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042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docx

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的进化作业湖北专用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2018·海南高考)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解析:

选B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

2.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有(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解析:

选B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①错误。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错误。

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是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③错误。

变异是不定向的,④错误。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⑤正确。

3.已知种群中一些个体留下的后代数多于其他个体,而且多出的程度受其表现型和行为的影响,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称为选择。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中环境条件决定群落中生物进化的方向性

C.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取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进而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

解析:

选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种群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

进化是结果,选择是过程,进化是选择后的结果,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C项正确。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进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项错误。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所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有性生殖的出现导致基因突变频率增加,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解析:

选C 共同进化还应包括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项错误。

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所以说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项错误。

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正确。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有性生殖的出现不会导致基因突变频率的改变,D项错误。

5.马利筋(一种植物)含有的强心苷对鸟兽有毒,故鸟兽一般不食用,而斑蝶却可以食用并将强心苷贮存于身体组织中从而出现一种怪味儿,导致一般的食虫鸟不吃它,同时还有另一种蝶类,其体色和体型都与斑蝶相似,但没有怪味儿,以下说法不能推出的是(  )

A.马利筋通过产生毒素进行自我保护,降低被捕食概率

B.斑蝶可以免疫强心苷毒性从而增强自身种间竞争力

C.类似斑蝶的蝶类因不能产生怪味儿,易被食虫鸟捕食

D.马利筋与斑蝶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选C 马利筋通过产生毒素进行自我保护,降低被捕食概率,A正确;斑蝶既可以免疫强心苷毒性,使其免受该物质的影响,又可以积累这一物质,降低被捕食的概率,从而增强自身种间竞争力,B正确;类似斑蝶的蝶类虽不能产生怪味儿,但它们采用拟态作用可逃避食虫鸟捕食,C错误;马利筋发展了防御机制,产生强心苷,斑蝶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可以食用马利筋并将强心苷贮存于身体组织中,因此马利筋与斑蝶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6.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

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

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由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

选B 由题意可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甲、乙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突变导致的,但这种突变不是由蜂鸟采蜜导致的,蜂鸟采蜜只能对其进行选择,B错误;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7.某个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

解析:

选D 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A正确;设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为t,男性关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有XTY、Xt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C正确;女性个体中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概率为c2+2c(1-c)=2c-c2,故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错误。

8.(2021·湖北省选考模拟演练)某些动物依靠嗅觉发现食物、识别领地和感受危险。

动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嗅觉受体基因。

据资料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388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414个假基因(无功能基因)。

小鼠基因组中有1037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354个假基因。

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人类和小鼠嗅觉受体基因数目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发生进化分支后,人类出现大量的假基因,而小鼠的嗅觉受体基因明显增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产生嗅觉受体基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相同

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是群体中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

D.小鼠敏锐嗅觉的形成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定向选择的结果

解析:

选B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故多种多样的嗅觉基因的产生与基因突变有关,A正确;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发生突变,它编码的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不一定发生改变,故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嗅觉受体蛋白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出现差异,C正确;虽然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长期的自然选择会定向选择具有敏锐嗅觉的个体,使得嗅觉敏锐的小鼠逐渐增多,最终使小鼠敏锐嗅觉逐渐形成,D正确。

9.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

图1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

图2为日本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

B.图2中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

C.图2中P区数据采集自北部地区

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解析:

选B 由题图1可以看出,南部地区山茶象甲的喙长于北部地区山茶象甲的喙,因此推测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正确;分析图2可知,M区山茶平均果皮厚度大,象甲打通果皮孔洞的难度更大,繁殖后代成功率更低,B错误;图2中P区果皮厚度小,山茶象甲喙短,数据应采集自北部地区,C正确;山茶象甲与山茶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D正确。

10.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长期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青霉素使用之前,所有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是相同的

B.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而产生抗药性变异个体

C.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从而决定了其进化方向

D.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来实现的

解析:

选D 在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种群中就存在不同变异的个体,有的个体对青霉素的抗性强,有的个体对青霉素的抗性弱,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因此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抗药性变异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C错误;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来实现的,D正确。

11.跳蝻腹节绿条纹对黄条纹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某沙化草原不同区域的跳蝻腹节表现型,并计算了A基因频率,结果如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沙化草地M区

绿草地L区

沙化草地N区

绿条纹频率

0.36

0.91

0.64

A基因频率

0.2

0.7

0.4

A.跳蝻A基因频率低是导致M区草地比N区草地沙化严重的原因

B.草地沙化及天敌捕食等环境因素是跳蝻腹节颜色进化的外因

C.M区与N区存在的地理隔离将导致两个地区的跳蝻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三个调查区的杂合绿条纹跳蝻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是L>N>M

解析:

选B 跳蝻A基因频率低是N区和M区草地沙化对A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A错误;草地沙化及天敌捕食等环境因素对跳蝻的黄条纹性状进行了定向选择,是跳蝻腹节颜色进化的外因,B正确;M区与N区是某沙化草原的不同区域,两地区的地理隔离不会导致两个地区的跳蝻进化为不同的物种,C错误;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三个调查区的杂合绿条纹跳蝻所占比例依次为0.32、0.42、0.48,因此三个调查区的杂合绿条纹跳蝻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是N>L>M,D错误。

12.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

B.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C.A基因的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5

D.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

解析:

选C 分析图示可知,Ⅰ曲线中a基因的频率为0时,某种基因型为100%,故该曲线代表的基因型为AA,分析Ⅱ曲线,a基因的频率为1时,某种基因型频率为100%,故该曲线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为aa,分析Ⅲ曲线,a基因的频率为0.5时,某种基因型为50%,则该曲线对应的基因型为Aa。

依据分析可知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A正确;由Ⅱ曲线可知,最后a基因的频率占优势,可知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B正确;A基因的频率为0.25时,a基因的频率为0.75,故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0.75×2=0.375,C错误;在一个相对大的群体中,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请根据以下不同情况,回答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进化的问题:

(1)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填“基因”或“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不同于基因突变的有①染色体变异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比基因突变的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观察或对性状影响的角度考虑)。

(2)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

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__________。

(3)果蝇的隐性突变基因a纯合时雌蝇不育(无生殖能力),但雄蝇无影响。

一对基因型为Aa的果蝇交配产生子一代,子一代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

子二代与子一代相比,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

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____________。

解析:

(1)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基因突变是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变化多,可能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同时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而基因突变不能。

(2)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1/3,Aa占2/3。

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a的基因频率为1/3,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3×2/3=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2×2/3×1/3=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1/3×1/3=1/9,则理论上AA∶Aa∶aa=4∶4∶1。

(3)按照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型为Aa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A的基因频率是1/4+1/2×2/4=1/2。

子一代雄性个体都是可育的,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1∶1,雌性个体aa不育,因此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自由交配得到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3∶1,子二代A的基因频率是2/6+1/2×3/6=7/12。

因此,子二代与子一代相比,A的基因频率增大。

(4)如果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子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说明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或A基因纯合致死或AA致死或显性基因A纯合致死);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中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是A∶a=1∶2,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2×1/3×2/3=4/9,aa=2/3×2/3=4/9,所以第二代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Aa∶aa=1∶1。

答案:

(1)个别染色体 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基因突变则不能(或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通常大于基因突变) 

(2)4∶4∶1 (3)增大 (4)A基因纯合致死 Aa∶aa=1∶1

14.荷兰猪的皮毛富有光泽,是制作上等裘皮衣帽的材料,某养殖场为探究一品种荷兰猪毛色遗传的特点,进行了如表杂交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亲本

黑色(♀)×白色(♂)

黑色(♂)×白色(♀)

F1

灰色(♀)∶灰色(♂)=1∶1

灰色(♀)∶灰色(♂)=1∶1

已知荷兰猪毛色的黑色和白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控制,回答相关问题:

(1)由上述实验可知,控制荷兰猪毛色的基因A、a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如果对F1中雌性个体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中灰色个体占________。

(2)如果将实验二中的F1雌雄个体互相交配后产生的白色个体淘汰再随机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随机交配若干代,判断荷兰猪的种群是否发生进化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对等位基因B、b可能影响毛色基因的表达,取白色荷兰猪甲、乙进行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结果如表:

亲本

白色甲(♀)×白色乙(♂)

F1

白色(♀)∶白色(♂)=1∶1

F2

白色

黑色∶灰色∶白色=1∶2∶5

①判断A、a基因与B、b基因在遗传时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亲本甲、乙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F2中白色纯合个体(XBY、XbY为纯合子)占________。

解析:

(1)根据正反交后代表现型一致可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且F1均为灰色,基因型为Aa,测交后代中灰色(Aa)∶白色(aa)=1∶1,其中灰色占

(2)将实验二中的F1雌雄个体(Aa)互相交配后产生的白色个体淘汰再随机交配,F2中AA∶Aa=1∶2,F2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2∶1,自由交配的F3中黑色(AA)∶灰色(Aa)∶白色(aa)=4∶4∶1。

因为该过程中有白色个体的淘汰,即有人工选择,故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种群发生了进化。

(3)①根据F2中雌雄表现型不一致可知,B、b在X染色体上,又因为A、a位于常染色体上,故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综上分析,因为F2中雌性全部是白色,可知基因B会抑制基因A的表达而使个体表现为白色。

根据雄性个体中黑色(AAXbY)占

,即

×

可知,F1的基

因型是AaXBXb、AaXBY,则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F2中白色纯合个体(AAXBXB、aaXBXB、AAXBY、aaXBY、aaXbY)的比例是

×

×5=

答案:

(1)常 

 

(2)黑色∶灰色∶白色=4∶4∶1 发生了进化 因为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①遵循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AAXBXB、aaXbY 

1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会在幼年时期夭折,对A、B两地进行调查,发现B地流行疟疾,两地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________染色体上________性致病基因引起的。

若致病基因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则该突变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2)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如果在B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AA的基因型频率会________。

(3)根据镰刀型贫血症的遗传特点,一般应设法降低正常人群中________,以降低该病患者出生的概率。

(4)A地区人群中一对正常夫妇生一个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假设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男孩,则该夫妇生出红绿色盲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若致病基因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则该突变是隐性突变。

(2)据题图可知,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2%+

×3%=3.5%。

如果在B地区消灭疟疾,AA的生存能力增强,若干年后再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上升。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会在幼年时期夭折,杂合子婚配会产生患者,一般应设法降低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比例,以降低该病患者出生的概率。

(4)A地区人群中正常者的基因型AA∶Aa=95∶3,正常个体中是携带者的概率是

,因此,一对正常夫妇生一个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孩子(aa)的概率是

×

×

假设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男孩,假设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则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XBXb、XBY,生出红绿色盲女孩的概率是0。

答案:

(1)常 隐 隐性 

(2)3.5% 上升 (3)携带者的比例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