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803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docx

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

研透全国卷考情

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

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

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

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高考研究

(一)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依次考查,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中国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中国近现代史则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世界史的命题也相对均衡。

具体统计如下:

一、中国古代史(4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3年模块汇总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卷Ⅲ

政治

经济

文化

24题

汉代儒学地位

汉字演变历程

西周重史传统

分封制影响

春秋战国商业

文字发展演变

《墨子》中的科技

夏商时期政治

战国以前农业

3题

2题

4题

25题

汉代庄园经济

科举制的影响

汉承

秦制

西汉王国问题

官修史书特点

西汉经济发展

唐朝藩镇割据

西汉小农经济

宋朝选官制度

6题

3题

26题

宋朝重史传统

宋朝土地政策

唐朝书法艺术

唐朝史料实证

经济重心南移

唐朝

自耕农

宋朝

手工业

唐三省六部制

古代医学发展

3题

4题

2题

27题

明朝地方体制

清朝两岸关系

明朝商品经济

明朝商品经济

明朝君主专制

宋朝史料实证

明朝朝贡贸易

明清昆曲文化

明朝文化氛围

4题

3题

2题

①每题的考查时段基本固定:

第24题——先秦时期;第25题——秦汉时期;第26题——唐宋时期;第27题——明清时期。

其中先秦、汉唐、明清三个时段的命题量大体相当,亦是高考集中命题的时段。

②古代政治和经济是命题的核心区域,但2018年,古代的科技文化成了命题的“重头戏”,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发展的阶段特点和文学艺术是如何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容是命题的鲜活素材,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③市民阶层的兴起是近年高考特别关注的问题。

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学艺术成为当时社会发展与社会思维存在的反映,注意文学是艺术化的历史,其史料价值就在于此。

④回归温情、关注人本,贯彻“立德树人”,贯穿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价值指引。

如2018年卷Ⅰ既有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关照,也有对社会治理政策不断调整、契约精神以及世界意识的关注,从而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对历史问题更合理、更深刻的认识。

二、中国近现代史(4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3年模块汇总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卷Ⅲ

政治

经济

文化

28题

近代经济

结构变动

近代经济

结构变动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民族工业

曲折发展

近代西方

列强侵华

近代西方

列强侵华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2题

5题

2题

29题

中国近代

化的努力

根据地经

济建设

“中体西

用”思想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近代社会

生活变迁

近代社会

生活变迁

马克思主

义的传播

新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

义的传播

——

4题

5题

30题

抗日战争

近代经济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中共八大

8题

1题

——

31题

现代

中国外交

“一五”

计划

家庭联产

承包

责任制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

以来的

教育

新中国

初期的

教育

“一五”

计划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家庭联产

承包

责任制

1题

6题

2题

①每题的考查时段基本固定:

第28题——晚清时期;第29题——民国时期;第3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31题——新中国时期。

其中晚清和新中国时期集中在经济模块命题;民国时期注重对思想文化的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集中在政治模块命题。

②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和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是高考的侧重点,其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重中之重。

③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洋务运动、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后4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分析影响近代发展的因素,为当今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从现代化角度认识“一五”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建设的影响;从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政策入手,分析经济政策的目的、作用,把握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核心点。

④文化上,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为主,突出了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曲折历程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从近代化和救亡图存两个主题创设情境考查维新思想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三、世界史(4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3年模块汇总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卷Ⅲ

政治

经济

文化

32题

罗马法

雅典民主政治

西方人文精神

西方人文精神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西方人文精神

罗马法

雅典民主政治

6题

——

3题

33题

英国君主

立宪制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早期资本主义

启蒙运动

马克思的

革命理论

殖民扩张

启蒙运动

2题

5题

2题

34题

经济

全球化

斯大

林模式

19世纪

以来的文学艺术

两极格局的对峙

美国的民主政治

赫鲁晓夫改革

工业革命

19世纪

以来的文学艺术

经济

大危机

2题

5题

2题

35题

世界经济

区域

集团化

美苏争霸

法国政治

体制变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

史学理论

战后资本

主义经济

调整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

集团化

赫鲁晓夫改革

5题

4题

——

①每题的考查时段基本固定:

第32题——古代希腊罗马;第33题——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第34题——20世纪前期的世界;第31题——二战后的世界。

②政治上,有两大命题热点:

一是古代希腊罗马。

这一内容每年每卷必考,且时考时新。

政治和演讲之间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是高考重要的切入点。

二是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影响和欧洲一体化。

对这一内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是核心。

③经济上,世界近现代史重在经济的考查。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等是命题重点。

这些内容与现实热点联系密切,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经验借鉴,因此高考在此命题的热度不减。

④文化上,命题集中在启蒙思想和文学艺术如何反映历史的存在这两大知识点上,其他考查相对较少。

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

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

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

这表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

试题通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

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24题,材料中提供了“铁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可以从铁器的对象(有什么)、分布范围(在哪里)、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由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多角度理解。

如果把铁器理解为铁制生产工具,则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概念的内涵中,而错选A项。

本题考查的是“铁器”这一概念的外延,即铁器的广泛使用所引发的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以及这些变革所代表的社会的发展程度,故选D项。

2.对历史主题的理解与整理

历史主题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更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导向。

例如2018年全国三套卷都紧紧围绕“激荡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这一核心思想。

如全国卷Ⅰ第24题通过《墨子》中有关“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和对杠杆原理等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智慧,从而引导考生认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再如全国卷Ⅱ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全国卷Ⅲ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及认知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再如全国卷Ⅰ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伟大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体现了高考历史的“鲜亮底色”和对时代精神的传承。

3.注重对史学素养的考查

这里的史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各种材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本依据。

由于史料庞杂,“所在多伪”,因此,史料实证要求的解读史料不仅仅是准确全面,而更是要确定所提炼信息的真实性。

它体现的是一个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的思维过程,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体现,是选择题主观化的典型体现。

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4题,以学术界关于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几种不同认识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认识,进而正确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26题,以对“唐军与薛举作战”的四则不同史料切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甄别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做这一类题需谨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历史原则,保证科学、清晰的内在推演理路。

1.拓展教材的宽度

所谓教材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

这里的材料一是直接说明来源的;二是没有标明材料出处,已被命题者二度转化的;三是“学术研究新成果”,是指超出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中学师生感到陌生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里的“新”主要不是指学术成果出现时间的新,而是指中学师生在认识上的新。

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6题,通过北宋前中期四川制盐业的雇佣关系,反映出当时民营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突破与转型,也进一步打破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定式思维;第27、28题,则从夷夏文化观念和向近代外交转型的角度创设情境,总结反思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方面的历史教训。

2.延展知识的长度

所谓知识的长度延展,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从根本上说,这类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史。

一种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5题,以30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切入,通过对五大洲成员国数量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强化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进程”的认识。

另一种是大跨度的、宏观通史,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27题,则从明朝饮食器具使用的规定在200多年的发展演变切入,通过对前后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

 

3.转换思维的角度

所谓思维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传统认知,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这类试题也是学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命题质量高的“三高”试题。

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4题,虽以《墨子》切入,但考查的不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而是突出了古代自然科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呼应了当前国家倡导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的时代主题。

再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2题,以梭伦的诗词切入,考查的不是梭伦对雅典民主的贡献,而是考查的其强烈的价值取向所映射出的浓厚人文精神。

4.挖掘认知的深度

所谓认知深度的挖掘,不仅仅指的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指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综合。

在选择题上的体现就是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

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7题,本题以《瑞应麒麟图》为材料,叙述了明成祖及大臣认为长颈鹿为“麒麟”的事情。

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强盛,将其他国家上贡之物用中国文化加以解读,并比附于中国传说中的瑞祥吉兆,以示宗主国的气度与胸怀。

本题绝不是引导考生对明朝君臣进行嘲讽,而是以此为观察点,解读历史上中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以及世界发展大势中人们的行为,体现了高考对人本的关注。

我们常说:

高考是指挥棒。

但是,这支指挥棒具体的尺度,以及运行的高度、角度、宽度、幅度,要准确拿捏,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

琢磨透此事,是一个细活,是一个慢活,更是一个巧活。

我们常说: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但是,方向明确之后,更艰苦的是落实,也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

精准落实好此事,是一个持久的活,是一个扎实的活,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活。

鉴于此,本书每一专题均优选全国卷高考真题,分别从上述四个维度解读,体现了《三维设计》编委会的良苦用心,具体请参阅各专题相关内容。

以材料为依托创设情境命题是历史选择题的最大特点,这也意味着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是做好历史题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阅读材料时,如何较快地获取有效信息呢?

现以高考题为例,探究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巧解选择题的方法。

1.审出处——明主题

阅读材料时,除了注意材料正文外,也要特别留意材料的出处。

材料的出处一般都反映着材料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注意出处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材料的中心含义。

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有着很大的作用。

[例1] (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思路点拨] 本题的材料出处是《史记》,而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

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材料主题——统治者要有仁德之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故A项正确。

2.审省略——重关联

阅读材料时,我们大多能够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有的时候材料原文会很长,但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从哪一句开始摘录到哪一句截止,其开头和结尾两句,必然要考虑为答题服务;而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例2] (2018·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思路点拨] 两处省略号前后的信息突出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农民地位的变化:

“非人”→人→主人。

明确了农民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就明确了农民的下一步行为。

故A项正确。

3.审转折——知重点

有时候,题干中往往会出现“但是”“但”“然而”“而”等转折性的词语,虽然有的时候是要强调转折词之前的内容,但更多时候是强调转折词后面的情况。

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要根据这些转折词准确判断材料所要强调的内容,以便于抓住材料的重点进行分析。

[例3] (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思路点拨] 材料提供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但”字反映了两种观点的对比,且更强调后者。

材料意在强调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即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自然界的进化规律:

“适者生存”。

其意在通过进化思想的宣传唤醒国人的“存亡”意识,故D项正确。

4.审选项——排绝对

历史材料选择题所给的材料往往讨论的是某个事情或说明某个事物,都设定了相应的情境,一旦情境发生变化,结论也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绝对化的表述一般来说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选项的表述中,如果出现“一定、绝对、无、都、完全、一点也不、全部、绝无可能、任何、各个、总是、永远不”等过于绝对的选项,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是正确答案,除非在文段当中有明确的提及;相反,当考生看到“可能、差不多、一般、偶尔、不多”等这些词的时候,往往认为是正确答案的标志。

基于以上的理由,在做题时,可以用“相对”“绝对”的解题技巧来解题。

[例4] (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思路点拨] A项中的“确定了”、D项中的“消除了”的表述均有些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可直接排除。

而B项欧美的社会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项。

5.审标点——快分层

有的选择题题干文字量较大,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其实文字越多意味着透漏的信息就越多,需要考生定下神来,耐着性子阅读分析材料。

这类材料往往使用分号作为段落分层的标志,学生可以根据分号和句号快速提炼分层信息。

[例5] (2018·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思路点拨] 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本题通过句号将材料分割成两层信息。

第一层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期,西方列强试探与即将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第二层反映了中共中央积极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但前提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即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

故选A项。

6.审空间——速定位

历史选择题的材料一般会涉及特定的时空,这是历史的学科特色。

明确特定的空间有助于考生快速锁定关联性的所学知识,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有时确定材料涉及的特定空间就是解题的钥匙之一。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读图能力,注重史地学科的相互渗透。

古人“左图右史”的历史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只要学生日常中有意识地加强读图,并注意历史主干知识的地域分布,高三再强化重要国家的分类整理,就能在这类题目中得到提升。

[例6] (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思路点拨] 本题的时间定位于战国以前;空间定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边疆地区。

从时空信息的结合上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集散地,铁器集中分布于这一区域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表现,故D项正确。

7.审主旨——准迁移

历史选择题的材料往往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这就是材料的主旨。

抓准了材料的主旨就把握了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信息,这对做好选择题至关重要。

若能再联系关联的知识点,进行知识迁移,必将进一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历史材料主旨的概括能力,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形成知识链条,实现横通纵连。

[例7] (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思路点拨] 材料反映的是武则天变更行政机构名称、增加行政人员数量的行为。

体现的主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维系统治的措施。

明确了这一点,再联系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则答案水落石出。

正确答案为C项。

总之,历史有效信息隐藏于材料中的各个方面,明确获取有效信息的各种途径,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