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459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docx

中国近代史笔记历史专业

中国近代史

魏永生部分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势

编辑:

李逸凡

笔记蓝本来源:

李晓婷

导论

1.近代史分期:

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根据:

社会性质(双半社会)、中国人民所肩负的任务(反帝反封建)

双半社会:

1936年毛泽东首次完整提出

半殖民地:

国家主权不独立(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使中国割地赔款,丧失许多主权,但中国的清政府,民国政府仍然存在)

半封建:

中国由原来的封建经济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混合发展(经济形态变化)

2.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细微→评价

宏观→历史发展的大脉络

3.学习近代史的意义:

可以促进我们完整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历史分期

1.近代中国的三大历史主题

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赢得民族的独立(首要任务)

②打破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③谋求近代化、求得国家富强

2.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

⑴三次革命高潮说(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⑵两个过程说;⑶四个阶梯说;⑷争取独立谋求进步说;⑸反帝反封建双线说;⑹民族运动的三次高潮说;⑺三个阶梯说;⑻历史发展的非线性说;⑼近代话说;⑽新陈代谢的新三次革命高潮说;⑾多条线索说;⑿一条主线与两个过程相结合说;⒀民族独立于近代化说;⒁四大趋向说(“四重奏”说)(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

3.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刘耀、胡绳、李侃、李新、张海鹏观点各不相同

 

第一章……………………………………………………………………第3页

第二章……………………………………………………………………第6页

第三章……………………………………………………………………第9页

第四章……………………………………………………………………第13页

第五章……………………………………………………………………第20页

第六章……………………………………………………………………第30页

 

第1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背景)

(一)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拓宽殖民地,开发市场,追逐利益,继续发展

英国: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

法国:

法国大革命+“七月革命”

美国:

独立战争

俄国:

农奴制改革+侵吞周边小国

(2)清政府衰败→民贫、吏贪、兵弱、财匮、天灾、人祸

1.政治上:

封建专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皇帝朝纲独断。

(吏贪)从中央到地方,官吏昏庸,政风腐败

2.经济上:

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赋税增多,社会危机突出

土地兼并+人口膨胀→人口涌入深山老林等政府管辖不到的地区→户籍管理困难(民贫、财匮)→流民数量增多,会党产生,大规模起义爆发(白莲教起义)+官吏勒索→社会动荡

3.军事上:

军制落后,军备废弛。

八旗兵、绿营兵虽数量多,但战斗力低下

原因:

①官兵养尊处优,纪律涣散,军官吞饷肥私,士兵掠民劫财

②武器装备上落后,弓箭刀矛等冷兵器为主(兵弱)

4.思想文化上:

推行文化专制高压政策,严格规定科举内容、程式,大兴文字狱

5.统治阶级顽固昏聩,妄自尊大,没有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

(3)中英关系(中英之间的交往)

英国不断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而中国自大、孤立

英国:

1.1781年,英政府人名加茨喀特为访华大使,目的在于扩大贸易范围;12月21日使团乘坐“卫斯达”号兵舰启程

2.1792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带有大批科学技术人员,目的是改善广州贸易状况,争取扩大贸易,但中英双方在觐见礼仪上的冲突及中国闭关锁国,导致交往失败

3.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目的仍是扩大贸易范围

同样因为觐见问题,交往以失败告终

4.1833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卖权,在李鸿宾的要求下,任命律劳卑为管理英国对华贸易总督

1834年,律劳卑到达澳门,26日于广州城外投递公函,要求谒见总督,两广总督卢坤以“天朝制度”为由,要求律劳卑将公函改为禀帖,照旧由行商转递。

9月21日律劳卑退出广州

1836年,查理·义律开始担任驻华监督,把公函改为禀帖,由行商转递总督

中国:

1.华夏中心论一直影响统治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鄙视西方人

2.中国当时不存在契约观念,对条约的概念性质不懂

3.清政府昧于世界大势,坚守“天朝定例”,实行闭关锁国

(4)闭关锁国——清政府对外政策

1.1685年,康熙宣布开放广州、宁波、彰州、云台山→开四口

2.1757年,乾隆仅留广州开放

十三行实际上主营中外贸易,政府官员并不了解西方,商人才真正了解西方人

3.清政府对外商多加限制《防范外夷规条》,《防范夷人章程》

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

⑴西方列强的侵扰

⑵中国内在原因

①处于自然经济形态中,商品交换不发达

②被迫自卫的手段

③中国清政府自大“天朝上国”,“朝贡贸易”

④隔绝国内外联系,以便于国内统治

评价:

①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调节中外交往的措施,既限制西方人,也限制中国人

②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不堪一击的自卫手段

2、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及危害

1.鸦片走私给西方人带来的益处

①成为商人发家致富的手段

②鸦片贸易给西方提供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2.鸦片走私的危害

①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使白银大量外流,百姓负担加重,清政府收入减少

②鸦片泛滥,中国社会有限的购买力大量被鸦片吸收,造成了城乡工商业的凋敝,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③腐蚀了清王朝的官僚机构,加重了政治上的腐败

④摧残了中国人的心灵和肌体,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2)林则徐禁烟

1.禁烟前国内形势:

①弛禁派:

建议取消鸦片禁令,允许公开买卖

代表人:

许乃济、穆彰阿、琦善

②严禁派:

实行严禁政策,用“重治吸食”的方法代替查禁走私

代表人:

黄爵滋、林则徐

2.禁烟措施:

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驰往广州查禁鸦片

①注意查看民情,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禁烟热情

②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烟土,并重治吸食之徒,从正本、清源入手,推进鸦片运动开展

③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严惩破坏禁烟的侵略分子

④毅然销毁所有收缴的鸦片,表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3.林则徐抵御外侵的措施

①加强防御力量。

增修虎门炮台,购置或仿制西洋大炮;加强训练,提高水陆官兵作战能力

②广泛发动群众。

招募渔民、精炼夜袭火攻之法

③注意了解国外情势。

编《四洲志》,翻译外国书籍,报纸。

虽然林则徐在禁烟、军事等方面均采取了措施,但军事上的措施是徒劳的。

因为当时清政府武器不先进,装备落后;兵力分散,实际参加作战者少;指挥技术差;军队调动靠步行,耽误作战时间。

4.评价林则徐

①“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编《四洲志》,大规模整理外籍

②民族英雄,鸦片对中华民族人民伤害巨大,林则徐在打击鸦片,挽救民族、抵抗西方侵略方面作用大。

林则徐的失误在于:

①不应过多牵涉英国政府;②对英国商人管制太严

思维拓展:

1.作为一个体制中的人,他的成绩、过失到底归于谁,此问题很难解释。

2.人是社会体系中的人,他的思维、行为均已被界定,他的行为是在时代背景下催生的。

5.鸦片战争(1840-1842)

①第一阶段:

自英军封锁珠江口始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7个月)

②第二阶段:

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1842年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4个月)

③第三阶段:

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始,至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一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

6.失败原因

①军事:

中英实力差距悬殊

②经济:

英国经济实力雄厚,国家经济大力支持;中国政府财政匮乏

③政治:

中国清朝社会制度腐败

④中国统治者盲目自大

3、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1.《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中英

内容:

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赔偿2100万;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

2.《虎门条约》(1843年10月)《南京条约》附件

内容: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降低关税;租地及居住权

3.《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

内容:

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美国兵船可任意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楼。

4.《黄埔条约》(1844年10月)中法

5.《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中俄

6.影响:

①政治:

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

②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但也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③思想:

向西方学习成为先进思潮;华夏中心论破灭

④社会结构:

地主、农民阶级→出现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出现买办阶级

4、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界

鸦片战争前的思想:

宋学、汉学

鸦片战争后的思想:

“经世致用”——注重现实,注重实践。

可从道德修养、著书立论两方面达到经世致用

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

①鞭挞封建末世的社会批判思想

②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思想

③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明思想

代表人物:

龚自珍、魏源(《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编》——经世思潮兴起的标志)

 

第2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传统观念→现代观念:

重农抑商→重商,重义轻利→义利并重

1、洪秀全早期的历史思想

洪秀全属于传统下级知识分子,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

1.洪秀全早年为求功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以失败告终

2.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考试落第,研读《劝世良言》,此后其思想和行为均发生转折。

《劝世良言》为梁发所编。

宣扬上帝为独一真神而具有无上权威的神学观念

洪秀全的作品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原道觉世训》——一篇指出战斗目标的政治檄文

文中提出了与皇上帝相对应的“阎罗妖”,斥责了世间古往今来的所有皇帝

3.1847年,洪秀全到紫荆山区与冯云山回合,发展“拜上帝会”

4.1850年,拜上帝会形成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还有冯云山、杨秀清、石达开等人。

5.1850年9月初,洪秀全发布“团管”令,号召到金田村集中,准备起义

思维拓展:

洪秀全是否是向西方学习的先进者?

洪秀全的思想包括:

①儒家思想;②反清思想;③反孔思想

2、拜上帝教

1.创立:

1843年,洪秀全读完《劝世良言》后,受启发创建拜上帝教

2.教规:

①“十款天条”

a.崇拜皇上帝;b.不好拜邪神;c.不好妄题上帝之名;d.七日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e.孝顺父母;f.不好奸邪淫乱;g.不好偷窃劫抢;h.不好讲谎话;i.不好起贪心

②规定礼拜日

③实行宗教仪式:

唱赞美歌、做祈祷

“贼最愚顽可笑者,或临阵,或患病,举凡一切事,皆对天祈祷,口喃喃求天父默佑,所谋遂意,礼毕赴汤蹈火,在所不顾。

④信奉上帝是唯一真神(此上帝非西方教会中的上帝)

3.作用:

拜上帝教是中西合璧的宗教,既起兴奋,又起麻痹作用

①在起义之初,拜上帝教有汇聚民众、号召起义力量的作用(兴奋)

②在革命发展过程中,一面要发展经济,一面要稳定民心,此时教会已不能发挥作用,应摒弃(麻醉)

圣库制度:

废除私有,绝对平均——超越历史,不可能得到发展

3、《天朝田亩制度》

1.经济:

⑴土地制度

①规定“有田同耕”→否定传统土地私有制

②田亩划分三级九等(尚尚、尚中、尚下、中尚、中中、中下、下尚、下中、下下)

评价:

此类措施吸引了受压迫的小农,革命性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平均主义”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具备可操作性;即使农民拥有了土地,但不能阻止其流转,无法遏制土地集中、贫富分化。

⑵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25家为一组,受两司马管理

评价:

个人能动性、差异性消失,仍未逃脱自然经济的思维模式,不具有进步性。

⑶产品分配:

所有产品产出后上缴国家,按人口将产品量化分配。

2.政治军事

军师→丞相→检点→指挥→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

3.文化教育:

设礼拜堂;提倡妇女教育;废除买卖婚姻;“天下婚姻不论财”

4.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农民纲领;其中王权主义色彩浓厚;结构仍是传统文化等级制,天王掌握最高权力。

局限:

政治上的等级制度,经济上的平均主义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阶级局限:

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小农阶级固有)

历史局限:

社会环境影响

4、天京政权封建化与天京内讧

1.定都天京:

1853年3月,洪秀全进入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在此建都

2.1853-1855年北伐,最终失败;1852-1855年西征,最终胜利

3.政权封建化:

①领导人骄傲自满,思想作风封建化;

领导者热衷于追求个人权势、地位,为争权夺位而拉帮结派,内部分裂严重

②实行“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③借封建的等级制、世袭制来保证权威,生活上腐化奢侈、脱离群众

由此引发学者对天京政权性质的思考:

农民政权、封建政权、两重性政权等。

4.天京事变

①导火索:

1856年,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

②过程:

a.1856年,洪秀全被迫答应杨秀清的要求,密召韦昌辉、秦日纲回天京

b.9月1日,韦昌辉杀杨秀清,天京处恐怖状态

c.石达开劝阻不成离京,10月起兵诛杀韦昌辉

d.11月,石达开被封为“义王”

e.1857年,石达开率部出京,1863年被杀。

③原因:

领导集团封建化(根本原因)

中枢权力再分配的结果

“神权、君权、相权、兵权相交叉”

五、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1.洪仁玕:

最早接受拜上帝思想的信徒之一

在香港教会工作四年。

1859年5月11日,总理朝政

2.《资政新篇》

⑴内容:

“用人察失类”(选官用人),“风风类”(人心风气),“法法类”(立法治国),“刑刑类”(刑律司法)

核心内容是“法法类”:

在“法法类”中化较大篇幅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主张仿效西方经济制度,管理办法。

强调指出革新政治的关键是“设法”与“用人”,提出较系统全面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主张

⑵作用:

①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

②提出的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建议,符合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向

可以说它是19世纪中期中国第一部资本主义德建国大纲

⑶局限:

①没有提到土地问题,没有提到如何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没有明确提出土地政策,严重脱离革命斗争的实际。

②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问题

6、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儒学)

1.太平天国引用儒家经典论证上帝的存在

2.太平天国引用儒家经典论证理想的地上天国

3.太平天国并未摆脱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过分强调等级、义务)

4.具有反孔思想

5.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体现浓厚儒家思想

7、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1.社会经济:

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改变整个封建土地制度,但由于时间长、地域广,改变了许多地方原先的土地依附关系,造成传统地主经济萎缩,大量荒芜土地出现,导致经济变形;

2.政治:

提出鲜明的反封建纲领,使地方、中央权力分离,进一步削弱中央集权

3.政治力量: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水平很高的农民战争,对后世影响深远

8、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可谓是儒家典范,其率领的湘军是抵抗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

1.曾国藩

儒家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建立安庆内军械所;支持并鼓励出国留学

为什么曾国藩被后世评为完人?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道家、儒家学说融合)

②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在翰林院学习,担任过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③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写作习惯

2.湘军

特点:

①选士人,领山农(主要将领均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

②建立严格的个人隶属关系(由国家固定编制)

③水路相依(两者互相衬托作战)

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掌管长江以南的事务

评价:

有人认为其是卖国事务所,也有人认为其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4.北京政变(辛酉政变)

1861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废除八大臣,太后垂帘听政。

 

第3章洋务运动

一、洋务与洋务运动

1.“洋务”由“夷务”演变而来

清朝将与对外打交道的所有事物称为夷物

2.洋务运动(又称“自强新政”,目标:

富国强兵)

2、洋务运动的背景(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

1.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

《校邠庐抗议》:

“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中央的奕,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曾国藩提出“商战”

2.太平天国的打击和经世派的崛起

清朝镇压太平天国需用西方军事武器;湘军、淮军认识到西方军事力量的强大

3.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王朝的打击,使洋务运动有了紧迫性

3、洋务企业(军事、民用企业,教育,海军)

(1)军事企业:

1.江南制造总局(沪局)——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大型军事工业

⑴1865年成立,后成为综合性兵工厂

⑵生产枪、炮、弹药,镇压太平天国等反抗运动

⑶对传播西学产生了重要作用

设立翻译局《西国近事汇编》;建立学堂培养人才

2.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倡议建设)(闽局)

前期由左宗棠经营,着重学习造船技术

后期由沈葆桢经营

(2)民用工业

1.轮船招商局

——洋务运动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⑴1872年12月李鸿章创办于上海

⑵1877年,购买美国旗昌洋行轮船公司产业,成为近代航运企业

⑶与外资在中国的轮船公司订立齐价合同

2.开平矿务局

⑴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建

⑵1880年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我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3.上海机器织布局

4.天津电报总局

官督商办:

有官方给予扶植并派员监督,商务则由商董承办并自负盈亏的方式

评价:

①从传统方面讲,它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适应

②其带动民间资本投资企业,拓荒资本的流通

4、洋务教育

1.学习“西文”:

学习西方语言文字,以英语为主,兼习自然科学

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

2.学习“西艺”:

学习与近代军事和工业有关的专业技术

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电报学堂(1880年)

3.留学(出国学习)

①1872-1875年,派遣四批学生赴美留学

②1877年,福州船政局派“艺童”、“艺徒”赴英、法学习

5、新式海军、陆军

1.海军

⑴福建水师:

闽浙总督统辖;中法战争时遭袭,几乎全军覆没

⑵南洋水师:

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统辖(由湘系控制)

⑶北洋水师:

李鸿章统辖,以旅顺、威海卫为基地

2.陆军

⑴李鸿章淮军——武器装备精良,实力最强

⑵左宗棠湘军,遍布西北各省

⑶曾国藩湘军

6、顽固派与洋务派的争论

实质:

要不要学习西方(走老路或用学习西方的方法来弥补不足)

顽固派代表:

倭仁、张之洞(早期属于清流派)

洋务派代表:

李鸿章、曾国藩

争论焦点:

1.修建天文算学馆

2.修铁路

①1880年刘铭传建议修建铁路,遭顽固派反对

理由:

a.洋人可通过铁路为所欲为

b.毁坏农田房舍(百姓生计改变)

②1885年建议铁路扩修到天津

③1888年扩展到通州,遭反对,铁路未修成

3.造船

4.留美幼童

7、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投资重点:

轻工业)

买办阶层投资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原因:

①利益驱动。

买办阶级可获得丰厚利润

②爱国情感。

怀有爱国之情,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国家

③洋务运动的影响

8、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资产阶级

⑴来源:

①投资于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独自创办经营近代工业的地主、官僚、商人、买办(主要部分)

②少数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场主、作坊主

⑵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①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打击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摧残、压迫,因而有反侵略反压迫要求

②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将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的勇气,有软弱性。

⑶分层:

上层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

2.无产阶级

⑴1858年,香港工人反对英国侵华举行罢工

⑵反对外国侵略与剥削压迫的斗争

1868年上海英商耶松船厂工人反对外国资本家降低工资的罢工

1879年上述厂发生抗议工头克扣工资的斗争

最著名的是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工人发动反法国侵华的大罢工

9、洋务派人物简介

(1)洋务派政治集团

奕、李鸿章、文祥、曾国藩

(2)早期维新派

代表: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何启、胡礼垣、陈虬、汤震、邵作舟

薛福成:

以商立国,提高商人地位

郑观应:

提出“商战”,设议院,写《盛世威言》

何启、胡礼垣:

新政真诠

邵作舟:

开议院、易西服、解放妇女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1.强烈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

2.效法西方实行君主立宪、进行政治改革的思想

3.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理想

10、洋务运动的性质及评价

洋务运动又称同治中兴

1.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

自救:

洋务运动的最初目的是解决内忧(太平天国动乱),其次是抵御外侮

改革:

相对于传统社会,它学习了许多新式东西,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评价:

①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力量

④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方学习

⑤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础

3.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失败原因:

①各自为战,缺乏协调;②视野的狭窄和保守势力的牵制

③缺乏资本,技术落后;④洋务运动缺乏大众的广泛参与

4.教训:

①抱残守缺、不适应时代潮流额落后思想,是中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②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桎梏

③没有国家的独立自主,中国就不可能真正繁荣富强

11、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

1.甲午战争:

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突袭中国海军——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10月中旬

第二阶段:

1894年10月下旬日军侵入中国境内至1895年3月威海卫之战北洋军全军覆没。

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2.《马关条约》

⑴内容:

①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③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⑤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⑵影响

首先,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是日本实现了其扩张的目标,从此日本便以朝鲜为跳板,加紧侵略中国。

其次,条约使日本割去中国台湾等东南岛屿,大大便利了日本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略,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三,巨额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