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5993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战故事读后感.docx

抗战故事读后感

抗战故事读后感

第1篇:

抗战英雄故事读后感

抗战英雄故事读后感

篇1:

抗战英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这篇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杨靖宇曾经五次被捕入狱,屡受苦刑,坚贞不屈。

1939年在东北地区反“讨伐”作战中,他率警卫旅转战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五昼夜。

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棉絮或树皮。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当敌人将杨靖宇割头刨腹后,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

杨靖宇,革命的战士、人民的英雄,他的革命精神、抗日精神还有保家卫国的精神是千古不朽的,是抗日事业中的一段抹不掉的记忆,就如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中的一样: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一个对人民,对国家,对事业有贡献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活在我们心中,活在这个十三亿人口的心中。

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国家的财产,不惜以“头颅不惜抛弃,鲜血可喷洒”的意志为抗日战争努力奋斗。

五次被抓捕,受尽各种酷刑,他就是不屈服,不向日本鬼子低头。

在一次任务中,他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五昼夜,可是在这漫长的五天里,他又是怎么生活下来的呢?

渴了就从地上抓一把雪吃;饿了,就把树上的树皮扯下来吃,没有树,他就把棉絮或枯草一口吞下。

他就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艰苦战斗,最后被残忍的敌人割头刨腹的时候,胃里只有树皮和枯草,没有一粒粮食的踪迹,谁看到这一幕后不会泪流涕下,泪流不止呢?

抗日英雄杨靖宇,我们永远记住你!

篇2:

抗战英雄故事读后感

翻开《抗日英雄小故事》这本书,妈妈给我念了吉鸿昌、姚子青、高志航等一批英雄的故事,但最让我感动和学习的是小英雄夏秋生。

1937年8月13日,日本开始攻占上海,11月松江地区沦陷,松江杨家桥小学(现在是中山小学)学生夏秋生目睹日寇烧杀抢掠、鱼肉百姓的暴行,眼看城破屋塌、家毁人亡的惨状,他悲痛万分,在松江方塔壁上写下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面对敌人的屠刀,夏秋生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夏秋生牺牲时只有12岁,为了纪念这位小英雄,在中山小学树立了夏秋生雕像。

有机会我一定让妈妈带我去瞻仰夏秋生的雕像,为他献上一束花。

我知道我有娇气、爱哭的弱点,我要向夏秋生学习,学习他临危不惧和大义凛然,克服自己的弱点,做一名坚强勇敢的孩子。

以史为鉴,我们要牢记祖国妈妈曾经经受的凌辱和创伤,维护世界和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篇3:

抗战英雄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

《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

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

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

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

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

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

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

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

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

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第2篇:

抗战故事读后感100字

抗战故事读后感100字

为了这胜利的日子,有多少人在国旗下前赴后继,有多少人在国歌声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

抗战故事读后感100字

周末,我读了《抗日英雄小故事》一书,增添了不少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使我更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我军英勇抗战的事迹.我最为感动,最敬仰的英雄是杨靖宇将军!

1940年2月23日,人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倒下了.一群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蜂拥而上,割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腹部,可是当敌人面对杨靖宇将军的尸体时,完全骇然了,空荡荡的肠胃里,没有一丁点儿的食物.支撑着这位钢铁战士的竟然只是一些枯草,树皮和棉絮!

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热泪盈眶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率领直属部队的少部分同志在联系大部队的途中被叛徒告密,陷入日寇的重重包围之中.杨靖宇将军带领部队左冲右突,日夜抗战,始终没有甩开敌人.为了保护有生力量,杨靖宇将军决定只留下两名警卫员跟随自己,利用自己吸引敌人的注意,让在突围中受伤的战士转移.几天后,杨靖宇将军身边仅有的两个警卫员也在下山寻粮途中被敌人发现,相继遇害.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昼夜.鬼子劝杨靖宇将军投降,可杨靖宇高声喊道:

”共产党员宁死不降!

为革命牺牲没有什么可惜!

”日本鬼子恼羞成怒,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火力朝杨靖宇疯狂扫射,但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将军不幸中弹牺牲”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灭.”杨靖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抗日英雄小故事》,将激励我更加认真地读书,更加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为抗日战争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永远!

抗战故事读后感100字

保定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具有悠久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在保定这块热土上,曾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成为保定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保定作为对敌作战的主战场和指挥中心,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保定是中国北方革命的发源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端于保定;保定的抗战文化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地道战、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以及众多的革命纪念地,反映了保定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这里有以人民战争闻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有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阜平城南庄革命纪念馆、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等等。

保定境内的黄土岭战役、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平原游击队、战后武工队等事件名扬中外。

同时,保定还培育了以著名作家孙犁“荷花淀”派为代表的保定作家群。

“荷花淀”、“红旗谱”、“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烈火金刚”、“风云初纪”、“新儿女英雄传”等一批著名电影、文学作品都让保定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迹。

抗战故事读后感100字

我读了《抗日小英雄王朴》,故事里讲了王朴作为一名儿童团团长,为了不给日本人泄露秘密,被日本人杀害,为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只有14岁。

读完后,我真是幸运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有安定的生活环境,还能够学习文化知识,我要珍惜这一切,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再不受别国欺负。

抗战故事读后感100字

一天,我看了一篇《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生动也很感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王二小带领鬼子朝八路军已设好的埋伏那儿走去,王二小被敌人的刺刀扎进了身体里,英勇牺牲了。

王二小的牺牲让八路军转为了动力,终于,消灭了敌军。

虽然已经把敌人消灭,可是王二小牺牲的太不是时候了,他让村民们和八路军很难过。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二小牺牲了后的那副场景。

鬼子的小队长把王二小带上山坡,王二小像落叶一样落了下来,所有落叶也落了下来。

他的鲜血染红了花草树木,太阳也像被他染红了,整个天空像王二小的鲜血,比朝霞还要红。

老百姓、村民们、八路军以及世界上所有正义的人都一定会记住王二小这个名字。

王二小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假如我们遇到了困难,一定要冷静,克服困难,不要让这困难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第3篇:

抗战英雄故事

抗战英雄故事

2021级3班王熙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这句名言赞美了抗战英雄。

现在的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祖国的抗战英雄给的。

自古有许多抗战英雄,他们英年早逝,只为换取国家人民的幸福,他们是我们的骄傲。

抗日英雄、民族英雄、抗美援朝英雄,在我们的脑海中一一出现。

抗日英雄杨靖宇,1905年出生。

1939年秋,敌人为能早日抓到杨靖宇,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队实行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

杨靖宇充分发挥他的指挥才能,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围攻,但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我方无粮食弹药补充,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吞咽身上的棉絮,饥困交加,难再力战。

杨靖宇不得不决定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以保存实力,待机重新集结。

敌人发现了杨靖宇,而且就他一个人。

几个敌兵追了过来。

杨靖宇拔出两只手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倒下一大片。

蜂拥的敌人将杨靖宇围了上来。

杨靖宇的左手受伤了,他从棉衣上撕下布条包扎伤口,敌兵拥上来。

杨靖宇狠狠地向敌人射击,几个敌兵又倒下来。

可是,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

杨靖宇身靠一棵大树,举起了手枪,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

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

还有我们记忆深刻的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出生。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日本鬼子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

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年仅13岁。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1931年出生。

上甘岭战役开始夜晚,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敌人。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

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还有革命战士邱少云,1926年出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战争,是不停的硝烟;和平,是百姓的向往。

我们的幸福是英雄们给的。

几十年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上着历史课程却不以为意他们认为那些离他们很远,历史只是拿来掺读的,在后来1世纪过去了,这是的人们彻底遗忘了祖先的叮嘱,不可忘记历史,不可让历史重演,同时和平安逸的生活让人们更加贪婪起来!

抗战英雄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第4篇:

抗战小故事

1、“抗战小英雄”王璞

1943年春天,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大扫荡。

王璞的家——完县野场村,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就成了日军的重点目标。

5月7日,因汉奸告密,日军突然包围了躲藏着200多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上架起了机枪,威逼群众说出八路军的枪支、弹药、粮食与服装的埋藏地点。

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怒视敌人,始终没有人出声。

恼羞成怒的敌人以对天鸣枪相威胁,惊慌的人群也开始骚动;而年仅14岁的王璞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他把周围的8个孩子拉得更紧,低声鼓励大家,不要理睬敌人。

日军又用温和的腔调说:

“谁说出八路军的粮食、弹药藏在哪里,就放了谁。

”此时的王璞已无法压住满腔怒火,他痛骂汉奸,并高声对人们说:

“大家要记住抗日公约,就是死也不能说。

”几个孩子也跟着大喊:

“死也不能说”,人群中也发出了齐声呐喊:

“死也不能说!

”穷凶极恶的日军举起指挥刀狂喊:

“统统给我杀掉。

”三挺机枪同时向人群喷出罪恶的火舌,小王璞与母亲及128名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王璞这位年仅14岁的英雄少年,为抗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后来被授予“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

他的勇气、志气和骨气仍然为后人所称颂。

2、《一封鸡毛信》的故事

海娃是一个儿童团团长。

有一天,爸爸叫他把一封粘着三根鸡毛的信送到三王村,爸爸对海娃说:

“海娃,在明天天黑之前一定要送到呀,千万不要落到鬼子手里呀!

”海娃听了,对爸爸说:

“保证完成任务!

”说完,便赶着羊向三王村急急地跑去。

路上,海娃看见远处有一队鬼子向他走来,海娃心想:

怎么办?

把鸡毛信藏在哪儿呢?

可不能让鬼子发现鸡毛信!

突然,海娃看见领头的羊那又大又粗的尾巴,心里冒出了一个好主意:

把信绑在羊尾巴底下,这样鬼子肯定不容易发现。

于是,他飞快地把信藏到了羊尾巴下。

鬼子来到了跟前,大声问:

“干什么的?

”海娃装出很害怕的样子说:

“放羊的。

”鬼子不相信,就搜查海娃的身,鬼子东摸摸,西摸摸,只摸到了一个大地瓜,鬼子问:

“你的,认不认识三王村?

”海娃本来想说不认识,又一想:

不如把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包围圈。

于是,他就又装着害怕的样子,小声说:

“认识”。

鬼子一听,高兴极了,说:

“你的,带路!

”通往三王村的路由两条,一条是小路,一条是羊道。

羊道那头就是八路军的包围圈。

海娃赶着头羊在羊道上飞奔,羊道太难走了,鬼子便让他走的慢点,可海娃不听还是飞快地奔跑,把鬼子落在岩石后面,眼看就要进三王村的包围圈了,他便高声呼叫:

“快打鬼子,鬼子来了!

”八路军听见了,赶紧向鬼子射击。

鬼子知道上当了,向海娃射出了一排排子弹。

不好,一颗子弹打到了海娃的腿上,他昏倒了。

幸好,八路军人多,把这些鬼子打死的打死,打跑的打跑。

一个八路军把海娃救了起来,海娃嘴里不停地说:

“羊尾巴下面有鸡毛信,鸡毛信在羊尾巴下面。

说罢便昏过去了。

八路军取出羊尾巴下的鸡毛信,得到了重要的情报。

他们都夸海娃是个聪明勇敢的好孩子

3、刘胡兰的故事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讲故事的题目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32年10月8日,在山西省文水县降生了一个不平凡的农家女孩儿,她就是刘胡兰。

1947年1月12日,这是云周西村人民难忘的一天,这天早上,刘胡兰早早起来,准备着转移上山,就在这时,几个敌人发现了刘胡兰扑上来要抓她,刘胡兰大声喝道:

“闪开,我自己会走。

”她昂首挺胸向大庙走去。

审问刘胡兰的军官见刘胡兰是被捕的人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就妄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他沉着脸问道:

“你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

“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你给八路军干过什么事?

”“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干过。

”“那么你们村长是谁杀的?

”“不知道。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

”那军官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再也沉不住气了:

“你,你,你就什么也不知道?

”刘胡兰镇静地回答: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军官刚想发作,突然,贼眼一转,威胁着说:

“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知道自己被叛徒出卖,她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以后你还会为共产党办事不?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军官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他奸笑着哄骗说:

“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

”刘胡兰轻蔑地说:

“给我一块金地也不自白。

”军官收起阴险的笑睑,敲起桌子嚎叫:

“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逼进一步,斩钉截铁地说:

“怕死不当共产党!

”他们妄图用血腥的屠杀逼迫刘胡兰投降。

敌人先后将6位革命同志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

军官指着6位烈士的遗体向刘胡兰嚎叫;“你看见了吧,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

”刘胡兰怒不可遏,痛斥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

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刘胡兰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15岁的刘胡兰壮烈牺牲了。

毛主席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

4、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

当时,七连奉命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

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战斗进行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

走哪条路呢?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

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这时候班长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里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

“同志们!

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班长“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掷向敌人。

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跳下悬崖。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5、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出生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的贫穷人家,在家中排行老二,原名王禾,据说父亲起名原意是希望他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

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早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当地老乡称狼牙沟的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

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

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二小忽然想起来,为了粉碎鬼子这次进攻,涞源抗日政府已将20多名伤员和粮食转移到阜平去了,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

二小冷静地想了想,他要把鬼子引进我们的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打定主意之后,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让鬼子们发现自己。

正在山谷里瞎撞的鬼子兵一见到二小,连忙把他从山坡上抓来问路。

二小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前边带路。

王二小把鬼子引向了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

其实这是一条死路,翻过巨石就到了路的尽头,一挂瀑布从山崖上落下。

六十年前这两旁的坡顶上就埋伏着我们的部队,监视着脚下山谷里的动静。

二小带着鬼子走到了这里,四下里却出奇地安静,没有一点风吹草动,难道我们的人马没有发现?

二小心中着急起来,眼看着鬼子全部进了山谷,再不打就来不及了。

其实,他们一进山谷就被我们埋伏的人马发现了,而且一下子就明白了二小的用心。

可是这样一来却让我们的部队左右为难了,一时不敢下手。

这时候,二小向着两旁的山头高喊了起来:

“八路军叔叔,我把鬼子引进来了,你们快开枪狠狠的打呀„„”

鬼子一下傻了眼,直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

二小想趁敌人惊魂未定的时候向灌木林跑去,这时,鬼子军官朝他举起了洋刀,第一刀削去了王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第二刀刺向了王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在那块巨石上。

就在此时,山头上的部队枪炮声四起,前后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就把这些敌人全部消灭了。

王二小和另外两名八路军战士在这次战斗中受了重伤,部队将他们护送到刘家庄,但是因为他们伤势太重,三个人先后去世,永远长眠在了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6、小兵张嘎的故事

第5篇:

抗战小故事

战役背景1941年11月,日寇调动5万余兵力向我浙江温州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我高楼区抗日根据地。

29日,我机关数千人误入敌“清剿”包围圈内。

30日凌晨开始,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向我转移到大青山地区的军民发起攻击。

沿公路到达位于高楼镇的山脚下,在胜利突围纪念碑前听党史办同志讲述当时的战争场景;沿山而上,探寻战争足迹;在辛锐牺牲地缅怀她的事迹;最后来到转山顶村,找寻当初救助抗日战士的当地村民。

校长指挥我们打突围”

“敌人密集的子弹打在我们身边的石头上啪啪乱炸。

看到首长们和机关人员都转移了,我们就边打边向西撤。

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

当敌人靠近的时候,我们就拼上几个手榴弹,等敌人卧倒时再向后撤。

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提起当时战争的场景,今年82岁高龄的刘钢老人仍觉历历在目。

参加过大青山突围战斗又在我市工作的而今仍然健在的仅有两位老人,刘钢是其中的一位,目前在临沂军分区第二干休所休养。

大青山突围战斗发生时,他才18岁,是抗大一分校侦察队尖兵班的副班长。

想起当初,刘老仍然记忆犹新:

“大青山战斗是1941年11月30日拂晓首先在大青山西北角的胡家庄、大古台北山上打响的。

抗大一分校校部和五大队就驻在这一带。

校首长迅速派出部队阻击,并组织机关向大青山方向转移。

当我们转移到大青山西侧的南涝坑时,又发现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机关以及《大众日报社》、还有医院等几千人也隐蔽在那里。

这时胡家庄、大古台已被敌人占领,并在我们后边尾追上来,大青山东北方向也发现敌人。

这样东面、北面都有日本鬼子,我们又侦察到南边由石岚方向来了一股敌人,以三路纵队快速向大青山接近。

三面被围,校长周纯全等首长决定立即越过沙河向洋山(今为费县塔山)方向撤退。

据刘老回忆,当时整个战场人多单位多,周纯全一边组织指挥战斗,一边组织机关人员撤退。

但当大部队向西撤到李行沟时,南面的敌人占领了梧桐沟及上方的山头,一挺轻机枪居高临下向突围人群疯狂地扫射;北边,由胡庄家、大古台方向上来的鬼子占领了李行沟北边的小山头,一挺重机枪向下扫射,南北两挺机枪夹击,把李行沟西口完全卡住了。

这时敌人已从四面包围上来,大青山下硝烟弥漫,枪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