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853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经典诵读

一年级下期经典诵读

《三字经》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jīngzǐtōng,dúzhūshǐ.kǎoshìxì,zhīzhōngshǐ.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zìxīnóng,zhìhuángdì.hàosānhuáng,zàishàngshì.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解读〗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即上古、中古、近代。

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tángyǒuyú,hàoèrdì.xiāngyīxùn,chēngshèngshì.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解读〗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

当然舜也不负众托。

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解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唐朝的天下其实是李渊的二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打出来的。

xīzhòngní,shīxiàngtuó.gǔshèngxián,shàngqínxué.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解读〗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

孔子曾说过:

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孔子拜师项橐

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

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

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

孔子尽兴观赏。

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

此童正是项橐。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但项橐还是不动。

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

“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

”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

“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

”孔子道:

“城在何处?

”“筑于足下。

”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

“此城何用?

”“御车马军兵。

”“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

”“城固门关,焉能过乎?

”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

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

于是孔子问道:

“却又如何?

”“城躲车马,车马躲城?

”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

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

“农家做何?

”农夫答道:

“锄地。

”“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

”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

“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

”子路哑然。

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1] 。

“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

”项橐道:

“不可戏我。

”“童叟无欺。

”孔子接着说:

“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

”项橐答道:

“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稍一顿,项橐问:

“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

”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

“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

”孔子道:

“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

”项橐道:

“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

”“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

”“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

”“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

”“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

”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zhàozhōngling,dúlǔlùn.bǐjìshì,xuéqiěqín.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解读〗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不可中途终止的。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应该好学不倦,直到死为止。

pīpúbiān,xuēzhújiǎn.bǐwúshū,qiězhīmiǎn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解读〗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

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

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tóuxuánliáng,zhuīcìgǔ.bǐbùjiào,zìqínkǔ.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解读〗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

因为求知识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学到。

现在我们有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就更应该好好学习才是。

苏秦刺股

苏秦,战国后期东周洛一陽一(今河南洛一陽一)人。

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术。

下山后以此学说使燕、赵、齐、韩、楚、魏结成同盟,联合对付秦国,使秦国十五年未敢轻举妄动。

为此,他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有一个二次上山再拜师,灯下苦读“锥刺股”的故事。

苏秦出身于中等平民人家,幼时很是聪明,六七岁便熟知诗书礼仪,很受家人宠爱,乡里都称赞他不同凡响,将来必成大器。

也许正是这种过分的称赞,使他飘飘然起来,总是认为自己聪明,而不愿踏实苦读。

后来,他听说鬼谷山有个鬼谷子,很有学问,是个世外高人。

当初孙膑、庞涓之所以能成为有名的将相,其学识就是从鬼谷山学来的。

苏秦求官心切,就在十二岁那年,告别父母,到鬼谷山拜师学艺去了。

苏秦来到鬼谷山,见过鬼谷子,说明来意。

鬼谷子见他虽然小小年纪,但聪敏灵秀,又跋山涉水前来学艺,认为他很有志气,便高兴地收他为徒,并针对其特点,教他“纵横术”(战国时期从事外交活动的一种学问)。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鬼谷子发现苏秦自恃天资聪颖,学习很不用功,也很不谦虚,对纵横术只学了点皮毛,而不去理解其中的内涵。

虽然几经批评教育,他总是表面接受,过后仍学不进去,只知夸夸其谈,不知联系实际。

鬼谷子认为,苏秦天分虽好,但只对其进行一般的教育,是激发不起他刻苦用功的。

对这个特殊的学生,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于是,一年之后,他把苏秦叫到自己房中说:

“苏秦,你上山已经一年,学得怎么样了?

”苏秦得意地回答:

“你所让背的,我都会背了,你不让背的,我也全能背下来,且能倒背如流。

”鬼谷子又说:

“如果现在要你下山建功立业,你认为自己的学问够用了吗?

”苏秦不谦虚地说:

“我想可能差不多了吧。

”鬼谷子说:

“那好吧,我看你在山上也学不进去了,就提前下山吧。

不过,如果遇到了什么困难,可再上山找我。

苏秦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

父母、兄嫂都以为他学到了真本事,很是欢喜,还为他过早地娶了妻室。

尔后,苏秦便踌躇满志地开始向他早已画好的宏伟蓝图迈出了第一步。

他先去秦国,向秦惠文王连续十次上书,陈述自己能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的“奇策妙略”,但秦王看了,认为是连篇空话,没有用他。

他认为是秦王昏庸,有眼无珠,不识大才,又雄心勃勃地去燕国、赵国和魏国。

结果,这些国家连理也没人理他。

他灰心了,所带的盘缠用完了,只好靠一路乞讨回到了家中。

家人见他外出一年,不但官没做上,还花光了盘缠,都很生气。

父母不理他,妻子回了娘家,哥哥唉声叹气,邻人更是风言风语,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

他走了一天才到家,粒米未进,肚子饿得厉害,央求嫂子给他做碗饭吃。

不料,嫂子不但不给做饭,还没好气地说:

“种地的,靠收了庄稼吃饭;纺织的,靠纺线织布卖钱吃饭;念书的,靠做官拿俸禄吃饭。

你呢?

一不会种地,二不会纺织,去拜师学艺,结果一事无成,哪还有你的饭吃?

还是去乞讨谋生吧!

苏秦本是个血气方刚的有志少年,哪里受得了这种侮辱?

他一气之下,哭着二次上了鬼谷山,伤心地向师傅诉说了下山后的不幸遭遇,恳求鬼谷子再次收他为徒,表示要重新学艺。

鬼谷子笑着说:

“这些不幸遭遇看来好像是坏事,可对你来说,倒是件好事,它使你真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早已料到的。

不过,你知错能改就好,现在重新学习还为时不晚。

”尔后,鬼谷子领苏秦来到他过去读书的房内,接着说:

“这些是你当初学习时所用的一切,我让人专门为你封存好的,你就继续使用吧!

苏秦待师傅走后,打开书箱,找出过去读过的书,重新诵读起来,常常废寝忘食,彻夜不眠。

有时读得太累了,不知不觉的便想闭眼睡觉,但一想到去游说各国所遭到的冷遇,以及父母家人的冷嘲热讽,便又十分恨自己没有志气,于是又继续读了下去。

可是,过了一会儿,眼皮又合在了一起,想睁也睁不开。

他又生自己的气了,索性拿来一把锥子,狠狠地朝大腿上刺了一下。

这一招果然有效,剧烈的疼痛彻底赶走了睡意,他又聚一精一会神地读了下去。

从此以后,他经常用这种方法督促自己读书;有时因为他读书专心,血流了一腿也不知道。

不久,这事被师傅发现了,很是感动,心疼地对他说:

“你学习刻苦很好,但不能想一口吃个胖子。

否则,累病了,倒会影响学习。

今后,可不准再用这种方法了!

后来,鬼谷子如遇上不爱学习的弟子,总用苏秦“锥刺股”的一精一神进行教育。

于是,“锥刺股”便和后来孙敬的“头悬梁”在一起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

两年后,鬼谷子见苏秦学业已成,令其二次下山。

这次下山后,他又去游说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君主,向他们详细分析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提出了联合抗秦的策略,受到了各国的欢迎,也得到了各国的重用,并被六国同时任命为相,佩带六国相印。

rúnángyíng,rúyìngxuě.jiāsuīpín,xuébùchuò.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解读〗古人这种求学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呀!

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

今天我们有方便舒适的环境,如果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惭愧啊!

rúfùxīn,rúguàjiǎo.shēnsuīláo,yóukǔzhuó.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解读〗朱买臣和李密,一个打柴一个放牛,生活都非常贫苦,但能自己发奋读书。

后来都成为很出色的人。

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朱买臣衣锦荣归

朱买臣是汉朝初年会稽人,很喜欢念书,对其他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

他家里十分穷苦,每天到山上砍些木柴,挑到市场上去卖,勉强过日子。

他很会利用时间用功,挑柴的时侯,口里仍不断背诵诗文,咿咿唔唔念个不停。

他的妻子跟在后面,一句也听不懂,而且越听越心烦,忍不住阻止道:

“你不要再念了,好不好?

他的妻子说了又说,始终没有效果,家里头经常有了早餐,就没有了晚餐,到后来实在受不了,吵着要离婚。

朱买臣知道他的妻子是个无知的女人,永远不可能了解读书报国的道理,便赔着笑脸安慰道:

“我到五十岁时一定有出息,现在我已经四十多岁,不久便可发迹了,你已经跟我吃了二十多年的苦了,只剩下短短的几年竟会忍耐不下去吗?

等我大富大贵的时候,一定不忘记你的功劳。

他话还没有说完,他的妻子劈头骂道:

“我跟你吃的苦还不够多吗?

你原是个书生,弄到现在靠砍柴为生,也该知道读书无用,为何至今仍不觉悟?

还要到处吟唱,惹人心烦。

再这样下去,我非要饿死在阴沟里了!

”接着又大哭大叫,闹得不成个样子,朱买臣只好答应离婚。

转眼之间,又过了几年,朱买臣快五十岁了。

有一次,会稽郡有一位太守要到长安去,朱买臣便以运卒的名义跟了去。

到了长安以后,朱买臣抓住一个机会,见到了汉武帝。

汉武帝很赏识他在《春秋》、《楚辞》方面的见解,派他做中大夫。

以后,他又上了一个对付东越的报告,汉武帝十分高兴,派他回会稽当太守,并且笑着说:

“富贵不回故乡,就如同穿了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走,太可惜了,你如今可以衣锦荣归。

当年被人瞧不起的樵夫,如今可神气了!

乡民们夹道欢迎,争看新太守的风采。

他远远看到人丛中有一个女子,正是他的前妻,便把她叫来。

这时候,他的前妻真是懊悔到了极点,尤其朱买臣娶了新妻子,穿的是漂亮的新衣服,吃的是山珍海味,她觉得都该是自己的享受。

最后她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厚着脸皮要求朱买臣再收留她。

朱买臣叫人把一盆水泼到地上,对她说:

“你能把水再收回盆子里,我们便可以再做夫妻。

他的前妻听了之后,“哇”的一声哭着跑了,不久便上吊自尽了。

sūlǎoquán,èrshíqī.shǐfāfèn,dúshūjí.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解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分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学问都很高,文章也都写得很好。

被后人合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位人物。

大器晚成苏老泉

苏洵少时不好读书,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遍游青城山、峨眉山。

    19岁时娶程氏为妻,娶妻生子的他,并没改掉游手好闲的恶习。

25岁那年,他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

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有一次他哥苏涣有意问道:

“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

这时他才觉得自己再不能这样,必须发愤读书,这一年他27岁。

“二十七,始发愤”于是谢绝他平时的朋友,闭户苦读。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

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回到家里,悉焚平时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只是屡试不第。

    仁宗嘉祐元年,47岁的苏洵带22篇手稿和二个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51岁时经韩琦荐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bǐjìlǎo,yóuhuǐchí.ěrxiǎoshēng,yízǎosī.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解读〗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

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

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ruòliánghào,bāshíèr.duìdàting,kuíduōshì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解读〗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的志愿,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做,是一定会成功的。

年轻人应首先立下志愿,失败了不要气馁,仍坚持努力、百折不回是一定会成功的。

bǐjìchéng,zhòngchēngyì.ěrxiǎoshēng,yílìzhì.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

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解读〗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为强大。

你要使自己变为一个强者吗?

那么你就要立定志向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

光明的前途也会属于你。

yíngbāsuì,néngyǒngshī.mìqīsuì,néngfùqí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

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解读〗祖莹和李泌两人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这和他们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但只是聪明而不学习终究还成不了才。

祖莹和李泌学习非常刻苦,每天几乎是手不释卷。

已经把读书看成是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祖莹偷读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郡遒县人。

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

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

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

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

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

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

“这个孩子的才能,是所有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主讲。

学生们都聚集来听。

祖莹在夜里读太过疲倦,不知道天亮了。

老师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他却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去听课。

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

祖莹讲完之后,孝怡因为对他感到惊异,就向博士说这件事,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

后来高祖听说这件事,召他入宫,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并且陈述大概意思。

(祖莹成功做到了,)皇帝称赞并赏赐了他。

(再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太学学士。

bǐyǐngwù,rénchēngqí.ěryòuxué,dāngxiàozhī.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解读〗虽然祖莹和李泌从小就特别聪明,但是如果不知努力,聪明反而会被聪明误的。

所以我们现在求学,也应该效法他们,除了运用聪明才智外,更要努力用功求进步,才能有所作为。

càiwénjī,néngbiànqín.xièdàoyùn,néngyǒngyín.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

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解读〗在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孩子要读书学艺是非常困难的,蔡文姬和谢道韫两人都是女子,可以想见她们在当时学习是多么不容易。

bǐnǚzǐ,qiěcōngmǐn.ěrnánzǐ,dāngzìjǐng.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解释】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解读〗当然,现在男女平等了,女孩子也能上学读书,这是社会的进步。

而我们更应该珍惜社会给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无论男孩、女孩都应刻苦努力,多学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蔡文姬辨琴

蔡琰(公元174~?

),字文姬,东汉陈留(今河南杞县南)人,父亲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

蔡文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知识渊博,通音律.她6岁辨弦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传颂。

文姬小时聪慧过人,一天深夜,她被铿锵有力的琴声吵醒了,便侧耳谛听起來.原來文姬的父亲蔡邕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和整理古代经典书籍方面,平时常常写作到深夜.他是用弹奏乐器來减轻自己过度的精神疲劳,以便在片刻休息之后继续写作.忽然,“嘣”的一声响,父亲弹奏的琴弦断了一根.小文姬为了在父亲面前显露一手,便向书房里的父亲大声喊:

“我猜您弹断的是第二根弦,对不对?

”蔡邕大吃一惊,問:

“我儿怎么还没睡觉?

你再猜猜我又弹断的是第几根?

”父亲想试试女儿的判断力,便又拨断了一根弦。

小文姬听后大声說:

“又断的一定是第四根弦,对不对?

”“对,对!

父亲高兴极了,又問:

“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小文姬很不以为然地說:

“哪里是猜的?

7根琴弦我都能听出來.你信不信?

“信,信!

”父亲說,“你真聪明,6岁就有這么好的乐感.只要努力,你將來一定能成个大音乐家!

小文姬說:

“古代的季札听琴,能判断国家的兴亡;师旷听琴能断定国家就要打仗,我一定要像他們一样。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文姬从此便进一步投入到勤学苦练中,后來真的成了七弦琴高手。

东汉末年政治动乱。

不久,匈奴大举入侵中原,文姬不幸被掠到北国,在大草原上熬过了几度春秋。

她思念故国亲人,总是用深沉的七弦琴音排遣内心的忧郁。

后來曹操当上了汉丞相,想让她继续整理其父亲生前没有完成的古文典籍,他用重金从匈奴赎回了文姬。

蔡文姬在回归途中,创作了悲切深沉的《胡笳十八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流芳万代。

Tángliúyàn,fāngqīsuì.j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