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935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docx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

肉牛产业链暨技术路线图

一、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牛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存栏量最多的大型牲畜之一,养牛业

是现代畜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世界肉牛生产前五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印度、巴西、中国、美国、欧盟27国,肉牛存栏量分别为3.16、2.08、1.05、0.94、0.88亿头,分别占世界肉牛存栏总量的31.43%、18.40%、10.47%、9.33%、8.77%;出栏量分别为6150、4920、4150、3569、2995万头,分别占世界肉牛出栏量的22.14%、17.71%、14.94%、12.85%、10.78%。

近年来,印度、巴西两国肉牛存栏量在全球肉牛存栏中所占的比重呈递增趋势。

尽管印度、巴西、中国的肉牛存栏量分列世界前三位,但是,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却位于美国之后。

2014年美国牛肉产量达到1107.8万吨居世界第一,中国为689万吨,居世界第三。

养殖比重及肉类生产结构方面,全世界牛的养殖量占畜禽养殖总量的比重平均为73.42%,其中欧洲66.06%,北美/中美71.71%,亚洲69.68%,非洲75.03%,大洋洲76.5%。

我国牛的养殖量只占畜禽养殖总量的43.0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

世界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25%~30%,而我国仅占10%。

在畜牧业产值中,发达国家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保持在40%~50%,而我国

为15%。

市场占有量及消费需求方面,牛肉是我国相对短缺的动物食品。

2014年,我国牛肉消费量729.7万吨,仅次于美国、巴西和欧盟,但人均牛肉占有量仅4.8kg,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牛肉主产国家的人均产量。

世界肉类人均占有量中,猪肉:

牛羊肉:

禽肉之比为4:

3:

3,中国则为6.5:

1.5:

2.0,与世界人均肉类消费结构相比差异较大。

世界牛培育品种及利用现状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育成夏洛

来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等多个优秀的肉用和兼用型品种且在多

个国家广泛应用。

亚洲国家注重本国地方牛种遗传资源的保护的开发利用,先后培育了日本和牛、韩国韩牛,牛肉为其他牛肉价格的2~

30

3倍。

我国自主培育的良种不多且利用率低,我国大量养殖的肉牛生产水平均较低。

目前,我国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包括杂交种和未经杂交的地方黄牛种。

肉牛主要杂交品种有包括,由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和安格斯的杂交牛。

本地黄牛品种中,秦川黄牛、延边黄牛、南阳黄牛以及南方各省的本地黄牛具有一定量的存栏和使用。

肉牛杂交青年母牛的适宜初配年龄是13-15月龄,本地黄牛青年母牛的适宜初配年龄是12-14月龄。

杂交、本地黄牛的有效哺乳时间为产后75±天,但目前的断奶时间为150天±3天0。

肉牛母牛的平均使用年限为

9年。

肉牛公牛平均在18月龄后开始供精,平均每头每年供精1.7~2.0万支(每支有效活精数在350万个以上),供种年限为5~6年。

肉牛出栏率不足40%,为发达国家2/3~3/5;肉牛胴体重大约140kg~

215kg,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发达国家水平的50%

育种技术方面,目前,国际上利用BLUP法研制各国自己的肉牛选择综合育种值指数,同时研究本地牛特有基因,开展功能基因的筛选和验证,采用遗传标记和全基因组辅助选择,育种效率提高17~25%左右。

而我国以传统表型选择为主。

在牛肉加工方面,截至2015年,全球牛肉产量保约5900万t/年,中国产量约760万吨/年,位居世界第三,销售产值分别达到4.98×104亿元和5.67×1亿03元。

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低温肉、发酵牛肉、牛肉香肠、重组牛肉、复合功能牛肉制品等精深加工肉制品占牛肉总产量的50%以上。

中国牛肉消费主要以原料肉为主,且冷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热鲜肉仍占全部生肉上市量的80%左右,冷

鲜肉和小包装分割肉仅占10%,精深加工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肉类冷链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微生物发酵、酶工程以及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先进技术屠宰分割副产物向精深加工发展,副产综合利用达到80%以上,中国屠宰副产物高效利用率不足10%,长期处于龙头大龙身小的原料优势而加工劣势的状态。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完成肉类加工产业的全面工业化改造,现代西式肉制品加工技术紧密与现代物理学、生物化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充分利用乳化技术、腌制技术、保水嫩化技术、高温灭菌技术、真空技术、微波杀菌技术等作主要的加工手段,实现西式肉制品的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并赋予产品优良的质地和风味。

中国牛肉加工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牛肉制品单一,品质良莠不齐,西式低温肉制品生产技术,冷却保鲜肉生产技术,屠宰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等,尚未在中国规模化广泛推广。

四川省肉牛存栏量440.0万头,占全国存栏量的6.5%;生产牛肉29.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5%。

四川肉牛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和部份丘陵地区,基础母牛主要分布在宣汉、自贡、通江、南江、万源、平

昌等22个县市。

而架子牛的适度规模育肥则主要集中在成都、自贡、遂宁、南充、眉山、达州、巴中、西昌等大中城市郊区,占全省养殖数量的80%左右。

四川的肉牛养殖现状主要表现为,基础母牛分散饲养,架子牛适度集中育肥。

在育肥牛日粮结构中,浓缩精料占到70%左右,粗饲料只占日粮的20%左右,且粗饲料质量差,主要为农作物秸秆和糟渣类,严重影响了牛的胴体重和牛肉质量,行业经济效益低。

目前,四川饲养的主要黄牛品种为西杂一代。

四川肉牛主要以户养13头母牛为主,专门从事犊牛的繁殖。

肉牛育肥由专业场、户收购断奶犊牛进行集中饲养,养殖规模由10头至500头不等。

尽管中国牛肉总体消费水平较高,然而目前中国牛肉人均消费量仅为4.1千克/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牛肉年平均消费50千克/人以及世界牛肉年平均消费10千克/人的水平。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分析

1、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1)肉牛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牛肉品质

牛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区人民传统生活必须食品、以及宗教信仰人群,其需求量逐年增加。

由于市场缺口大,牛肉价格近年上涨了1-2倍,已涉及国家稳定,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近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养牛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

由于我国粮食缺口大,人畜用粮矛盾突出,加之土壤污染,种草养牛,保证食品安全,肉牛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牛肉品质。

(2)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进行肉牛生产、品种改良和和品种培育养牛业发达的国家利用多个肉牛品种开展二元、三元杂交和多元杂交,轮回杂交和终端轮回杂交,进行肉牛生产;肉牛改良;并与此培育体型大、增重快、瘦肉多、优质肉块比例大、饲料报酬高的肉牛或肉乳兼用牛品种,如蒙贝利亚、弗莱维赫等。

(3)重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世界各国重视本国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如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

挖掘本国牛特有的基因,整合地方遗传资源,采用导血杂交,培育体型小、早熟、易肥的小型品种,培育高品质肉牛品种,如中国的秦川牛、韩国的韩牛、日本的和牛和德国黄牛,四川的蜀宣花牛等。

(4)肉牛生产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国外肉牛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大的饲养场可以养到30~50万头。

美国北部克罗拉多州芒弗尔特肉牛公司育肥40~50万头,产值3亿美元。

肉牛生产从饲料的加工配合、清粪、饮水到疫病的诊断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科学化。

把动物育种、动物营养、动物生产和机械、电子学科的最新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显著提升经济效益。

(5)利用奶牛群发展牛肉生产

欧共体国家生产的牛肉有45%来自奶牛。

美国是肉牛业最发达的国家,仍有30%的牛肉来自奶牛。

日本肉牛饲养量比奶牛多,但所产牛肉55%来自奶牛群。

利用奶牛群生产牛肉,一方面是利用奶牛群生产的奶公犊进

行育肥。

另一方面是发展奶肉兼用品种来生产牛肉,欧洲国家多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牛肉生产,在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效率上,奶牛及奶肉兼用品种均较高。

再是奶牛品种用乳肉兼用牛品种杂交,公牛和淘汰的母牛,生产牛肉。

(6)重视新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创新育种技术方面,开展功能基因鉴定和基因组选育,牛生产力水平提高20~30%。

营养方面,开展小肠可消化蛋白需要研究,建立新的营养需要体系,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饲料原料开发方面,农副产品利用有关生物技术进行处理,如发酵技术生产生物蛋白饲料。

重视牛肉品质和卫生标准,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提高牛的抗逆力,减少治疗,不用或少用抗生素,建立溯源系统。

建立大数据平台,共享数据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肉牛业,如饲养管理、发情监测等。

(7)牛肉加工发展趋势

低温牛肉、冷鲜牛肉已成为未来肉类加工发展的重点;随着现代生活

节奏的加快,食用快捷方便的熟肉制品逐渐成为牛肉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腌制技术、高压技术、超声波技术、真空技术、微波技术、栅栏技术、辐照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包装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传统牛肉制品质量与安全,实现产品多样化和产业化的保障。

肉类食品的安全性依然是肉类加工业重点关注的焦点。

采用先进的检测分析手段,并将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紧密结合,转变传统肉制品凭感官经验判断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落后生产方式;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集为一体,组成测、控、管一体化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完备的肉类加工质量管理体系,是肉类加工业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屠宰场到餐桌,全程可控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将始终贯穿整个牛肉加工产业链。

2、市场前景分析

2014年全球牛肉总产量为5885.6万吨,全球牛肉消费量5643.7万吨,全球牛肉总贸易量1413.1万吨,近年来,国际牛肉的贸易量进一步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自由贸易区,促使我国牛肉贸易量显著增长。

据统计,2014年我国进口牛肉量达41.7万吨,比2012年增长44%。

我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7月我国牛肉进口量已达23.1万吨,同比增加26%。

而去年全年我国牛肉出口量仅2000吨左右,较2013年减少幅度高达66.7%。

2014年我国牛肉进出口贸易总额约86亿元,比2013年增加2.3%;贸易逆差约78亿元,与2013年持平。

我国牛肉总产量与进口量逐年增加,且出口量逐年减少,客观反映了国内牛肉的强劲需求。

从国内市场来看,2015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为5.1公斤,比2005年增长12%,年均增长2.3%。

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牛肉消费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

综合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肉类消费变化、牛肉价格等因素,按照2020年全国14.5亿人口测算,牛肉消费需求总量将增长到796万吨,肉牛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四川发展基础

(一)产业基础分析

1、四川肉牛产业基础概况

四川牛存栏量居我国第一位,2014年牛存栏量983.9万头,占全国9.3%,牛肉产量33.4万吨,占全国4.8%。

四川省肉牛已形成川东北盆周区、川中平原丘陵区、川西北高原区、川西南山区和川南丘陵区五大产区。

其中基础母牛主要分布在宣汉、自贡、通江、南江、万源、平昌等22个县市。

而架子牛的适度规模育肥则主要集中在成都、自贡、遂宁、南充、眉山、达州、巴中、西昌等大中城市郊区,占全省养殖数量的80%左右。

四川肉牛养殖现状主要表现为,基础母牛分散饲养,架子牛适度集中育肥。

在育肥牛日粮结构中,浓缩精料占到70%左右,粗饲料只占日粮的20%左右,且粗饲料质量差,主要为农作物秸秆和糟渣类,严重影响了牛的胴体重和牛肉质量,行业经济效益低。

目前,四川饲养的主要黄牛品种为西杂一代。

四川肉牛主要以户养1-3头母牛为主,专门从事犊牛的繁殖。

肉牛育肥由专业场、户收购断奶犊牛进行集中饲养,养殖规模主要由10头至500头不等。

“十一五”以来,我省成功培育出了乳肉兼用牛新品种“蜀宣花牛”,肉牛新品种选育已完成四个世代,正在开展中试,牦牛新品种的培育进展顺利。

肉牛产业化已现雏型,建有成都汇丰动物育种有限公司(种公牛站),年产冻精能力达100万剂。

肉牛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2013年年出栏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已达28%。

如叙永东牛牧场、宣汉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自贡巴人牧业有限公司、宜宾市九牛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年出栏500~1000头规模的养殖企业不断涌现。

在产业链下游,先后培育了美宁公司、新希望、罗城牛肉食品有限公司、川天公司、“张飞牛肉”、“木城牛肉”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牛屠宰、牛肉加工中小型企业30多家,每个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1~10万头。

在产学研方面,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共同搭

建了产、研、推科技平台,进行新品种的育、繁、推以及现代养殖技术的应用推广示范,并开展产业化开发。

3、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肉牛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受资源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目前四川省肉牛生产仍然以小规模家庭放牧饲养形式为方,规模饲养和集中育肥比例不足20%。

由于饲养规模小,肉牛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低下。

同时,分散化的饲养方式使在出栏计划和出栏育肥牛质量标准上,难以满足加工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由于肉牛加工企业与肉牛饲养者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互相依存度低,大量的育肥牛进入小型屠宰点加工。

另外,由于舍饲饲养成本的提高,生产周期长,加之传统的生产模式、单一的经济产出使肉牛产业效益急剧下降,直接造成一些地区肉牛饲养量的下降。

肉牛业终端产品单一,加工附加值低,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没有建立完善的牛肉质量等级体系,大部分肉牛没有实施牛肉等级分割,育肥肉牛的经

济价格得不到深度开发,育肥肉牛的经济价值产出总量得不到大幅度提升,所以在品种改良、饲养管理及屠宰加工方面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饲养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肉牛业发展日益艰难。

目前,我国肉牛杂交青年母牛的适宜初配年龄是13-15月龄,本地黄牛青年母牛的适宜初配年龄是12-14月龄。

杂交、本地黄牛的有效哺乳时间为产后75±30天(45~105天),但目前的断奶时间为150天±30天(120~180天),杂交牛胴体重平均215kg,比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胴体重245kg低约12%。

黄牛胴体重平均188kg,比发达国家低约23%。

因此,肉牛生产力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省)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2)良种率低、改良面窄、基础母牛存栏量不足四川省虽然有养牛的传统,养牛历史悠久,并且各级政府也很重视,但就总体来说,牛个体小,生产性能低,同时存在规模小、良种改良面小、覆盖率低、饲养方式落后、饲养水平差、优质改良牛品种比重小的突出问题。

全省改良牛比例不到牛群总数的30%,即使养牛条件较好的县市,改良牛比例也不到牛群总数的50%,与发达国家改良牛比例90%以上的差距还很大,以至造成肉牛整体生长速度慢,出栏牛个体平均产肉量仅124.82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kg,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75kg的生产水平。

过去农村传统养牛主要是役用为主,养母牛既可作役用,还可繁殖犊牛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机补贴政策的日益完善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转移,农业耕作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村传统的耕牛耕地逐渐被机器耕地所取代,牛的役用功能正逐步减弱,这种现象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养牛业的发展只能朝着以肉(或乳)为主,乳肉役兼用或肉乳役兼用的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母牛养殖数量逐年减少,同时由于肉牛母牛的规模化饲养成本高,见效慢,饲养者基本是无利可图,甚至可能是还要赔钱的。

母牛养殖是肉牛业发展的基础,母牛存栏数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四川肉牛业发展的后劲。

我国牛存栏数中的母牛比例约为45%,产犊率约为60%,那么在我省633.6万头存栏肉牛(2009年底资料)中按

45%推算能繁母牛数量为285.12万头,再按60%进一步推算每年仅能生产出171.0万头犊牛,此数尚不足当年出栏251.8万头的70%。

(3)优质牧草供应不足,农副产品的利用率较低;草蓄一体化程度较低,草畜供需不平衡,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差

最近10年来,中国畜牧业,特别是乳及肉类养殖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生产和消费层面来讲,中国畜牧业与发达国家有显著的差距,其中优质牧草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食草类家畜养殖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国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草食畜禽特别是奶牛饲养量显著增加,使得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发展对苜蓿等优质牧草的需求逐年增加,而目前国产优质牧草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已无法满足畜牧生产的需要。

2010年,四川全省牧业产值达1596.7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27%,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在四川省畜牧业中,猪肉产量占75%,牛羊肉产量占8.71%,禽肉产量占14.78%,其他占1.51%,是典型的耗粮型畜牧业,每年须调入400万吨玉米作为饲料,对种植业形成了巨大压力;同时,随着畜牧业向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对种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全国市场看,我国青绿饲草年需求量1亿吨,国内商品化草产品市场需求量1000万吨,可用于配合饲料的草产品潜在市场约1000万吨。

2010年我国商品草产量约1200万吨,缺口达800多万吨。

如果考虑近年禁牧休牧、牧区定居工程导致圈养牲畜增加所带来的草产品需求,以及奶业发展对草产品的需求,我国草产品缺口更大。

四川省有天然草地0.21亿hm2,其中可利用草地0.18亿hm2,天然产草量842.6亿kg。

四川省有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0.045亿hm2,粮草套作面积0.456亿hm2,牧草饲料作物品种多、再生力强、产量高,可保证四季供应,现主要种植的优质牧草有首蓓、白三叶、黑麦草、高丹草、饲用玉米等。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丰富;同时,四川又是白酒生产大省,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糟、渣副产品为饲养肉牛提供了充足的饲料

资源保障。

因此,在充分利用好当地农副产品及草山草坡资源,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人工种草,积极探索“果一草间作”、“林一草间作”、“粮一草轮作”、“牛一沼一草”、“牛一沼一果一草”等多样化生态种养模式。

大力推广农作物秸杆的青贮、微贮、氨化等加工处理技术及糟粕类饲料的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全年均衡供应为基础的饲草供应体系。

精料的科学配合,合理使用矿物质添加剂等。

(4)养殖规模化程度低,大型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肉牛散养虽然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闲散资金、农作物秸秆等,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但是由于饲料混杂,品种混杂,年龄混杂,因而导致育肥期长、育肥效率低、育肥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牛肉的品质和规格难以统一。

目前,四川省肉牛业的生产现状是以农区、山区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小规模饲养和中等规模育肥场肥育为辅,以地方品种生产为主,杂交改良生产为辅,以副业为主,以产业为辅,中大规模饲养很少。

一般每户饲养都是三五头,多的也只有

十几头或几十头。

尽管近些年也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但他们出栏的屠宰牛数量十分有限,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也很小。

据统计,全省肉牛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仅13个,年出栏500-999头的规模场也只有11个。

因此,四川肉牛产业总体呈现出规模化饲养程度不高的问题。

(5)在牛肉加工方面主要不足屠宰企业规模小,屠宰分割工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分级标准不统一。

目前,四川省牛肉屠宰企业市场上冷鲜肉的供应仍是以个体私营屠宰户为主,规模屠宰加工企业仅4家,总年设计屠宰加工能力20.1万头。

屠宰分割工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牛肉分级标准不统一。

肉品和副产加工严重滞后,精深加工率低。

四川省牛肉原料肉销售占销售肉制品的90%以上,精深加工不足10%。

精深加工企业的规模、机械化程度、技术层次等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差距甚远,牛肉制品以牛肉干、卤牛肉、牛肉粒等传统类型为主,产品得率低成本高,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加工以传统加工工艺为主,未形成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产品市场接受程度低,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10%。

四川省牛肉屠分割宰副产物主要加工成低附加值产品,如血粉、宠物饲料、骨粉等,副产物高效无害化利用率不足10%。

发达国家的副产物主要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血红素、氨基酸、骨肽、蛋白肽、硫酸软骨素等。

冷链物流体系、质量追溯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

国外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体系完善,使低温肉、冷鲜肉在保鲜、保质上具有突出优势。

国外发达国家已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建立冷链物流信息追溯系统,引入温度检测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TD-SCDMA技术、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区域性的物流处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质量控制可全程化。

中国的冷链物流体系、质量追溯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形成规模,四川尚处于起步阶段,肉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各环节脱节,在冷藏设施投入、冷链运输、配送、质量质量追溯和全程质量控制上均存在很多空白

6)科技支撑不足

现代养殖和牛肉加工科技的集成研发缺乏;基础行业技术人员及养殖从业者知识陈旧,技术水平不高;现代科技应用差。

(二)创新基础分析

1、重点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

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四川省具有良好的研究开发及科技平台基础与产业化基础。

四川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拥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种牛繁育中心、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

在良种扩繁、遗传选育、营养饲养、疾病防控、产品加工等方面积累了广泛的研究经验与成熟技术,进行高效集成与示范。

在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将发挥各自的优势,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同时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依托创新平台有“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创新团队

“十一五”以来,四川形成了3个牛育种分团队,分别是肉牛育种团队、肉乳兼用牛育种团队、牦牛育种团队,四川牛育种团队专业技术人员共46人,其中正高20人,副高14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硕士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省突贡专家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