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5994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要求

2.根据考纲要求,找出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用规律指导正确答题

知识梳理:

一、考纲分析

1.近几年来课标全国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具有以下特点:

(1)文本为议论文性质,人文色彩强烈,内容厚重,向时评、文、史、哲类跨越。

近几

年文本内容涉及时评(2017年全国卷2套)、历史学(2016年)、经济学(2015年)、美学(2014

年)、文献学(2013年)等。

(2)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

容要点,论证分析以及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

2.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下规律: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

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时评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2017

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

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

二、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

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

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

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

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

来迷惑考生。

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

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

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

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把肯定说成否定,

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

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

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

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

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三、微察病理

论述类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

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

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

真甄别。

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

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四、案例分析

(2017高考全国卷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

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

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

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

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

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

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

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

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

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

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

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

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

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

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

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D[解析]

A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

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

B项,实际上就

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

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

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

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

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

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C[解析]

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

们当代人⋯⋯,可见的立足点是当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B[解析]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

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

那么后代的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

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

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

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

的判断和选择。

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

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

干要求。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

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

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表明的写作目的、

观点态度的句子;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

子;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

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一定要在

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2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

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

着起承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

可以说,抓

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

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

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

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

文去找相

关的信息。

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在抓住句子管辖

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

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

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

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

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

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写作

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原因(根据)的一项是

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1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

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2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3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

项的虚假信息。

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

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

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

文章思路,指的是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

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

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

从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

系。

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

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

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

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

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

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

思想观点,即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

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

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概括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归纳概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1步,统观全文

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

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

第2步,分析题干

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

第3步,对应验证

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

围,然后仔细取舍。

考点6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

析概括,分辨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分析观点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观点题,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辨析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

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2步,查找评论文字

概括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

隐含着的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B、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

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

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

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

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

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

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

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

(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

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

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

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

(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

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

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

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

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

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命题者故意

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

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

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只有⋯⋯才充分条件:

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

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

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

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

等方法扩大、缩小或移概念。

解题对策:

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

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

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

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上下文,弄清指代

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

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

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

与理解。

【高考真题】

(2017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

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

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

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

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

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

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

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

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

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

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型同步。

瓷器的

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

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

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

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

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型时期。

正是中

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

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型。

A[解析]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

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

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

C项,明代社会

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

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

D项,从

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型错误。

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

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型的推动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