屠宰、加工、物流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在项目带动下,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已基本完善,供种能力大大增强,杂交改良技术日趋成熟完善,优质犏牛比例逐年扩大,在牦牛品种选育及杂交利用、规范化健康养殖、加工与副产物利用、物流、动物保险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周边超过150养殖户的养殖。

开发的冰鲜牦牛肉产品系列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实现年生产冰鲜牦牛肉1.5万吨生产能力,收购屠宰牦牛17500头,仅2013年实现产值6500万元。

2.技术团队

牦牛产业链各成员单位组成的研发队伍拥有长期从事牧草种植、草料开发、牦牛繁育和饲养管理、肉产品加工等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的专家教授60余名,包括教授、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优秀专家、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等。

另外参与项目的绝大多数专家教授有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工作的经验和基础,能为牦牛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创新平台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阿坝州畜牧主管部门、红原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建的川西北牦牛科技园区;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

四川大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四川省草业工程中心;

科技部草产业联盟;

四川省青藏高原草食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四川发展目标与创新需求

(一)产业发展目标分析(主要包括未来三年和未来五年我省该产业可望达到的规模和产值、发展路径、发展区域情况等。

1.未来产业规模

预计2017我省牦牛产业将达到30亿元(其中牧草种植、牦牛养殖产值14亿元、加工业产值14亿元、现代服务业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值2亿元);到2020年实现产值40亿元(其中牧草种植、牦牛养殖产值15亿元、加工业产值23亿元、现代服务业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值2亿元)。

2.产业发展路径

(1)技术方面

①推广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和饲草料均衡供应技术

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产业化水平低,饲草料四季供应不均衡,畜牧业长期存在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和“牲畜越多—死亡越大—效益越低”的恶性循环,牧民的增收客观上仍依赖于对牲畜数量的增长和对草地的进一步索取,牧区经济发展缓慢。

通过优质饲草高效生产技术,饲草料调制技术,均衡供给等技术,解决牧区冬春缺草问题,实现牦牛冬春充足补饲。

②推广牦牛本品种选育及杂交改良技术

良种繁育体系是有效地开展动物育种和杂交利用的一种主要的组织体系,只有通过该体系的实施才能把育种目标变为现实。

目前,在猪、鸡等家畜家禽上面广泛应用,该项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产业发展中优良种源供给的问题,大大加速了其产业化的进程。

截止目前,牦牛方面还没有完整和系统的良种繁育体系,这一点严重影响了我省牦牛产业的发展。

需大力推广本品种选育、三元或二元杂交等繁育技术。

③推广牦牛健康养殖技术及牧繁农育模式

现阶段,牦牛无标准化的饲养规范,出栏的商品牛参差不齐,使得牦牛产品一直在一个很低的价位徘徊,即使有部分的优质牦牛也难以卖出高价,导致牧民养殖效益无法大幅度提高。

本项目将通过规范的全哺乳、冷季补饲、短期育肥、疫病综合防控等技术,解决牦牛标准化养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将在牧区繁育的架子牛进行异地育肥,减少牧区草场压力,同时合理利用农区优越的光热条件及丰富的饲草料资源。

④推广牦牛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通过先进屠宰和精细加工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将牦牛肉及其精深加工产品打造为高端牦牛肉产品,通过在冷链物流覆盖地区建直营销售终端店,适当发展餐桌食品及餐饮产品,通过航空物流保证产品品质;通过烹饪方式的研发,推广最能体现牦牛产品风味的烹饪方式,推广高端有机牦牛系统产品。

(2)商业模式方面

①打造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纽带,使牦牛养殖相对集中化、原料供求直接化,形成“公司+科技+基地+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推广应用,全面建设牦牛越冬育肥基地,有利于大幅提高牦牛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大幅提高农牧民收入,带动藏区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更有利于较好地解决好草畜矛盾,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②做好品牌定位

牦牛产品生产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应根据自身实力,合理定位。

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善于寻找并利用市场间隙,做到专而深、小而精,适当开发名特优牦牛产品品种;龙头企业则要发挥规模优势,提升牦牛产品的技术含量与保健功能的开发水平,在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牦牛产品上做文章,给企业及产品确定恰当的市场位置。

③促进品牌延伸

牦牛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方式、使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扩大企业与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并加快新产品的定位,提高整体品牌组合的投资效益。

此外,还可以根据产品品种的特点,有意识的开发一些消费品牌和专供产品,与餐饮业合力发展,延伸产业链,挖掘更大的市场效益。

(3)体系建设方面

①建立牦牛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政府应强化标准化意识,大力推广应用各类质量标准,普及标准化知识,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牦牛产业标准化体系。

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成为实施无公害牦牛产品行动计划的主体。

切实强化质量监管工作,加快省、市、县级畜产质检机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畜牧业质量安全监控工作。

②完善牦牛产品市场体系

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实行育种、质检、包装、销售和服务的标准化生产;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标准的质量指标,推广整套优质高效的养殖技术,并加强牦牛产品产前产后相关技术,特别是要加强育种、屠宰、包装上市、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围绕资源情况和区位优势特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牦牛产品品牌基地,走产业化道路,形成规模化经营优势。

③加快建设畜牧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等各类认证服务体系

政府积极向生产者宣传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鼓励有关组织申请注册地理标志,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牦牛产品品牌去占领市场;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内容的认证工作;鼓励和扶持一批条件成熟的企业积极申报质量安全及体系认证,并逐步使四川牦牛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由自由态过度到强制性,从根本上保证上市牦牛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④建立安全可追溯体系

牦牛产品要进入国内高端市场或走出国门,必须要建立安全可追溯系统。

政府及市场应积极推动牦牛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构建从“源头-养殖-加工-物流-餐桌”的产业链安全追溯体系。

3.产业发展区域

在牦牛集中分布区域建立高产饲草基地,补播、改良天然草地。

牦牛养殖主要集中在草地畜牧业县

异地育肥集中在半农半牧区的金川县、茂县、汶川、小金、阿坝县、松潘、理县等县。

县域内集中屠宰,分散加工。

(二)产业发展创新需求分析

1.制约我省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天然草场合理放牧利用技术、饲草料均衡供给技术、

高效繁养技术、精细分割与嫩化技术、风味调制技术、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综合保鲜技术。

2.急需研发的重大创新产品

(1)草料产品:

耐低温青贮菌剂、高能冷季补饲产品

(2)肉产品:

高端牦牛犏牛肉。

(3)预调理牦牛肉产品

(4)风味牦牛酱系列

(5)稳定性牦牛血红素

(6)牦牛副产品的综合开发

3.急需建设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我省牦牛产业链创新研究团队,成立牦牛产学研联盟。

4.急需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开展繁育、加工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四、优先发展的技术与优先研发的重大产品建议

(一)优先发展的技术

(主要包括优先选择的产业链重大技术突破口、主要研究内容、预期技术经济指标、计划研发年限等。

特别要注意产业链后端的技术需求。

1.优质饲草料调制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适时收割、茎秆压扁、摊晒方式等快速干燥技术研究,提出优质青干草调制配套技术;通过适时刈割、耐低温乳酸菌制剂的应用等,提出高寒牧区优质青贮草料配套生产技术。

预期技术经济指标:

形成产品1-2个,集成技术1-2套。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2.耐低温菌剂的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四川省不同区域青贮饲料乳酸菌的多样性;通过从自然发酵青贮饲料中分离乳酸菌,筛选耐低温乳酸菌;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发酵特性和益生特性;形成耐低温乳酸菌制剂产品,规模化应用于青贮饲料调制过程中。

预期技术经济指标:

形成产品1-2个,集成技术1-2套,发明专利1-2套,青贮饲料品质显著提高。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3.牦牛高效繁殖技术

传统放牧条件下,牦牛4岁左右开始产头胎,以后隔年产犊,即两年一胎。

低的繁殖效率一直严重影响着牦牛产业的发展,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营养等手段能明显的提高母牦牛的繁殖效率,可以达到一年一胎高效繁殖。

该技术需加大投入进行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预计研发年限3-5年,该技术的应用解决牦牛繁殖力低下的产业技术瓶颈。

4.牦牛肉嫩化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机械性、高压、超声波等物理方法,植物提取物、蛋白酶水解及其他等化学方法,以及微生物发酵生物学嫩化技术的研究,集成提高牦牛肉嫩度的成套技术。

预期技术经济指标:

集成技术2-3套,发明专利1-2件,牦牛肉剪切力大幅度降低,感官嫩度提高30-50%以上。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5.综合保鲜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温控、微生物抑制或杀菌和包装等技术的研究,减少产品的变质和腐败;通过微环境因子改变及抗氧化剂等研究,保持牦牛肉颜色和风味;综合技术的研究,形成延长牦牛产品保质期的成套技术。

预期技术经济指标:

集成技术3-4套,发明专利2-3件,牦牛肉剪切力大幅度降低,延长保质期20%以上。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6.牦牛肉品精深加工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排酸、嫩化、预调理、重组等技术开展牦牛肉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重点研发适用于牦牛肉直营店、火锅店、牛排馆、面馆的系列牦牛肉产品成套标准化技术。

预期技术经济指标:

产品3-5个,集成技术4-6套,发明专利3-5件。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二)优先研发的重大产品

(主要包括优先选择的产业链重大产品名称、主要特点、预期发展规模、计划研发年限等。

1.青贮产品

主要特点:

气味芳香、柔嫩多汁、适口性好、营养品质好、消化率高、寄生虫危害小、取用方便

预期发展规模:

3年3000吨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2.高能产品主要特点:

能量高、保质期长、体积小,密度大,运输方便、取用方便

预期发展规模:

3年1000吨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3.预调理

主要特点:

风味独特、优质鲜嫩、营养安全、保质期长

预期发展规模:

3年5000万元,5年达到3亿元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4.牦牛酱

主要特点:

风味独特、调味用或休闲用、成本低、方便携带

预期发展规模:

3年约5000万元,5年5亿元

计划研发年限:

3年

五、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