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552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学基础知识.docx

动物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双重调节:

双重调节:

鸟类的视觉调节不仅能改变晶状体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还能改变角膜屈度(前巩膜角膜肌,为鸟类所特有),故称为双重调节

1、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愈合而成

2、羊膜卵——羊膜卵为端黄卵,外有卵黄膜、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内有大的卵黄囊,是适应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

3、逆行变态——由结构复杂的幼体变为结构简单的成体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称为外温动物,也称为变温动物

5、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气囊,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5、胸腹式呼吸:

羊膜动物所特有的呼吸方式,借助于肋间肌使胸腔有节律地扩张和缩小来完成气体交换

1、胎生——哺乳类为羊膜动物,受精卵在入母体子宫内后,植入母体子宫壁内,并形成胎盘,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受精卵发育致胎儿成熟后由母体娩出。

2、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有规律地沿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移生活环境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等的条件,并经一段时间后又重返原地的习性叫洄游。

3、咽式呼吸——两栖类还没有形成胸廓,呼吸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

4、内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能够保护相对恒定,这样的动物称为内温动物或内温动物

二、填空题

8、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均为完全的双循环,但二者的动脉系统有区别,鸟类的由右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哺乳动物的则为左体动脉弓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下颌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

咽式呼吸。

3、两栖动物具1枚颈椎,1枚荐椎。

4、两栖动物的膀胱为泄殖腔膀胱。

4、爬行动物的膀胱为尿囊膀胱,爬行动物的代谢废物以尿酸形式排出。

10、鸟类的羽毛可分为正羽,绒羽,纤羽三种。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7、鱼类的尾鳍可分为原尾,歪尾,正尾三种。

7、爬行动物具有多枚颈椎,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具2枚荐椎。

5、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联结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相关节

9、爬行类心脏_4__腔,心室内具有不完全的分隔,为__不完全的双循环

15、哺乳类皮肤腺的类型有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四种。

16、哺乳动物具三对唾液腺:

耳下腺,颌下腺,舌下腺。

18、胸大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腹面,使翼下扇;胸小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近端背面,使翼上扬。

20、食草类的反刍胃是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成,其中皱胃是真正的胃,可分泌胃液。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

口咽式呼吸

11、多数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鱼类一般有5对鳃弓,鳃弓内缘着生有鳃耙,外凸面上有2个薄片状的由无数鳃丝构成的鳃片,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髂骨、坐骨、耻骨

15、两栖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共同构成骨盆

1、鸟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但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不同的是左右坐骨与耻骨不在腹中线汇合,因而构成所谓关闭式骨盆。

2、陆栖哺乳动物为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足型上有不同的形式:

熊和人的是趾;猫和犬的是爪;牛和马的是蹄。

4、鸟类的听觉器官基本上似爬行动物,具有1块听骨;哺乳动物的中耳内有3块听骨。

两栖类也是一枚听骨。

听骨也叫耳柱骨。

10、哺乳类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体外被毛,其主要功能是保温

和触觉,根据毛的结构特点,毛可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三种。

14、哺乳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

尿道所组成。

15、偶蹄目的主要特征是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代表动物牛。

三、选择题

14、哺乳动物中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及各种防御反射的神经中枢是(D)

A:

大脑B:

中脑C:

小脑D:

延脑

12、哺乳动物尿的浓缩,主要借助对水分及钠盐的重吸收而实现的(C)

A:

肾小体B:

肾小球C:

肾小管D:

肾小囊

6、鸟类心跳的频率比哺乳动物快得多,一般均在(C)

A:

100~200次/minB:

200~300次/min

C:

300~500次/minD:

500~600次/min

12、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的中枢是(A)

A:

纹状体B:

间脑C:

中脑D:

小脑

13、哺乳类的子宫有多种类型,人的子宫为(D)

A:

双体子宫B:

分隔子宫C:

双角子宫D:

单子宫

14、含氮废物以尿素的形式排出的动物是(D)

A:

两栖类和爬行类 B:

爬行类和鸟类 

C:

鸟类和哺乳类 D:

两栖类和哺乳类

1、蛙类的耳柱骨来源于(C)

A:

方骨B:

关节骨C:

舌颌骨D:

角舌骨 

8、具有一个枕骨髁的动物是(B)

A:

两栖类和爬行类 B:

鸟类和爬行类

C:

鸟类和哺乳类 D:

两栖类和哺乳类

两栖类有两个枕骨髁

9、两栖类中耳内有块听骨(A)

A:

1B:

2C:

3D:

0

5、哺乳动物起源于(A)

A:

盘龙类B:

尖头类C:

假腭类D:

兽齿类

10、具"喙长、颈长、腿长"特征的鸟是(A)

A:

丹顶鹤B:

天鹅C;黄腹角雉D:

秃鹰

12、“燕窝”是指下列哪种鸟类的巢(C)

A:

家燕B:

楼燕C:

金丝燕D:

毛脚燕

四、判断题

2、副交感神经节位置距效应器很近或就在效应器上,因而节后神经纤维很短,这与交感神经有显著不同。

(√)

4、因鸟类具特殊的双重呼吸,故气体在肺内是双向流动的(X)

7、鸣管是由气管所特化的鸟类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

8、鸟类的肋骨不具软骨,而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

10、与害兽作斗争的基本原则就是控制数量,降低他们的种群密度

(√)

五、问答题(共20分)

1、简样水陆环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及适应的不完善性。

(10分)

(1)水陆环境主要差异

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大约20倍)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约1000倍)

水温的恒定性(25—30℃间)

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2)两栖类对陆地环境适应性

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所必须的温度条件

适应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3)两栖类对陆地适应的不完善性

未解决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

未解决陆地繁殖问题

2、鸟类的皮肤、骨骼、肌肉对飞翔生活有哪些适应?

在其它器官、系统上有哪些适应飞翔的特点?

试从减轻体重和加强飞翔力量两方面分析。

(10分)

(1)外形:

体呈纺缍形,外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

(2)内部结构:

骨骼:

头骨轻而薄,骨骼愈合,轻;骨骼中空,轻而牢固

肌肉:

背部肌肉退化,胸肌发达,有栖树握枝的肌肉

循环:

心脏分四室,完全的双循环

消化:

消化能力强

呼吸:

具有气囊,双重呼吸

神经:

神经系统发达,视觉发达,双重调节

排泄:

为生肾,肾小球数目多,无膀胱

生殖:

雌性只有左侧卵巢,右侧大多退化,减轻体重

3、哺乳类为什么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类群?

有哪些主要进步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对能量的摄取

(3)体被毛,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3、简述羊膜卵的结构及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9分)

羊膜卵结构特点

(1)羊膜卵为端黄卵,外有卵黄膜、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内有大的卵黄囊。

(2)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爬行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1)皮肤:

无皮肤腺,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2)运动:

可快速运动

(3)呼吸:

肺结构更完善,呼吸空气中氧气

(4)循环:

心室出现不完全隔膜,不完全双循环

(5)神经:

神经系统更发达

(6)生殖:

体内受精,产羊膜卵,使动物繁殖摆脱水的限制,

2、试述哺乳类肾的结构、功能与泌尿过程(8分)

(1)肾脏结构:

肾脏的结构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含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含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组成;

(2)肾脏功能

肾脏主要排泄代谢废物,参与水盐调节以及分泌肾素

(3)泌尿过程:

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形成终尿,进入输尿管,再由膀胱暂时贮存,达到一定量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皮肤也是哺乳类特有的排泄器官,皮肤排汗,调节体温

 

玉林师范学院期终考试试卷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

命题教师:

彭红元课程名称:

普通动物学考试专业:

生物本科考试年级:

03级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2、内环境——组织液、淋巴液、血浆和脑脊液等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生态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4、动物区系——动物区系:

从广义上讲是指某一地区所有动物种的总和;严格说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

5、双重呼吸——鸟类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二、填空题(1~12题,每空1分;13~18题,每空0.5分,共40分)

1、鸟类手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初级飞羽,下臂部(尺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次初级飞羽。

2、哺乳类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内壁结合起来形成的。

3、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隔离的类型有

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

4、与产大型硬壳卵相适应,鸟类为开放式骨盘

5、毒蛇的毒牙可分为管牙和沟牙两种。

6、哺乳类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体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方式均适应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有利于步行和奔跑。

7、今鸟亚纲可分为平胸总目总目,企鹅总目,突胸总目。

8、哺乳类为了解决口腔咀嚼和呼吸的矛盾,于是出现分割口腔内呼吸和消化通路的隔板即次生颚,它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形成的。

9、鸟类的气囊除了辅助呼吸外,还有减轻身体比重、减少内部磨擦、冷却系统的功能。

10、鸟类具1个枕骨髁。

11、鸟类的肌肉系统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是由骨骼肌、内脏肌和

心肌组成。

12、候鸟是每年沿着固定路线往来于繁殖区与越冬区的鸟类,其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称夏候鸟,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冬候鸟。

13、哺乳类的牙齿为异型齿,分化门牙、犬牙、前臼齿和臼齿四种类型。

14、鸟类羽衣的主要功能是体持体温、构成飞翔器官、减少飞行时阻力、保护皮肤.

15、哺乳类的皮肤衍生物,除了毛和皮肤腺外,还有爪和角。

爪另有

蹄和指甲二种变形;角主要有实角(鹿角)和洞角(牛角)二种。

16、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锁骨、构成,三骨联结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骨相关节。

17、胸大肌、胸小肌均起于胸骨,胸大肌使翼下扇;胸小肌使翼上扬

18、豪猪属啮齿目豪猪科,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

三、选择题(15)

1、哪些动物的肾门静脉完全退化消失(D)

A:

黑斑蛙   B:

海龟C:

家燕D:

金丝猴

2、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腺体是(C)

A:

汗腺B:

皮脂腺C:

乳腺D:

味腺

3、广西境内现有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C)

A:

大熊猫B:

金丝猴C:

白头叶猴D:

黑长臂猿

4、哺乳动物中的反刍类具有复杂的复胃,由4室组成,其中3个为食道的变形,为胃本体的1个是(D)

A:

瘤胃B:

网胃C:

瓣胃D:

皱胃

5、广西的动物地理区划属于(A)

A:

东洋界的华中区和华南区B:

东洋界的西南区和华南区

C:

东洋界的华中区和西南区D:

古北界的西南区和华南区

6、哺乳动物的受精部位在(C)

A:

阴道B输卵管伞C:

输卵管壶腹D:

子宫

7、鸟类与哺乳动物淋巴系统的主要区别是鸟类不具有(D)

A:

胸导管B:

淋巴结C:

淋巴管D:

乳糜管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

鸟类与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B: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C:

恒温减少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D:

恒温动物的体温均略低于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能量损耗

9、在世界陆地动物区系中,保留有最原始、最古老动物类群的动物界是(C)

A:

古北界B:

新北界C:

澳洲界D:

东洋界

10、哺乳动物尿的浓缩,主要借助对水分及钠盐的重吸收而实现的(C)

A:

肾小体B:

肾小球C:

肾小管D:

肾小囊

11、哺乳动物中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及各种防御反射的神经中枢是(D)

A:

大脑B:

中脑C:

小脑D:

延脑

12、下面哪组均是羊膜动物(D)

A:

两栖类与爬行类 B:

鱼类与两栖类 

C:

鱼类与鸟类 D:

爬行类与鸟类

13、以下动物保留左体动脉弓的是(D)

A:

蛙B:

乌龟  C:

企鹅D:

海豚 

14、鸟类与中支气管相连的气囊是(D)

A:

颈气囊  B:

锁间气囊C:

前胸气囊D:

腹气囊

15、爬行类的踵关节位于(B)

A:

胫骨与跗骨之间 B:

跗骨之间  

C:

跗骨与跖骨之间D:

跖骨与趾骨之间

四、判断题(15分)

1、愈合荐骨(综荐骨)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部分尾椎愈合而成,且与骨盘相愈合,为鸟类特有结构(√)

2、间断平衡论认为:

物种的进化过程是由一种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产生的进化与在长时间稳定状态下的一系列渐变进化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

3、生物圈的范围大致处于自海面下10km、地表下300m深及地表上的大气层(垂直高度约15km)之间(√)

4、因鸟类具特殊的双重呼吸,故气体在肺内是双向流动的(X)

5、干扰可破坏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但中度干扰假说认为:

中度干扰可导致最大的物种多样性(√)

6、动物的发生中心就是动物现在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X)

7、鸣管是由气管所特化的鸟类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

8、鸟类的肋骨不具软骨,而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

9、在生态系统中,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因此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水平也是无限地增多的(X)

10、与害兽作斗争的基本原则就是控制数量,降低他们的种群密度

(√)

11、我国动物区系分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区系的古北界与新热带界

(X)

12、鸟类和两栖类都是通过膀胱以尿素形式排出代谢废物(X)

13、鸟类和哺乳类的大脑体积显著增大都是大脑皮层非常发达,它成为高级神经活动中枢(X)

14、哺乳动物的原兽亚纲为卵生,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都是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盘(X)

15、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瞳孔放大消化道蠕动减弱(√)

五、问答题(共20分)

1、试从外形和内部结构简述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适应(8分)

(1)外形:

体呈纺缍形,外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

(2)内部结构:

骨骼:

头骨轻而薄,骨骼愈合,轻;骨骼中空,轻而牢固

肌肉:

背部肌肉退化,胸肌发达,有栖树握枝的肌肉

循环:

心脏分四室,完全的双循环

消化:

消化能力强

呼吸:

具有气囊,双重呼吸

神经:

神经系统发达,视觉发达,双重调节

排泄:

为生肾,肾小球数目多,无膀胱

生殖:

雌性只有左侧卵巢,右侧大多退化,减轻体重

2、简述哺乳类动物进步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5分)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对能量的摄取

(3)体被毛,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3、谈谈野生动物的价值及你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7分)

(1)价值:

直接价值:

为人类提供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如肉、奶、药用、工业原料等

间接价值:

生态价值,如净化空气,杀灭细菌,防风固沙,制造氧气等

(2)野生动物保护:

物种的保护:

栖息地的保护

 

皮肤及衍生物

鱼类丰富的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

两栖类多细胞粘液腺角质层较薄。

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血管、具呼吸功能

爬行动物表皮高度角质化,且外被鳞被。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鸟类的皮肤腺体只有尾脂腺,角质层较薄,表皮薄而

松软,且有角质羽毛覆盖,以适应飞翔生活。

哺乳类表皮的角质层、表皮和真皮均加厚,皮下脂肪较厚,有保水、保温和隔热的作用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演化

文昌鱼的无明显分化的泡状脑

圆口类出现脑的简单分化。

严格的说,脑只有四部

鱼类五部脑,大脑两个半球未完分开,小脑较发达

两栖类大脑体积比鱼类增大,大脑两半球也完全分开。

骨骼的演变

鱼类无颈椎,头骨与肩带相连。

没有支持体重的附肢和荐骨,腰带与脊柱不相连。

双凹型椎体

两栖类少数种类为双凹型外,大多为前凹型和后凹型。

一节颈椎,一节荐骨,附肢为五趾型

爬行动物具有多个颈椎。

肋骨和胸椎相连构成胸廓。

荐椎增加为两节腰带结构中出现耻坐孔,

鸟类异凹型椎体。

骨骼轻薄而坚固,且大部分愈。

胸骨特别发达,腹面中央有龙骨突起。

腰荐部愈合为一整块综荐骨,一般具有四趾

哺乳类椎体宽大且为双平型椎体,具椎间软骨构成的椎间盘.颈椎七枚.肩带与脊椎相连接,荐椎数节与腰带紧密连接

循环系统

(1)圆口纲:

已有心脏的分化,由1心房,1心室、1静脉窦组成,单循环

(2)鱼纲:

心脏由1心房、1心室、静脉窦、动脉圆锥或动脉圆球组成,动脉系统由腹大动脉、入鳃和出鳃动脉及背大动脉组成,静脉系统由前主静脉、后主静脉、总主静脉组成,单循环

(3)两栖纲:

心脏由二心房和一心室组成,主要动脉为颈动脉、体动脉和肺动脉,静脉系统由一对前大静脉和一支后大静脉组成,有发达的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

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爬行纲:

心脏由二心房和一心室组成,但心室出现不完全的隔膜,有3对动脉弓,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肾门静脉开始退化,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

心脏分四个腔,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完全分开,右体动脉弓保留,而左体动脉弓退化,肾门静脉明显退化,完全的双循环。

(6)哺乳纲:

心脏也分为四个腔,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完全分开,仅保留有左体动脉,肾门静脉完全退化,完全的双循环。

 

第十八章爬行纲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养膜动物。

脊椎动物以从水栖过度到陆栖生活,在生存斗争中必须解决陆上存活和种群延续这两个基本问题。

爬行类不但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征,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步性的发展并超过了两栖类的水平。

因而是真正的陆栖动物的原祖。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确保了陆上繁殖成为可能;

2、羊膜卵(端黄卵)的结构:

(1)卵外包有蛋白,内外壳膜、卵壳;

(2)卵内有卵黄囊。

3、胚胎早期发育:

(1)羊膜绒毛膜褶的形成;

(2)羊膜、绒毛膜的形成(此时在胚胎外构成羊膜腔和胚外体腔。

(3)同时形成尿腔。

4、羊膜卵的意义

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液体环境中,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

羊膜卵的出现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气息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二、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一)外形:

蜥蜴型、蛇型、鱼鳖型。

除蛇型种类外,体分头、颈、躯干、尾部。

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

(二)皮肤,特点是:

表皮高度角质化,且外被鳞被。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或有来源于真皮的骨板。

(1)鳞被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皮肤不是“不透水”的,具有生理上的可透性。

(3)蜕皮。

(三)骨骼系统

大多是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

1、中轴骨骼

(1)颅骨为高颅型;

(2)有单枚枕髁;(3)出现了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位置后移;

(4)出现了1-2个颞孔(5)很多种类形成了眶间隔;

(6)下颌由多块膜骨参与组成(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形成关节。

口能张得更大)。

(7)脊柱分化成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颈、胸、腰、荐、尾椎等五个区域。

颈椎两枚(寰椎、枢椎);荐椎两枚。

胸廓:

为羊膜动物所特有。

2、附肢骨骼

(1)肩带内有一块锁间骨;

(2)带骨及肢骨均较发达;

(3)四肢与身体的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4)肩臼浅小;

(5)腰带的额骨与荐椎联结,左右坐、趾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支持后肢的坚强支架;

(6)前后肢均为五趾(有的种类四肢消失或退化)。

四、肌肉系统

1、皮肌:

调节鳞片活动(陆栖脊椎动物所特有);

2、肌间肌:

调节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

3、咬肌:

增强捕食能力;4、肌干肌:

因四肢发达而渐趋于萎缩;

5、附肢肌:

与路地上运动相适应,较两栖类复杂。

五、消化系统

1、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有发达的口腔腺。

其分泌物有助于湿润食物和吞咽。

2、舌:

具示警、感觉、捕食的作用。

蛇舌无味觉,但能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溶附在舌上,并通过特有的梨鼻器感知嗅觉。

3、齿:

除龟鳖类的颌上无齿外,其他的分别有各种型式的牙齿:

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大多数种类的牙为同型齿,少为异型齿。

毒牙:

毒蛇特化的大牙。

分沟牙(表面有沟)、管牙(中央有管)。

六、呼吸系统

1、呼吸道出现了管壁有软骨环所支持的气管(两栖类的喉气管室由一块环状的软骨和一对杓状软骨所支持);

2、肺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

因此比两栖类能更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及交换气体的表面积。

蝮蛇的肺脏后部伸出若干气囊,贮气。

3、呼吸运动

(1)口咽式呼吸(与两栖类同);

(2)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共有);

(3)水栖龟鳖类借副膀胱辅助呼吸;

(4)大多无声带。

但壁虎科和避役科有声带,能产生喉音。

如蛤蚧

(七)循环系统

血液为不完全双循环。

特点:

心脏四腔、心室内具不完全的分隔;尚有十分完善的双循环

1、心脏:

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不发达。

(1)、蜥蜴类、蛇类和龟鳖类出现不完整的室间隔,

(2)、鳄类具有完整的室间隔,仅留个潘氏孔。

因此,多氧血和少氧血的分流循环比两栖类益趋完善。

2、动脉

3条动脉:

肺动脉弓

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

当心脏收缩时:

(1)、自静脉窦经右心房至右侧的少氧血→肺动肺入肺。

(2)、左心房至心室左侧,其靠中央(静脉血腔)的混合血→左体动脉弓。

(3)、心室左侧的多氧血进入右体动脉弓(颈总动脉弓由此发出)。

3、静脉系近似两栖动物。

(八)排泄系统

1、肾脏

(1)肾脏:

一对后肾,紧贴于身体后半部的背壁。

肾单位数目远远多于两栖类,有专用输尿管。

(2)尿囊膀胱(3)鸟业中的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P462)

2、盐腺(排盐器官)意义(P463)

(九)神经系统

脑的各部已不是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延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