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358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docx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解析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

前言

尝思作为一个家族,就应该有自己的家谱,就好象一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史志一样。

国不可一日无史,家族岂能一世无谱?

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的发展史,历史记录下氏族、国家、人类的繁衍生息过程。

家庭是家族的细胞,家族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族繁衍、迁徙、生息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史。

纂修家谱就是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侧面保存佐证资料。

从家族来看,家谱可以详世系、厚伦谊、序昭穆、联亲疏、严冒紊、备遗忘。

凡尊祖者必敬宗,爱亲者必收族,展卷而兴孝悌之思。

又因家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况我孟氏家族发祥于轩辕黄帝,迨至战国,孟子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他的道德思想功业卓著,其人格品质同日月生辉,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影响到海内外,更直接激励我孟氏的子孙后代。

孟子距今已越二千三百七十余年,人口繁衍越来越多。

原于漫长的历史演变,朝代更迭,我孟氏后裔相当多的族众前前后后相继离开故里,奔徙他乡而定居。

形成了支支派派的流寓户。

据故里孟府档案载:

同治年间所续修的《孟子世家谱》中仅记有十一派、二十户;而各《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中不完全统计也仅有二、三百支。

这绝不是孟氏的全部!

事实证明更大量的支派族人在孟府中却找不到传世家谱,甚至一开始迁出就没有谱。

分析原因不外乎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避战乱、或逃灾逃难等因离乡背井,而后又原于生计、交通等诸多不便,与故里失去联系,铸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实。

甚至已有谱的宗亲户,其宝贵的家谱在“文革”中被毁之一炬。

无谱以及失谱的广大宗亲离开故里多年,却不忘先祖,追根溯源,靠前辈人的代代记录,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传世“家谱”,借以表达敦亲睦族的浓厚宗族观念。

为了规范孟氏家谱的纂修,在《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的计划安排下,编写出了这本小册子,借此,建议广大宗亲尽可能地为完成《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准备续修全国一统的《孟子世家谱》提供自己支派的信息资料。

编写之中不免有谬误,宗亲一旦发现,尽快指出斧正。

 

编者:

《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

孟令保

2010年5月

 

一家谱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

从遥远的三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

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

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

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

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续修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

古人云:

“谱谍身之本也。

”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

你从哪来。

人们常说: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gu)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

古人云:

“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

”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特别我亚圣孟氏,《孟子世家譜》已有140多年没有续修了,还有好多散宗孟氏,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派,所以这次“合全族之一统,集各支于一本”的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3、教化、育人。

儒家思想认为:

“养不教,父之过。

”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用什么教育他们?

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

如何敬业?

如何治学?

如何治家?

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

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

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

是金钱?

房屋?

古人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

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

简单回答就是: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

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

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

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

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

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

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

“选人咸登资簿,釐其流品”。

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

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

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

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

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

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

降至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

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封建王朝的任官,不以家谱为依据。

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

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

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

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

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

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

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

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

谱牒的功能转变为:

第一、“辨昭穆、别亲疏”。

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

“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

“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

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

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

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

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

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

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

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联亲疏。

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三、为后嗣续昭穆。

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四、为迁居移民,有史地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的过程(如果这个家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谱的话),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

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

“家之谱,尤国之史也”。

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

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的关系等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史的价值。

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

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

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

“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

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

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

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纂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

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

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

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

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

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

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

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

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

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

第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

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

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

“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

谱牒是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史、家乘的统称。

有时也简称为谱。

什么叫“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

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

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

古释:

“族者,属也。

”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

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

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

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

我孟氏宗族除了《孟子世家谱》以外,还有各《孟子世家流寓支谱》。

关于《孟子世家谱》谱名概念,孟繁维宗亲那里做专门说明,这里从略了。

目前,有相当多的宗亲将我们亚圣孟氏的五十个辈分用字错认为是孟氏家谱,这是一个概念错误。

什么是辈分用字?

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

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

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

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

我们亚圣孟氏的辈分用字是哪五十个字?

亚圣孟氏字辈谱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56575858596162636465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66676869707172737475

令徳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76777879808182838485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86878889909192939495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

这五十个辈分用字是怎么来的?

可以骄傲地说,是明清两代以及北洋政府等历朝封赐和御批的。

具体说,明洪武二年开始封赐58代至65代,加上孔氏先有的“希、訥(言旁)”,共十个辈分用字。

我们孟氏正式使用时间是明景泰四年(1451),56代孟希文被朝廷赐封为世袭翰林院博士开始的。

而后,于明崇祯二年,又封赐了66代到75代,十代辈分用字;到了清同治二年,又赐封76至85代,十个辈分用字;到了1919年,北洋政府又御批了86代到105代二十个辈分用字。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

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世系部分在下一节专门介绍)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

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2、谱序;3、修谱名目及职名;4、领谱字号;5、修谱凡例;6、字辈(辈分用字);7、目次;8、先祖故里;9、宗祠祖庙;10、先祖坟茔;11、先祖像、赞;12、恩荣录;13、姓氏源流;14、世系录、15、人物传记;16、祖训家戒;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

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

谱名

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

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

譬如:

《孟子世家流寓奉天府新民厅支谱》,明显看出是孟氏、地域为辽宁新民,而且是支谱类型。

谱序

谱序有时简称“序”。

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

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

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

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

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的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

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的《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

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

领谱字号

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

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

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

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

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譜与可不入譜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

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

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

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

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

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

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凡我

孟子后裔所有族人都应遵守孟氏行辈。

目次

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

于此。

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始祖故里图

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

为故里。

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

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以及无不之所自出归根感。

宗祠祖庙图

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

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

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

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

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

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

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

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

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

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

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

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

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

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

我亚圣孟氏家谱以孟子为始祖,孟子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

世系部分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

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藏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

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

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

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始祖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者,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

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

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

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

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

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

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

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

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

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

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十八条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

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

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

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

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

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

在弘扬孟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

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订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

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

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

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

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贷款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

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

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

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

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

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于大路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

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

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

譬如三孟图,以彩色照片替代木刻板模式;亚圣始祖画像,应在我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我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孟子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的、具有现代感的画像。

并且将增加亚圣奉祀照片。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

譬如:

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八、怎样撰写好世系录

世系部分是家谱的主体,由图表和世系录构成。

图表,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等,是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员的世系,反应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

(如下图所示:

传承一世

︱︱

继义继仁二世

︱︱

︱︱︱

广信广智广礼三世

︱︱︱

︱︱︱︱︱︱︱

昭启昭家昭兴昭德昭秀昭祖昭先四世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