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6657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明清文学史 重点.docx

元明清文学史重点

明清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第六编元代文学史

元代文学绪论

1.名词:

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科浑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

旦本,末本元杂剧演唱体制的名称。

元杂剧一般由一种脚色主唱,其他脚色只有宾白,由男主角正末(即正生)主唱的称为末本,女主角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旦本、末本的演唱体制,主要是受宋、元诸宫调演唱形式的影响而形成的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元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它对广大汉族地区实行全面的民族压迫与经济掠夺,使元代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得出来:

在军事上实行残酷镇压,在经济上大搞掠夺,在政治上实行歧视。

二、元代是儒生地位空前低下的时代。

我们知道,在过去,儒生几乎是的唯一出路就在科举。

但是,蒙古太宗入主中原以后,只在(太宗九年,1237年,金亡后三年秋八月)搞过一次科考,然后就一直到了仁宗延祐二年(1315)方才恢复。

在这近80年的时间里,儒生几乎是看不到自己的出路的。

而且即使恢复科举后,科考也是时断时续,而且仍然体现不平等的民族的歧视思想。

三、元代是一个文化融合、思想活跃的时代

元代尽管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儒生地位空前低下,但是元代又是一个文化融合、思想活跃的时代。

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叙事文学的兴盛。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群体的壮大,适应市民欣赏口味的叙事文学在唐宋两代的基础上迅速兴盛起来。

其中戏剧——包含杂剧与南戏,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成为元代成就最高的文学。

戏剧而外,小说也进一步发展。

二、元代抒情文学的衰退。

相比之下,元代的抒情文学则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

元代抒情文学的代表——散曲,虽然同样作者众多,作品也不少。

但总体成就远不如戏剧,尤其是杂剧。

“诗词”虽然仍处于所谓“正宗”的地位,而且也有所创新,但就它们的总体创作而言,其成就纵向看远不如唐、宋,甚而是清代也不如,横向看也不如同时代的散曲。

 

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

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

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不足与戏曲相提并论。

元杂剧较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基本面貌,从思想到艺术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元代南戏剧作也取得可喜成绩,对明清传奇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一、结构: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二、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这既有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味,同时与突出某个主要演员以招徕观众也有关系三、宾白:

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

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四、科范:

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五、角色:

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兴盛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而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则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1元初为杂剧之始;

2、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从数量、质量方面奠定了元杂剧繁荣的基础;

3、关汉卿强烈的现实性、战斗性奠定了基础;

4、关汉卿杰出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元杂剧完全成熟的基础。

总之,从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考察,关汉卿不仅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1、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

①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民族特色:

小人物;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悲中有乐,以乐衬悲;大团圆

结局,给苦难的人民带来希望。

②喜剧:

关喜剧不同于西方喜剧以嘲讽愚昧、落后、丑恶的人物势力为主,他往往善意嘲讽正面人

物。

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凸显误会性、偶然性、逆变性,刻画喜剧性格,时有诙谐台词。

(如《谢

天香》《玉镜台》)

③正剧:

不同于偶然性、逆变性而是必然顺变,顺利往前。

(如《单刀会》《绯衣梦》)

2、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与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相融合。

深刻放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作品中融入了非

现实、理想化的东西,某些人物形象、行动、结局理想化。

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细腻的心理刻画。

四、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

1、线索单一,情节紧凑;

2、繁简得当,有关主题的不惜笔墨;

3、偶然巧合悬念而又不悖情理的情节设置。

五、本色行当的艺术语言。

•第二章王实甫及其创作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一、唐元稹《莺莺传》,本名《传奇》,因为里面有《会真诗》30首,故又名《会真记》。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属于唐传奇。

小说叙述张生与姨母郑氏的女儿崔莺莺恋爱又始乱终弃的故事。

小说一方面对男女恋爱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和礼赞,另一方面又诬蔑莺莺为惑人的“尤物”,小说最后写莺莺别嫁他人,张生也另娶妻子。

作者在小说中借张生之口说像莺莺这样的天生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意思是说漂亮的女子往往会引诱男子学坏。

作者对张生辜负莺莺并最后抛弃她的行为不仅不加谴责,反而称赞其“为善补过者”。

后来有学者认为张生就是元稹本人的自叙状,作品流露出的偏见反映出作者思想意识的局限和落后。

二、《商调蝶恋花》等宋代咏唱崔、张故事的文艺样式。

《莺莺传》产生以后,曾出现过许多歌咏崔、张故事的文艺样式,话本小说曾有《莺莺传》,宋官本杂剧也曾有过《莺莺六幺》。

宋代还曾出现过以舞曲和鼓子词形式歌咏莺莺故事的作品,秦观和毛滂就写过《调笑转踏》。

此后,赵令畤写成《商调蝶恋花》,因为他是采用当时民间说唱中的鼓子词形式写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是《蝶恋花鼓子词》。

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有5万多字,内容也很丰富,较之此前的崔、张故事作品,它的篇幅已作了很大的扩充,作者自创的成分很多。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董西厢》改变了原来《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结局方式,写张生与莺莺两人为追求恋爱自由而共同斗争,最后两人终于结成美满姻缘。

我们把这一改悲为喜的结局安排看作是普通的戏曲大团圆模式的表现,董解元的这一改动反映了他对崔莺莺的同情和肯定,表现出他思想意识的进步。

另外《董西厢》还突出了红娘这一人物角色,奠定了《王西厢》中红娘形象的基础。

四、王实甫《西厢记》。

《王西厢》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体例,共有五本二十一折,张生、莺莺、红娘分别都为主唱,并出现三人接唱的形式。

《王西厢》用当时流行的北曲演唱,因此后人也称其为《北西厢》,以与明代出现的《南西厢》区别。

《王西厢》突出了张生、莺莺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尤其是更加突出了红娘的形象,使她成为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

《王西厢》语言华丽典雅,善于化用古典诗词名句,许多曲词脍炙人口,其语言备受后人称道。

总之,《王西厢》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就,成为我国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

《王西厢》流播甚广,其不同版本多达一百余种,并有许多种文字的外文译本,它同时受到了不同阶层人士的一致好评。

另外,翻写改易《王西厢》在明清也蔚为大观,尤其是随着明清时期北曲衰微、南曲兴盛,出现了许多面目各异的翻改之作,这中间影响最大的当属两部《南西厢》。

五、李日华和陆采的两部南调《西厢记》。

李日华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李西厢》,它是明代浙江海盐人崔时佩编、江苏吴门李日华增改修订而成的。

李记《南西厢》主题、情节一如《王西厢》,他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改北调为南曲”,“增损字句以就腔”(凌蒙初《谭曲杂札》)。

《李西厢》问世以后,文人们对它责骂颇多,这主要是因为《王西厢》经典在前,文人们从文本上进行对比,认为李不如王。

《李西厢》适宜以昆腔演唱,从精神上讲它忠实于《王西厢》,李日华主要是将曲词翻改为南曲牌,实质是改易曲调以敷南演,以适应当时昆腔演出的实际需要。

再者《李西厢》完全按照昆腔传奇的演唱机制,各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它适当增加了丑角戏,以活跃剧场气氛。

明清两代,《李西厢》始终盛演场上,经久不衰,《缀白裘》等戏曲选本及《纳书楹曲谱》、《集成曲谱》等曲谱均收录此剧散出,表明了它在演出场上受人欢迎的实际情形。

明代陆采对李日华翻改《王西厢》极为不满,认为那是“生吞活剥”(陆采《南西厢记叙》),因此他“亦作《南西厢》,悉以己意自创,不袭北剧一语”(凌蒙初《谭曲杂札》)。

陆采南调《西厢记》人们又称作《陆西厢》,其情节、主题与《王西厢》、《李西厢》均无大异,但是曲辞却都是自创新词,陆采创作的主要动机就是骋才使气,他要显露自己的才华以压过《李西厢》,并与《王西厢》相媲美。

然而,《陆西厢》没获得文人喝彩,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无法望《王西厢》项背的,另外它也没被优伶接受而奏演场上。

虽然陆采用心良苦,但《陆西厢》终究没有产生广泛巨大的戏曲影响。

六、其他变本《西厢》。

《李西厢》、《陆西厢》虽是改易《王西厢》之作,但这两部戏没有改变《王西厢》的主题、情节、结局;与此不同,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变本《西厢》,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王西厢》的结局安排。

明清时产生的变本《西厢》有近20种,其中具代表性者有卓珂《新西厢》、查伊璜《续西厢》、周公鲁《锦西厢》、研雪子《翻西厢》、周冰鹤《拯西厢》等。

卓珂《新西厢》今已不存,据焦循《剧说》记载,此剧又恢复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仍按元稹《莺莺传》的写法。

查伊璜《续西厢》写老夫人“欲以红娘配郑恒,红娘不从而欲自缢”(焦循《剧说》卷二)。

周公鲁《锦西厢》写郑恒奉旨与莺莺完婚,莺莺不从,红娘代莺莺嫁给郑恒。

此剧还写孙飞虎死后,其妻伏虎将军因悦张生美貌,必欲得之为夫,琴童代张出应,后被推为寨主的不稽之事。

研雪子《翻西厢》则是一部为郑恒翻案之作,写张珙为一淫邪小人,因调戏莺莺不成,遂勾结孙飞虎为患,后来阴谋败露,张珙竟投入孙飞虎军中为虎作伥。

此剧写郑恒为光明正大之人,他最后与莺莺误会尽释,终成眷属,而张珙则被杜确抓获。

周冰鹤《拯西厢》则写孙飞虎起兵作乱被平定后皈依佛门,改恶从善,普度众生,是以佛家因果观念来改易《西厢记》的。

这类变本《西厢》故事,文词拙劣,思想意识也低下,纯为文人孤芳自赏、标新立异的文字游戏,既无文学价值,也无戏曲演出价值,它们流播不广,有的终至失传,这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无论如何,如此众多的西厢题材的戏曲接踵出现,这足可见出这一故事尤其是王实甫《西厢记》所产生的深远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1.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墙头马上》似:

洛阳总管李世杰的女儿李千金在花园墙头看到骑在马上的裴尚书之子裴少俊,二人一见钟情,李当夜随裴私奔,在裴家后花园暗住七年,生一儿一女。

裴尚书发觉后,逼裴少俊休了她。

后裴少俊中状元,以母子之情打动李千金,夫妇才得重聚。

此剧全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长恨歌》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文意为名,写唐明皇对杨贵妃坚贞不移、生死不易的绵绵挚情,从七夕夜赠金钗、百花钿盒以表深情,盟誓「世世永为夫妻」起,至酒酣兴浓歌舞升平、安禄山乱、明皇幸蜀、含悲忍痛赐死贵妃,到回京后,退居西宫养老,伤感懊恨、愁闷无限,忽梦贵妃请他赴长生殿,梦境却为窗外雨打梧桐之声所惊破,只好对着梧桐,听着雨声,想着贵妃,独自垂泪到天明。

2.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

改变了汉强胡弱的历史形式,,改变胡汉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能、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写君臣、民族矛盾,但着重书写是国家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哀的人生感受。

3.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统治稳固,社会安定,民族矛盾缓和二、恢复科举,人才分流,优秀作家减少三、作家才华不够;四。

四折一楔子、一人独唱的形式束缚其发展。

4.《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其美学价值如何?

特点:

1,大小事件的安排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杂剧则包含两个大小相等,骨肉均匀的中心事件:

倩女之魂对王生的紧紧追随(第二折)和倩女之体在家所受的相思之苦(第三折).二者是一种对比映衬,相互彰显,相互强化的关系:

第二折中"魂"的随情而动,深刻地揭示出倩女之体在封建礼教禁锢下所承受的精神痛苦;而第三折中"体"的卧病不起,又形象的凸现出倩女之魂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求.如果把其中的任何一个弱化到与老夫人悔亲,折柳亭送别,魂体合一的小事件之列,都无法体现剧作家的创作主旨.至于剧末的正名之所以定为"迷青锁倩女离魂",应该有多种原因,如剧作家本人的情感倾向,更为吸引观众(包括读者)的注意等,因其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之内,故不多谈.《倩女离魂》对事件的组织方法,类似于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结构,不但明显地增强了剧情的凸凹感与表现力,而且在使剧情的叙事容量大大增强的同时,又保证了各个事件清晰流畅有条不紊地发展.2,时空关系的组织而《倩女离魂》则采用了"同时异地"的手法组织时空关系,即剧中处于不同空间里的主要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是相同或相近的,呈"叠合"化的状态.先看剧情,折柳亭之别后,倩女痛不欲生,一方面怕王生分别之后另结新欢,意欲追随王生而去;另一方面又无力挣脱种种礼节闺训的束缚,只得滞留家中,刻骨的思恋终使她魂体分离:

其"魂"紧随王生而去常伴其左右(第二折),其"体"抱相思之病在家,足不出户(第三折).然而,作者的处理却是省去了魂体分离的过程,直接呈现分离后的结果:

王生赴京途中的第二折与倩女家中的第三折.显然,它们都是紧接折柳亭之别后的事件,在时间上不可能存在先后的顺序.3,因果关系的设置。

《倩女离魂》,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第二折魂的紧追慢赶与第三折体的疾病相缠,都直接源于第一折中王生的辞别进京.这中间由于省去了倩女魂体分离的过程,直接呈现的是分离后的结果,剧情也相应地在同一时间内的两个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展开,而且各个空间上发生的事件几乎没有因果关系的瓜葛

美学价值:

.《倩女离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前人传奇小说《离魂记》叙事模式的成功利用与改造.第二,佛道两教中有关生死问题的"神形"二元论对当时儒士们的影响.第三,《倩女离魂》的双层情节结构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双层心理结构的外化.

第四章南戏

1.名词:

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南戏: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是北宋末年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时称“南戏文”、“南曲”、“南戏”。

由于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元之前曾将所有戏剧杂伎表演形式称为“杂剧”,故早期南戏流传外地,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喜杂剧”。

南戏之祖:

元末明初高明所作南戏《琵琶记》代表南戏最高成就,它的诞生标志着南戏创作艺术上的成熟,对后世传奇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被誉为“南戏之祖”

荆刘拜杀:

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这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在明清两代的戏曲舞台上一直非常活跃的四个剧本。

四大南戏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的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

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

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惯例,但还没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做较为自由的选择。

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绵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没有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

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

3.何谓四大戏文?

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①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的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②《荆钗记》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中状元后不忘旧妻的故事。

《刘知远白兔记》要表达的思想是:

“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

”《拜月亭记》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以王瑞兰和蒋世隆的爱情婚姻为贯穿的主线。

《杀狗记》的道德说教气息较浓郁,极力赞扬屈服于封建家长淫威下的孙荣和杨月真。

③元代南戏多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这在荆、刘、拜、杀四剧中即可看出。

但“四大传奇”的曲文都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以民间口语为主,较少雕琢和文饰。

这也是元代南戏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

第五章元代诗文

1.名词:

元散曲。

兴盛于金灭亡后,是继词体之后和乐可唱的新诗体,是元代文人抒怀咏物的体裁。

体制有小令和套数。

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同点:

都是长短句样式,都是音乐文学。

异点: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3、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4、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5、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

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第七编明代文学史

明代文学绪论

1.名词:

章回小说。

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一、各类文学发展比较全面,略显百花争艳的局面。

二、作家队伍发展变化。

一是有所扩大;二是多流派、社团。

三、雅文学与俗文学之间的森严壁垒开始打破。

四、反对理学对文学的桎梏,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原因:

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

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

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

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

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

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

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可分为四大类:

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话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

每回开头常有诗词。

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三国演义》是三国故事长期流传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部世代累积型世代累积型的作品。

史志史志和世代累积型史志小说,是《三国》成书的两个重要来源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的刻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最早《三国志通俗演义》该本24卷240回,每回有七言回目一句。

最早的120回本是吴观明刻《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把两回合一回,把单句回目合为双句回目。

但全书评语实为叶昼所写。

最通行的刻本是康熙初年刻《三国志演义》,由长洲毛纶、毛宗岗毛纶、毛本”,最通行《三国志演义》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即所谓的“毛本毛本时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第二章《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

英雄传奇。

、英雄传奇:

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一种。

由宋元话本小说“说公案”、“朴刀杆棒”和“发迹变泰”类,话本“说铁骑”和“讲史”类共同演化出的。

其人物故事同历史演义类一样,有史实根据。

但是,不同于历史演义讲说朝代兴替和较严格地尊重史实,英雄传奇重在讲述一或多个传奇英雄的经历,虚构的成分居多。

代表作有《水浒传》等。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3.小说《水浒传》和元杂剧“水浒戏”在内容选取上有何差异?

 

第三章明代诗文

1.名词:

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台阁体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

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

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阁体。

茶陵派 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