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553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报告问问题.docx

读书报告问问题

4班亲你们好!

以下是深圳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读书报告暨假期见闻记录本》相关的注意事项,请同学们相互转告哦,谢谢。

一、《本科生读书报告暨假期见闻记录本》里面的相关内容在大四之前完成即大三暑假的时

候务必完成两次假期实践,两篇假期见闻,9篇读书报告。

二、p4

这一页我们大一做的那次双休日实践活动,这算是一次假期实践。

那时分了组去完成的,忘记了的话找着自己的小伙伴和组长问一下哦。

①实践时间:

填当时的日期;

②实践地点:

深圳大学

③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大家如实记录写满就好啦哈;

④实践单位意见:

这里由院办统一填写意见和盖公章。

三、p6

①这一页如果自行去单位实践的话,如实记录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另务必要有实践单位

意见和实践单位公章;

②如果是听六次精英论坛的同学,“实践时间”一栏且不用填,“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一

栏写上类似于读后感的就行,无需后面另行写精英论坛读后感文章,“实践单位意见”一栏由院办统一写意见和盖公章;

四、读书报告

①如果同学们之前已经完成3篇,那可在这个暑假完成3先读书报告,余下3篇大三暑假

完成;

③每篇不低于1500字。

五、假期见闻

①只要同学们在大三暑假完成两篇即可;

②内容不限,可以根据自己通过假期实践所获得的感悟、体会或调查独立完成假期见闻,

或旅游日记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③每篇不低于1500字。

六、如果《本科生读书报告暨假期见闻记录本》遗失,可于2013/7/12或开学后第一个星期到院办刘青老师处咨询购买,届时补齐之前写过的读书报告和假期见闻以及假期实践相关内容即可。

七、大家尽量在下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就完成吧,具体上交时间有待通知。

随时欢迎,我尽力解决哈。

感谢同学们一年来对班委工作的配合与支持,真的谢谢你们!

祝假期愉快哈~篇二:

读《人的问题》的读书报告会

读《人的问题》

——再谈民主对教育的挑战

读《人的问题》很久很久了,却一直无法读的顺利,这本书比我想象中的要精深以致让我读懂他。

以前对杜威的一些理论以及生平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自从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我一点都不了解杜威,在我脑海中杜威的印象就越来越模糊。

导师一直推荐我看《民主主义与教育》却也一直未实行,这是让自己惭愧的地方。

杜威的书有很多很多,很多人都说他的书研读一两遍是读不懂的,至少要读五六遍,以前不相信,现在懂了。

为了看懂《人的问题》我先从阅览室借了一本书来介绍外国的教育家的,其中对于杜威的介绍很详细,仔细阅读后对其生平和教育理念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从赵祥麟主编的《外国教育家评传》一书中知道杜威是一名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于是他的教育理论也是与哲学息息相关。

他在漫长的一生中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学、美学、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实用主义思想体系。

看《人的问题》会有很多阻碍,其中影响大的是一些哲学语言比较深奥,让人难以理解。

我想如果之前读过他的一些其他书再看这本书,可能会好很多。

例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198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10)。

等等。

从《人的问题》一书中可以知道这些文章不是杜威在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写的。

从他的前言可以知道这本书中的个篇论文都是从它们原理所发表的期刊中转录重印,不同的论文的发表时间不同,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半个世纪以前发表的。

杜威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年份越接近他出书的时间,那么就越离他现在的思想接近。

收入《人的问题》一书的少数论文是专门性的,以致表面看来并不是关于“人的问题”的。

但也是给了它们一地位,因为它们代表了那种自我批评工作、清除工作的某些方面,如作者在序文中所说的,哲学如果要在当前条件下完成当属于

它的任务,是需要做这种自我批评或清除工作的。

作者论述了教育与民主观念,思想的挑战,人性、科学与学术的关系,价值观与人的思维,还评论了詹姆斯、怀特海等哲学家。

“哲学”一词在XX百科中的意思是: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很抽象的一个定义,我的主观中哲学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处于一个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世界中。

那么哲学的理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而真正研究哲学的人经过了很深入的思考。

说实话,对于读《人的问题》这本书,我还处于一个很浅显的阶段,今日只能就其中的一点(也就是民主对教育的挑战一节)说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收获。

一、现在人的问题

我一直在想人的问题其实有很多,举例来说,平穷人家的温饱问题,富裕人家的安全问题,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的教学问题,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等等。

而我,也有个人的问题,我愁苦着学习这么多年自己真正学习到了什么,按斯宾塞的说法,有没有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有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再反过来看杜威说的人的问题,其实都是源于生活,也是为了归于给人们带来一种自由、平等的自由。

杜威说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只是没有外在强加的一些目的。

在当年,教育与生活社会是不是真的疏离了?

这是我也在思考中的问题。

教育需要民主,民主的发扬需要依靠教育。

人的思想在不断的前进中,不断的更新,对传统思想的挑战也是需要勇气与实力的。

而对于人性,我还是坚信“人是一个由理性的和有精神的动物。

”我们对自由思想进行挑战,对社会的不公进行挑战,对学术的一些问题进行挑战。

其实更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杜威形容自己是一条变色龙,说自己去葱郁一个接一个不相同甚至不相容的影响,多方设法从中吸取一些东西,而又力图把它从某种程度上推向前进,使它在逻辑上和先前学过的东西融贯起来。

从“进步主义”的代名词,到“拒不承认的进步教育之父”;杜威在超越自己,他随着时代的不同,思想在进步。

杜威经历的成熟,多产的岁月,根本的改变是人们从亲密无间和适应传统的社会,到位法律和理智的抽象概念所统治的人们漠不关心的极端复杂社会。

也许要解决人的各种各

样的问题,就需要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民主的内涵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

其定义为:

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问:

民主与教育又有什么关系?

扬弃二元论,(二元论强调灵与肉、知与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经验与理性的分离)恢复生活世界的全部丰富性和连续性,就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根本点。

从这个根本点出发,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把民主社会所包含的思想应用于教育事业的许多问题”。

杜威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意味着打破传统社会的封建壁垒,建立普遍的社会交往、广泛的共同参与和有效的经验沟通,使不同生活领域中的人们得到更多的机会增长经验,扩充经验的意义,从而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因此杜威不仅主张社会民主化,而且主张教育民主化,学校社会化,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是雏形的社会”。

于是在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天性中的社会性的一面要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很好的利用起来,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关系。

学校和社会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又要防止相互脱节。

保持距离是为了适合学生健康、逐渐成长的需要,抵制社会现实中的阴暗与保守,打破出生环境的限制,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平等。

在《人的问题》里面提出了许多问题,这里要提到的几个问题是与今日要说的民主对教育的挑战里面的。

“现在我们依然有一个问题,也许是比以前更迫切、更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教育制度适应民主社会和民主生活方式的需要之问题。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大家满意吗?

如果要从民主与教育的角度来看,举个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教育公平。

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不够公平的。

中国的选举也不是很民主,虽然推崇民主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选举民主是难真正实现的。

民主主义为了继续存在,在不断的前进,民主主义本身的意义,必须不断地

加以重新探究;必须不断地发掘它,重新发掘它,改造他它和改组它;同时,体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制度必须加以改造和改组,以适应由于人们所需要满足的这些新资源的发展所引起的种种变化。

人们的需要是什么?

人怎么样才能满足。

教育是不是真正的在满足人们的需要。

我们学校给予学生的知识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吗?

学校的教材又是否和生活相紧密联系。

一系列的问题在我们生活、学习、教育中处处可见。

墨索里尼曾说,民主主义已过去了,完蛋了,因为人民对于自由已感到厌倦了。

在这句话中也有点真理,是人民对于自由、政治自由、责任、义务和接受政治自由所牵涉到的负担,真的有点感到厌倦了。

在这里有一个意义更深长的教育的原则和政策,它对于社会的每一成员在实际上提出这个问题:

你愿意做一个自由人,站稳自己自己的双脚,接受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效成员所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吗?

墨索里尼说的不是完全正确,只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而对于自由,我们知道没有完全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

当然我们都想成为一个自由人,在这个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也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分子。

今日世界的自由与民主已经与以前不同了,但是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对于他们的人民和他们的学生,在他们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前他们最应该做什么呢?

大家想一想。

其实无论在做什么之前,是不是都要考虑对方的需要。

杜威在书中说过:

“有些人在给他人什么以前,要询问他们需要什么?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政治家们,行政人员们是不是应该要考虑这些,而作为一名教师,是要先了解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知识,他们需要怎么样去获得知识。

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很有作用的,也是能够知道我们的生活的。

三、总结

其实看完这本书,可能记不住这里面的一些话,可能自己越看越模糊,但是对于我来说,其中有一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面记忆深刻,也是我刚才说的话——“有些人在给他人什么以前,要询问他们需要什么?

”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这句话,我会牢记心中。

相信我们的教育会不断的进步,教育与民主紧密相连继续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篇三:

关于朱德熙《语法答问》读书报告

关于朱德熙《语法答问》读书报告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答问》一书,使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将汉语语法的抽象方面进行了具象化分析,将人们不易理解的方面通过一些举例说明,具体的表现出来,使读者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进行汉语语法学习。

全书通过“客”对汉语语法知识提出疑问,并由“主”进行分析回答,引发读者思考。

书中首先提出了针对汉语语法特点的问题,由此逐渐深入、透彻分析,对词类、主语和宾语、定状补和连动兼语、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等几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并最终整体分析总结了汉语语法体系、形式和意义的知识。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很容易吸引我进行深入阅读与思考,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很多有用的汉语语法知识。

书中指出,与印欧语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单音节语,并且没有形态,汉语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缺乏印欧语里名词、形容词、动词那些性、数、格、时、人称的变化。

虽然汉语缺乏形态,但汉语词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

“他住在城里”与“他在城里住”,“借给他一笔钱”与“借一笔钱给他”,虽然词序有所改变,但句义并没有变化,也不影响人们对句子的理解。

汉语的虚词也很重要,但汉语句子里的虚词常常可以“省略”,特别是在口语使用中这种情况就会更加凸显出来,例如:

“买不起别买。

(要是买不起就别买。

)”,这是通常说的“意合法”,此外,口语里一些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有时候也可以不说出来,例如:

“你搁桌上吧。

(你搁在桌上吧。

)”由此书中总结出两点汉语语法比较笼统的特点,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两条都概括了汉语语法的一些具体特点。

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体来说就是在印欧语里,动词与谓语对应,名词与主宾语对应,形容词与定语对应,副词与状语对应。

在汉语语法中,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不仅包含印欧语中的一一对应关系,还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名词可以做定语,形容词可以做谓语和状语,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

在印欧语里,动词和形容词只有通过构词手段或者句法手段转化为名词性成分之后才能在主宾语位置上出现。

拿动词来说,限定形式只能做谓语,要把动词放到主宾语位置上去,必须把它变成不定形式或者分词形式,而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无论是做谓语还是做主宾语,都是一个形态。

汉语形容词能够跟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各种句法成分对应,功能最为广泛,而在印欧语里,做状语的只能是副词。

在汉语词组、句子构造中,动词和动词结构不管在哪里出现,形式完全一样,例如:

汉语词组“开飞机”,在英语中则可表示为“hefliesaplane.(他开飞机。

)”或“toflyaplaneiseasy.(开飞机容易。

)”或“flyingplaneiseasy.(开飞机容易。

)”,fly在这三个句子中运用了三种形式。

汉语句子构造原则与词组构造原则的一致性还特别表现在主谓结构上,汉语的主谓结构独立时相当于英语的句子,不独立时相当于英语的子句,它实际上是一种词组,跟其它类型的词组地位完全平等,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做句法成分。

与印欧语相比较,主谓结构可以做谓语是汉语语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汉语里最常见最重要的句式之一。

书中详细介绍了汉语语法特点,之后又引入了关于词类划分依据的问题。

划分词类的目的是把语法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归在一起,可是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并不一定相同。

词类和词义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语法性质相同的词,意义上往往有共通之处——通常说名词表示事物,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之类的话虽然不够准确,但大体上也不算错。

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根据形态划分词类,是因为形态反映了功能,形态是功能的标志。

从理论上说,划分词类只能在确定了词的同一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而在确定词的同一性问题时,则需要考虑词的意义。

同一性问题指的是在不同句法环境里出现的几个词到底应该算一个词,还是算不同的词的问题。

例如:

“人总是要死的。

”与“别把话说死。

”这两句,前句里“死”是失去生命的意思,后句里“死”是不活动、不灵活的童思,如果我们认为这两个“死”意义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那么在给“死”划类时,就必须把这两个“死”区分开,作为两个不同的词看待,并且根据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确定其所属的词类。

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例如通常说的形容词可以放在名词前头做修饰语,可以放在名词后头做谓语,可以受程度副词(“很、挺、太”之类)修饰等等。

准确来说,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它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而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指词的(语法)分布。

分析词类划分依据的问题之后,作者又指出了“区分主宾语这件事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

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述语说的,主语和宾语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的关系。

主语后—定有谓语,可不一定有宾语;宾语前一定有述语,可也不一定有主语,所以确定句子里一个成分是主语还是宾语,实际上就是确定包含这个成分的结构是主谓结构还是述宾结构的问题。

然而区分主谓结构和述宾结构这两类不同的句法结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结构上的平行性表明其是同类型的结构,而本地人的语感正是从这里来的,也可以说,这种结构上的

平行性是本地人语感的体现。

讨论了主语和宾语之后,又引入了对“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句法成分的思考与探讨。

现代汉语中通常把主、谓、宾、定、状、补叫“六大成分”,这种说法不够具体准确。

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讨论句法成分不能离开句法结构。

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述语说的,定语,状语是对中心语说的,我们不能离开谓语而谈主语,不能离开述语谈宾语,也不能离开中心语谈定语、状语。

区别定语和状语应该考虑的因素有三点:

修饰语本身的性质,中心语的性质,整个偏正结构的性质。

选择“修饰语本身的性质”这一点作为划分定语和状语的根据,只能采取列举的办法,例如说:

凡是由名词、人称代词、数量词充任的修饰语是定语,凡是由副词充任的修饰语是状语。

一般语法书上说修饰名词的是定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是状语。

这是以“中心语的性质”作为划分根据的。

选择“整个偏正结构的性质”作为划分定语和状语的根据,可以把定语定义为名词性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把状语定义为谓词性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

还可以合理地解释形容词做修饰语的情形。

关于层次分析和中心词分析两种方法有很多议论,而把层次分析作为一种方法看待不太妥当。

所有的人类语言的语法构造都是有层次的,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进行语法分析离不开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手续之一,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法。

中心词分析法也并不是完全不管层次。

举例来说,中心词分析法一上来就把句子分析成主语(s),谓语(v)和宾语(o)三个基本成分。

看上去好象不管层次,可是由于宾语是作为谓语的连带成分看待的,所以事实上仍然是把svo分析为s(vo),并没有打乱层次把它分析成(sv)o。

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对立不在提取中心词这一点上,而在中心词分析法不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这一点上。

其实层次分析并不排斥提取中心词,而中心词分析法却不能容忍包含在层次分析里的词组可以做句法成分的原理。

中心词分析法对偏正、述宾、述补三类结构一律采取找中心词的做法,单单把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别开,作为另案处理,不找中心词。

这是因为偏正、述宾、述补都是向心结构,都有可供提取的核心。

主谓结构是离心结构,没有核心;联合结构是多核心结构,也是找不出中心词来的。

层次分析本身不要求找中心词,可是它也不排斥找中心词。

所谓不排斥,是说层次分析跟提取中心词这两件事之间没有矛盾。

其实这个话说得还不够。

事实是不但没有矛盾,而且从理论上说,提取中心词还只能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层次分析只不过是语

法分析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我们不能把层次分析看成是自足的,完备的语法分析手续。

进行层次分析一点也不排斥同时进行结构关系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讨论一个大的牵涉全盘的问题,就是语法体系的问题。

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的语法事实和语法规律的表述系统。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讲语法的间架。

语法体系不能说跟语法理论无关,可是它并不是企图揭示语法构造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由于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我们就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建立一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各类词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连动结构以及介词结构,“的”字结构等虚词结构)作为抽象的句法格式来描写它们的内部结构以及每一类词组作为一个整体在更大的词组里的分布状况,而不急于把它们跟具体的句子联系起来,特别是不把它们钉死在句子的某个成分上。

如果我们把各类词组的结构和功能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末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为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而已。

这种语法体系把词组看成是抽象的。

一般的东西,把句子(包括句子的整体和它的部分)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东西。

在描写词组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的时候,不考虑它是不是句子或句子的组成部分,只把它当作抽象的句法结构看待。

可是词组随时都可以独立成句或者成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过程就是从抽象的词组“实现”为具体的句子或句子的组成部分的过程。

按照这种看法,词组和句子的关系就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是抽象的语法结构和具体的“话”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语法体系里,所有的句子都看成是由词组形成的,所谓句子成分实际上只不过是词组的成分。

换句话说,在词组本位的语法体系里,主、谓、宾、补、定、状等等都看成是词组的成分,它们跟句子只有间接的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不能叫句子成分。

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

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不过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会儿讲点意义,一会儿讲点形式,两方面没有内在的联系。

这叫揉合,不叫结合。

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根据词的分布确定出来的词类在意义上确实有共同点,这就是验证。

区别词在语义上表示分类标准,所以往往是成对成者成组的。

事实上,凡是得不到形式上验证的语义分析对语法研究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不管是大类还是小类,只有在形式上得到验证才有价值。

当形

式跟意义真正结合起来的时候,两方面互相渗透,互相验证,实际上也很难分出主次来。

《语法答问》一书虽是汉语语法学习的教辅类书籍,却以简单的对话形式阐述现代汉语语法观点,书中内容轻松幽默,逻辑清晰、思维严密、深入浅出,对汉语语法入门学习很有帮助。

虽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却能够澄清许多在汉语语法研究基础理论方面的概念问题,对现代汉语语法以及今后的语言学学习都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我确实受益匪浅。

篇四:

《社会实在问题》读书报告

“常识世界”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读《社会实在问题》

吴俊蓉(2014级114030505001)

《社会实在问题》是阿尔弗雷德·许茨许茨到美国后写的第一部学术论文集,但生前并未来出版。

该书通过人的“常识世界”的视角来观察整体世界,探索和概括它的基本特色,并且勾勒出它的多方面联系,以建立关于世俗实在的哲学——有关自然态度的现象学。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

社会科学方法论;现象学与社会科学;符号,实在和社会。

理解常识生活的最高实在是理解许茨的著作的线索,也是反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一种新的视角。

许茨认为,“常识世界”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并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它是我们进行各种行动的场所,是我们对行动作出反应的场所:

我们不仅在这个世界中活动,而且也影响这个世界。

常识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自然态度获得的,自然态度就是类型化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活动、并且解释这个世界。

个体的“生平情景”、“现有知识储备”、“社会基质的坐标”构成了其认识世界的基础,个体与个体的“主体间性”、“行动”和“设计与角色”构成了交互式的“常识世界”,并使其自身得以解释。

许茨对“常识世界”的哲学阐释以社会现象学为其基本构架,结合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打开了有别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方式的另一扇窗。

再结合现象学其他流派所关注的有关意向性的理论和“在场”与“缺席”、“充实”与“空虚”、“居间”等等范畴,我们就会发现,现象学其也给人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同样异彩纷呈,并充满了人文关怀。

现象学所构筑的这个世界,在谈论整体的时候,也让心灵想到自我;它不仅反对现代科学的自我遗忘,也反对后现代的自我否定;它帮助我们思考最初与最终的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我们自己。

由此反观我们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输方式的知识化和科学化与所处地位的边缘化的现状,这其间当然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的直接相关性,但地位的边缘化又何尝不是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