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病例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702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内病例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内病例分析.docx

《中内病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内病例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内病例分析.docx

中内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28岁,发热3天,目黄1天。

于3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恶寒,自己服用“感冒药”症状无好转。

现症见发热,头痛口干,胸闷,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而黄,大便2天未解。

检查:

体温38℃,两目白睛发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答题要求:

诊断(疾病、证候)、治法、主方、处方。

黄疸阳黄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茵陈蒿汤茵陈蒿18g、山栀子9g、大黄6g(虎杖、板蓝根、败酱草、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患者男性,32岁,反复心悸1年余。

于1年多前“感冒”后出现心悸,至今未愈。

现症心悸气短,劳累则加重。

伴神疲乏力,纳呆便溏,健忘。

面色无华,唇色淡暗,舌质淡暗,舌苔白,脉结代而弱。

答题要求:

诊断(疾病、证候)、治法、主方、处方

心悸心脾两虚

病机:

思虑过度可劳伤心脾,心血虚,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无华,脾气虚则气短,劳累加重,神疲乏力,纳呆便溏,气虚不行则唇色淡暗,舌质淡暗,脉结代而弱

主方:

归脾汤加减

处方:

当归10g龙眼肉10g黄芪10g人参10g白术10g

甘草5g茯神15g远志10g枣仁10g木香后下10g丹参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男性,68岁,2000年1月15日就诊。

反复气喘近20年,加重2个月。

病人患慢性支气管炎近20年,于3年前被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近2月来于气喘加重。

现症见气息短促,咳而痰稀薄,动则尤甚,足跗轻度水肿。

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而数。

答题要求:

诊断(疾病、证候)、治法、主方、处方。

答:

喘证:

虚喘,肾气虚

病机:

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见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动则尤甚,气不得续。

肾阳虚,气不化水,则跗肿,气不运行则舌质淡暗,肾阳不足导致脾阳不足,脾不运化则舌苔白腻,肾阳虚及阴虚则阴阳两虚则脉沉细无力而数。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肉桂3g附子5g(先煎)山茱萸10g熟地10g山药10g

泽泻10g丹皮10g茯苓10g人参10g另煎蛤蚧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女性,45岁,关节疼痛3年余。

现症见右手掌指骨节疼痛明显,入夜尤剧,遇寒痛甚,疼痛骨节处稍肿微红,触之不热,伴身重而累。

舌质暗红而润,舌苔白,脉弦。

要求回答:

诊断(疾病、证候)、主要病机、治法、主方、处方(含药物及用量用法)。

答:

痹病,痛痹

病机:

感受风寒湿邪,寒邪偏胜,寒用凝滞,主收引,阻气血,肢体关节故痛。

遇寒则血凝,故痛增剧,寒为阴邪,故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

舌质暗红而润,苔白脉弦,为属寒主痛之征。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方:

乌头汤加减

川乌10g先煎,麻黄6g芍药10g黄芪10g甘草5g桂枝10g生姜5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李某,男,56岁,干部。

病史:

诉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三年余。

每逢劳累则诱发,但自服“消心痛”等药可缓解。

近周来因工作繁忙而觉胸部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心中动悸,神疲懒言,倦怠乏力,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

要求:

写出疾病诊断、证候诊断与分析、治法、代表方名、药物与用量、煎服法

诊断:

胸痹(气阴两虚)

分析:

年过半百,肾气渐虚,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发为胸部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心中动悸;心气不足,机能活动衰减,故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卫外不固,则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脉虚细为气虚,气血不充之象。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人参10g黄芪30g炙甘草10g桂枝9g

丹参12g大枣10g当归9g麦冬15g五味子6g陈皮10g川芎10g熟地15g茯苓10g赤芍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3.某男,53岁,干部。

病史:

平时嗜食肥甘厚味,常酗酒,一年来出现多食易饥,近三个月来上症加重,并觉口渴欲饮,尿多,大便干结难解,体重下降,2个月内体重下降6kg,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要求:

写出疾病诊断\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代表方名、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诊断:

消渴(中消—胃热炽盛)

分析: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酒醇,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故多食易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难解;形失所养,则体重下降;脾虚转输不利,水谷精微下注,故尿多;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

玉女煎加味:

生地15g生石膏30g知母12g麦冬12g牛膝10g川连3g栀子9g大黄5g玄参12g水煎服

每日一剂

罗某,女,45岁。

2001年8月初诊。

病史:

患者就诊时精神困倦,面色白,下肢明显水肿。

自诉二年来双下肢浮肿逐渐加重,按之如泥,脘腹胀闷,纳减便溏,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诊断:

水肿(阴水—脾阳虚衰)

分析: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水湿不化,泛滥肌肤,发为浮肿而小便短少;日久阳虚愈甚,水湿等阴邪更甚,水性趋下,故双下肢浮肿逐渐加重,按之如泥;脾虚运化无力,故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阳虚不能温煦四末,故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之征。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

实脾饮加减:

干姜6g熟附子先煎6g草果10g白术12g茯苓15g木瓜12g木香9g厚朴12g

大腹皮15g黄芪18g泽泻12g水煎服每日一剂

周某,女,50岁,干部。

病史:

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平时喜辛辣煎炒之品味及甜食,不爱运动。

自诉四月前初因咳嗽,高烧,半个月,经治疗后咳嗽,发烧基本痊愈,但却逐渐出现烦渴多饮,日饮水量达4000ml左右,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干,脉洪数。

诊断:

消渴(上消—肺热津伤)

分析:

因嗜食辛辣甜食,体内燥热偏盛,复感热邪后燥热愈盛,肺受燥热所伤,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故尿频量多;肺不布津,加之燥热伤津,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舌边尖红,苔薄黄干,脉洪数为上焦燥热内盛之象。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消渴方加减:

花粉15g黄连3g生地15g葛根15g麦冬15g乌梅10g天冬15g知母12g甘草5g

水煎服每日一剂

胡某,女,27岁,技术员。

病史:

平时身体较瘦,常自服补药。

半年来午后及夜间发热,(T37.3~37.9度),心烦少寐,两颧潮红,不欲近衣,经常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尿短赤,大便干结,曾到医院多次检查,除外结核病,舌质红,苔少干,脉细数。

诊断:

内伤发热(阴虚发热)

分析:

素体阴虚,过用温补之品致阴精亏损,阴虚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不欲近衣,口干咽燥,尿短赤,大便干结;以病在阴分,故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热;虚火扰动心神,故心烦少寐;虚火上炎则两颧潮红;入睡后阳入阴分则虚火更甚,扰动阴津,故盗汗;舌质红,苔少干,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清骨散加减:

银柴胡10g知母12g胡黄连5g地骨皮12g煅牡蛎20g秦艽10g鳖甲15g生地15g

柏子仁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雷某,女,36岁,11月5日初诊。

主诉:

头痛1天。

病史:

发病前因不慎着凉,突然出现头痛,痛剧拘紧,痛连项背,遇寒尤剧,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

头痛(风寒头痛)

分析:

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清阳之气被遏,清窍不利,故头痛,其痛连及项背,遇风尤剧。

因感受外邪所致,以邪实为主,故头痛起病突然。

寒主收引,故痛剧拘紧。

风寒客于已表,卫阳被遏,故恶风畏寒。

寒邪未化热,故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外束之征。

治法:

疏风散寒。

方药:

川芎茶调散:

川芎10g羌活10g白芷10g细辛3g薄荷5g(后下)荆芥10g防风10g甘草6g日一剂

水煎服

禾某,男,50岁,农民。

1998年12月13日入院。

主诉:

胃脘部隐痛反复发作16年,加重1周。

病史:

16年前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不能按时进餐,而出现胃脘部隐痛,曾在当地医院经胃镜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经用中西药治疗(药物不详),未能根治。

一周前因劳累后上症复作而来院就诊,要求中医治疗。

入院时症见:

胃痛隐隐不止,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纳呆,四肢倦怠,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诊断:

胃痛(脾胃虚寒)

分析:

根据:

(1)以胃脘部隐痛为主症。

(2)有胃脘部隐痛反复发作16年的病史,发病与饮食不节和劳倦过度有关:

16年前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不能按时进餐;同时本次一周前因劳累后上症复发。

(3)胃镜检查诊为“12指肠球部溃疡。

”故诊断为胃痛。

胃痛呈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纳呆,四肢倦怠,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者,此乃属脾胃虚寒证。

由于脾胃虚寒,胃失温养,故胃痛隐隐不止,喜温喜按。

胃络借饮食之温养以通血脉,故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则耗气,故劳累后胃痛复发。

脾胃阳气亏虚,形体失于温养,故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

脾胃运化失职,水饮内停,故大便溏薄,泛吐清水。

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阳气亏虚之证。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

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30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5g饴糖10g(冲服)党参30g

干姜3g日一剂,水煎服。

夏某,女,32岁,干部。

1999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

解稀烂便2天。

病史:

因两天前同学聚会,食用过多辛辣之物,并喝白酒后,继而出现解稀烂黄褐色大便,日解3次,伴有腹痛,自服“保济丸”2瓶,未见好转而来就诊,现症见:

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拒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

泄泻(湿热伤中证)

分析:

根据患者由于食用过多辛辣之物及喝白酒后,继而出现解稀烂黄褐色大便,日解三次,故诊断为泄泻。

而患者出现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拒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乃属湿热泄泻之证候。

因湿热蕴结,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常,故泻下急迫。

肠道气机不利,泻而不爽,故腹痛拒按。

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粪色黄褐,气味秽臭,小便短赤。

湿热上扰则烦热口渴。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

清肠利湿。

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5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6g白芍15g木香5g(后下)茯苓15g车前草10g

日一剂,水煎服。

黄某,男,72岁,8月18日入院。

主诉:

突然口眼歪斜,左半身不遂1天。

病史:

自述1989年开始发现血压升高,平素常感眩晕头痛,耳鸣面赤,腰腿酸软,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謇涩,左半身不遂,舌体歪斜颤动。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细数。

诊断:

中风—阴虚风动

分析:

患者患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常有眩晕头痛、耳鸣等肝肾阴虚表现,故见眩晕头痛,耳鸣面赤,腰腿酸软等下虚上实之症。

风阳夹痰入络,经脉痹阻,出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謇涩,半身不遂。

舌体歪斜颤动,舌质红,脉弦细数,是阴虚阳亢风动之征,舌苔黄腻,为痰热内蕴之候。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

镇肝熄风汤加减:

龙骨20g牡蛎20g代赭石15g天麻10g钩藤15g菊花10g白芍10g

玄参10g龟板15g牛膝15g川楝子10g茵陈10g麦芽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刘某,男,77岁,退休干部。

2000年7月8日初诊。

主诉:

大便溏烂反复9年余,症状加重一周。

病史:

9年前因吃隔夜置于冰箱中之冷盘食物后,出现大便溏烂,日解3~6次,无粘液血便,后经某医院诊为“肠炎”而服“氟哌酸”“藿香正气水”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根治,稍因饮食油腻而常反复出现上症。

一周前因进食油条半截后又出现解稀烂便,日解3次,为了要求中医药治疗而来就诊。

现症见: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腹胀,乏力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

泄泻(脾胃虚弱证)

分析:

根据患者解稀烂便,日解3次,无粘液脓血的临床表现,故诊断为泄泻病证。

因患者有解稀烂便反复11年的病史,此次又因稍进油腻品而出现解稀烂便,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腹胀,乏力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此乃属脾虚之证。

由于脾气虚弱,清气不升,运化无权,水谷水湿不化,故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

进食油腻之品或饮食不慎,难以运化,复受其伤,故大便次数增多。

病本于虚,故迁延反复,日久不愈。

脾胃亏虚,化源不充,故食少腹胀,面色萎黄,乏力气短。

舌淡苔薄,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30g茯苓15g炒白术12g扁豆15g陈皮6g莲子肉15g山药15g

砂仁6g(打)薏苡仁15g桔梗10g麦芽12g甘草6g日一剂,水煎服。

李某,女,40岁,干部。

1999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

右胁肋胀痛一周。

病史:

一周前因家庭因素,患者出现情志不畅,继而出现右胁肋部胀闷疼痛,疼痛时轻时重,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曾自服“陈香露白露”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而来我院就诊。

现症见:

右胁肋胀痛,走窜不定,并牵及肩背部,嗳气,善太息,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肝胆B超检查,报告为“胆管炎”。

诊断:

胁痛(肝气郁结)

分析:

根据患者右胁肋部胀痛,肝胆B超检查诊为“胆管炎”故诊断为胁痛。

由于因家庭因素,患者出现情志不畅,继而出现右胁肋部胀痛,走窜不定,并牵及肩背部,嗳气,善太息,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等证候表现,此乃属肝气郁结之证。

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足少阳胆经“至肩上”,“循胁里”。

情志失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阻于胁络,不通则痛。

故出现右胁肋部疼痛。

气滞则胀痛走窜,或循经引及胸脘肩背。

肝气郁结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故疼痛发作及轻重随情志而变化。

肝气犯胃乘脾,胃失和降则嗳气,善太息,纳呆。

气机郁滞则脘腹胀满。

脉弦主肝郁气滞。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陈皮6g川芎10g白芍15g甘草6g郁金10g

元胡10g日一剂,水煎服。

王某,女,48岁,农民。

2001年8月5日初诊。

主诉:

目黄、身黄、尿黄3月余。

病史:

有慢性胃炎病史。

3月前由于劳累过度,而自觉全身乏力,逐渐出现身黄、尿黄,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慢性肝炎”曾服药(药物不详)未见好转,而来我院要求中医药治疗。

就诊时证见: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脘痞食少,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

黄疸(阴黄——寒湿阻遏)

分析:

根据患者目黄、身黄、尿黄2月余的临床特征,故诊断为黄疸。

由于患者平素有慢性胃炎病史,加上本次发病为劳累过度而发病,患者有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食少,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的临床表现,此乃属阴黄中的寒湿阻遏证。

由于有“慢性胃炎”而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湿阻滞,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

“阴主晦”阳虚寒重,故黄色晦暗如烟熏。

脾虚不运寒湿困阻,则脘痞食少,腹胀便溏。

阳虚失于温养,则神疲畏寒。

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者,主寒湿。

治法:

温中化湿,健脾退黄。

方药:

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30g白术15g附子10g干姜6g甘草6g日一剂,水煎服。

张某,男,54岁,9月16日初诊。

主诉:

头痛反复发作4年。

病史:

患高血压病6年,近4年来经常反复头痛头胀,伴眩晕,心烦易怒,胁痛不适,失眠多梦,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诊断:

头痛(肝阳上亢)。

分析: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循经上扰清空,故头痛头胀,伴眩晕。

胁为肝之分野,肝郁胁络失和则胁痛。

肝阳上扰心神,故心烦易怒,失眠多梦。

脉沉弦有力为肝阳上亢之征,肝与胆相表里,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胆气上逆则口苦。

火盛则舌红苔薄黄。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5g牛膝15g杜仲15g桑寄生12g夜交藤12g

茯神10g益母草15g山栀子10g黄芩10g每日1剂,水煎服。

封某,女,42岁,干部。

2001年12月12日初诊。

主诉:

排便困难反复一年,症状加重一周。

病史:

一年前因患“子宫肌瘤”术后,身体较虚弱,继而出现排便困难,每3~5天,甚至一周才解一次,经某医院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未见好转,而来要求中医药治疗。

就诊时证见:

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解,汗出气短,便后倦怠乏力,面白,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

便秘(气虚)

分析:

根据患者排便困难,每3~5天,甚至一周排便一次的表现,故诊断为便秘。

由于病人因“子宫肌瘤”术后,继而出现排便困难,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争乏力,难以排解,汗出气短,便后倦怠乏力,面白,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等表现,此乃属气虚之证。

由于肺脾气虚,升降失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无力,故粪质虽不干硬,但努挣乏力,难以排解。

肺脾气虚,故汗出,气短,倦怠乏力,面白,神疲懒言。

舌淡,脉弱,均属气虚之征象。

治法:

益气润肠。

方药:

黄芪汤加减:

黄芪30g陈皮6g麻子仁15g(打)白蜜10g(冲服)白术12g

党参20g日一剂,水煎服。

胡某,女,50岁,工人。

2001年8月10日初诊。

主诉:

呕吐反复发作3月余。

症状加重2天。

病史:

3月前因高热一周,热退后即出现恶心呕吐,到某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经服西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呕吐稍缓解,但未能根治。

时作干呕,2天前因睡眠不佳而又出现呕吐而来院就诊。

现症见:

时作干呕,或仅唾涎沫,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一剂,水煎服。

诊断:

呕吐(胃阴不足)

分析:

根据患者呕吐反复发作3月余,症状加重2天的临床表现,故诊断为呕吐。

由于出现时作干呕,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证候表现,此乃属胃阴不足证。

因患者热病伤阴,胃阴不足,不得润降,故时作干呕,或仅唾涎沫。

胃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

胃失濡养,故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

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胃阴不足之象。

治法:

滋养胃阴,止吐降逆。

方药:

麦门冬汤加减。

沙参20g人参10g(另炖)大枣12g麦冬15g粳米15g制半夏10g

玉竹15g竹茹10g甘草6g日一剂,水煎服。

徐某,女,27岁,1998年5月6日入院。

主诉:

咽中不适,如物梗塞,胸闷,胸胁胀痛已4月余。

病史:

4个月前因失恋与男友分手后,经常失眠,多愁善虑,精神抑郁,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心情不舒则更明显。

曾到市某医院喉科检查未发现异常,而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

现在症见:

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咽中不适。

如有物梗塞,胸闷,胁肋胀痛,夜寐不安。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略数。

诊断:

郁病(痰气郁结)

分析:

患者临床表现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咽中如有异物梗塞,胸闷不适,胁肋胀痛等症,反复发作4月;并有因失恋而失眠、思虑、郁愤等情志内伤史;曾在某医院检查排除咽喉炎症病史。

符合郁病的诊断。

由于失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郁侮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气滞痰郁交阻于胸膈咽部,则出现咽喉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胁肋胀痛;肝郁失于疏泄,则精神抑郁;肝郁化热,则烦躁易怒;热扰心神,则夜寐不安。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略数,为肝郁化热夹痰之象。

 

治法:

疏肝理气,清热化痰解郁。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川连6g

浙贝母10g栝蒌12g枳壳10g郁金10g枣仁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梁某,男,43岁,工人。

2000年2月6日初诊。

主诉:

大便干结反复一月余。

病史:

一月前因工作关系情绪低落,继而出现大便干结难解,3~5天解一次。

曾服用西药“果导”等治疗未见效而来诊。

刻下见:

大便干燥,欲便不得出,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诊断:

便秘(气机郁滞)

分析:

根据患者大便干结,难解,欲便不得出,每3~5天解一次大便等表现,可诊断为便秘。

由于病人因情志失调而大便干燥,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等证候表现,此乃属气机郁滞证。

因情志失调,肝脾气机郁结,导致肠腑气滞,失于通降,传导失常,糟粕停久则大便干燥,欲便不得出;肠腑气滞,则腹中胀痛;肝脾气郁故胸胁满闷;肝气犯胃,腑气不降,胃气上逆则嗳气、饮食减少;肝脾不和,脾运失职,湿停则舌苔薄腻,脉弦主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

顺气导滞。

方药:

六磨汤加减。

沉香(后下)10g木香(后下)5g槟榔10g乌药10g枳实10g

大黄10g(后下)代赭石15g柴胡10g水煎服。

刘某,女,48岁。

1997年9月5日初诊。

病史:

眩晕反复发作5年,每发即眩晕而见头重如蒙,目视昏暗,胸闷泛恶,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嗜睡,舌苔白腻,脉弦滑。

张医生首诊认为是肝火上炎引起的眩晕,投龙胆泻肝汤治疗,未愈。

转请王医生诊治,王医生认为是肝阳上扰引起的眩晕,改投天麻钩藤饮治疗,疗效亦不明显。

要求:

指出以上两位医生的诊断,辨证治疗是否正确,

两位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均不正确。

张医生认为是肝火上炎,应具备肝火上炎之表现,如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梦多,胸胁胀痛等,舌红,舌苔黄,脉弦数,而该例无此表现。

王医生认为是肝阳上扰,应有肝阳上扰的表现,如眩晕,头目昏胀,烦劳恼怒而加重,急燥易怒,面色潮红,舌质红,苔黄,脉弦,而该病人亦无此表现。

根据患者眩晕兼头重如蒙,胸闷泛恶,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特征,该例病人诊断治疗如下:

诊断:

眩晕(痰浊上蒙)。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陈皮6g茯苓10g大枣10g

甘草6g竹茹5g每日一剂,水煎服。

卜某,男,36岁,建筑工人。

病史:

平时嗜酒,因工作的原因汗出多而少饮水。

半天前突然左侧少腹拘急,左腰腹绞痛难忍,小便艰涩,尿中带血,排尿时突然中断,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

淋证(石淋)

分析:

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滞气机,则突发患侧少腹拘急,腰腹绞痛难忍;水道不利,则小便艰涩;砂石阻塞尿路,则排尿突然中断;结石伤络,则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湿热内盛之候。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

石苇散加减:

石苇12g冬葵子12g瞿麦10g车前子包煎12g金钱草15g

海金沙包煎15g内金10g白芍3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张某:

男,35岁,1998年9月4日初诊。

主诉:

腹痛,便下赤白粘液3天。

病史:

3天前外出进餐后次日早上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腹部疼痛,

以脐周为主频频临厕,日行十多次,大便量少,伴有赤白粘液,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检查血白细胞升高,大便有脓细胞等。

诊断:

痢疾(湿热痢)

分析:

饮食不洁,胃肠受损,湿热之邪由表入里,故见发热恶寒,头痛;湿热壅滞肠间,与肠中气血搏结,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则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粘液;口干口苦,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肠中之象。

治法: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

芍药汤加减:

黄芩10g芍药15g炙甘草6g黄连10g大黄10g槟榔10g

当归10g木香5g(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

王某,男,60岁,农民。

2000年7月10日入院。

主诉:

脐腹针刺样疼痛8月余,症状加重一周。

病史:

8月前因车祸被摩托车压过腹部后,经常出现脐腹针刺样疼痛,经B超、CT以及腹部平片检查未发现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