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444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6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docx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汇编

地理核心知识分类汇编

人文地理部分

第1讲人口的变化

1.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

(发展中国家)

原因:

①经济发展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②政治上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③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④传统生育观念存在

影响:

①加大了经济、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

②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措施:

①采取控制人口政策,②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增长过慢—老龄化: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完善

③教育水平高

④生育观念较新

影响:

①劳动力不足,

②国防兵力不足,

③青壮年负担加重;

措施:

①鼓励生育;②接纳移民;

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医疗、养老保险制度。

备注:

我国老龄化现象对策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单独二胎”政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现象。

(3)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性别比是指100个女性对应男性的人口数;目前我国男性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比例

影响:

①造成将来男性婚配困难,

②影响社会秩序及社会社会经济结构

措施:

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在农村;

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

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2.描述某地人口增长特点

①人口数量变化②人口增长快慢,注意是否分段

③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④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及数量变化

3.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4.有关人口基本概念的关系

(1)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

①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人口数量的减少,而是人口增长的速度变慢(前提是自然增长率大于0);

②只有当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才意味着人口数量的减少。

(2)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机械增长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

(3)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增长率越低,老龄化越严重,人口迁移率越大,。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战争等。

备注: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不同的人口迁移案例要具体分析。

6.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⑴有利:

①弥补迁入地劳动力不足,

②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当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⑵不利:

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②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的压力。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

①缓解人地矛盾,减少就业压力,更好的开发土地资源

②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利:

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人口区位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世界人口密度差异较大,明显表现为四密四稀。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北美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高纬和高山寒冷地带、干旱的沙漠地带、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是人口稀疏区。

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分析:

(1)自然因素

①气候②地形③土壤④水源⑤矿产资源等

温和湿润的气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交通之便,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如亚洲东部和南部;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利于工业发展,吸引人口迁入,人口相对也较密集如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矿业城市及附近人口稠密。

相反,高寒、干旱、湿热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缺少人类生存的条件,人口稀疏。

(2)人文因素

①交通②经济发展水平③城市化水平④工、农业基础⑤开发的早晚等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如西欧和北美大湖及大西洋沿岸;澳大利亚和巴西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除与自然原因密切相关外还与交通发达、城市众多,工业发达,殖民主义者最早进入,开发较早密切相关。

8.我国将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二胎”的利弊

(1)利:

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增加新生人口,降低老龄化程度;②能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弊: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放宽政策导致每年新增人口增多;②会加剧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环境压力等问题。

9.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首要因素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地区开发程度

正相关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第2讲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①位于市区外缘

②靠近交通干线附近

③位于河流下游

④处在城市或居民区的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两个主导风向垂直的地方,或最小风频上风向

⑤与其它功能区之间要有防护带。

☆住宅区的分布特点:

⑴高级住宅区的分布特点:

①位于河流的上游,

②主导风向的上风区,

③交通便利的地方,

④风景优美、地势较高的地方

⑵低级住宅区的分布特点:

靠近工业区,环境较差,地势较低的地方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或者街道路口

☆特别注意:

①功能区按面积排列: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②除了三个功能区外,还有高科技园区、文化区、风景区、汽车销售区等功能区。

③新建的功能区一般布局在城市外缘

④同一功能区内部可以有其他的功能区,比如住宅区内部可以有商业区和工业区。

2、典型企业的布局:

(1)钢铁、发电、水泥厂(大气污染型)

①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②两个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③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造纸、印染、电镀厂(水污染型)

①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②一般在河流下游

(3)纺织、机床、仪表厂(污染较小)

城市或近郊交通便利处

(4)自来水厂、啤酒厂

河流上游

(5)高新技术工业区

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附近

②环境优美

③交通便利

(6)CBD(中心商务区)

CBD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

特点:

①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

②高楼林立,昼夜人口密度差别大

③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

布局:

城市中心或交通中心

(7)仓库

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8)奶牛、蛋鸡场

近郊靠近水源交通便利处

3.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⑴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②其他因素:

知名度、历史因素、特殊功能区的建设如高科技园区的建设。

⑵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付租能力变化趋势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的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形成工业区。

 

4.城市等级及影响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

件有: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

资源条件支撑,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

之一,具体内容对比如下:

5.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的数量

②城市人口的比重(最重要的指标)

③城市的用地规模

④城市的数量

6.城市化的动力

⑴目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靠工业化来推动的,如:

⑵也有个别城市化的动力不是工业化造成的,

7.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城市地价昂贵,房价过高

②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③周围乡村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生活环境好

④私人汽车的普及和交通的现代化,缩短了城乡距离。

8.郊区城市化的意义:

①分散城市职能,使城市功能区得到优化

②缓解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

③促进郊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10.城市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⑴有利:

①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农村人地矛盾;

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③促进城市工业化水平提高,促进城市经济

发展;

④有利于城市与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

交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⑵不利:

自然环境:

①生物物种的减少,

②占有耕地,使土地质量下降

③改变水循环,排污排水能力下降

④绿地面积减少,环境质量下降(热岛、雨岛、雾岛效应,各种污染的产生)

社会环境:

①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②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社会秩序混乱

⑶措施:

①合理规划城市,建立绿化隔离带

②建设新区或卫星城

③改善交通、居住条件

④增加绿地面积。

11.建设新区(卫星城)的意义:

①分散城市职能,解决城市化问题;

②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发展;

③成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④促进了对外开放和对外联系。

12.城市区位因素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自然条件:

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水源、航运)

(2)社会经济条件:

①交通、②工、农业基础、③政治、④开放程度、⑤军事、⑥科技、⑦旅游等

 

第3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2、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①热量②降水③光照

④昼夜温差⑤水热组合⑥气象灾害

备注:

A热量和光照的差别

热量主要由气温来衡量,而光照则是指太阳辐射,二者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正相关。

B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最突出气候优势体现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二者密不可分。

C常见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

①风沙、②寒潮、③旱涝、④低温冻害等

3、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有利:

①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②降水丰富;③雨热同期。

不利:

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旱涝灾害。

(2)温带季风气候:

有利:

光热条件好,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不利:

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旱涝灾害。

(3)温带海洋气候:

有利:

终年温和多雨,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不利:

气温温和,多阴雨天气,光热条件差,不利于谷物的生长。

(谷物种植主要分布在个别西风带背风坡位置)

(4)地中海气候:

有利:

①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冬季温暖,热量条件好,有利谷物生长。

不利:

雨热不同期,夏季容易发生旱灾。

(5)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气候:

有利:

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不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

4、农产品品质较好的原因总结

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纬度或海拔高,热量不足,作物生长周期长;

③土壤肥沃,化肥使用少;

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

5、农业区位选择

(1)大范围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中国典型农作物的集中分布

甘蔗:

两广闽台云川

甜菜:

东北、西北

花生:

华北

油菜:

长江流域

柑橘:

江南丘陵

苹果: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陕西省

茶树:

江南丘陵

棉花:

长江中下游、华北、新疆

(2)小范围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⑴类型:

郊区农业

⑵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

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②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故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③需水量—如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靠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④交通运输—如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的生产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3)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1)主要因素:

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限制因素:

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

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则限制因素为主导因素。

6.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②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

③水源:

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④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

①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最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②市场:

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

③生产习惯:

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④食物爱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7.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一大(水利工程量大)

一小(小农经营)

一高(单产高)

三低(商品率、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8.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以美国中部平原地区为例

(1)自然条件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和

②位于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③黑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④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

①粮食面向世界市场,市场广阔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机械化水平高科技先进

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9.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

(1)相似之处: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雨热同期,有水源灌溉;

③地广人稀,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不同之处:

美国商品谷物农场一般由家庭经营,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一体化是其特殊的区位条件;

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大面积可耕荒地是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

(3)可借鉴之处:

①先进的科技;大规模的经营;

②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了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10.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作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范,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11.我国畜牧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比较

(1)相同之处:

我国某些牧区如内蒙古牧区有着和阿根廷牧区相似的自然条件,如优良的天然牧场,草类茂盛,地广人稀,适合大规模放牧等.

(2)不同之处:

阿根廷通过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⑤防治疫病等措施使潘帕斯草原成为大牧场放牧区;我国牧区普遍存在“靠天养畜”和“超载放牧”现象,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3)借鉴之处:

①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②改善牧区交通运输条件;

③改善牧区生态环境;

④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

12.影响西欧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①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平原为主,土壤肥沃,利于牧草的种植。

③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且有饮用牛奶习惯,市场需求量大

13.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

①气候温暖,光热充足;②中部为平原,地势平坦开阔;③地下水丰富,灌溉条件较好;④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⑤面向国际市场,市场广阔;⑥交通便利;⑦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2)地中海农业(葡萄、柠檬、油橄榄、无花果、蔬菜、花卉、园艺):

①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温和;②市场广阔,③交通便利

(3)东南亚、拉美等的热带种植园农业

(单一热带经济作物如:

天然橡胶、咖啡、可可、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黄麻等):

①纬度低,热量充足,高温多雨;②市场广阔;③交通便利;④劳动力丰富。

14.我国主要种植业地域区位条件评价

⑴东北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①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⑤人均耕地广,机械化水平高;

限制条件:

纬度高,气温低或者热量不足。

⑵华北旱作农业区:

(华北平原、渭河平原、黄土高原)

①暖温带,光热充足,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

制约因素:

旱涝、盐碱、风沙

⑶南方季风水田农业:

①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水源丰富,③地形平坦;④土壤肥沃;⑤交通便利,⑥市场需求量大,⑦科技水平高。

限制因素:

旱涝灾害(主要)春季低温,人均耕地少,机械化水平低。

⑷西北灌溉农业区: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

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有灌溉水源;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④地广人稀,地价低。

制约因素:

水源短缺(主要),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多风沙。

⑸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①与高原比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②地势平坦,③水源充足,④土壤肥沃;

限制因素:

热量不足。

 

15、我国耕地面积少的原因

①地形类型方面:

我国以山区为主,平原面积小。

②各种建设方面:

各种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工程建设等不断占用耕地。

③生态破坏方面:

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等生态破坏严重,导致大量耕地流失。

④生态建设方面:

近几年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

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湖、还沼工程

等。

也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的减少。

16、我国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①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发展多种经营。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

③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④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产

⑤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7、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床变浅,湖泊萎缩,易发洪涝灾害。

②过渡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出现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④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板结酸化,河湖水质变差,水中生物减少。

18、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粮地位下降的原因

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②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③地价、劳动力价格上涨等

19.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包括耕地(水田、旱地)、林地、草地、滩涂、建设用地、荒地(沙地)

20.土地潜力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土地类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第4讲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①水源②原料(资源)③能源(动力)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②交通③技术④政策⑤劳动力⑥资金⑦地价⑧工、农业基础⑨社会协作条件

2.工业主导因素

(1)原料导向型工业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

(2)市场导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制造业、印刷厂、食品厂

(3)动力导向型

电解铝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玩具厂、制伞厂

(5)技术导向型工业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电子厂、高级时装厂、高档家具厂

3.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利弊分析

⑴工业集聚

利:

①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②降低能耗和运输费用;

③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④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弊:

①加剧了环境污染,

②出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⑵工业分散

利:

充分利用各地生产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弊:

加大了运输费用,缺乏规模效益。

4.传统工业区的形成、衰落及整治分析(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分析传统工业区的优势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距离法国铁矿区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

⑤广阔的市场

(2)分析传统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产业结构单一

③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④世界性钢铁过剩

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辽中南、京津唐、山西能源基地等均可以借鉴)

①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②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③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

④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

⑤美化环境、整治污染。

5.高新技术工业区位条件及特点

区位:

①知识与技术、②交通便利、③环境优美,④地理位置优越

特点:

①劳动力知识技术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国际市场。

6.“硅谷”的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

③有斯坦福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

④便捷的海陆空交通;

⑤市场稳定,有来自美国国防部的军事订货

7.意大利新工业区、美国“硅谷”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意大利新工业区对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启示

①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以中小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发展模式,

②企业之间专业分工团结合作,形成规模效益。

(2)美国“硅谷”对我国高新技术工业的启示:

①选择环境优美、知识水平高、交通便捷的地区发展高新工业区,

②要注意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不断更新产品。

8.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

⑴优势条件

①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

②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资源丰富。

③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地区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④四大基地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⑵限制条件

①辽中南和京津唐地区缺乏水资源和能源。

②沪宁杭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原料和能源。

 

第5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

1.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方式

优 点

缺 点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航空运输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

管道运输

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运量大、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备注: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注意结合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对于运输有何具体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特点,选出最佳交通运输方式;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距离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结合运输方式的特点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

平原:

①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

②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①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②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

(2)水文:

①线路应避开沼泽地,

②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3)地质:

①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②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4)气候:

①湿润地区注意防暴雨

②干旱地区注意防风沙

③高寒地区注意防冻土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因素)

(1)经济因素

①资源开发的需要

②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运输需求量

(2)社会因素

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的需要,

②缓解原有运输方式压力的需要,

③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

☆技术因素(保障)

①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