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071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docx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

乌克兰经济特区为中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

徐林实

 

  乌克兰自1991年8月25日宣告独立以来,在政治上实行了多党议会总统制,经济上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目前,乌克兰政治形势基本稳定,经济出现了复苏。

开办经济特区以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乌克兰对内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克兰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平衡国家与地区、企业以及公民的利益关系。

一乌克兰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基本特性

  一个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实质是利用自我优势,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决速增长。

乌克兰拥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水平,完整的交通、通讯基本建设和雄厚的科技潜力。

乌克兰工业较发达,拥有较好的工业生产条件,适合建立多等级、多类型的经济特区。

  自1996年以来,从位于克里木半岛黑海湾头的、以扩大对外贸易为目的的第一个经济开发试验区——西瓦施开始,乌克兰政府陆续批准建立了10个经济特区。

但是,这些经济特区运行机制不良,外来投资很少。

由于乌克兰正在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欧盟,如果开办过多的经济特区将会引起区内与区外生产企业间竞争的不平等,因此,乌克兰议会就经济特区的建立问题进行过表决。

2005年新总统尤先科上台以后,由于受到国际上一些基金组织的压力,乌议会再次对经济特区的去留进行表决。

  结果是,到目前为止,经济特区被砍去了一半左右。

  按照内部机制及其运行规律,初期建设中的乌克兰经济特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在边境口岸建立的经济特区。

它们拥有海关进出口通道,能够起到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国际运输走廊的作用。

  乌克兰西南部敖德萨州的南极洲和安扎琳经济特区濒临黑海,拥有地理优势,综合条件良好,它们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发挥工业港口经济优势以吸引外资;西部里沃夫州的亚沃罗夫经济特区内占地74.5公顷的科拉阔维茨保税区是为了充分发挥边境公路口岸优势,通过商品的中转、分装以及再出口等搭建通往欧洲的物流通道。

  

(二)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凭借特殊的地理区位,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旅游产业。

以休闲、疗养、旅游为依托,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快速流动,拉动食、住、行、医疗、保健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2000年1月1日建成运行的特鲁斯卡维茨疗养地经济特区位于乌克兰西北部,是乌克兰惟一带有旅游、休闲性质的经济特区。

在特区的一期开发计划中推介了14个针对矿泉疗养的高新技术合作项目,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0家投资企业入住园区,项目总投资额超过了2500万美元。

投资企业大多来自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疗养机构和金融组织等。

投资者在疗养区内引进了先进的诊断设备和现代化的治疗、保健技术。

该特区的建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三)在生产大幅滑坡、企业关停并转、工人大盘失业地区建立的经济特区。

在这样的地区创办经济特区旨在利用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来资金,依靠投资项目创造就业机会,利用倾斜政策发展地区经济,恢复企业生产活力,安置职工再就业,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效果。

最典型的是位于乌克兰北部基辅州的斯拉乌季奇经济特区,创建该经济特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关闭带来的大量失业问题。

按乌国家政策规定,斯拉乌季奇特区的外资企业在有效期内免缴土地税,企业在开始经营的前两年免缴所得税,后三年按50%上缴所得税,同时免缴切尔诺贝利基金和社会保险。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特区的有效期内,免征企业进口商品关税。

  斯拉乌季奇特区的有效期自1998年到2010年。

优惠政策要求投资企业在享受优惠的基本条件时应保证企业50%以上的工人为当地失业工人,小企业想要得到优惠则至少要解决10个以上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同时,上缴劳动基金不得少于工资总额的25%。

新建生产企业或者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商业企业,总投资额不得少于20万美元。

  1999年1月15日,时任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签署特区法,批准在里沃夫州建设亚沃罗夫经济技术产业园区,有效期限到2020年1月l日。

从经济效益和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出发,为了降低矿山化工生产对自然资源带来的破坏,恢复土地的理化性状,该地区的金属矿石采掘业必须关闭或降低开采,而矿山化工生产企业也面临转产或转业。

在这样的地区开办经济特区,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使企业尽决转产、转业,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商品,同时大力开发第三产业,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从优惠政策看,亚沃罗夫经济特区除了享有一般性的关税优惠外,特区内的企业还享有从获利年开始5年内免缴所得税、其余年份按50%上缴所得税的优惠。

  乌克兰东部地区的顿涅茨克州是顿巴斯地区的中心,是主要的矿区和重工业区,也是人口最多的州(533万人)。

近年来,由于经济萧条和产业落后,采煤业大幅度滑坡,企业关闭和降低开采;而伴随着煤炭生产的减少和发电量的降低,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也受到损害,工人大量失业。

顿涅茨克州紧靠俄罗斯,近50%的居民为俄罗斯族,有民族独立的倾向。

  为了防止社会动荡,为了解决失业矿工的再就业问题,1998年乌克兰政府批准在顿涅茨克州建立两个经济特区(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和亚速海经济特区)、17个开放城市和2个农业开发区(1999年6月开放城市增加到22个,农业开发区增加到5个)。

  顿涅茨克经济特区位于顿涅茨克市的西南部,面积为466公顷。

特区的经营模式是以中国的深圳特区为样板。

区内企业可以进行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活动,产品出口和内销比例不限。

特区的经营期限为60年,期望解决l万煤矿工人的再就业。

  特区内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

进入特区的商品、原材料及机械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经生产加工或组装的产品销往本国市场免征关税,只征收20%的增值税;区内生产企业所得税按20%的税率征收(区外企业按正常税率——30%征收);企业和个人所得外汇不强制兑换,并可自由汇出(区外企业强制兑换50%)。

  几年来,顿涅茨克经济特区的运作清况不太理想。

国家财政无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甚至连前期的广告宣传费用都得不到落实,因此,对特区的宣传力度不够。

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学习中国的经验,但其建立宗旨与中国深圳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深圳经济特区在创办初期是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窗口和试验田。

首先,地理位置选择靠近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就迅速吸引了海外华人的投资,起到了“样板田”的作用,随后带来了大量先进国家的资本;其次,中国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给予了极高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发展迅速;再次,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规划出了一个小区,由香港招商局开发,港方企业自筹资金,自行开发,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窗口作用。

  顿涅茨克经济特区与中国深圳经济特区不同,它不靠近发达国家,只与俄罗斯接壤。

其根本宗旨是为了救活现存的生产企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宣传上和组织上也没有特色,宣传没有走出国门,组织没有结成伙伴,没能够树立样板而带动投资。

  到2004年年底,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共有两家投资企业,一家为英国投资的肉联厂(投资额为230万美元),另一家为本国企业中的一个冰箱厂投资开办的组装厂(投资额为700万美元),目前均已投入生产。

在顿涅茨克经济特区运作的几年中,到该特区考察的中国代表团很多,但双方投资合作大都停留在口头上,未有实际行动。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方投资者认为,乌克兰投资环境欠佳,单个企业势单力薄,乌克兰国内稍有动荡则孤立无援。

  2.中方投资者只想做单一贸易,不愿建投资企业。

  3.中方考察团组因停留时间短暂,无法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对投资合作很难做出决策。

二中国企业参与乌克兰经济特区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国内现有资源短缺的限制。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急需将成熟的技术和产业向国外转移。

国家的政策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对外投资合作,在国外开拓广阔的能源市场和销售市场。

  而就乌克兰的现状来看,中乌双方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

  从产业结构看,乌克兰农业较发达,曾被誉为欧洲的“粮仓”;钢铁、化工、能源、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重工业、航空航天业、军事工业以及船舶制造业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轻工业、电子工业、家用电器、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领域则比较薄弱。

  乌克兰独立后,在外部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济协作关系遭受破坏,而在内部经营机制转化过程中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一方面大量生产资料过剩,另一方面日用消费品严重不足。

近些年,经国际市场流通,国内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但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外汇短缺,国内企业无力启动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而进口商品充斥国内市场又加剧了经济危机。

虽然国家一再加强关税壁垒,提高进口商品税率,以促进国内生产企业的发展,但都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种一时难以改变的局面为中国轻工、家电、纺织、服装、电子、食品加工等行业进入乌克兰市场进行加工制造和销售,在客观上提供了绝好的机愚。

  自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企业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大多集中在金融业、高技术产业和能源产业上,而较少涉足轻工、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业;中东欧和中亚的商人更热衷于把本国的轻工纺织品或从亚洲转口的轻工产品推销到独联体各国,其商品在价格上和质量上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在这种清况下,中国的轻工、家电、纺织业等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乌克兰独立初期,中国与乌克兰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贸易经历了超常的发展阶段。

  一些中国企业和个体商贩把陈仓旧货或假冒伪劣产品通过各种途径输往独联体国家,比正常价高出十几倍的价格在市场销售,结果是对中国商品的声誉和产品价格竞争力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超常的贸易很快滑落下来,其原因不言而喻。

在新的形势下,这种经营作风难以保障中国商品在独联体国家中已占有的市场份额。

这在客观上就呼唤国内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把握时机,进一步开拓独联体市场。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轻工、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已经培育出一批具有良好市场经营素质的企业,其产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三以顿涅茨克经济特区为依托,共建中国商品加工贸易区模式

  

(一)在顿涅茨克经济特区的合作形式及中国商品加工贸易区的产业选择。

笔者在担任乌克兰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外国经济专家时,与特区经营开发机构共同起草了研究报告,论证了在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建立中国商品加工贸易区的可行性。

报告提出在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基础上,由乌克兰顿涅茨克经济特区管理机构与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几省共同合作,在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建立加工贸易区,或中方独资或双方合资成立一个区内经营企业,由两国地方政府进行监督和领导。

具体参与实体为:

中方为政府外经贸部门及龙头企业,乌方为顿涅茨克经济特区经营开发机构。

  按照乌克兰特区法规定,对特区的领导共分三层机构:

第一层是州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第二层是地方政府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第三层是经济特区经营开发机构。

前两层的管理机构为政府型管理,而第三层机构则为双重性机构,既是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负责特区内的土地租赁、项目规划及开发等,同时又是经济实体,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参与经济活动。

此管理模式参考了智利伊基克自由经济区的模式。

根据乌克兰特区法的有关规定,顿涅茨克经济特区经营开发机构(经济特区经营开发股份公司)有权处理一切有关经济特区的管理和开发事宜。

  在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建立中国商品加工贸易区的项目论证过程中,顿涅茨克经济特区经营开发机构对建立加工区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愿望。

由于该机构既有对特区的组织管理权,又有经营权,这会使项目的运作非常方便。

在经济特区建立加工贸易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条件:

  1.乌克兰关于经济特区的法律法规60年不变;

  2.对生产区的税收实行优惠政策,利润及合法所得的外汇可全部留成,不强制买卖,且自由汇出;

  3.产品无外销比例,当地市场容量大,对生产和贸易投资都有很大潜力;

  4.随着乌克兰将加入世贸组织和欧盟,商品销往欧洲国家无配额和关税壁垒,且独联体国家间的进口关税也较低,有利于扩大再出口。

  根据乌克兰乃至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中国商品加工贸易区的产业选择建议为:

  1.轻工纺织业中的服装、鞋帽、玩具、制革业;

  2.轻工业——自行车、摩托车、小型运输车、中小型农用车及配套农具等;

  3.家用电器——空调、电扇、洗衣机、彩电、音响、录像机、DVD机、计算机等;

  4.食品加工业——糕点、糖果、方便面、肉鱼罐头、农产品及海产品的进口再加工、味精、酱油、米醋等;

  5.日用小百货、办公用品等;

  6.房地产业、建筑材料和家具制造业;

  7.医疗器械及制药工业;

  8.第三产业中的银行、保险、餐饮、旅游服务业等。

  在乌克兰乃至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上述行业比较薄弱。

目前,乌所需产品大部分要进口,区内加工可弥补民用产品的不足,替代进口,降低市场物价。

同时,这些行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兴办这些产业可以大量吸收顿巴斯地区的失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矛盾。

  对中国方面来说,国内上述行业的产品已供大于求,急需开拓新的市场,属于国家鼓励的对外投资项目;因加工贸易区内的设备、原材料及半成品大部分来自中国,还可以带动中国的外贸出口;在乌克兰投资建厂,产品除了直接供应乌市场外,还可转销第三国,使中国的轻工产品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国际市场。

  

(二)乌克兰国内具备的有利条件。

乌克兰国内政策、社会秩序、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以下条件:

  1.法律法规方面。

乌克兰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准许外国商人依法注册公司,在公司章程范围内从事各种经营活动。

同时,乌克兰宪法、外商投资法也明确规定,保护外国公民、法人合法拥有的财产以及从事合法经营活动的权利。

经济特区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经营者的权利及投资者应享有的优惠政策。

顿涅茨克经济特区法规规定,外国投资者在特区除了不允许经营娱乐、赌博外,可进行生产加工和非生产性的贸易、金融、房地产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

  2.社会秩序方面。

经过十几年的转轨,乌克兰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已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秩序趋向稳定。

  3.基础设施方面。

作为原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其国内的基础设施一直是雄厚扎实的。

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水电气热供应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给生产企业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条件。

  顿涅茨克州是乌克兰最大的州,是顿巴斯地区的中心。

顿涅茨克市公路、铁路网纵横,交通便利。

乌克兰第二大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濒临亚速海,有万吨泊位。

  在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开办中国商品加工贸易区、建立封闭的生产加工区和开放的贸易批发区,中国商品可以直接出口到贸易批发区或先进入生产加工区储存,而后再出口到贸易批发区或转口到第三国。

生产加工区的企业除了利用特区的优惠条件从中国进口商品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能源进行生产或加工活动,根据当地市场生产或加工所需产品。

  (三)中国企业具备的优势。

在乌克兰的顿涅茨克经济特区建立中国商品加工贸易区,中国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1.中国企业进入加工区,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求,从国内出口原材料或半成品在生产区中就地加工制造,且享受特区的优惠政策,使产品在价格和款式上都占据很大的优势。

  2.进入生产区的商品及原材料不征关税和增值税,待出特区时则根据销往第三国或进入本国市场的不同而征税。

中国商品通过生产区间接进入自办的贸易区,可利用特区的优惠政策间接创造仓储条件。

  3.中国商品加工区内的产品在销售时可以直接进入自办的贸易区(批发市场),减少了中间销售环节,降低了流通运输费用,从而在价格上可以保持绝对优势。

  4.中国商品统一进入自办的加工贸易区,可严把质量关,重新树立中国产品在独联体国家市场的形象。

  5.建立加工贸易综合体机构,可以相互促进,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销售促进生产,生产保证市场的繁荣。

  中国企业在与乌克兰顿涅茨克经济特区管理机构共同合作经营中国商品加工贸易区时可以资金、设备、技术及原材料等投入的方式入住园区。

中方牵头企业负责区内的厂房建设,面向中国各省进行招商引资,组织中小企业形成集团公司,共同参与投资。

其中的各企业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法进入加工贸易区。

在合资公司之下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合资公司统一纳税,对小公司进行协调管理,而经营权各自负责,独立经营。

在合资公司中,中方负责贸易加工区的项目规划组和开发、进行投资和经营管理、负责中国的招商引资、经营和管理区内的动产和不动产、组织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服务,包括货物的进出口手续、人员的进出境和生活服务等。

组建企业联合会对小公司进行协调管理,行业自律及咨询服务等。

  乌方主要负责提供土地,帮助进行项目的报批、工商、税务登记,并就海关、治安、人员居住及出入境等事宜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和联系等。

  (责任编辑:

李丹琳)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9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