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6471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docx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第一篇:

总规篇

 

第一章规划地背景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

上旺村位于富盛镇西北部,距富盛镇中心约5公里,东与上虞市接壤,南与红山村相连,西与倪家溇村毗邻,北濒青马村,面积4.89平方公里,由原上旺自然村和岩里自然村组成。

南北向交通干道西上线经过村域,交通较为便利。

1.1.2气候

上旺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主导风向以NNN、NNE为主,平均风速3.1—3.2米/秒,年平均气温16.5度,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615.85毫米,地面水质符合GB3838—2002二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一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符合GB3096—93二类标准。

1.1.3地形地貌

上旺村地处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活动带,四周环山,海拔在10-747米不等,山系全部属于仙霞山系之一的会嵇山脉.

境内南部山脉连绵,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以山岭地貌为主.域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岩里村更是以“世外桃源”闻名。

1.1.4水文

上旺村溪流均属小禹江水系,源于会嵇山,流经南部低山丘陵区,汇集成南、北两大支流,两溪经禹王庙附近汇集成小禹江,经上虞汤浦入曹娥江。

1.1.5植被

上旺村植被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5%。

林相结构较单一,由高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等结构所组成。

群落类型主要由常绿阔叶林,常绿灌丛、落叶灌丛、草本和竹林等类型。

常绿阔叶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山体上,主要由青冈栎、甜槠、苦槠所组成.;常绿灌丛以马银花、柃林属灌丛为主;落叶灌丛以茅栗、栎类、山胡椒、映山红、箬竹灌丛为主;革本以禾草丛和杂草丛为主;人工植被主要为茶园和果园。

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上有马尾松、杉木、银杏和竹林。

在溪谷坡麓地带,竹林分布很广,盛产竹笋。

1.2社会经济条件

上旺村支部、村委通过体制转换和发扬老一辈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改造茶叶品种,制作名优茶,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建立了名优茶市场,增加茶农的销售渠道,成为茶叶生产专业村。

对竹山进行四季笋山的改造,使岩里自然村的竹笋收入不断提高。

同时利用本地资源,创办山里凤竹制品加工厂,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并且支持和鼓励村民创办个、私家庭工业,招商引资,使上旺的经济有一个新的开端。

全村现有纺织、手套、服装、茶叶为主的16家企业。

销售额达到了3000万元。

村民收入提高较快,目前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村级资产达450万元。

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修建生活用水塘,安装路灯,小型集中厕所,改建农灌渠道,创办文化娱乐活动室,成立义务清扫队等等,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村社会综合治理和村民自治能力的进程。

为了适应时代步伐和村民需求,投入资金创建了县级文明村、卫生村、社会综合治理示范村和市级体育特色村。

同时继续实行村民退休制度,农业补助改革,农灌机械分管制度,义务清扫制度,山林统一管理制度,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加大力度搞好村内绿化建设,力争县级生态村创建,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续写“上旺精神”,再谱上旺新篇章。

1.3交通条件

上旺交通便利,基本形成了村村通公交,交通便捷。

等级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达0.74公里,“平陶二级”公路、西上公路穿境而过,沪甬铁路、104国道紧挨村域,离萧山机场60公里,直通宁波港、上海港的大运河有内江相连。

全村通讯畅通,电力设施齐全。

现有上旺---岩里村的村级道路路面较窄,只可单向通行中巴车,双向通行困难。

1.4、人文历史

解放前,上旺原为上王,由多个姓氏组成,岩里自然村大多数姓氏姓许。

上旺曾是四周环山的一条溪,荒山秃岭无粮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的过路凉亭苦上王。

解放后,村庄巨变,五十年代的上旺村民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治理穷山恶水,改溪造田,开荒种茶,改造环境。

使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提高,那时人们在“王”字边加了一个“日”字,使其更加兴旺。

六七十年代,上旺人拆旧建新房,移房造田,植树造林。

茶叶产量从原来的90担增加到3200担,成为以茶叶生产为主,粮、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新上旺。

户户住集体新房,成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七十年代末,创办了上旺丝织厂和茶叶精制厂企业,开始从农业逐步向工业之路发展。

曾受国务院嘉奖,称之为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时代新农村,曾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参观指导。

1.5旅游发展现状

1.5.1社会背景

绍兴多方位打造“稽山鉴水”这一旅游品牌,将整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与浙江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相结合,全面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重点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实现从单一的赶场式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旅游转变,实现由人文历史遗迹向历史文化名城与生态名城并重的转变。

在绍兴县“十一五”规划中将绍兴县南部山区规划为休闲乡村旅游模式,在全县培育5个不同的生态旅游示范村中富盛镇就占据两个:

上旺村和倪家娄村。

而在20个乡村休闲旅游基地中将富盛镇定位为生态史林农业观光园。

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重实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将传统农家乐提升为乡村休闲游,把原本相对独立的资源点联合,整体提升为一个旅游区,通过申报国家级或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承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节庆,把绍兴县南部山区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区,推动绍兴县乃至绍兴市的乡村游的高起点发展。

在绍兴县现有的旅游模式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

产品单一,规模偏小,现有的旅游产品中以人文景观为主,休闲度假与参与性强的自然旅游区较少,因此,为了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发展多种旅游产品和模式,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南部休闲乡村旅游产业将不失为明智之举,从而将上旺村乡村旅游成为整个绍兴县、市的延伸和补充,成为观光休闲旅游的综合接待区域。

1.5.2客观条件(红色历史资源、绿色生态环境)

绍兴历史文化氛围浓厚,但是将历史文化与生态休闲相结合的地区并不多,而上旺村,这个已经淹没在时代潮流中的小山村,却有着一段惊天动地的辉煌历史。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又将上旺村推入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舞台中央,发挥上旺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将乡村休闲旅游轰轰烈烈得展开。

上旺村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用“八把锄头创大业”的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将穷山恶水,贫瘠荒凉之地发展成为“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的富裕之地。

当时的上旺村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兵和典范,令国内外为之瞩目,为之惊叹。

据亲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村民说,当时有86个国家的领导人前来参观,一天最多接待过1万人,曾是中国华西村的老大哥。

这样的风浪需要怎样的乡村才能承受,这样的荣耀是怎样一个乡村得以获取。

地下水库、十三排、接待站、知青点等等,这些历史的遗迹,这些辉煌的象征,这些时代的印证都仍然挺立着,诉说着上旺的辉煌与富足。

这个“江南大寨”值得我们追忆和细细品味、全新感受。

这段红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荣耀和自豪,这段曾经的创造也荫蔽着子孙后代。

在历史洪流中消退过后,剩下满山的绿树,满坡的茶山竹园。

在这里触摸和亲历历史遗迹的同时,这些绿色的资源给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带来一份安宁,一份平静。

而岩里这个被称之为“世外桃源”,其山之秀美,其水之灵动,其境之安宁,将这里幻化成一片修身养性之地,疗养度假胜地、休闲体验佳地。

上旺村将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完美的糅合,观光赏景:

自然、文化的、历史的都凝聚一地;休闲度假:

体验的、玩味的、宿居的都汇集一处。

这样的结合,使得上旺村的乡村旅游拥有自己的特色,拥有与众不同的体验。

1.5.3主观条件(各级领导重视、村民创富愿望、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将上旺村作为绍兴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领先者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在这个曾经辉煌一时,曾经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上级领导希望能够发挥它在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同样也能创造一片灿烂。

因此,各级各部门都对上旺的乡村旅游非常重视。

改革开放的潮流之下,集体主义模式的滞后性,使得上旺村在现在逐渐没落和隐退,村民现在仍然住在80年代建造的十三排之中,村里的各种企业也是比较滞后,因此,村民拥有强烈的愿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将农民收入,有效的利用村中的闲置劳动力,发挥劳动精神,共同创富。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值得追崇的“上旺精神”“创业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下仍然值得推崇和敬仰。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自私自利的社会中需要发扬这些传统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精神支柱,作为新农村建设之风。

因此,将上旺村发展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典范,引领绍兴县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整个富盛镇和绍兴县南部山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区块的建设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上旺村的资源优势、人脉优势,重点打造独特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

 

第二章规划总纲

 

2.1规划范围

上旺行政村,包括上旺和岩里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的。

面积4.89平方公里。

 

2.2规划依据

(1)《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17775-2003)

(3)《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浙江省旅游区管理条例》;

(6)《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

(7)《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

(8)《浙江省绍兴县旅游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2006-2010);

(9)《绍兴县富盛镇建设总体规划》。

 

2.3规划期限

本案规划期限为2007年-2016年,共计10年,分二期实施:

一期(2007年-2010年),基础建设时期,即主要旅游休闲观光点的整修与建设时期

二期(2010年-2016年),重点发展时期,即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到位,投入使用,系统完善与持续发展期,持续完善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2.4规划原则

2.4.1整体统筹与重点开发相结合原则

凡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发展乡村旅游也应遵循这个原则,上旺村的乡村旅游要与整个绍兴县、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相一致,统筹规划,重点开发,将各个旅游点进行整合。

在全局的立场上,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乡村旅游。

并且在乡村旅游实施的过程中要先重点发展几家,培育经营和市场基础,根据情况展开。

统观全村资源,具体分析,争取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效益。

2.4.2公众参与性原则

凡事都不是单个独立的个体所能完成的,都需要有大众的参与。

上旺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大力扶持,也需要村民自发自主的参与,发挥公众力量,继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2.4.3市场导向原则

任何产业的发展最终都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行情做出选择和调整。

那么,上旺的乡村旅游也要适时适地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不至于被淘汰和淹没。

2.4.4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和环境容量限度,就必须要树立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原则.通过生态与人文有机结合、原生态与理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5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上旺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适度超前原则,对散客、家庭、自驾车旅游需求理念进行科学分析,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才能更大程度的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可操作才能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获益。

2.5规划使命

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上旺村,它曾经有过的辉煌见证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迁,更体现了老一辈人献身农业经济发展的艰苦奋斗之路。

历史上有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到过上旺,国家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许多都到过上旺。

目前,我们正进入一个结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正进入一个以民生与和谐为主题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借鉴与超越。

应该说,上旺人八把锄头创大业的精神风范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旨在通过对上旺村开荒创业精神的深度挖掘,在使其具有乡村休闲旅游功能的前提下,使其同时承载精神凝聚、爱国主义教育和农业科学普及等新的功能,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上旺村新的成长型业务板块,从而能更有效的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所赋予上旺村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环境容量测算

 

3.1旅游产品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能仅从本身的资源角度出发,要高度重视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当前和未来的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趋势来决策旅游产品的开发。

未来旅游市场的需求趋势表现为:

崇尚自然生态、返朴归真,追求个性化、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体现多元化、层次化,呈现散客游、家庭游、自驾车游的趋势,规划根据以上发展趋势来指导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通过自己的“个性”旅游产品开发,形成旅游主导产品和旅游精品,创造“品牌”效应,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进而形成自己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⑴生态旅游发展思路(自然景观线)

岩里未被破坏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是上旺村底色和现实依托。

上旺村要将生态旅游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之中,保护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原生态景观,加强和维护旅游区的生态功能。

围绕自然景观的基础,开发高标准的生态旅游产品,如:

选择合适的地域,建设具有示范性的生态旅游项目。

⑵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历史文化线)

文化是上旺村的底蕴和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也是上旺村区别于其它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形象标志。

保护和挖掘上旺村现有的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文化的展示和创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同步发展。

围绕营造“江南大寨”的目标,以塑造文化旅游形象为工作核心,借由动态与静态两种途径让游客通过各种活动或吸引物来感受或体验其中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强化上旺村的文化旅游。

⑶休闲旅游发展思路(乡村休闲线)

休闲旅游是上旺村发展的突破点和战略抓手。

上旺村要在丰富旅游者体验基础上尊重个体发展和进步,体现社会交往与互动。

根据旅游者和市民在休闲娱乐活动中个体体验与消费层次的差异,以乡村休闲为重点,设计不同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的游客需求。

3.2客源市场分析及定位

3.2.1市场分析

(一)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

⑴旅游者的需求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下降。

现代的旅游者喜欢选择那些独特、奇异、新颖的旅游景点,而且还特别钟情那些具有综合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希望能从一次的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体验性和享受性为一体的多种满足和享受。

⑵追求特色旅游

在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旅游行为方面也表现出对特色旅游的追求,如“民俗旅游”,“探险旅游”、“健康旅游”、“科普旅游”等。

特色旅游的兴起与多样化的需求并不矛盾,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对传统旅游方式的厌倦,是现代旅游市场中旅游者需求多样化的表现。

⑶回归自然,参与意识提高

作为旅游主要客源的城镇居民,长期在喧闹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他们渴望到大自然中体验返朴归真的感受,回归自然成为城市旅游者追求的时尚。

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被动地看与听,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旅游的各项活动里。

⑷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旅游者不在满足于游山玩水,人们越来越追求旅游的文化品位,旅游业向文化层次开发也成为一种趋势。

(二)上旺乡村旅游市场特征探析

上旺村有别于其它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在独特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当年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都曾到上旺参观过,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上旺村对于这些领导有着深刻的纪念意义,能够吸引一些相关领导到此参观,并以此作为上旺村的一个旅游推广优势,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认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山下乡”代表了中国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在这样一个口号的感召下,大批知识青年走出城市,到农村去参加劳动体验。

长三角地区是当初主要知青输出区域,这些知青在农村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很多人都在心里种下了浓郁的知青情结。

上旺村知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将带领这部分旅游团体通过时光隧道,重温当年那段难忘的岁月,对有过知青经历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2.2区域定位

据国内城乡居民出游行为的统计调查显示:

37%的出游者出行范围优先选择在距离城市20公里的城郊范围内,24%的出游者市场分布于20-50公里范围,21%的出游者市场分布于50-500公里范围。

由此可见,有61%的城市出游者首先选择50公里半径内的旅游目的地,有82%的出游者将其出行范围考虑在距居住城市500公里范围之内。

由此散客游、家庭游、自驾车游以及到绍兴旅游观光的游客都成为一个足够大的客源输出市场。

⑴基本客源市场

定位于绍兴县、市及周边的上虞、诸暨、嵊州、新昌等地的城镇居民。

这一市场人群收入水平较高、出游率高。

具有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追求自然享受。

另外一部分是中小学生、政府机关、公司企业等参加素质拓展、培训教育、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等活动的人员。

⑵重点客源市场

寻找良好生态环境与户外体验的绍兴市区及宁波、杭州等周边城市居民的节假日休闲旅游,以及“嵇山鉴水”旅游区的后续市场,与周遍县市形成互补促进,联动发展的旅游格局。

⑶机会客源市场

艺术写生、观光摄影等周边地区艺校学生和爱好者,回忆过往历史的知青,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群,参加培训的学生家长以及一些慕名前来的人。

3.3客源市场规模预测

根据上旺村现在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绍兴县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中的客源市场规模预测,结合绍兴市、绍兴县及周边城市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并考虑到上旺村所在地周边城市的人口规模,以及“嵇山鉴水”国家级旅游区综合开发、国家“东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浙江省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预计上旺村规划期的接待规模如表1-1。

上旺村环境容量

旅游区名称

片区名称

面积(h㎡)

计算指标

容量(人)

上旺乡村旅游区

上旺村

30

50㎡/人

6000

岩里村

25

100㎡/人

2500

合计

8500人

旅游区瞬间游客容量为8500人,日游览时间为8小时,周转系数为2次,旅游区日环境容量为17000人,一年可游时间以300天计,年环境容量为510万人。

 

3.5客源市场规模预测

近年来,绍兴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仅2005年一年,就建成和开放25个休闲农庄为主的乡村休闲基地,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总收入达2.3亿元。

上旺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后将绍兴县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在绍兴县乡村旅游市场中占到5%左右的份额,预计上旺村规划期的接待规模如下表:

上旺村乡村旅游区客源市场规模预测表

规划期限

年均接待游客量

(万人次)

占绍兴县乡村旅游市场规模预测的比重(%)

一期(2007-2010)

2.5

5

二期(2011-2015)

4

4

3.6营销战略规划

3.6.1特色品牌产品与特定客源市场的有机结合

针对特定的细分客源市场,认真进行项目市场的需求调研,树立江南大寨上旺和世外桃园岩里品牌形象,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品牌产品促销活动。

3.6.2与绍兴县总体旅游形象宣传相衔接,注重整体营销

上旺乡村旅游要积极主动与“嵇山鉴水”的绍兴县总体旅游形象相衔接,充分利用绍兴县本身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特色产品,如水乡风情、文化修学、古镇风情、酒乡体验等,融合进行旅游项目的整体营销宣传,发挥“借名扬名”的市场综合效应力,以此推动旅游项目的更快速发展。

3.6.3同政府和周边景区联合,利用及策划大型节庆活动,打造上旺整体旅游形象,扩大旅游区宣传

上旺乡村旅游要与平水会嵇湖景区、千年尧王圣地、禹王庙会文化旅游区,甚至绍兴等景区联动发展,组织,或加入由政府或其它旅游组织策划的大型节庆活动,如“绍兴鉴湖文化旅游节”,促进上旺乡村旅游的品牌宣传。

第四章总体定位

 

4.1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4.1.1发展战略

上旺村乡村旅游作为绍兴县东南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刚刚起步,知名度不高,这会在短期内限制旅游者将其作为优先选择的旅游目的地。

为此,上旺村乡村旅游近期的发展重点应该在抓紧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联合政府大力宣传,与周边景区联动发展,多管齐下。

中后期应继续加大营销力度,高度重视中高端旅游特色项目的规划设计,打造成杭州、宁波、绍兴及其周边地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4.1.2发展要点

(1)立足绍兴县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以上旺村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基础,作好旅游区景观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2)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期间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科学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行改造现有基础设施为主、合理规划、分期建设、分步实施计划,以能够应对未来可能的变化。

(3)与绍兴县及周边景点联动发展,积极融入到嵇山鉴水旅游区去,打造绍兴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4)在上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保护好旅游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4.2总体定位

通过规划的实施,到规划期结束,上旺村的乡村休闲旅游逐步成熟和完善,全力打造富盛镇上旺村和倪家溇村两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树立富盛生态镇、休闲镇、旅游镇的品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富盛镇的重要产业。

以南部山区休闲乡村的表率者这一概念将上旺村乡村旅游和绍兴县(市)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促进,联动发展的大旅游格局,成为整个绍兴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思路,将上旺村的旅游性质和总体定位确定为:

以生态为基础,以乡村为依托,以文化为底蕴,以原生态村落为主要载体,以“学大寨”、“知青”文化、隐逸文化贯穿旅游六要素,全方位打造上旺村的独特性卖点;经营生态、经营环境、经营乡村、经营文化,以生态、文化、休闲为核心功能,融汇观光游赏、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将上旺村开发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回味那段特殊岁月的主题场景,未来成为绍兴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区,满足绍兴本地和杭州、宁波地区乡村休闲的近郊型乡村旅游新空间。

4.3目标定位

(1)总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确定上旺村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主题方向、战略目标,快速启动上旺村的旅游开发项目,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地方特色;将自然生态、历史史迹、乡村风情旅游资源和产品有机整合与融合,以上旺村的乡村旅游为促动因素和开发节点,推动整个富盛镇和绍兴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绍兴县乡村旅游由纯人文的观光游览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的生态人文等多元模式发展,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产生蝴蝶效应。

(2)经济目标

2008年旅游人次达到2万,实现旅游区经济收入达到240万元;

2009年旅游人次达到2.5万,实现旅游区经济收入达到300万元;

2010年旅游人次达到3万,实现旅游区经济收入达到360万元。

2011年起,上旺村乡村旅游进入投资回收和良性的滚动开发阶段。

以上数据均按照人均消费120元计,2010年乡村基础建设完善,旅游景点增加后,游客的消费相应提高。

(3)社会目标

通过上旺村乡村旅游区的开发经营,全面拉动富盛镇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富盛镇的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和富盛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置农村的闲散劳动力,提高旅游区周边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4.4形象宣传口号

江南大寨世外桃源

江南大寨世外岩里

江南“坎儿井”岩里桃花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