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548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2010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七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专题要点】

一、《共产党宣言》

1.条件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壮大,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基础:

主要来源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个人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及亲密合作

2.主要内容

(1)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只有同资产阶级的坚决斗争,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2)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积极作用,指出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宣称无产阶级将成为历史的掘墓人。

(3)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

1.革命措施:

(1)政权建设:

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民选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2)社会经济: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2.经验教训

(1)经验:

是马克思主义生活时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以暴力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反映出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教训:

必须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应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应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建立温固的经济基础。

其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三、俄国十月革命

1.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3)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进程: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工兵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流血事件”使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夺取国家权力。

(4)1917年11月,全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

①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每一个交战国和谈,实现“不割地不赔款”。

②通过了《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③选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十月革命的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剥削制度,劳动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2)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

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苏俄进入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

4.结果:

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五、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1921年2月,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2.内容:

(1)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上:

解除了对大部分小企业缓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投资开发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依靠经济手段管理。

(3)贸易上: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上:

废除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意义: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六、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手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4.评价:

(1)功绩: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内容:

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卖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方面,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工资权力;推动物质利益原则

(2)影响:

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只在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不切实际。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措施:

工业方面,推行新体制,运用价值律,扩大企业自主权。

农业方面,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副业限制

(2)结果:

军备竞赛加剧,消耗人力物力,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内容:

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结果:

1991年苏联解体.

【考纲要求】

1.《共产党宣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巴黎公社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俄国十月革命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5.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6.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巴黎公社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是本专题复习的重点。

【教法指引】

1.熟知本专题考纲要求,指导复习方向。

2.围绕考纲,整合下列问题。

(1)分析比较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

(2)比较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的调整。

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建国初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与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关系?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

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4)以苏联的经济改革为鉴,思考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3.注意热点问题

(1)革命道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各国的实际国情并与科学理论相结合,俄国和中国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

【知识网络】

【典例精析】

1.(08北京文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七月事件发生后,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故答案为C项

2.(08广东文科基础)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A项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项的标志是巴黎公社;在C项和D项的表述中,D项比较符合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3.(09年浙江卷)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答案】D

【解析】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记忆。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神圣家族》;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是《资本论》;推翻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源自《共产党宣言》,此书是马恩两人合作的成果

4.(09年福建文综)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

“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

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D.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09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7.(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8.马克思在评价1831年和1834年两次里昂工人起义的意义时说:

“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目的,认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实际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战士”对马克思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里昂工人是巴黎公社的战士

B.里昂工人起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C.里昂工人要求建立社会主义

D.法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D解析:

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A错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里昂工人起义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也就不可能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故B、C错误里昂工人提出“推翻富人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的口号,表明法国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马克思说他们是“社会主义战士”。

9.一百六十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饿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这个“学说”是

A.资本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D.毛泽东思想

9.C解析:

本题关键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考题,注意题中的该“学说”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学说”这一关键词,故排除A、B、D,正确答案为C

10.右图漫画为《列宁扫地球》,画中的列宁手拿扫把,在“清扫地球”。

对这幅漫画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是与“清扫”有关的重要事件

B.“清扫”的范围包括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

C.“清扫”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清扫”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10.C解析:

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也领导苏俄三年内战,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们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所以C项错误

11.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11.B解析: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史考查的重要内容。

属于难题。

本题考查的重点落脚于对十月革命的理解上。

推翻沙皇统治的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十月革命,选项A不正确。

十月革命只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而没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选项C也不正确。

选项D的观点只是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也不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选项B符合史实,正确。

12.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13.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

D

解析: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1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答案:

C

解析:

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而斯大林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15.“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词“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16.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17.(09海南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参考答案:

(1)原因:

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不同:

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析:

回答第

(1)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从周围的环境出发”“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分析原因和不同。

回答第

(2)问时注意关键词“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分析历史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