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929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97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docx

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修改稿

 

普通高中

历史课程标准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送审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

 

2017年2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1

(一)课程性质/1

(二)基本理念/2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3

(一)学科核心素养/3

(二)课程目标/4

 

三、课程结构........................................................................6

(一)设计依据/6

(二)结构/7

(三)学分与选课/8

 

四、课程内容........................................................................9

(一)必修课程/9

《中外历史纲要》

(二)选修Ⅰ课程/17

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三)选修Ⅱ课程/26

模块1:

《史学入门》

模块2:

《史料研读》

 

五、学业质量标准..............................................................33

(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33

(二)水平说明/35

 

六、实施建议......................................................................36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6

(二)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45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49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52

 

附录A:

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55

 

附录B:

教学与评价案例..................................................57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

探寻历史真相,体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二)基本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追求。

 

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

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

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

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5.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

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学分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等,既要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

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课程内容不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

在充分吸取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意解决新问题,使课程结构的设计更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结构

 

1.课程的类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

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课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修课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

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要》。

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

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选修Ⅰ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上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历史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

本课程标准提供的

《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可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

这两个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

 

2.课程的关联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考虑到以下课程之间的关联:

(1)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关联。

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梯度,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高中历史三类课程的关联。

历史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

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历史选修Ⅰ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从三个主要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历史选修Ⅱ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史学专业基础。

通过这三类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3)与其他高中课程的关联。

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学分与选课

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课,4学分,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

历史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在修完必修课后,由学生自主选修。

历史选修Ⅱ课程是校本课程,由学生自主选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选课,并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学生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中外历史纲要

【内容标准】

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本课程共有25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上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

 

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出现的背景。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

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了解唐后期至两宋时期的重要改革,以及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7.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1.8.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9.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通过了解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10.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1.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12.人民解放战争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1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15.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意义;通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16.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1.17.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1.18.大航海时代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1.19.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1.20.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1.2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1.22.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23.改变国际秩序的两次世界大战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24.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25.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教学提示】

1.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

 

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时,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专题的探讨和认识。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及作用、影响等。

4.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例1

活动主题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活动目标

1.深入认识16世纪中国航海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世界背景。

2.综合利用文献、地图、水下考古等历史资料,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国家航海活动的性质和作用。

3.重新认识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深刻理解中外海上贸易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活动过程

1.从明代小说(如“三言”)中寻找白银在中国普遍流通的描写,再现使用白银进行买卖的情境;通过中外文献、考古资料等,了解白银来自美洲并用以大量购买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史实,以及白银普遍流通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运用中外历史地图,知道欧洲商船从美洲到达东南亚及中国,以及中国商船到达东南亚各国和日本的航行路线,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知道中国商船的规模及主要货物。

 

3.对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教师讲授、

学生主题报告会、图片展览等不同形式,对这一时期的倭寇事件、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变化或张居正改革等问题进行研判。

活动说明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与世界的海上贸易活动,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以加强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体现了新视野带来的对史料的新发现和对传统历史问题的新解释,贯穿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重视。

 

例2

活动主题“老兵”的故事活动目标

1.寻找战争时期的“老兵”,了解他们的事迹,并尝试从历史当事者的角度看历史。

2.通过查找材料、走访“老兵”的后人等方式,对历史有具体、深入的理解,提高搜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