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695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docx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运动教育组硕士论文研究计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運動教育組碩士論文研究計畫

度量化的身體:

學校體適能檢測的權力技術

指導教授:

劉一民博士

研究生:

陳鴻文

 

目次

 

壹、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第二節研究背景

第三節研究問題

第四節名詞釋義

貳、文獻探討

第一節體適能常模的建立

第二節體適能研究的典型

第三節「科學」方法及實證主義之探討

第四節傅柯初探

第五節傅柯的權力微觀物理學之探討

第六節知識與權力建構的身體

第七節文獻探討的啟示與展望

參、研究方法

第1節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第2節研究方法、流程與架構

第3節研究倫理

第四節研究的值得信賴性與必要性

 

壹、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我們的身體被看見了嗎?

根據教育部八十八年「提升學生的體適能中程計畫」指出:

……「運動不足」者較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關節痛、骨質疏鬆症、下背疼痛等。

處在科技化、資訊化與都市化的社會環境,將大幅減少人體大關節、多肌肉群或強烈用力的機會,在這種靜態式或坐式生活環境中也將導致上述「運動不足」所引致之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不但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品質,增加社會醫療經費付擔,也阻礙了國家整體競爭力(教育部,民88a)。

基於上述的理由,並依據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及台閩地區八十六年中小學體適能測驗常模報告書,教育部於八十八年提出了「提升學生的體適能中程計畫」的總目標,期望學生於五年內能提升30%的體適能認知、提升10%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提升10%體適能表現。

在此一推展體適能運動的架構下,教育部持續地推出各項有關於提升體適能的方案:

教育部「體適能指導班」、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體適能團隊運動班實施學校、體適能優異學生獎勵要點、教育部「學生體適能護照」獲獎學生優惠辦法、學生體適能護照全面辦理計畫、教育部九十一年度大專校院學生體適能護照全面辦理計畫。

在各項推行體適能運動的方案中,尤以「學生體適能護照全面辦理計畫」影響最為深遠,在九十年度施行此計畫時,全國共計有3800所學校參與。

而筆者身為一位國小教師,當然也參與了這項盛會,其過程計有:

一、發放體適能護照(小學三至六年級)。

二、對學生施行體適能測驗(施測項目詳見體適能的名詞釋義)。

三、將施測的結果參照常模並記錄在護照上,以利下次測驗時之參考。

四、對符合測驗標準的學生給予獎章獎勵(依標準不同給予金質、銀質、銅質的運動獎章),未達常模之學生與予運動處方以期改善體適能。

在施測結束後,因體適能優異而領到獎章的學生固然高興,但對於施測結果未符合標準的學生而言,其實是一種挫敗,一種略帶有羞愧感的身體挫敗(感覺很不自在,好像是自己被人看見什麼缺陷似的不自在)。

在學生告訴我這種感覺後,我不免感到驚心,因為他提醒了我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未能達到體適能標準的學生?

我們根據常模的標準給予學生做體適能上的判別,說穿了其實是一種對個人身體的注視(gaze)。

透過施測及常模的參照,學生的體適能狀況(類似一種屬於個人的、私密的身體能力)被顯露了出來。

對於這樣一種判別個人私密身體能力的標準,它是否蘊含了權力關係呢?

而這套評量個人身體的標準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我懷疑,我們真的可以依此標準去判定一個人的身體嗎?

因此,去解析這一套有關於個人身體能力的判別標準及其蘊含的權力關係,是筆者在施測時的一種反省,也是本研究的原始動機。

 

第二節研究背景

在上述各項教育部所推行的體適能方案中,均是以學校為其執行單位,透過各級學校為學生施行體適能測驗來作為這一系列活動的開端,換句話說,體適能檢測藉由各級學校的傳遞在學生中蔓延開來,學生成了體適能檢測的主要對象。

例如,在教育部九十一年新修正公布的「各級學校體實施辦法」第三條第三款即規定各校實施體育之目標為提升體適能,增進運動持續能力,促進身心均衡發展;與第十三條也規定各校每學年應至少實施學生體能檢測一次,並依檢測結果,落實提升學生體能措施(教育部,民91),便是最好的說明。

不僅如此,體適能也被納入了國家體育課程的標準中,在九十年正式實施的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的課程綱要領域目標即為,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技能,提升體適能;與能力指標4-2-2為評估體適能活動的益處並參與活動以提升個人體適能(教育部,民90a:

146-149)。

體適能並且成為各項體育活動中的重要內容,輔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八十九年公布國民體能檢測實施辦法即明文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六歲以上者,應鼓勵其參加國民體能檢測。

隨即各種關於「體適能」的論述(discourses)也逐漸在體育研究的領域擴展開來,「體適能」一詞在官方的推動下遂漸從概念性的認知轉化成實踐性的經驗。

而當體適能逐漸進入民眾生活成為大眾所關心的議題時,我們可以看見官方倡導體適能的目的被揭露出來。

本部為瞭解學生體適能情況,並建立體適能常模於八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公佈「中華民國國民體能測驗項目」,…經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我國學生體適能較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差,與香港地區學生互有優劣。

另外,研究亦發現我國學生體適能有略幅衰退之趨勢,實值重視(教育部,民88a)。

我國7-18歲中、小學生在各項體適能上均較美國、日本及大陸差,而體重卻較重(教育部,民87:

59)。

從大專體適能常模中發現:

目前大專生除心肺耐力比高中生來得差以外,其運動人口更只有17.9%,此數據令人擔憂大專學生的健康何在,如何談及國家競爭力呢(洪嘉文、詹彩琴,民90:

16)。

綜觀上述的文獻我們可以得知,因為我國學生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口數少,體適能有逐漸衰退的趨勢,加上因運動不足所引其的疾病年輕化,導致社會醫療成本增加影響國家競增力。

所以官方在提倡體適能運動時,其實是一種非常技術理性(technicalrationality)的眼光在看待個人的身體,希望藉由體適能的提倡讓學生從小便能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避免因為運動不足導致疾病年輕化而阻礙了國家的競爭力。

關於體適能的論述也不斷地圍繞在以健康為目的的氛圍下生產出來

根據本研究結果,引導學童有較佳的身體活動態度及運動自我效能,繼而使其身體活動量增加,以改善其心肺適能並促進健康。

(王瑞霞,民84)

過去的研究發現,身體活動確實能夠有效地提昇兒童健康體適能,本研究即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隊兒童健康體適能可能產生的效果加以分析(黃文俊,民86:

Ⅱ)

瞭解城鄉差異與不同社經背景地位之學童體適能概況,有助於進一步瞭解目前國內學童體適能漸呈下坡趨勢的原因(黃一昌,民88:

3)。

在這樣具有目的性質的介入下,體適能的檢測與常模的建立其實並不是在「權力真空」的情境下所進行的活動,傅柯(M.Foucault)主張權力只有在行使時才真正存在,所以真正存在的是權力關係。

權力關係,就是用行動去影響、組織、建構他人行動的可能性(唐祚泰,民81:

127)。

此外,直接馴服我們的身體,左右我們的姿勢,引導我們的行為是最末端的權力機構,所以,對權力關係的分析應該以此種末端的權力機制做為起點(范信賢,民84:

30)。

本研究以體適能檢測及常模標準與身體之間的權力關係作為研究關懷的重點,正是試圖釐清權力關係在體適能檢測時的具體運作機制,因此去體察體適能檢測與常模標準如何對身體行使權力關係即是本研究的一個視角(vision)。

 

第3節研究問題

在前述的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下,本研究意欲探討的問題:

一、體適能檢測(測試身體適應能力的工具)與常模的建立(判別身體的標準),它和受試者身體的權力關係是如何(how)運作(function)的、產生了什麼效果?

二、體適能常模是一種對判別身體的標準,然而,體適能常模建構的標準並非是一種客觀普遍的真理,本文的另一個意旨即在探討體適能常模的建構是如何(how)透過知識與權力運作而產生的?

 

第4節名詞釋義

本研究涉及之重要名詞茲釋義如下:

一、體適能(physicalfitness)檢測

體適能係指一種安適狀態,人會利用這種安適狀態來從事身體活動,可被視為一種生理能力的指標。

由體適能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1960年一般認為體適能是指肌肉力量。

在1960-1970年間由於慢跑與有氧運動盛行,一般社會大眾的觀念認為體適能就是指心肺適能。

大抵在1980年以前的體適能與運動表現較有相關即被認定為競技(運動)體適能(skill/sport-relatedfitness)其因素深受遺傳影響,包含敏捷(agility)平衡(balance)協調(coordination)瞬發力(power)反應時間(reactiontime)和速度(speed)。

1980年以後體適能與健康及疾病的預防較為相關稱為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fitness)包含因素有心肺耐力(cardiovascularendurance)肌力(muscularstrength)肌耐力(muscularendurance)柔軟度(flexibility)和身體組成(bodycomposition),本研究所稱之體適能檢測係指教育部於九十年度施行「學生體適能護照全面辦理計畫」針對全國3800所中、小學學生所做的健康體適能測驗,測驗項目包括: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肌耐力)、立定跳遠(肌力)、坐姿體前灣(柔軟度)、身體質量指數(身體組成)及800/1600公尺跑走/三分鐘登階測驗(心肺耐力),各測驗程序詳見附錄一。

二、體適能常模

教育部曾對各級學校的學生檢測體適能並建立常模,例如: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至八十二年八月實施台灣省四十所中等學校一年級學生體能普查,並依其檢測結果建立中等學校體適能常模,及民國八十八年四月至六月實施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檢測,並依據測驗結果建立出全國大專學生體適能常模。

因此,各種體適能常模的參照版本眾多,本研究所指稱之體適能常模係指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八十八年建立的健康體能常模報告書,及九十年建立之國民體能常模報告書之常模標準。

三、權力的微觀物理學(micro-physicsofpower)

傅柯的微觀權力所要處理的問題即為:

「我們自己如何(how)被建構成為我們自己知識的主體?

我們如何(how)被建構成操作或屈服於權力關係的主體?

我們如何(how)被建構成我們行動的道德主體」。

傅柯在〈主體與權力〉(TheSubjectandPower)一文中亦提到,他的作品的目的不是在分析權力的現象而是在於創造一個人類被建構成主體之種種不同模式的歷史;因此,瞭解「權力是什麼」對傅柯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瞭解在我們的社會裡「權力是如何行使」。

 

貳、文獻探討

第1節體適能常模的建立

有鑑於各種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在體適能的表現上和其他國家相比有嚴重不足之處。

根據衛生署委託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辦理「國民健康調查之規劃與試驗」研究之調查4196人樣本中,僅有34.6%的人具有運動習慣。

其中又以65以上的人歲最常運動,而以25~44歲年齡層運動習慣的比例最低,可見國民仍缺乏對適當運動的認知習慣與認知(余玉眉,民84;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90b:

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八十八年所完成之國民體能常模為依據,台閩地區民眾之身體質量指數,有隨年齡增加之趨勢;二十歲以後,肌力與肌耐力皆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柔軟度亦逐漸衰退。

十三至二十歲之間,心肺耐力有下降之趨勢。

與其他國家比較之下,台閩地區民重的身高體重有偏高的趨勢,且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皆較其他國家差,如何研擬對策,以期全面提昇民眾之健康體能,實已刻不容緩(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88&民90b)。

而要提昇國民體適能除了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加強對體適能的活動認知及落實參與體能活動之外,國民體適能常模的建立亦有助於提供政府及一般民眾自我測試與瞭解本身的體適能水準,對提昇國民體適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就在這樣的因素之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八十八年及九十年分別實施兩次全國性的大規模體適能檢測,並根據所得之資料按性別及年齡,分別建立身體質量指數、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心肺耐力指數的百分等級常模。

各百分等級常模所呈現的百分等級分別是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等19的等級。

為了方便國民體適能常模的應用,在身體質量指數方面呈現「過輕(1-20)、稍輕(21-40)、適當(41-60)、稍重(61-80)、過重(81以上的等級)」五個等級;在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心肺耐力指數方面呈現「不好(1-20)、稍差(21-40)、普通(41-60)、良好(61-80)、很好(81以上的等級)」。

使用者可按照受試者的性別及年齡將其所測得的資料對照簡易的常模表,即可知道其體適能的優劣,各項檢測之常模標準,詳見附錄二。

在經過兩次全國性的體適能檢測後所建立的常模,以九十年的常模為例,無論在抽樣的群體(達42412人),檢測的範圍(台灣之各縣市、台北市、高雄市、金門縣、連江縣)及其統計方法(以獨立樣本t考驗比較其差異)均已趨於完整,並可實際應用於各項的體適能檢測之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90b:

26)。

一、學校體適能教育之參考:

學校可在平時及檢測所有學生的各項體適能,然後對照常模表,以瞭解格個學生的體適能狀況。

假如有學生的體適能未達理想的標準,學校即可針對這些學生進行體適能強化。

譬如,可以開設體適能訓練特別班,由體適能訓練有研究的體育老師擔任教練,予以特別訓練;或是由體育教師在上體育課時,或要求這些學生多做一些體適能的基本訓練。

二、做為家長體適能教育之參考:

學校應讓家長瞭解子女的體適能狀況,並要求家長重視子女的體適能發展情形。

三、各縣市教育局推動體適能教育之參考:

各縣市教育局為督導各校有效推動體適能教育,可至各校抽測學生體適能將所抽測的結果對照常模表,即可瞭解各校推動體適能教育的情形。

四、做為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推動全民體育之參考:

如果全民體育實施良好,國民體適能勢必會提升,因此,假如體委會定期實施國民的體適能檢測,每隔幾年做一次比較,當可從國民的體適能狀況瞭解全民體育實施的成果(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90b:

26-27)。

藉由上述,我們可以得知體適能常模建立乃是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有鑑於各項研究相繼指出我國國民之體適能日益滑落,而欲建立一套可供學校、家長、各級縣市政府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在推動體適能教育、檢測體適能成果時的參照標準。

 

第二節體適能研究的典型

體適能相關的研究上有一個普遍但卻又強而有力的說服點,那就是體適能的研究目的或觀點均是在以促進人體健康為出發點,進而衍生出各式各樣提升體適能的方法,或以研究來證明脫離規律運動的範疇是一種「運動不足」(PhysicalInactivity)或「坐式生活」(SedentaryLifestyle),而此種型態的生活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種「運動不足症」(Hypokineticdiseases)的疾病而危害人體的健康。

要提昇體適能或促進身體健康,可藉由體育和運動合理的規劃和實施,來達到此目的。

而從事體育和運動訓練對心理、情緒、精神、社交與智能等等各層面都會產生積極正面之影響(方進隆,民86)。

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透過身體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發展良好全方位的健康體適能,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闕月清,民88)。

目前國人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口相當低大約只有25%,…在美國無規律運動的人口比率是55%,而在加拿大則有58%的人過著靜態式生活(陳仲義,民90:

1-2)。

在體適能的諸多研究中發現,以不同年齡不同型態的運動方式來改善體適能其結果均呈現:

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健康體適能和無規律運動習慣者之間有顯著差異(林秋霞,民89:

18)。

適度增加身體活動量,即能明顯提升生理適能,改善慢性疾病危險因子,減少醫療資源耗損與家庭社會的沈重負擔(陳俊忠,民86)。

在這樣的前提下關於體適能的論述風貌如何,值得我們來探究,這是一個典型的體適能研究。

論文題目:

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或待答問題]:

比較肥胖與非肥胖國小男、女童在各項健康體適能之差異。

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工具]:

依身體質量質數(BMI)及體脂肪測定儀選取受式學童,共計取樣肥胖組男學童76位,非肥胖組男學童80位,肥胖組女學童56位,非肥胖組女學童64位共計274為學童參與本研究。

所有學童皆接受三日身體活動量記錄填寫及坐姿體前灣、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做、立定跳遠、八百公尺跑走等體適能檢測,檢測方式依教育部所頒之方法實施。

所得資料運用獨立樣本t考驗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為統計方法,顯著水準α=0.05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與討論[詮釋研究結果]:

身體組成BMI(BodyMassIndex)及體脂訪百分率上肥胖組男、女學童顯著高於非肥胖組男、女學童。

心肺耐力、瞬發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等體適能方面非肥胖組男、女學童顯著優於肥胖組男、女學童,經全國中小健康體適能常模對照肥胖男、女學童都呈現在差或很差的等級,非肥胖男、女學童大部分介於普通與好及少部分優之間(引自丁文貞,民90)。

此外,屏東縣一般學童與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也呈現類似的研究樣式(form)。

…經立意取樣選取屏東縣信義國小等11校、661位,五、六年級學生(一般學童355人,原住民學童306人)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為測量學童健康體適能,包含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瞬發力、肌力與肌耐力、心肺耐力,並利用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整體而言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體適能發展方面,除了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不理想外,其瞬發力、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等皆達全國普查的一般平均水準,其中原住民學童在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較一般學童為佳。

……老師應加強學生對於健康體適能的認識,並配合教育部針對國小體適能測驗項目,帶領學生於體育課確實完成檢測…[並]儘可能提供增進體適能之處方(引自王阿說,民91)。

諸如此類的文本(text)散見於體適能的研究之中,而成為體適能研究的一種主要樣式,例如:

不同運動訓練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吳重貴,民91)、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沈建國,民90)、高雄縣原住民地區國中生與都會區國中生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曾宏定,民9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沈樹林、民89)、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陳彥宏,民89)宜蘭縣不同社會階層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城鄉比較(黃一昌,民89)、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陳仲義,民89)、台北市石牌國小體育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究(張秋煉,民89)、體適能護照介入對國中生運動狀況與體適能之影響(高素貞,民88)、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析(黃文俊,民87)……。

吳玉妹在其體適能的研究也指出:

「有關體適能研究,至今大多著重於體適能表現之探討,且多是根據體適能表現的測驗來判斷其體力之程度」(吳玉妹,2000:

2)。

此種體適能的研究樣式,是以選取不同的實驗樣本(原住民/非原住民、肥胖/非肥胖…),來進行體適能檢測(身體質量質數、坐姿體前彎…),而後將其測驗的結果透過各種統計學的方法(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機差相關、顯著差異α=0.05…)對照體適能常模(或所選取對照組的施測成績)來進行詮釋的研究樣式。

在其研究的結果與討論中,我們發現研究者除了讓讀者瞭解實驗樣本間的體適能差異外(甚至這樣的差異其實是早就可以預知的譬如,身體組成BMI及體脂訪百分率上肥胖組男、女學童顯著高於非肥胖組男、女學童),便是鼓勵研究對象多參與身體活動以提升其體適能之表現。

我們如果仔細地分析此種研究類型在體適能所佔的比例的話,我們會發現它逐漸成為一種體適能的研究典型,而且隨著體適能運動的推行有愈加蓬勃發展的趨勢。

 

第三節「科學」方法及實證主義之探討

典型的體適能研究與體適能常模的建立其實是取其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立場,強調客觀性、可量化性、可驗證性及價值中立等的研究方法及過程;在研究取向也是以「實用」為主,目的在給予體適能教學或推展上的建議或實用性的處方;並且以「科學」的研究方法馬首是瞻,講究數據、量化、分析、將體適能的研究對象(實驗樣本)限定在「機械屬性」或「可量化的行為」上;在議題的選擇上也以可操作性、可重複性(客觀性)、可測量、可檢證為主。

「科學」方法的依據其實是其來有至,但也有其不足或侷限之處。

傳統科學所遵循的研究典範(paradigm),探討其根源,可以推溯至到牛頓的機械物理,牛頓的觀念,宇宙就如同一付機械,推到最後,是由粒子所組成,微粒子間受到某種固定的運動定律支配。

因此理論上宇宙發生的一切,都有其原因,均可測知,用數學方式來描述,所以科學家可以保持中立,也應該價值中立,而且要將所描述的東西量化。

牛頓的機械物理觀,長久以來,影響學術界是很明顯的。

不只在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上面,及連社會科學等,亦都不例外。

譬如,社會學便是發源於「社會物理學」(socialphysics)的構想;心理學,長期以來都限定在研究「外顯的行為」,定義在「研究行為的科學」,忽略人類意識的層面。

但是,由於二十世紀初的幾個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波爾或海森堡等,因為要用機械物理的方式,去描述原子,發現不可能,於是有量子物理的出現,其宇宙觀和牛頓物理的宇宙觀不一樣,影響所及,在學術界上,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研究典範。

這種新的典範,視宇宙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宇宙之物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分解成分子、原子、粒子等分別部分,但在粒子層次上,個別的概念便行不通了,不能視之為孤立的實體,只能用「關係」來瞭解,物理的討論,不會停止在物的層面上,討論對象永遠要推到其「相關性」。

換句話說,宇宙是一個交互關係的「關係網絡」,這種網絡的本質是動態的,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物質存在不能和它的活動分離,人們在自然所觀察到的型態,跟觀察者本身的心靈狀態、思想與價值有關,故所謂「價值中立的科學」實為不可能(劉一民,民78:

155-156)。

亦即「科學」方法與實證主義對知識的反省,容易忽視了對主體條件(subjectivecondition)的認識,也忽略了對象的構成(constitutionofsubject),認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或所謂的「事實」是「既予的」(given),而不是認識主體所「構成的」,因此不必追究主體的認識能力,但,「科學」相對於基本價值與目標決定而言,應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第四節傅柯初探

一、權力技藝學

一九八二年十月傅柯在美國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ofVermont)開了一門研討課討論「自我技藝學」(Technologiesoftheself),後來他的講稿被整理出版、編輯成一篇文章,連同其他人的評論編成一本書出版,以「自我技藝學」為題。

在傅柯文章中,雖然主要是談自我技藝學,他也列出了人類似種主要的技藝學:

(一)生產技藝學:

以生產、轉變或操作事物;

(二)符號系統技藝學:

運用符號、意義、或象徵;(三)權力技藝學:

決定個人行為併將其隸屬於某種的目的或支配之下;(四)自我技藝學:

讓個人能夠以期自己或藉助他人,針對於他們的身體及靈魂、思想、行為、生存方式從事某些操作以達到,從而轉變他們自己,以達到某一種幸福、純粹、智慧、完美或不朽的狀態(Foucault,1997:

225)。

用他自己的術語來說這些研究中,傅柯主要關注權力及支配的技藝學(Martinetal.,1988:

3,轉引自黃瑞祺,民91:

144)。

二、權力關係

在〈主體與權力〉(TheSubjectandPower)一文中,傅柯將權力關係界定為對他人行動起作用的行動模式;傅柯說:

「權力關係不是直接立即對他人起作用的行動模式,而是對他們的行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