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563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docx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探微作者简介:

邓铝,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摘要: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家庭中最基础、最古老、最快乐的文学版块,是文学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儿童文学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黄金时代。

在此背景下,分析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发生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借鉴西方儿童文学的长处,来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稳步发展。

关键词:

中西儿童文学;差异;原因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1]儿童文学是最大众化的文学,门槛低、容量大,拥有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

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催生了儿童文学,反之,儿童文学又以爱的传播滋养着人类,并通过对真善美的颂扬担负起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责任。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来揭示中西儿童文学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和美学风貌。

细究人类文学的发展史,儿童文学是历史发展的晚期产物。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衣食尚且堪忧,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尚未产生,更别提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求生压力的减轻,人类开始寻求精神方面的粮食。

精神活动的扩展又使文学艺术的诞生成为可能。

但文学出现之后,它本身的性质分化却非常迟缓,即是说,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通常意义的文学之中是不包含儿童文学的。

这意味着,文学也还没有把儿童作为一个可以独立享有文学的社会实体对象来看待。

只有儿童有了社会地位以后,才可能出现为满足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需要的文学,儿童文学才会应运而生。

因此无论中西,儿童文学的兴起都是比较晚的。

但是我们发现,文化相对更为开放、社会解放的程序较深的民族,其儿童文学的发生也较早。

如果说其他文学是文学之树开出的花,那儿童文学就是文学的根,没有哪一种文学比儿童文学更接近人类童年时代的文学形态。

通观中西方的第一批儿童文学作品,皆取自民间传说或上古神话,带有原始艺术母体的痕迹,最接近自然状态人生,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

中西儿童文学的历史演进历程完全不同。

在西方,十六世纪以前,欧洲各国还没有儿童这个观念,儿童是一个历史概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建构起来的概念。

古希腊戏剧中虽有孩子,但是他们不过是戏剧家需要用来点缀作品的道具,而并非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论:

儿童不是早期文学作家重要的描写对象,早期文学史上的作家也无意在儿童身上汲取创作灵感,把他们变成创作素材。

教育之父夸美纽斯(1592―1670)使十七世纪成为转折点,他率先提出普及教育的观念,认为儿童不管贫富与性别都应该全部进入学校学习。

他提倡教育应适应自然规律,所有强迫儿童学习的行为都是违反自然。

1658年,夸美纽斯发表了《世界图解》,这是一本用国语编写、图文并茂的专门针对幼儿的看图学话读本,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带有插图的儿童教育读物。

这本图画教科书开启了人们深刻认识儿童的第一窗,使人们意识到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既不是缩小的成人,更不是成人的预备。

《世界图解》的发表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作一个独立人生阶段来认识。

十八世纪,因与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洛克(1632-1704)在儿童与青年的教育问题上含有分歧,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一1778)创作了教育学名著《爱弥儿》(1762),这本书被誉为继《理想国》之后最有价值的教育瑰宝与新时代的教育宪章。

卢梭从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出发,要求教育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要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

这部书影响深远,先是推动了德国普鲁士教育的发展,后又波及到欧美各国,而人们对于儿童的研究随着教育事业的展开而日益广泛和深入。

自此,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

从19世纪到20世纪,安徒生、科洛迪、马克?

吐温、林格伦这四位儿童文学巨匠的作品使儿童文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他们的作品流传深广、深入人心。

安徒生的《豌豆上的公主》、《海的女儿》、《丑小鸭》,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马克?

吐温的《汤姆?

索亚历险记》以及林格伦的《小飞人三部曲》、《长袜子皮皮》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使儿童文学在文学史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中,《长袜子皮皮》于1945年出版,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神奇的小姑娘,她力大无穷,全世界没有一个警察比得上她,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富得像一位财神,只要她高兴,她可以随时举起一匹马。

皮皮经常买一大堆糖果,分发给孩子们。

她所做的一切符合孩子们的天马神空的想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与崇拜。

这个完全颠覆大人眼中好孩子形象的皮皮之所以风靡世界并不是因为教会了孩子们如何不守规矩,而是她不可思议的想像力和纯真自然的童心,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很多孩子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1世纪的今天,英国女作家罗琳的《哈利?

波特》用她的作品告诉我们:

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

儿童读物不等同于教科书,这并不是文学的特性。

《哈利?

波特》这一故事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那种超越平凡生活的神奇想像不仅俘虏了孩子,也吸引了许多成年人。

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几乎可与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相媲美。

王泉根教授曾表示,《哈利?

波特》最大的特色是站在儿童本位替儿童说话,争取儿童的符号权利。

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

鸦片战争后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洋务派三十年的经营却因甲午一役而破产,此后中国又经历了戊戌变法等等,虽然一一失败,但晚清改革的步伐却从未停止。

晚清时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思想和体制转变惊人,其中教育改革的成绩最大,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是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为了开启民智、培养人才,晚清新式学校逐渐大批兴起,科举考试终致废除。

[2]晚清时期为我国三大翻译高潮时期之一,其中西学译作层出不穷,译家辈出,这直接催生了现代儿童观的出现。

晚清时期,留学潮兴起,这些学成归国的学子们不但带回了新潮的生活方式,也带回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将他们翻译成中文,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冲击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启蒙了国人对于儿童的认识。

自此,成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儿童的审美需求,也开始了对西方儿童文学的译介和对于中国民间童话、故事的整理。

晚清儿童文学意识因此萌生。

1908年《童话》丛书的诞生和第一编《无猫国》的问世则宣告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正式出现。

晚清时期,翻译与儿童文学有关的作品数量最多者首推林纾。

林译小说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产生了震撼性影响。

[3]众多现代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郑振铎、冰心、钱钟书等在相关文章中都曾谈及自己幼年、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读林译小说的印象与深切感触。

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青少年儿童正是通过林译小说和其它译作而逐渐开始接触域外文学,从而迈入了一个陌生而新奇的儿童文学世界。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儿童热和儿童文学运动,1920年周作人儿童理论专著《儿童的文学》的出版,从儿童文学理论的角度宣告了儿童文学的价值,确认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对于当时人们的儿童文学观影响最大,自此,儿童的文学的名称正式得以提出并最后确立。

1924年,儿童文学专栏在《小说月报》首次登陆,专门发表儿童文学作品。

虽然这些作品大多都是译作和介绍,但也有国人的创作掺杂其中。

比如高君蔑的《熊与鹿》、《白雪女郎》、叶绍钧的《牧羊儿》等等。

这一专栏的开设,标志着中国文坛又确立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儿童文学。

在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叶圣陶、张天翼、严文升以及郑渊洁被公认为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被公认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如叶圣陶童话的代表作《稻草人》算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童话的最初尝试,为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先生如是说。

但作品的主人公稻草人是黑暗社会的反映者,它的身上没有一丝孩子气,充满了成人的悲哀与无奈,几乎就是个成人形象。

叶圣陶本人谈到这部作品的时候表示:

写的都是实际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不像童话了,那么凄凄惨惨的,离开美丽的童话境界太遥远了。

[4]十年后,张天翼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出版,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童话成熟的标志,因为其较好地克服了初期左翼儿童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观念化和成人化的欠缺。

虽然以我们今日的价值取向来看,两个主人公的形象相对单薄,不够丰满,比如大林完全没有优点,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

而小林却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完美无瑕。

1957年,严文井的《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中塑造的人物则更加进步,唐小西身上集中了一个十岁左右男孩的种种特点:

淘气、贪玩、乐于助人等。

作品主旨非常明确,就是想通过实践告诉孩子们时间的重要性。

八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曾说:

孩子喜欢看想象力丰富、幻想奇特的童话。

一篇想象力贫乏的童话,孩子一定不爱看。

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我准备写一些天花乱坠的童话。

我的目的是:

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解除一天学习的疲劳;让他们笑,让他们高兴。

[5]他的代表作《皮皮鲁外传》中的主人公皮皮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顽皮小男孩,他坐着二踢脚飞上天空,拨动控制地球转速大钟的指针,导致地球上的一切都乱了套。

但是,作品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小顽童的形象,还通过这个小顽童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

比如皮皮鲁到了人人都多长了一只势利眼的三眼国,还碰到了开会成瘾、不开会就难受的一二三四五总统等,这样的构思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厚度,使作品变得更加有意义。

中西儿童文学各自的发生发展跟中西方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与教育都是分不开的。

西方儿童文学具有城邦经济色彩,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的需要与成就,中国儿童文学带有农业经济成分,崇尚集体主义,重视家庭与国家。

西方儿童文学崇尚自然、歌颂生命、重视人生欢愉,这种审美个性的自由发挥,造就了西方儿童文学富于幻想、感情奔放、异彩纷呈的美学风貌。

中国儿童文学强调表达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情感、避免流入神秘主义和纵欲的宣泄,重视想象的现实基础和符合逻辑规范,因而造就了中国儿童文学端庄平实、温柔敦厚的美学风貌。

随着历史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中西方文学会越来越逼近。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第2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2][3]张建青.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视野下的晚清儿童文学研究.23.35.[4]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M].北京: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5.[5]郑渊洁.童话属于孩子们[J].《儿童文学选刊》1982,3:

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