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9478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docx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用估算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板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通过口算、笔算和估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二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计算起了铺垫作用;三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将估算当作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本单元借助“世博会”的情境,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的兴趣,加深对加、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法和算理。

教科书通过情境图和对话框的形式,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培养估算的意识,会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

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已有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基础,能明白其中的算理,并能合理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对于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时进位和退位等思想及技巧已经基本掌握。

但少数学生在进位、退位中容易出错,需要加强辅导。

1.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和经验以及迁移类推、转化等方式,经历探索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算法和算理。

2.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

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之上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3.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

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口算不作要求。

但是百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不仅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加强训练。

4.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要让学生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教学笔记

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0例1,完成教科书P12~13“练习二”第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二”第5题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识

1.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

关于世博会,你都知道些什么?

(要求学生提前收集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信息)

学生自由表达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知识,分享所得。

资料补充: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

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

本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课件出示教科书P9主题图。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交流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笔记

师:

秋天到了,很多学校都有出行的活动。

大家看,上海的一所学校的学生准备去参观世博会呢!

【教学提示】

提出数学问题时要对有价值的问题适时地进行表扬,形成正确的导向。

2.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

你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预设1:

学生能够找到图中所显示班级数、每班的人数以及大巴的数量。

预设2:

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会说这个学校一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继续追问“你确定吗?

”。

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并要求口头列出算式。

【学情预设】给各个年级或全体学生买票的问题。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注意将两位数加法和减法问题分类板书。

3.揭示课题。

师: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意图】介绍世博会的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兴趣。

生生交流,让学生之间的氛围更加融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主题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再让学生根据信息去提问并及时列式,使学生感受到身边蕴含着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一)教学教科书P10例1

(1)。

1.选定问题,列出算式。

师:

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口答算式:

35+34。

【教学提示】

注意分与合的表示方法。

口述计算过程要连贯。

同时不能忘记准确率,要想提高口算的准确率,20以内的口算要熟练。

2.探究算法。

师:

35加34该怎么口算呢?

先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情预设】预设1:

先算35+30=65,再算65+4=69。

预设2:

将35分成30和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预设3:

把35分成30+5,34分成30+4,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预设4:

学生没有思路,提出用竖式算是不是更好。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位数加一位数是怎么口算的”“两位数加整十数是怎么口算的”。

给学生提供思路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时,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注意体现口算思路。

◎教学笔记

师:

你发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学情预设】都是把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进行口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运用已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为学习口算进位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教科书P10例1

(2)。

1.选定问题,列出算式。

师:

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该怎么列式呢?

【教学提示】

口述口算的计算过程,要求准、快、连贯。

学生口答算式:

39+44。

2.探究算法。

师:

39+44该怎么口算呢?

先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情预设】预设1:

先将39分成30+9,然后算30+44=74,最后算74+9=83。

预设2:

将39分成30+9,44分成40+4,先算30+40=70,4+9=13,最后算70+13=83。

预设3:

39接近40,从44借1个给39,就变成了口算40+43=83。

师:

这位同学还想到了“凑整十数”的方法,非常好!

师:

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

我们一起动脑筋,解决了“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

你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口算方法了吗?

汇报交流时,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注意体现口算思路。

对比发现,优化方法。

【教学提示】

从具体计算,上升到方法总结。

通过实例对比,发现共同的地方。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算式35+34,39+44的异同。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设】相同点:

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同点:

一个需要进位,一个不需要进位。

师小结:

注意在个位满十的时候一定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同的口算策略。

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因势利导,利用“凑整十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在口算中,根据口算题目中各个加数的特征合理地进行分解和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

结合教科书P9的主题图,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

汇报时要求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2题。

◎教学笔记

课件依次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口算思路。

3.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4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口算答题,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提示】

说一说需要注意的地方,分享个人口算小技巧。

4.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5题。

出示教科书P13“练习二”第5题的教具,让学生快速抢答,并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做加法部分)

5.师生交流:

说一说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你是怎样做到快速口算的。

【设计意图】口算重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算理。

本环节设置了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并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优化的过程,会在实践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组织学生进行本课小结,并对计算方法进行梳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有以前20以内的口算与笔算两位数加法的基础,对于算理的理解相对比较容易。

在算法的多样化上,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先总结归类出几种方法,然后让学生体会口算与笔算的不同,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口算。

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后,开始选择三步计算和从个位算起的学生比较多,但在反复练习后,学生逐渐发现两步计算适应两种情况,相对来说更好。

多数学生在完成练习时,会模仿教科书的思路图来答题,但是在填空时却不会填,不明白填空的目的所在。

所以在口算思路表达上,要让学生习惯规范表达,思路清晰、连贯,表达不能混乱。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P5第二题。

二、在里填上“>”“<”或“=”。

参考答案

二、<<>>>=

◎教学笔记

第2课时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例2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6~8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了解学情

1.出示卡片,指名口算。

55-3024-584-3019-473-4043-7

2.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很顺利地解决了一些加法问题。

这节课老师还有一些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出示教科书P11例2主题图)

【教学提示】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让学生思考问题的价值,为后期做准备。

(1)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提示】

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

两问同时出现,对比中深究,让学生发现不同。

(2)根据提出的问题写出算式(不计算)。

(3)学生汇报自己提出的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4.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呈现问题和算式。

师: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算式里的每个数是什么含义?

5.揭示课题。

◎教学笔记

师:

这些都是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基本学情,设置口算算理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计算过程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

二、对比算式,优化算法

1.自主计算。

师:

前面两道算式该怎么计算呢?

自己尝试着算一算。

2.集体展示。

(1)探究65-54的计算方法。

师:

怎么计算的?

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教学提示】

对比发现优劣,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预设2:

先算60-50=10,再算5-4=1,最后算10+1=11。

预设3:

先算5-4=1,再算60-50=10,最后算10+1=11。

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会有以上几种算法。

特别是第三种,学生已有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更容易选择从个位减起的做法。

此时可直接记录学生的不同算法,在交流完后再进行对比,实现算法最优化,让每个学生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展示过程中,适时板书,并引导学生说出方法二、三分三步计算比较麻烦,且计算过程有减又有加,容易出错。

【设计意图】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探索。

鼓励方法多样化,重在理解。

最后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种方法哪种最好教师可引导,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教学提示】

如果还有学生不理解的,可以用小棒来帮助理解。

(2)探究65-48的计算方法。

师:

这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对比,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学生有自主独立计算的经验,不难发现第二个算式需要借位。

师:

请用自己的方式口算出这一题。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学情预设】预设1:

先算65-40=25,再算25-8=17。

预设2:

先算15-8=7,再算50-40=10,最后算7+10=17。

预设3:

把48估成50,65-50=15,15+2=17。

在个位上写7,结果为27。

如出现这种情况,可追问“15”是哪里来的,让学生发现十位上的错误,感受退位减口算的易错点。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有条理地板书,以便学生对比。

◎教学笔记

3.对比分析,归纳算法。

师:

说一说两位数的口算减法与笔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师:

比较65-54=11和65-48=17两个算式,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师: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怎样算?

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

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不退位减法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4.提问并解答,巩固口算内容。

师: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互相说一说。

【教学提示】

课堂进行的知识回顾要落实,让学生真的去看,去圈圈点点,理解新知识;表扬能提出疑惑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复习巩固,避免流于形式。

集体交流展示。

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多名学生表达自己的算法,其他学生仔细倾听,并及时更正。

5.归纳小结。

师:

大家通过解决票价的问题,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P11,看一看,填一填,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讨。

师引导学生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可以先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用结果加、减个位上的数,也可以用先估后算的方法进行口算。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百以内加、减法的笔算。

本环节将两个问题同时呈现,让学生同时解决,对比找到合适的算法快速计算。

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法。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提问的能力,又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三、多种形式练习,巩固口算算理

1.完成教科书P11“做一做”。

师:

先想一想,再挑出其中的一题与同桌说一说。

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口算成果。

以口答为主,说清“先算……,再算……”或先估后算。

2.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7题。

(1)根据两幅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学提示】

以学生表达为主,教师帮扶,引导学生厘清表达思路。

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理解题意,将信息分类整理。

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出结果。

【学情预设】预设1:

围绕“两队相差多少分”提问题。

预设2:

如果提出求两队的得分和,教师要提醒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忽略问题的实际意义,只是为了提问而凑数,可能提出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在教学中随时注意这类问题,要让学生明白:

问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并不是为了解题而存在的。

(2)解决减法计算的问题。

课件出示P13“练习二”第7题中的3个对话框。

师:

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需要解答什么问题呢?

学生读题后自主计算,集中回答。

课件呈现答案。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在解决“下半场2队得了分”这个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可适时地予以指导,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信息:

2队一共得了多少分;2队上半场得了多少分。

3.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8题。

(1)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出结果。

(2)呈现问题,全班交流解答过程。

4.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6题。

学生以接力的形式进行比赛。

注意表达清楚口算的过程。

【教学提示】

对习题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关注学生表达时的思路是否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把“练习二”的第6~8题重新排列,可以看出重整后的题目由难到易,关注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产生越学越轻松的体验。

把握口算重心的同时,兼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学生喜闻乐见。

四、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表达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紧密相连,不论是学习的探究过程,还是口算的算法引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走到前面,而教师紧随其后,及时指明方向。

除了总结算法、优化算法外,一切让学生自悟(利用了正迁移)。

教授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呈现错误(利用了负迁移),然后再因势利导,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

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体会优化算法,同时也不忘对加法的巩固,使学生不会形成思维定式,不会学什么就只会用什么。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P6第三、五题。

三、滚雪球比赛。

(算一算)

五、成成每天坚持写42个大字。

他今天已经写了25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教学笔记

参考答案

三、6981264481428920

五、42-25=17(个)

◎教学笔记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例3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16“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问题。

▶教学重点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

▶教学难点

知识迁移转化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承前启后,呈现购物场景。

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跟随参观世博园的同学的脚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课件呈现上海世博会图片,出示人们在纪念品商店购买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场景)

【教学提示】

介绍有关“海宝”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情预设】会有学生不认识海宝,教师可简单介绍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海宝(Haibao)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

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优雅的姿势,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

他的设计者是巫永坚。

2.阅读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3。

师:

请认真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根据信息提出“求和”或“求差”的问题。

课件出示两个问题。

◎教学笔记

【设计意图】介绍海宝的有关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再通过提问环节,让学生对本节课需要探索的内容感兴趣,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

二、讨论交流,理解多种算法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师:

大家提出了两个问题,请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一个问题。

先想一想如何回答,再动手解决。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全班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有选择口算解决问题的,有选择笔算解决问题的。

2.以例题为本,交流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算理算法。

师:

哪一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能向大家说一说你们的解答过程吗?

【教学提示】

注重算理的理解。

不能只讲算法,不理解算理。

培养学生重视知识内涵的习惯。

【学情预设】预设1:

口算。

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教师继续追问:

为什么38+55=93,380+550就一定等于930呢?

学生说明算理。

如不能清楚表达,教师因势利导:

因为38加55等于93,所以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就是930。

即把几百几十数看作以十为单位的两位数,这样就可以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进行计算。

预设2:

用笔算的方法。

教师注意让学生回顾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迁移到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笔算方法。

师:

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

【学情预设】因为十位上的数相加是13,也就是13个十,要向百位进一,所以百位上不只是3加5,还要加上进的1。

让多名学生表达自己的算理,小结笔算加法的计算步骤: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3.以例题为本,交流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算理算法。

师:

哪一组向大家说一说第二个问题的解答过程?

【教学提示】

对笔算格式的严格要求,对每个数位的算法的理解与规范表达,会对后期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学情预设】学生仍可能用口算或笔算。

口算方法:

因为55-38=17,所以550-380=170。

注意多问为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具有连贯性而不是跳跃性。

笔算方法:

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汇报适时板书对应内容。

让多名学生表达自己的算理,并提问:

为什么百位上是4-3?

小结笔算减法的计算步骤: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十位不够,百位退1。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前面两节课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本节口算并不难。

但要想用转化计数单位来说清算理,却又不是很容易。

笔算亦不难,但要想有意识地迁移算法,又有些难。

此时结合竖式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引导学生结合竖式进行过程说明,有助于学生迁移知识。

◎教学笔记

4.小结方法。

师:

观察口算和笔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学情预设】预设1:

口算比较方便,不需要列竖式,节省时间。

预设2:

在遇到简单的计算时用口算比较好,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列竖式计算不容易出错。

师:

请大家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情形,想想看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异同呢?

【教学提示】

重视学生学情,善于回顾与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找到最优计算方法。

【学情预设】相同点:

都可以用口算或笔算。

不同点:

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可以直接用口算或笔算;而对于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只要把它们看作是多少个十,即以十为单位进行口算,就可以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学生汇报时,教师可适时地进行提醒与点拨。

师:

比较两个算式的计算,你有什么收获?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

【设计意图】只要学生明白几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