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生产理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386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29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生产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4 生产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 生产理论.docx

《4 生产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生产理论.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 生产理论.docx

4生产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厂商的概念、分类、目标和生产函数的概念;

●掌握短期生产函数及其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等基本规律和不同生产阶段的特点;

●掌握长期生产函数和规模报酬,应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分析企业最优要素投入的组合情况。

生产理论又称生产者行为理论,其研究对象是要考察生产者如何实现生产者均衡,即利润最大化及其实现条件。

本章的第一节将介绍厂商方面的内容,从第二节起,进而研究生产函数,最后说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将以最优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

第一节厂商

一、厂商的组织形式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亦称厂商(firm)或企业,它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主体,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从事生产商品和服务、能够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的单个经济决策单位。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也是以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出现的,汽车制造厂、水泥厂、钢铁公司、百货公司,甚至小吃店和废品站等等,都是企业。

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各不相同,提供的服务也各具特色。

它们使用的技术可能非常尖端,也可能相当原始。

它们的规模可以大到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如早在199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销售额即为l260亿美元,而同期土耳其、泰国等中等发展水平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800-900亿美元;同时也可以小到只有一个人,如街头小贩。

不过,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以利润为目标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的目的是获得利润。

以这种定义来衡量,政府和慈善组织,如社会福利院、红十字会等,并不是企业,因为它们不是以营利为目标;大工厂下的一个车间也不是企业,因为它并不是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的;家庭也不是企业,因为它并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甚至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工厂和银行也不是企业,因为它们是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而不是以利润为目标。

企业的组织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是个人业主制,第二是合伙制,第三是公司制。

个人业主制(IndividualProprietorship)又称个人独资企业或业主制,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最简单的一种企业形式,是指由个人出资,由所有者自己组织生产和经营的企业。

这种企业的特点是,规模一般较小,由于所有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因而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独自承担经营风险和收益。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大量的企业都是以个人业主制的形式出现的,即便在当今世界,个人业主制的企业也很普遍,甚至许多大企业都是从个人业主制企业发展而来的。

合伙制(Partnership)就是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出资、共同组织经营的企业。

其主要特点是:

①合伙人依据投资份额,享有相应的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的权利;②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即每一个合伙人都负有清偿企业全部债务的责任;③合伙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的,当合伙人及其关系发生变更时,合伙制企业也将终止;④合伙制企业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活动作出决策,共同对企业承担民事责任。

这种企业的特点是摆脱了单个家庭(或家族)的资金限制,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来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

但由于企业的所有者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管理由他们共同决定,风险和收益也由他们共同承担,因而存在着如何相互协调的问题,这就使合伙制企业的组织与管理要复杂一些。

同时由于合伙人一般仅仅是依托各种社会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证,因而很容易因意见不合而散伙。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合伙制企业数量较少。

在美国全部企业形式中,合伙企业约占7%。

在一些主持人和企业信誉极为重要的行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广告事务所、私人诊所和股票经纪商等,一般要求必须实行合伙制。

公司制(CompanyCorporation)就是指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是指一个具有独立财产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目前世界各国的公司制企业的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由两个以上的少数股东组成的、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的无限责任公司;②由两个以上、一定数额以下的股东(我国规定股东人数为2~50人)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有限责任公司;③由少数负无限责任的股东和少数负有限责任的股东共同组成的两合公司;④由一定人数以上(我国为5人以上)的股东组成,公司全部注册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股份有限公司。

在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数量虽然不多,但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美国,公司制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6%左右,但是资本额却占85%,营业额约占90%。

公司制企业实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组成并形成有一定的相互制衡关系的管理机制。

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等重大事项,并选举董事和监事。

董事会是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构,向股东会负责,并聘任经理。

经理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和日常经营管理。

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对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监督。

与其他企业形式相比,公司制企业具有明显优点:

①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迅速筹集巨额资本,从而可以使企业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

②公司具有独立寿命,公司作为法人,股东或高级职员的死亡均不影响公司的存在;③股东和公司只承担有限责任,风险较小;④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容易分离,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职能均能由各方面的专家担任,管理效率较高。

但是公司制企业也存在若干缺点:

①公司设立程序复杂,组建费用较高;②股东购买股票往往是为了获取价差和股利,并不直接关心企业经营;③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会产生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一系列复杂的授权与控制关系;④政府对公司制企业限制较多。

二、厂商的目标

从经济学的眼光看,厂商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

因此,微观经济学中厂商被假定为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厂商的行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通常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很多企业来说这个目标是正确的,因为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产生于稀缺性,利润最大化就是稀缺性的直接结果。

力求稀缺资源得到最好的使用和力求达到最大可能的利润是同一件事。

利润是企业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

只有获取利润,企业才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技术与设备,吸引人才,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利润对企业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目标,对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的企业来说。

比公司制企业更加适用,公司制企业往往采用的是企业市值最大化目标。

原因在于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的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是统一的,而公司制企业则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分离的问题(即所有权归股东,经营权归经理),因此公司制企业就需要确定一个便于客观度量的目标,以利于监督经理完成股东的目标。

当涉及时间和不确定性时,简单使用现期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不足就显现出来。

例如,一项耗资巨大的投资短期内成果不显著。

而长期中则效益很大。

如果经理必须遵守现期利润最大化目标,那么他就无法向股东解释:

企业效益暂时性下降到底是为长期利益做出的必要牺牲还是由于自己的工作不力。

这样一来,经理的行为就有短期化倾向,对企业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也会最终损害股东的利益。

然而,采取企业市值最大化目标就可以避免这一情况。

企业市值是指企业生存期间各阶段的利润的折现值之和。

对于长期内才能见效的项目,短期内的利润下降可以由长期内的利润增加抵补,只要经理能够向市场说明采取该投资项目的理由,企业的市值不会受到短期内利润下降的影响。

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由于股东的风险态度可能不同,利润最大化目标更加不适用。

虽然现实中的企业面临着选择利润最大化目标还是选择市值最大化目标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企业市值最大化只不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动态表示,二者在本质上仍然是统一的。

利润最大化目标只考虑一个时期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而企业市值最大化目标考虑多个时期中的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企业市值最大化只不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动态表示。

为了分析问题的简便,我们可以假设所有的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显然这一假设不失一般性。

补充说明:

交易费用与现代企业理论

1、市场条件下的产品生产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市场条件下家庭轿车生产的例子。

老李对生产家庭轿车非常感兴趣,决定生产家用轿车。

我们先来考虑两种极端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整个轿车的生产都由他一个人来组织完成。

于是,他用签订合同的方式请来设计专家,为他设计汽车;然后,他与生产发动机的供应商取得联系,购买发动机,他从音响供应商购买汽车音响……等等,他需要与很多的中间产品的供应商进行交易,而且,还要和自己轿车的需求者进行联系和交易。

在这种情况之下,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市场在很多的个人之间进行。

另一种极端的生产情况是整个轿车在一个庞大的企业内部进行,也就是说汽车的零部件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不需要通过市场进行零部件产品的交易。

在第一种情况,老李并没有成立企业,但是他是按照一种标准企业方式完成了全部的生产过程,从汽车的设计、零部件的采购到最后的销售。

所不同的是整个轿车的生产是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完成的。

在这里,市场完全替代了企业。

第二种情况,整个汽车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企业完全代替了中间产品市场。

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在现实中的轿车生产中,一部分零部件是自己生产,相当一部分零部件是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也就是说,市场和企业部分相互替代。

2、交易费用理论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对市场替代呢?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交易费用,降低产品的成本。

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生产事实上是需要支付代价的。

例如要完成一项交易,需要进行一系列活动:

发现价格、进行谈判、签订契约、进行检查等,这些活动的完成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即交易费用。

一般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主体为达成协议和完成交易所耗费的费用,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Arranging)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Monitoring)、贯彻(Enforing)该项合同而发生的费用。

与交易费用相对应的生产费用则是指为执行(Executing)合同本身而发生的费用。

具体来说,交易费用包括以下各项行为所引起的费用支出:

(1)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质量和劳动投入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

(2)当价格可以商议时,为确定买者和卖者的真实要价而进行的讨价还价过程。

(3)起草、讨论、确定交易合同的过程。

(4)监督合同的签订者,了解他们是否遵守合同上的各个条款。

(5)当合同签订者不承担他们所承诺的义务时,强制执行合同;一旦这种违约行为对另一方造成损害,则受害方将提出赔偿要求。

(6)保护产权,以防止第三者的侵犯。

当市场的交易费用太高,而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种权利(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省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时,企业就产生了。

在上面的轿车生产的例子的第一种情况中,整个汽车的生产是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的,其交易费用非常高,导致汽车的成本和价格很高,而通过组成企业后,相当一部分交易在企业内部完成,降低了市场的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了轿车的成本和价格。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在以下方面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成本):

①利用价格体系来组织生产需要费用,而组成企业后,企业家只需要在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签订少量合约,就可以把协作生产的一切必要资源置于他的控制之下,由他来组织生产(如果没有企业,在数量众多的独立的个体生产者之间就要签订大量合约)。

同时,长期合约代替了短期合约。

例如,企业主与工人之间可以签订长期合约,而不必每次都为签订新合约而讨价还价。

这样,既可以节省签订和执行合约所需的费用,又能避免或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交易风险。

②市场关系内部化使企业既可选择以货币为媒介的激励手段,又可选择其他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多样化激励手段,如职位提升、精神鼓励等,从而使在组织内部完成同样的激励可能只需较少的货币成本。

③企业内部控制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活动的控制成本。

如组织内部可以有选择地采用雇佣或解聘、提升或降职、增加或减少报酬,以及分配一项更吸引人的或更不吸引人的工作等方式来奖罚其雇员或各部门负责人,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由于存在以强制为基础的权力,企业组织较容易采用调解或命令的方式解决内部的冲突,降低由无休止的争执或诉诸法律所引发的交易费用。

④企业内形成的一定的结构形态有利于提高组织内信息传递的效率和降低信息成本。

⑤降低税赋。

企业之间的交易要上税,而合并成一个企业就可能避免一些税。

例如一个汽车厂与一个发电机厂,在合并前它们的关系是市场交易关系,产品的交易是要交税的,而合并成一个企业后,它们通过企业内部计划协调,避免了营业税。

第二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

厂商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投入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即生产要素。

在这里,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

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切可以利用来进行生产的物质。

如土地、水、森林和矿藏等;资本(CapitalGoods)并不是指单纯的货币(Money),尽管后者可以成为资本,资本是指一切可以用来生产的资本品,是经由投资形成,所以也称为投资品(InvestmentGoods),如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劳动(Labor)是指生产中一切体力和智力的消耗,它是劳动力(LaborForce)所提供的服务;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ialAbility)是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创新等能力,这种能力就体现在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协调上,如果没有这种组织与协调,前三种生产要素就难以协同发挥作用,只有将前三种生产要素很好地组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所以,一般认为,企业家才能是关键。

从过程来看,生产就是把这些生产要素组合起来以得到产品(或劳务)的过程,即把投入变成产出的过程。

投入(Input)就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可分为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

固定投入是指不会随着产出数量而变动的投入,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变动投入是指随着产出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投入,如劳动力、原材料等。

之所以有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短期内,技术水平是不易变动的,企业只能来得及变动一部分要素投入。

产出(Output)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指经过生产过程所获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

产出的物质产品分为消费品和资本品,前者是用来直接满足消费需要的物品,如食品、衣物等;后者就是前述的投资品,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物品。

产出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与物质产品相对应的无形产品——劳务,如理发、美容等,它们的供给和消费是同时完成的。

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就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一种组合同其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它反映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下式所示;

(4-1)

上式中,Q代表产量。

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N代表自然资源,E代表企业家才能,而f表示的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股地,土地等自然资源较为固定,而企业家才能又难以估计,所以生产函数就可以简化为:

(4-2)

这一函数关系式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生产一定的产量,就需要以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一定数量的资本和劳动,知道了生产函数,在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和组合已知时,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

如果引入时间概念,生产函数依生产过程长短的不同,也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瞬时(Momentary):

瞬时是指一个极为短暂的时期,企业来不及变动所投入的要素,所以生产函数为:

Q=f(

)(4-3)

(2)短期(ShortRun):

短期是指一个相当短的时期,企业只能变动部分生产要素如劳动,所以生产函数为:

Q=f(L,

),简写为Q=f(L)。

(4-4)

(3)长期(LongRun):

长期是指一个足够长的时期,企业能够变动所有的要素投入,其生产函数为:

Q=f(L,K)(4-5)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瞬时、短期和长期之分,并无一定的日历时间的规定,仅以投入要素的能否变动作为判断标准。

另外,生产函数是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前提的,一旦技术水平发生变化,生产函数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上一世纪20年代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柯布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了1899-1922年间美国的资本和劳动与同期产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这一时期美国的生产函数为:

Q=ALαK1-α(4-6)

这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投入量,A是正的常数,0<α<1。

此公式表明,在总产量中,工资的相对份额为α,资本的相对份额为1-α。

根据统计资料,柯布--道格拉斯计算出A=1.01,α=0.75,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化为:

Q=1.01L0.75K0.25(4-7)

它表示的是,在生产中,劳动对全部产量的贡献占3/4,资本对全部产量的贡献占l/4,即在总贡献中,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为3:

1。

这就引出了技术系数的概念:

所谓技术系数(TechnologicalCoefficient),是指为了生产某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例如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为3:

1,这就是当时生产的技术系数。

技术系数可以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能改变,则称为固定技术系数,相应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配合比例生产函数。

对于这种生产函数而言,生产要素之间彼此不能互相替代,生产一种产品只能有此种要素比例;要增加产量,各要素必须同比例增加;要减少产量,各要素同样也要同比例减少。

比如,生产l00单位的某产品需要投入5单位劳动和2单位资本,技术系数即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为5:

2。

由于这一比例不可改变,当产量增加到200单位时,劳动必须投入10单位,资本必须从2单位增加到4单位。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这种技术系数称为可变技术系统,相应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配合比例生产函数。

这种情况下,意味着生产同一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比例,也就是说各种投入要素可以互相替代。

以前述例子来讲,生产100单位产品,既可以投入5单位劳动2单位资本,也可以投入4单位劳动3单位资本。

—般来说,现实的生产中,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并不多见,大部分的生产函数是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例如。

生产中既可以多用工人少用机器,也可以多用机器少用工人。

前一种情况类似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方式下的生产,后一种情况类似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技术方式下的生产。

第三节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这里,我们假定,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其产量为Q,只有一种固定投入资本K,只有一种变动投入劳动L,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来分析劳动这一种要素投入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进而找出一种可变要素和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此时,生产函数为Q=f(L)。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几种产量的概念

(1)总产量(TP)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一定量的生产要素劳动L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Q,叫总产量(TotalProduct,TP)。

TP=Q(4-8)

(2)平均产量(AP)

在—定技术条件下,平均每个单位生产要素劳动所能生产的产量,叫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AP)。

AP=TP/L(4-9)

(3)边际产量(MP)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所能增加的总产量,即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的劳动所能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叫做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MP)。

MP=△TP/△L(4-10)

2.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几何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假设生产函数为Q=f(L),其具体数值如表4—1所示:

表4—1投入变动情况下的生产函数

劳动人数(L)

资本数量(K)

总产量(TP)

平均产量(AP)

边际产量(MP)

1

50

100

100

2

50

240

120

140

3

50

390

130

150

4

50

520

130

130

5

50

610

122

90

6

50

660

110

50

7

50

660

94

0

8

50

640

80

-20

根据上表,可以做出图4-1:

图4-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将上图一般化为图4-2,如下页所示:

图中横轴为劳动的投入L,纵轴为产量Q。

(1)总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

总产量曲线TP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到达拐点C以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直到最大点A以后,开始递减。

所以,总产量曲线TP的形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

在0—L1区间内,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在L1—L3区间内,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在L3右边,即劳动投入超过L3以后,总产量就不再增加,反而开始绝对减少。

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总产量增加的速度依次经过递增、递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

由于AP=TP/L,在图4-2中,TP用纵轴表示,L用横轴代表,所以,AP=TP/L=OQ/OL,显然,这表示的是自原点到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射线的斜率,所以,平均产量曲线可以从总产量曲线上得出,那就是说平均产量可以用总产量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射线的斜率来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其平均产量也经过了从增到减的过程。

在0—L2区间,射线的斜率随总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平均产量递增;当劳动投入增加到L2时,射线与总产量曲线相切于点B,其斜率达到最大,此时平均产量最大,这就是点B’所表示的情况。

过了点B以后,射线的斜率又开始降低,所以,平均产量开始递减。

 

A

Qa阿A

B

Qb

TP

 

C

Qc

 

L

L3

L2

L1

Q

 

C’

B’

 

AP

A’

L

O

L2

MP

L3

L1

图4—2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2)总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

由于边际产量MP=△TP/△L,所以边际产量曲线同样可以从总产量曲线上得出,即边际产量就是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是总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在这一点上,切线的斜率为0,因此对应的边际产量等于0;在A点左侧,总产量曲线递增,其切线的斜率为正,所以对应的边际产量为正,即在0—L3段,边际产量曲线MP位于横轴之上;在A点右侧,总产量曲线递减,其切线的斜率为负,所以对应的边际产量为负,即在L3以后,边际产量曲线MP位于横轴之下。

具体地说,在A点左侧,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0—L1),过拐点C以后,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L1—L3),所以相应地,边际产量经历了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

在拐点C以前,切线的斜率递增,即边际产量递增;到点C切线的斜率达到最大,边际产量最大,即MP曲线上点C’所表示的情况;过了点C以后,切线的斜率递减,边际产量递减,直到递减为0。

(3)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在边际产量递减的过程中,由于过B点的射线同时又是这一点的切线,所以在这一点上,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等,即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在这一点;又由于过B点的射线斜率达到最大,所以此时平均产量最大;也就是说,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