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658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3.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

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明确v-t图像、s-t图像的物理意义。

6.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建议:

1.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归纳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知道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

分析机械运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选择不同的参照标准观察同一机械运动时结果可能不同,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让学生知道参照物在描述机械运动中所起的“标准”的作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给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择的参照物。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渗透辩证思想。

2.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使用科学记数法。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形成感性认识,明白孤立的、缺少单位的数值在物理学中是没有意义的。

3.指导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度线、分度值,示范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明确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组织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具体的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具体的时间,学会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使用测量工具之前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要遵循科学的测量方法,知道测量值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的。

介绍误差的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引导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多种方法。

4.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日常物品、自然现象,或自己身上的“尺”和“表”,估测长度和时间,感受身边的物理。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践能力。

5.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例,让学生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从速度公式中得出速度的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不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强调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

通过具体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含义。

展示v-t图像、s-t图像,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进一步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体验运用数学图像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感受数学工具在物理中的应用。

6.组织学生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如停表、手表等)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步骤。

关注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过程,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学会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学习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学习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

科学内容2质量与密度

l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知道质量。

能根据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质量。

2.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会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l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理解密度。

记住常温常压下纯水的密度。

4.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物质和物体的不同,知道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物体的质量。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常用的质量单位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练习估测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和砝码,认识天平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各部件的作用。

教师示范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操作程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天平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中蕴含的道理。

组织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熟悉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进一步认识到,有的测量工具使用之前不仅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还要调零。

介绍体积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进一步体验使用测量工具前要明确其量程和分度值的规范。

让学生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养成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指导学生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利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引导学生通过密度概念得出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练习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让学生对不同物质的密度有一个感性认识,要求学生记住常温常压下纯水的密度。

4.组织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测量液体密度实验中侧重评估和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评估,设计出更优化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5.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计算质量、计算体积等。

强调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规范性,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重视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科学内容3运动和力

l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l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1.明确力的物理意义。

知道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能识别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三要素。

会画力的示意图。

3.了解弹力。

了解弹簧测力计。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4.知道重力。

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自身的质量成正比,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知道物体的重心。

5.知道滑动摩擦力。

会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运用摩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合力。

会进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7.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l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8.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9.运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力的存在,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归纳、概括出力的概念,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力的单位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归纳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解释有关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

通过示范,指导学生根据力的三要素画力的示意图,培养规范作图习惯,让学生体验用作图的方法表示力的简洁与直观,体会力的示意图是一种抽象出力的本质要素的模型,感悟科学抽象的方法,感受图示法和模型法的美妙。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并了解弹力。

指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刻度特点、量程及分度值,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伸长随拉力的变化,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具体的力。

4.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知重力的存在,了解重力,要求学生记住重力的符号。

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重力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侧重收集数据和分析论证环节,尝试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体验图像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用G=mg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知道“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不同。

让学生列举重力方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介绍重心概念,让学生明确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建立的等效替代的物理模型,感悟科学抽象的方法。

要求学生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5.通过对常见事例或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该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组织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的过程,侧重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环节,体验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

引导学生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运用摩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6.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合力概念,感受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两种情况。

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7.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知道平衡状态与平衡力。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如判断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8.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感受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实验与科学想象、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介绍相关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中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认识,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体会物理学对客观规律表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9.通过实验演示惯性现象或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跟其质量有关,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强调“惯性”与“力”的区别。

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书面和口头上符合逻辑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科学内容4压强

l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知道压力。

知道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压强。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运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运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l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液体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

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连通器原理的应用。

3.知道大气压。

知道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运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解释有关现象。

1.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压力,从产生原因、方向、作用点等方面区分压力和重力。

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感知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

根据压强的概念,引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进行定性分析,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释有关现象,重视符合逻辑的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用压强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压力的受力面积。

2.通过实验或体验,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明确液体压强的特点。

通过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公式,让学生感受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体验物理建模思想,培养抽象、理性思维。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连通器,列举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原理的实例,运用连通器原理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实验或介绍历史上有关大气压的经典实验,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介绍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间接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体会实验的巧妙。

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实验与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科学内容5浮力

l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认识浮力。

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解释有关现象。

1.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浮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通过受力分析明确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引导学生运用液体压强和压力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感受理论推导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侧重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环节,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引导学生根据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合理地逻辑推理,得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突出逻辑推理过程。

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计算。

3.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合成知识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上浮、下沉、悬浮),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受力分析,让学生知道漂浮状态下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内容6机械与机械能

l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l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

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了解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会画力臂。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3.知道滑轮。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4.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l知道机械功和功率。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l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l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l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5.认识机械功,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运用机械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知道功率。

运用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7.知道机械效率。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运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8.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知道动能和势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机械能。

9.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了解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解释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和动手体验,让学生感知杠杆,引导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的概念,体会杠杆是一种抽象出其本质要素的模型,感悟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抽象方法,感受“理想模型法”的应用。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构造,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及其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要求学生会画力臂。

2.组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侧重分析论证环节,让学生体验从物理事实到物理规律的思维升华。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杠杆实例,比较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其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从而明确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应用。

3.展示生活中多种滑轮的使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滑轮,知道滑轮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实验,对比是否省力、是否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是否省距离,归纳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通过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滑轮是杠杆的变形。

让学生讨论各种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

培养学生将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意识。

4.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引导学生根据滑轮组的安装情况分析拉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介绍滑轮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产、生活中隐含的物理原理的意识。

5.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机械功。

结合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根据机械功的概念,引出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机械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做功的快慢问题,类比速度,得出功率概念和功率的计算公式,体验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的应用。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7.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使用机械的目的出发,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明确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根据机械效率的概念,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8.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体会控制变量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介绍机械能的概念。

9.通过实例或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分析动能和势能间的相互转化,解释相关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解释与能量转化有关的现象。

【声学和光学】

科学内容1声现象

l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

了解回声。

l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2.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3.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知道它们的应用与危害。

4.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

1.通过实验活动和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

通过实验与分析推理,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渗透比较、转换、归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了解回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声音的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知道发声材料、物体结构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3.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交流讨论,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

4.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噪声与乐音的区别,了解噪声的来源。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噪声的危害。

结合实例,介绍生产、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措施,让学生从中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科学内容2光现象

l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1.了解光源、光线。

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记住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

2.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会画反射光路图。

能区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会画折射光路图。

运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l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实像和虚像。

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l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5.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知道白光的组成和光的三基色(光的三原色)。

l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6.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解释有关现象。

会画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