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902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docx

行政领导学作业三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领导学基础》单元辅导(3)

 

第七章领导战略与决策

一、领导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1、战略的含义

  一般而言,战略是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其目标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2、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2)稀有性;(3)层次性;(4)稳定性;(5)前提性;(6)后继性。

二、战略研究的理论与预测

  1、系统论管理学是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系统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以整体的观念去思考与认识事物,系统理论为战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战略研究的方法

  

(1)科学预测是战略研究的前提

  

(2)预测研究的特征

  (3)预测研究的一般原理

  (4)预测研究的一般程序

  (5)预测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战略制定和管理

  1、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领导战略的制定不仅有赖于科学的预测,同时还要遵循如下原则:

(1)充分掌握影响与制约领导战略的环境因素;

(2)追求长期效应;(3)必须选择好战略重点。

  2、战略管理的过程

  

(1)环境分析

  ①外部环境。

  ②内部环境。

  

(2)战略形成

  战略的形成是根据对自己组织的优势与短处进行分析之后,形成一整套长期并相当稳定的计划,以期对环境提供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有效利用和回避。

  (3)实施战略

  (4)评估和控制

四、领导决策的含义与特征

  1、领导决策的含义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决策不是静态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地从对象或环境中获取决策依据,从而不断地修正、调整目标与行为的动态过程。

  2、决策的特征

  

(1)目标性;

(2)预见性;(3)选择性;(4)实施性。

五、领导决策的类型

  1、按决策问题的出现概率分类,可分成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按决策的层级分类,可分成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微观决策。

  3、按决策本身所依据的条件分类,可分成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4、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分类,可分成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5、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分类,可分成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六、领导决策的要素与模型

  1、决策要素

  决策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信息、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决策后果六个因素组成。

  2、领导决策模型

  任何特定的领导行为,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领导决策模型随着决策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和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型四个阶段。

七、领导决策的体制与原则

  1、领导决策体制的含义

  所谓领导决策体制,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

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

  2、领导决策体制的结构

  领导决策体制在宏观上完整的结构,一般以下五大系统所组成:

(1)决策中枢系统;

(2)智囊系统;(3)信息系统;(4)执行系统;(5)监督系统。

  3、领导决策的原则

  

(1)信息原则;

(2)预测原则;(3)系统原则;(4)优化原则;(5)智囊原则;(6)动态原则;(7)求实创新原则;(8)公正原则。

八、领导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领导决策程序是决策规范化的关键,它可以帮助领导者使决策变得有序,而不至于产生混乱。

而掌握一定的决策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针对不同的问题,领导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1、领导决策的程序

  所谓决策程序,就是把整个决策过程划分成若干前后衔接的基本步骤。

科学决策程序主要包括环节:

  

(1)发现问题

  

(2)确立目标

  (3)拟定方案

  (4)分析、评估与优选

  (5)慎重实施

  (6)追踪决策

  2、领导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德尔斐法

  (3)鱼缸法

  (4)模拟决策法

  (5)决策树法

九、现代领导决策的新视点——危机决策

  1、危机、危机决策的含义

  危机决策是指一种决策情势,在这个情势中,组织决策者所认定的基本利益和核心价值面临着严重威胁或挑战,突发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高度的紧张与压力,为使组织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限度内,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对事件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应对措施。

  2、危机与契机

  1)认识契机

  2)组织的契机

  3)领导者的契机

  有效地处理危机可以使领导人得到更高的权威,也有助于领导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自己的理念。

富有改革精神的领导人,应不失时机地推行自己的改革理念,使那些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第八章领导选才与用人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思想

  2、人力资源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讲,“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3、人力资源的特征

  

(1)能动性;

(2)增殖性;(3)开发性;(4)时效性;(5)消耗性。

二、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

  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合理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手段和方法,实现组织岗位与员工的合理匹配,并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对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3、现代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开发新观念

  

(1)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2)确立人力资本的观念。

  (3)确立人才商品化的观念。

  (4)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三、领导选才的原则

  1、领导选才的原则

  

(1)因事择人;

(2)公开公平;(3)竞争择优。

  2、领导选才方法

  

(1)竞争考试法;

(2)竞争上岗法;(3)绩效考核法;(4)荐举法;(5)群众评议法;(6)领导亲自考察法;(7)信息网络法。

四、领导用人

  1、领导用人的含义和特点

  领导用人是指领导者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中的人才资源,以做到人事相宜,相得益彰。

  领导用人的特点自己看教材。

  2、领导用人标准与用人制度

  

(1)领导用人标准

  领导者用人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

  

(2)领导用人制度

  3、领导用人的原则和方法

  

(1)领导用人的原则

  ①峰区年龄原则;②扬长避短原则;③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④诚信不疑原则;⑤明责授权原则;⑥环境原则;⑦数量原则;⑧用养并重原则;⑨流动原则。

  

(2)领导用人方法

  ①试用法。

②委任法;③聘任法;④选举法;⑤晋升淘汰法。

  4、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分析

  

(1)晕轮效应;

(2)投射效应;(3)相互回报心理;(4)嫉妒心理;(5)首因效应;(6)近因效应;(7)偏见效应;(8)马太效应;(9)戴维现象。

五、激励理论与方法

  1、激励的含义与作用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在领导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吸引人才,壮大力量;

(2)发挥潜能,提高效率;(3)激发创造性。

  2、激励过程的基本要素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反馈是一个完整的激励过程不可或缺的五个基本要素。

  3、激励理论介绍

  

(1)内容-给予型理论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过程――比较型激励理论

  ①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②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3)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杜拉德的挫折理论。

  4、激励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及时适度原则;(3)适人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公平公正原则;(6)讲求效应原则;(7)注重法纪原则。

  5、激励方法

  一般来说,激励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外在的激励方法。

它包括福利、晋升、授衔、表扬、嘉奖、认可等。

一种是内在的激励方法。

它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

具体的激励方法可以分为:

(1)目标激励法;

(2)荣誉激励法;(3)自我价值实现激励法;(4)尊重激励法;(5)情感激励法;(6)公平激励法;(7)宣泄激励法;(8)危机激励法;(9)领导行为激励法;(10)正强化激励法;(11)全方位激励法。

 

第九章领导思维与创新

第一节领导思维的基本原理

一、思维科学的基本理论

总的来说,思维科学就是以思维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思维、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是思维科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一)思维

1.思维的含义

现代科学认为,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的人脑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一般情况下,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

狭义的思维仅仅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处理问题、做出决策的思维活动。

广义的思维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概念、判断等等一切观念形态和精神现象的总和。

2.思维的特性

第一,物质性。

思维的物质性根源于思维器官的物质性。

第二,自觉性。

第三,历史性。

3.思维的类型

人类的思维按照一定的标准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思维活动的内容和工具有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形象之不同,可以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所处理的对象有个别和一般、现象和本质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是否依赖于直觉形象(包括形状、声音、色彩等),可以分为直觉思维和推理思维;根据思维的品质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开拓性,可以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思维方式

1.思维方式的含义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思维方式标志着人们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由许多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它包括思维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思维的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思维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构,思维主体的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文化等精神素质,以及思维主体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

其中,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构成了思维方式中最实质、最基本的部分。

2.思维方式的特性

第一,时代性。

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时代的发展也必然对思维方式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要求。

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总是根植于特定历史时代的实践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中,在此基础上生长和发展起来,并随着历史时代的推移而发生变革。

第二,相对稳定性。

人类的思维活动复杂多变,但其思维方式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从思维活动的客体方面看,由于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反映这种联系的思维方式也必然相对稳定。

从思维的主体方面看,思维方式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和人们的实践经验。

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广泛性,为大多数人采用,经过多次的反复和传承,构成了人们惯常的思维样式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行动。

第三,能动性。

思维世界是物质世界在精神领域的反映和内化。

但是,思维方式一经形成,就会以其精神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科学、进步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则会阻碍人们正确的实践活动,阻碍社会发展。

3.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

人的思维方式同实践及其方式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科学化程度。

思维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实践活动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每一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和实践方式,从宏观性、整体性的角度规定了该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共性;对于不同的实践主体而言,由于他们从事的具体实践活动和具体实践方式不同,因此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也显示出具体的个体性差异。

(三)思维方法

1.思维方法的含义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思维方法属于思维方式范畴,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

任何思维方法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其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是思维方法归根结底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反映;二是思维方法的发展受到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发展程度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是思维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在于思维方法的适用性,即思维方法是否与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相一致、相适应。

2.思维方法的作用

思维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思维对象、思维主体和思维方法是思维活动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三个要素。

思维对象是思维活动的原材料;思维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及相应思维结构的人;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方式、工具和手段。

在思维活动中,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构成了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桥梁。

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3.思维方法的层次性

思维方法是由诸层次、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思维方法划分为三大层次:

一般的思维方法、各门具体科学共同的思维方法和各门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法。

4.现代思维方法的特征

现代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三个内容:

(1)系统性

第一,现代思维方法本身构成了一个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方法系统。

从层次上看,现代思维方法有哲学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具体科学思维方法等;从基本种类上看,有抽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灵感思维方法等。

第二,现代思维方法以高度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为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系统思维方法把系统的观点用于分析和综合事物,是系统性原则的运用,它最根本的特点是:

始终把思维对象当作多方面联系、多要素构成的动态整体来研究,进而对思维对象之间及其与内外环境之间的作用与联系进行全面地把握和综合地分析。

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有序性原则;三是动态性原则;四是等级性原则;五是系统发育原则;六是模型和优化原则。

(2)创新性

创新性不但是自古以来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思维方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规律的本质需要。

思维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多向性和综合性。

(3)思维方法的定量性

定量思维方法把数量分析作为思维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强调数量分析是决策的依据。

定量思维方法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法。

数学方法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成为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定量思维方法,此外,被广泛使用的方法还有计算机方法,它实质上也是一种数学方法。

二、领导思维的基本原理

领导思维是领导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与领导存在相适应的一种思维格局,是领导活动诸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

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实现领导思维的科学化,要正确处理好4个关系:

1.全局与局部

2.当前与长远

3.继承与创新

4.内脑与外脑

第二节领导思维的实践

一、领导思维与领导决策

(一)科学思维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决策科学化,又叫“科学决策”,是指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和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活动。

(二)领导思维在领导决策中的作用

1.“发现问题,确立目标”的思维方法

2.方案制定和选择的思维方法

3.决策实施中的思维方法

4.反馈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二、思维品质与领导活动

(一)思维品质的基本含义和特性

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

根据思维的不同维度,思维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在揭示对象规定性与发展趋势程度的维度上,思维具有深刻性与肤浅性两极对立的品质。

第二,在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所建立的思维通路多少的维度上,思维具有广阔性与狭隘性两极对立的品质。

第三,在思维能否依据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的维度上,思维具有敏捷性与迟钝性两极对立的品质。

第四,在思维路径的结构方式维度上,思维具有系统性与凌乱性两极对立的品质。

第五,在思维方式、方法及思维成果新颖程度的维度上,思维具有创造性与再造性两极对立的品质。

第六,在对待他人思维成果的态度与方式的维度上,思维具有独立性和盲从性两极对立的品质。

(二)领导实践中的思维品质分析

1.领导思维品质是领导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是实现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之一

领导思维是影响领导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思维品质体现了领导思维的个性差异,是领导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并且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

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思想技能构成了领导成功的必要条件。

与技术技能和人事技能相比,思想技能,即领导的思维能力是实现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中最根本性的一个。

2.领导思维品质是领导艺术的源泉和基础

领导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智慧、才能、胆略基础上,综合运用领导理论、方式、方法,灵活地、高效地、有创造性地处理领导活动中各种问题的非规范化的技巧和才能。

从本质上说,领导艺术根源于领导者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是其思维品质的反映和体现。

领导者的知识构成和个性特征,是形成领导艺术的基本要素。

同时,它们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体现了不同思维主体的思维风格和思维能力。

因此,领导思维品质是领导艺术的源泉和基础。

不同的领导者处理同一领域的相同问题,往往会运用迥然不同的技巧和方法,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这种极富个性化的领导艺术实际上是领导者内在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

3.思维品质的训练是领导发展与培训的重要内容

与群体思维方式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不同,思维品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发展性。

思维品质的可塑性表明,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气质、禀赋、智商等先天因素与后天的理论修养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自觉的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优秀的思维品质可以得到培养或强化,而不良的思维品质也可以加以纠正和改善。

思维品质的发展性表明,优秀的思维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不断地加强、改善和优化,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和实践的发展。

第三节领导思维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一、创新与思维创新

(一)创新

1.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

(二)思维创新的含义与特点

1.思维创新的基本含义

所谓思维创新,是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2.思维创新的特点

与一般的思维活动相比,思维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第一,新颖性。

第二,独立性。

第三,艺术性。

第四,综合性。

思维创新的综合性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思维创新都是在综合利用已有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进展与新的突破;二是思维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劳动。

成功的思维创新,取决于多种思维方法、思维技巧、思维品质的综合运用。

二、思维创新的基本理论

(一)思维创新的技巧与方法

1.质疑思维,发现创新点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定义的一组互逆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活动,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通过联想、想像、灵感和直觉,产生创造性的设想。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方法,是人类思维创新的原动力。

发散思维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有横向思维、反向思维和侧向

思维。

(1)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指由于接受和利用其他事物的功能、特征和性质的启发而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方式。

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在其专著《新型的思维》中最早提出的。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曹冲称象等,都属于发散思维中的横向思维形式。

(2)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与传统的、逻辑的和群体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形式,即以对立、逆转、反面、颠倒等方式去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3)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也称旁通思维,它是沿着正向思维的旁侧开拓出新思路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侧向思维是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侧面迂回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过渡的本质特性。

收敛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在收敛思维过程中,要想准确发现最佳的方法或方案,必须爷合考察各种思维成果,进行深入地比较和分析。

因此,综合性是收敛思维的重要特点。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思维创新最基本的方法。

创新思维的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必须突破传统的知识界面和思维定势,超越事物现有的发展状态和转已知层面。

因而,在创新的开始阶段,领导者首先要开拓思维的自由度,采取发散思维;而在最终确定创新方案时,则需要以创新目标为核心进行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是扩散性的思维活动,收敛思维则是集中性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以最大限度地扩展思维视角为特点,收敛思维则确定了思维关注的方向,明确了创新目标。

任何思维创新都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立统一。

在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在对立中相互转化。

3.联想与想像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即由所感知和所思的事物、概念和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事物、概念和现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思维有三种主要的形式:

第一,纵向联想。

纵向联想是发现一种现象后,即刻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二,横向联想。

横向联想,也称特征迁移,是指发现一种现象后联想到与其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其他事物。

第三,逆向联想。

逆向联想,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或对立面。

想像是一种伴随联想而存在的思维活动,它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排列、组合并建立起新表象的心理过程。

想像的创新功能,主要表现为它能帮助人们发现未知的事物和自然规律,产生科学的假说和设想。

4.灵感

灵感是大脑的一种特殊技能,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一种高级的感知能力。

灵感是思维创新活动中神奇而有效的思维形式。

5.直觉

不经过逐步的分析和推理,而对客观事物迅速地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和设想,这种思维称为直觉思维,简称直觉。

直觉是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如庖丁解牛,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因,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体现。

6.互动思维

互动思维的基本思想是:

个人在群体背景中与其他成员相互诱发,可以激发人的“发散思维”,使群体得到新颖的、富有创意的方法。

由美国企业家、发明家奥斯本首创的头脑风暴法或称思维激荡法,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互动型思维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